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被隔離員工親述:17年前的非典,阿里是如何化危為機的?

2020-12-04 電商在線官方

淘寶網上線伊始的首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紀念在非典時間辛勤工作的人們!」

2003年4月18日,從廣交會完成前期籌備工作的宋潔等人回到杭州。5月2日,宋潔因發燒、咳嗽到醫院就診。三天後她被確定為疑似病人。5月6日,阿里巴巴啟動了「非典」應急措施,並立即做出決定——自行隔離,全員進入SOHO狀態。

為了紀念那場「非典」,2005年4月20日,馬雲致信全體員工宣布,今後每年5月10日定為「阿里日」。

在這一天,阿里人有兩個傳統項目:一是開放公司為「親友日」,二是舉行阿里巴巴集體婚禮。

2020年的阿里日,稍顯特殊,日期被提前了一天,主題也改為「雲相聚」,除了盛大的嘉年華,102對阿里新人還舉行了一場史上獨一無二的口罩婚禮。

阿里日集體婚禮

禮畢,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和22位合伙人,為全力投入抗疫的阿里員工代表發出獎章。

接過獎章的,有為武漢配送醫療物資的一線物流人員,有疫情期間堅持配送的一線盒馬小哥,有緊急開發健康碼的程式設計師,有從全球採購物資馳援疫區的小二……他們是抗疫100天中的阿里員工代表。

疫情下,阿里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戰疫」。從非典時期沉澱下來的價值觀,早已寫入每個人的心裡。

在這特別的一天,四娘幾乎沒時間去感受節日的氛圍,處理,協調,溝通,自疫情爆發後,團隊便從休假切換到全負荷運行狀態。

曦貝的團隊,也忙於接聽用戶來電,在阿里健康免費在線問醫平臺上,處理相關問題,答疑。

曾確診浙江第四例「非典」病例的宋潔,過去會在510這天帶父母來園區逛逛。而今年,隨著工作的增多,也無暇顧及。

跟許多阿里人一樣,這三人是從「非典」時期一路走過的。

「非典」的記憶悄悄褪去,在新冠時期,阿里人抗擊「非典」中體現出來的果斷、團結又有了新的註解。

2003年的複雜時刻,給了阿里更多的抗疫經驗,「過了二十年了,我們還幹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也還在一起。」 四娘說。

17年前,阿里還是初具雛形的中小型企業,非典激發了阿里巴巴解決社會問題的勇氣。17年後的今天,11萬阿里人奔跑在路上,每個人發揮專長,各司其職又通力協作。

沒有人催進度,但這場「戰疫」裡,阿里人沒有想過停下來。

我們與三位經歷非典時期的阿里人,聊起那些特殊的時刻,以下為他們自述。

宋潔:沒有「故」事,只有「戰」事

2000年,我剛加入公司的時候,才23歲,像所有年輕人一樣,也告訴自己,在這家公司應該不會超過三年,但是沒想到一待就待了20年。

2003年春天,當時我們答應了50家客戶,會帶著他們的產品去參加廣交會。結果廣州爆發了非典,去還是不去?

公司也經過了一個非常嚴肅的討論,收到的信息是可控的,最後還是一致決定,既然我們答應了客戶,那就必須信守承諾,要去參加廣交會。

在廣州待了二十多天後,返回。那是5月2日,我已經開始發燒。5月5日,燒到39.1度,專家診斷為「非典疑似病例」,我被送往杭州西溪醫院隔離治療,而且連累到整個公司裡的人和他們的家屬都要被隔離。馬老師也做出了所有員工必須回家隔離的決定。短短一個下午,大家完成了所有的網絡連接,電腦搬回家,服務電話也轉到了家裡的電話機上。

當時我在醫院裡,得知公司都被隔離的消息後,心想,完了,我們的業務一定會被終止,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那天晚上,我從醫院3樓轉到5樓,經過三個已經確診的病房。我透過玻璃窗一個個看過去,第一間房的人身上插滿了管子,第二間房的人好像在哭,凌晨時分那個身上插管子的大姐去世了,我感覺自己也一下子到了生死邊緣。

第二天,我的手機壞了,算是跟外界失去了聯繫。那時,馬老師給醫院打電話,懇求他們照顧好我,並且給我送來手機和CD機,還有一張他特意叮囑的阿杜的《堅持到底》。

反正我都住進去了,難過又有什麼用呢?在隔離期間,我每天會看阿里員工們給我寫的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確診19天後,我肺部感染的部分已經徹底康復了。

5月25日,我正式出院,也成了杭州首位治癒的「非典」患者。那一天,馬雲、馬雲太太張瑛、關明生還有家人去醫院接我,一見面,就開始抱頭痛哭,當時,還特意買了一個蛋糕慶祝。

