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體溫槍的故事:「非典」時期啟用 17年後再次「戰疫」

2021-01-08 四川在線

右為金牛區匯澤路社區書記張波

那把體溫槍軍綠色的,體型看上去比常見的要大上一圈,和各式的口罩、消毒液一起,靜靜地躺在櫥窗裡。

這是四川博物院裡的「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的一件實物。

「這個體溫槍怎麼這麼大?」6月23日,有參觀展覽的遊客在櫥窗外停留,頗為好奇。

事實上,這把體溫槍是個老物件了。

17年前,它曾在「非典」期間,被用來測量社區居民的體溫。今年年初,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裡,它又被翻出來「應急」。

「最初一下子要為2萬多人測溫,無接觸的溫度計不夠。我就把它找了出來,沒想到上了電池以後還能用。」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匯澤路社區黨委書記張波很是感慨。

這把普通的體溫槍記錄下的,是兩段難以忘懷的「戰疫」故事。

「沉睡」的體溫槍

17年後再度啟用

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匯澤路社區,位於三環外的靈潤路。轄區內有五個小區,7000多戶,2萬多人。

1月24日,大年三十夜晚,社區的兩委委員們已經開始全員上班了。入戶排查人員,所有居民「一人一表」,對來自武漢等重點地區的人員進行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發放出入證、通行證等。

「那時候無接觸的體溫槍比較缺。」張波說。彼時,正處於春節假期期間,抗疫物資並不充裕,而一個2000多戶的小區,一個出入口起碼需要3、4把體溫槍,才不會造成人員在門口的聚集。

「有居民家裡有體溫槍的也貢獻給社區了。」張波說,他突然想起來,自己家裡也有一把體溫槍是十七年前「非典」時期用過的,看現在能否找到救個急。

儘管搬了好幾次家了,但出人意料,張波還是翻到了這把體溫槍,「換了新電池以後,沒想到它居然還能用。」

這個老物件被張波放在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裡,有人來辦證件的時候,就會派上用場。大概使用了10多天以後,抗疫物資慢慢充裕了,它才又被收起來。

「後來街道辦這邊給我們下發了21個體溫槍,已經足夠了。」張波說。

見證社區抗疫經歷

體溫槍選入戰疫展

張波記得17年前的事。

彼時,他在金牛區洞子口鄉長久村工作,是兩委委員之一。那時居民居住很分散,他們的任務也是上門排查有無重點地區來的人員,然後測體溫,做宣傳工作。

「我記得當時社區的樓上設置了隔離間,我們買了幾把無接觸的體溫槍開展工作。」張波說。那幾把體溫槍,有的用壞了,剩下的這把他保存了下來。

如今十七年過去了,洞子口鄉早在2004年撤銷鄉的建制,建立了沙河源街道辦事處。張波的心境相比之前也發生了變化,「現在我是社區書記,對比『非典』時期,感覺自己的責任也更大。」張波說。

在國內疫情嚴重的那段時期,他們守在抗疫的最前線,「心裡始終緊繃著一根弦」。

他每天早上8點過就到了社區,晚上加班到11、12點是常事。有一次,一個小區內出現了疑似病例,他們很快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派出所的人員趕到了現場,將單元樓封閉了。

通宵值守了兩個晚上後,最終等來的核酸檢測結果是陰性,解除隔離,「這讓我們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張波說。

如今看到這把體溫槍,成為了「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的一件展品,張波也頗為感慨,「其實說起來,這把體溫槍的使用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它是我們那段經歷的一個見證,是一種歷史記憶。」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相關焦點

