通常我們會在體溫槍的參數中看到這麼一行字:D:S=12:1,通俗一點解釋就是當測量範圍為12m遠時,被測物體的大小為直徑1m的圓。
如果在大於12m處存在一個直徑為1m的物體,那麼測量結果將會不準確。就像下圖這樣:
這個參數也叫做紅外測溫儀的視野範圍(Field of View)。
測溫時,要根據測溫儀的視野範圍來估計出合適的距離,保證物體被測量的那一部分完全充滿測溫儀的視野範圍,否則未充滿的部分會影響測溫儀的測量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我們用體溫槍測量自身溫度時會和水銀溫度計測量出的結果有很大誤差。我們平時使用的紅外體溫槍在測量時要求正對額頭三到五釐米內測量,這也是為了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由於額頭表麵皮膚較為平整,輻射出的電磁波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如果需要得到身體的真實溫度,最好是靠近耳朵去測量耳蝸內的溫度。
由於紅外測溫儀一般是按照黑體(發射率ε=1.00)來進行設計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測量的物體的發射率都小於1.00。正因為這樣,在使用前一般要對測溫槍的發射率進行設置。下表給出了不同物質的發射率值:
由圖可知,人體皮膚的發射率為0.98。那看起來好像買到手的體溫槍還得自己設置發射率,這豈不是很麻煩?不用怕,廠家早就替你想好了一切。以這一款某寶目前銷量第一的體溫槍為例:
類似這種額用體溫槍一般在出廠時就有兩個模式:測物溫和測體溫。只有選用正確的模式才能測量出準確的結果。
前兩個是最主要最直觀影響測量結果的因素,但實際生活中情況很複雜,還有許多小的因素能夠影響體溫槍的測量結果:因為嬰幼兒發育不夠完全,體溫並不是十分恆定,所以有時嬰幼兒的真實體溫會和正常體溫(36°-37°)最高相差三度;由於體溫槍的工作原理,在零度以下環境內測出來的體溫受到環境的影響也會產生較大誤差;受體溫槍傳感器材料的影響,在使用體溫槍時,要求測量環境和存放環境溫度要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要將體溫槍先放到測量環境半小時以上等.這些因素也會影響測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