那一刻我覺得特別幸福,有這麼重情義的老闆,能在這樣的公司,真的是我的福氣。

在阿里工作的二十年中,一直都在擁抱變化,從最開始進來的時候,做幫客戶預定酒店的工作,再到後來的活動部。

2008年,阿里成立了一家商業會展公司,我成了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大到對業務怎麼判斷,完善的組織架構如何建立,小到辦公室裡面的熱水是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關。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中,西湖論劍、網商大會、雲棲大會,每次業界的盛事,都是一次新的挑戰,也足夠令我興奮。

2019年,在去準備達沃斯晚宴的路上,我接到了馬老師的電話。「恭喜你要成為合伙人了。」

這是第一句話。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會是我?合伙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覺得自己還不夠優秀,很激動但也很有壓力。

十幾年來,我常常會在510這天帶父母來園區逛逛,而今年情況也有些不同,新冠肺炎的疫情,讓阿里人迅速進入了戰鬥狀態。

阿里巴巴女性合伙人們創辦的公益基金會,開始為前線的女性醫護人員捐獻衛生用品、飯菜、套鞋等。而我要負責的,就是要知道貨物的所處地,讓貨物最快到達疫區。

今年的疫情不是2003年能比的,我今年哭的次數,真的比我確診的那一年還多。

但從研發健康碼的支付寶工作人員,到餓了麼騎士,再到菜鳥司機們。作為最綜合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阿里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最前線,為維持城市運轉貢獻自己的力量。

17年過去了,阿里應對疫情的整體邏輯,資源配置能力、以及組織協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每個人都在各司其職,沒人想過要停下來。

曦貝:「穿越17年的抗疫戰」

2002年初,阿里巴巴規模還較小,杭州總部大約才兩三百個人。當時的我,對網際網路公司並沒有太多印象,進入阿里巴巴純屬偶然。

那時,我在《錢江晚報》的一個小版面上看到阿里巴巴的招聘,上面八個大字:此時此刻,非我莫屬,我感覺一下子有點被衝擊到,當時也是剛畢業,決定投簡歷試試看。

我應聘的是一份信息審核的工作,有一個小插曲。為了吸引面試官的注意,我特意手寫了一份簡歷。其實,那時候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電子版簡歷了。

當時的阿里還是在華星科技大廈,內部裝修比較簡約低調。但那個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我在當年的7月8號入職。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到目前,唯一的一份工作。2003年非典爆發的時候,我還是在做信息審核相關的工作。

也許因為我們當時身處在杭州,離疫情並沒有那麼近。那時的「SARS」,於我而言,一開始只是電視上、網絡上關注到的一個重要新聞事件。

直到5月初,宋潔從廣州回杭辦公後出現感冒發燒,大家才逐漸開始緊張。但更多的,還是對於同事的擔憂。

公司提前做了應急預案:杭州所有員工回到住處自我隔離。在幾個小時內,所有的人拿了錢就去買東西,把電腦帶回家,拉網線,買桌子、生活用品等,準備回家辦公。

大部分阿里員工有點懵,但並不恐慌。

當時公司的規定是,家裡有電腦的,都裝上寬帶;沒有電腦的,可以把辦公室的電腦搬回去,公司的網絡部門會幫助大家快速跟電信聯繫,把每家每戶的電腦裝起來,連上網。費用由公司出。

我開始幫同事去搬電腦,那張照片也被記錄了下來,穿著黃色衣服,戴著口罩,現在回頭看還蠻珍貴的。

我當時是一個人租房,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六點,大家像往常一樣,進入到工作狀態。期間,不斷地進行信息審核工作。下班之後,有人會在雅虎通上曬吃的,有人在雅虎通上組織大家K歌。

這種「雲k歌」隔三差五就會舉行。大家唱歌水平並不高,但唱得很開心,只要想唱歌,都可以唱出來。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我正巧在國外。而阿里健康,也是較早有了感覺的部門。1月21日,我們發現平臺上的口罩訂單突然增多,也相繼有了一些諮詢電話。

這段時間,除了一些日常性的情況處理,我們也上線了「慢性病百藥不出門」計劃,不少慢性病的客戶找不到藥物,就會致電求助。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位有甲狀腺問題的湖北客戶,剛開過刀,正懷著孕,急需一項藥物。如果不吃,會對胎兒有影響。我們的客服團隊與整個行業的運營小二聯繫,終於找到了這款藥,並且快速地送到了客戶手中。

不論是2003年,還是今年,阿里的執行力一直都令人欽佩。從 300多個人,到現在的11萬人,公司可以把大家的力量貫徹在一起,輸出給社會。在逆境中,真的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四娘:「永遠有人正青春」