  • 一把體溫槍的故事:它曾用在「非典」時期 17年後又重新參與「戰疫」
    右為金牛區匯澤路社區書記張波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那把體溫槍軍綠色的,體型看上去比常見的要大上一圈,和各式的口罩、消毒液一起,靜靜地躺在櫥窗裡。這是四川博物院裡的「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的一件實物。「這個體溫槍怎麼這麼大?」6月23日,有參觀展覽的遊客在櫥窗外停留,頗為好奇。
  • 非典時期殺夫埋屍 逃亡17年後在漳州平和落網
    原來,蘭某梅在2003年非典時期殺夫埋屍,潛逃到平和17年後,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落網,一起陳年命案終告破!那麼,潛逃到平和這17年,這名女逃犯是如何度過的?3月17日,導報記者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大徑村採訪村民們和她的「事實丈夫」黃某洲,試圖還原她這17年的逃亡生涯。
  • 【呼市第十四中學「陽光戰疫」】正確使用體溫槍
    通常我們會在體溫槍的參數中看到這麼一行字:D:S=12:1,通俗一點解釋就是當測量範圍為12m遠時,被測物體的大小為直徑1m的圓。如果在大於12m處存在一個直徑為1m的物體,那麼測量結果將會不準確。就像下圖這樣:這個參數也叫做紅外測溫儀的視野範圍(Field of View)。
  • 當年被隔離員工親述:17年前的非典,阿里是如何化危為機的?
    疫情下,阿里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戰疫」。從非典時期沉澱下來的價值觀,早已寫入每個人的心裡。在這特別的一天,四娘幾乎沒時間去感受節日的氛圍,處理,協調,溝通,自疫情爆發後,團隊便從休假切換到全負荷運行狀態。
  • 以非典為藍本的好萊塢大片《世紀戰疫》幫你理解諸多
    2011年公映的科幻片《世紀戰疫》(香港譯法),英文名《Contagion》,直譯就是《傳染病》。編劇坦承,劇情inspirations正來自於2003年的SARS非典,以及2009年的甲型HINI全球大流感。影片詳細呈現了:一個新型致命病毒,是怎樣由一個傳染點,經由怎樣的路徑、途徑,在短短幾日內便擴散至全境,最後導致全球數千萬人死亡。
  • 軍醫石蕊:17年前抗擊非典 17年後再赴一線
    17年前,SARS病毒肆虐,身為實習醫生的石蕊奮戰在臨床一線,不幸被病毒感染;17年後,新冠肺炎爆發,她再次請纓,奔赴江城武漢。在醫生辦公室,我們見到了忙碌的石蕊,作為感染十三科的主治醫師,她每值一個班就是24小時。今天,醫院新來了幾個病人,她又要進隔離區了。
  • 從30後到00後,九位戰疫英雄,九段動人故事
    從30後到00後的9位抗疫勇士,9段動人故事,他們都正在為中國戰疫寫下生動的註腳,無論尊貴與否,無論名聲大小,都是最勇敢的戰士。30後 國士無雙/鍾南山 17年前,鍾南山教授領軍抗擊非典;17年後的這個冬季,84歲的他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
  • 17年前,非典通過家裡這個地方,傳染了一整個小區!
    「糞口傳播」和「隔樓層傳染」立刻引發一波新的恐慌,有人想到非典時期的香港「淘大花園事件」。 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非典事件 對於大眾而言,糞口傳播從字面上看就讓人產生了很不衛生的聯想,甚至覺得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太可能。
  • 核心成果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
    廣東科技戰「疫」系列報導②全球戰疫正酣,我國緊急向義大利支援10萬份連花清瘟膠囊。這一中成藥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納入國家診療方案、走紅西方國家,廣東科學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子峰研究發現,連花清瘟膠囊可以抑制病毒複製,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
  • 體溫槍,不能「虛晃一槍」
    2月11日,北京市住建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通知,要求進商場、寫字樓、餐館這三類場館,必須測體溫。此前,進小區、地鐵和超市等公共場所,已經普遍施行。無論是測量額頭還是手腕,絕大部分市民都能很好的配合,用實際行動支持防疫工作。但也有不少市民反映,經常遇到體溫槍不準的情況,擔心測體溫走過場。不少市民在朋友圈吐槽過測體溫時碰到的尷尬。
  • 「直通疫情防控一線」軍醫石蕊:17年前抗擊非典 17年後再赴一線
    17年前,SARS病毒肆虐,身為實習醫生的石蕊奮戰在臨床一線,不幸被病毒感染;17年後,新冠肺炎爆發,她再次請纓,奔赴江城武漢。在醫生辦公室,我們見到了忙碌的石蕊,作為感染十三科的主治醫師,她每值一個班就是24小時。
  • 「體溫槍壞了,還是我『壞』了?」 體溫監測忽高忽低,額溫槍靠譜嗎?
    「體溫槍壞了,還是我『壞』了? 」3月4日,因為額溫槍監測體溫為37.7℃,長沙市民劉先生差點被留置觀察,複測後才證明自己沒事。事後,他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條消息。疫情當前,每天上下班、進出小區,都要進行體溫測量,額溫槍也變成了每天必經的戰「疫」防線。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自己的體溫並不是傳說中的37℃,更有人陷入為何明明身體健康、體溫卻忽高忽低的疑惑中。
  • 紅外體溫槍測體溫原理,了解一下
    不過倒是對大叔手裡的武器充滿了好奇,居然「一槍」就能測出我的體溫,實在是高啊。好想擁有~ 要知道我家裡也常備有體溫計,但是也只是常見的金屬頭電子體溫計,想著每次放進去都冷冰冰的,實在有點難受。於是上網去搜一搜,居然全部售空,全是預售中。。。看來近期的搶手商品除了口罩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這樣的紅外體溫計了,特別是額溫槍,真是一槍難求。
  • 紅外線體溫槍額溫槍設計原理
    紅外線體溫槍額溫槍設計原理額溫槍主要針對測量人體額溫基準而設計,使用也非常簡單方便。測體溫可以達到一秒即可準確測量。並且不需要接觸人體,隔著空氣即可一鍵測溫。6108方案的紅外體溫槍核心晶片主要由ADC晶片和MCU控制晶片設計組成,可實現按鍵控制/觸摸、LCD顯示、電量檢測和溫度檢測的功能。
  • 2003年「非典」老照片:每一張都刻骨銘心,圖3鍾南山在診治病人
    2003年1月22日,醫學專家們起草《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調查報告》,首次將這一怪病命名為「非典型肺炎」,即SARS。(這是一組反映17年前人們抗擊「非典」的老照片,非常珍貴。)【鍾南山在診治病人】廣東爆發「非典」後,鍾南山很快被任命為廣東省非典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組長,他立即投入到搶救「非典」病人的行動中。當時的鐘南山已經年近古稀,可他卻說:「病人的生命重於一切。
  • 被遺忘的北京「非典後」
    變化出現在半年後。半年後,他感覺腿疼,呼吸不暢,去醫院一查,發現是因激素過量使用而導致的非典後遺症。方渤很快發現自己不是個體。2004年北京市政府對非典治癒者進行篩查,登記註冊,這群人自發聚集了起來。方渤認識了張金萍等病友。
  • 紅外線體溫槍方案/APP/晶片/PCBA
    在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密切關注兒童的體溫,以便採取必要的措施。於是,父母或者護士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用水銀體溫計或是電子體溫計在孩子身上測一測,這往往會讓焦急的家長更加手忙腳亂。6108方案的紅外線體溫槍還通常具備高低溫報警功能,在孩子體溫出現異常的時候及時報警,讓患兒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的治療。同時,還設有吃藥提醒功能,為孩子提供更加全面的保護和幫助。
  • 2003年的非典是怎麼消失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而不少網友以及專家,都將這一次的病情與17年前的非典進行比較。於是不少網友就好奇,當年的非典又是怎麼消失的呢?希望通過這個事情,來計算這次肺炎可能會傳播多長時間。有的網友表示,引起非典的病毒SARS其實只能受到40度的高溫,所以當年隨著天氣逐漸轉暖,SARS病毒受到氣溫的限制,最後才沒有繼續肆虐。
  • 現代人正常體溫為什麼達不到37度?
    於是如你所見,無論是小區保安,還是村口大爺,又或是超市的守門員,都人手一把體溫槍:一路走、一路測。有網友調侃說:活了這麼多年,對體溫狀況的了解程度第一次超過了存款狀況。在很多機構,執行的標準是:體溫高於37.3度時,會認定為非正常發熱,需要立即送到醫院拍肺部CT以及檢測核酸,而37度到37.3度則要密切關注,絕大多數人的體溫都在37度以下,而且在如此特殊時期,人們都認為身體溫度較低者比較有面子。
  • 紅外體溫槍生產流程及注意事項
    在疫情當下體溫槍成為非接觸式測溫儀,成為疫情防控的重點物資。和家裡日常用的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不同,「體溫槍」根據人體發射的紅外線輻射能來測定體溫,所以也被稱作手持紅外體溫檢測儀。是一種利用現代傳感器測量技術、微電子技術等技術手段對被測對象進行溫度測量的新型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