2003年非典時期,我已經在阿里工作了三年的時間。當公司宣布要集體隔離在家辦公時,其實我還沒有結束當時的假期。

那時,公司聯繫了電信部門,派出技術保障同學,確保每位同事家裡都能聯網和接入公司系統。

領導突然說:「四娘,你的聲音比較好聽,你來負責接線吧。」在這之前,我並沒有做過這塊工作。

那時,我和爸媽住在一起,已經沒有時間的概念了,總之就是電話一響就接,也沒有特定的上班下班時間。

而電話真的一刻不停地響。有外地同事致電詢問總部情況的,也有客戶致電說明訴求的。我偶爾離開座位,都會交代家人,接起電話時一定要說:「你好,這裡是阿里巴巴。」

我已經記不清楚每天要接多少個電話了。只知道當時的電話握在手裡,一直都是燙的。

當時的營運長,是關明生,據說他在挨個給每個員工打電話,詢問情況,安撫員工的情緒。而我這邊因為在接線,一直打不進來。聽說他後來打了很多遍,才聯繫上我。

今年,疫情爆發時,正好是休假狀態。我所在的法務團隊立即全員復工,不斷地為阿里巴巴審核協議、把控風險,比如捐贈貨源的鑑定等等。

疫情期間,會有各種突發事件。有些需要法務給予一些建議。接到這樣的信息後,我們團隊的夥伴們就開始做判斷,從內部來推動事情的解決。

距離非典,已經17年過去了。阿里自身的體量也在變大,不論是員工人數還是各種渠道能力,跟2003年相比,我們不僅要顧好企業,還要力所能及的為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每年的阿里日,我都會去感受一下。今年情況相對特殊,我一直在工位上忙。但是,看著園區的氣氛,年輕的小夥伴們,依然非常感慨:沒有人能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著。

相關焦點

  • 17年前強勢來襲的「非典」,沒有特效藥是如何消失的,原因一針見血
    受疫情影響,每個人都在家中自我隔離,也真正實現了躺在家裡不出門,就是給社會做貢獻。每天呆在家中無所事事,除了吃就是睡,要不就是玩手機玩遊戲。在家隔離的這兩個月,相信每個人都吃胖了吧?每天睡醒刷新聞的時候,我們不免為武漢擔憂,也為那些逆行的人們點讚,相信那些主動請戰的英雄們,讓不少人淚目。全國人民都齊心協力,也儘量的不出門不給社會添麻煩。
  • 17年前出現非典,沒有「特效藥」是如何消失的?主要有三點原因
    17年前,我們能夠戰勝非典,17年後的今天,我們也依然有信心能夠戰勝新冠肺炎。而對於此次的新冠肺炎,人們也是常常拿它和2003年的非典來互相比較。2003年,對於90後的我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因為年紀太小當時也不懂,但是,正在經歷新冠肺炎的我,已經完全能夠感同身受了。據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新型肺炎的死亡率為2.1%。
  • 17年前媽媽抗擊「非典」 如今兒子戰「疫」保電
    17年前媽媽抗擊「非典」 如今兒子戰「疫」保電 發布時間: 2020-02-08   來源:本站編輯  作者:本站編輯
  • 17年前,非典感染人數並沒有新冠肺炎多,為何人們反而更害怕?
    其實,只要是傳染病,人們都會害怕,更不要說致死率那麼高的非典了。如果不是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相信沒有人願意去回憶17年前的那場非典。有人問:為何非典只感染了8000人,卻讓人如此害怕?雖然這次新冠疫情感染人數更多,但是,人們似乎還沒有17年前非典的時候那樣緊張。為什麼人們會有這種感覺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的回顧一下,當年的非典是如何發生的。
  • 沒有特效藥,17年前的非典是如何消失的,其實原因很簡單!
    說起新冠肺炎,很多人都會想到當年的非典,其傳染性和現在的病毒具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但是這次疫情卻比非典厲害的多,它的傳染力實在太快,我們每天都在關注疫情的發展。十七年前的非典,很多人都還記憶猶新。但是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肯定很好奇,沒有特效藥,非典是如何消失的,現今的新冠肺炎會因此而消失嗎?
  • 軍醫石蕊:17年前抗擊非典 17年後再赴一線
    17年前,SARS病毒肆虐,身為實習醫生的石蕊奮戰在臨床一線,不幸被病毒感染;17年後,新冠肺炎爆發,她再次請纓,奔赴江城武漢。在醫生辦公室,我們見到了忙碌的石蕊,作為感染十三科的主治醫師,她每值一個班就是24小時。今天,醫院新來了幾個病人,她又要進隔離區了。
  • 17年前非典怎麼消失的?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這兩字很「關鍵」
    17年前我國發生過一次非典,那次非典是怎麼消滅的呢?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疫苗,這兩個字很「關鍵」。2003年的非典「SARS」,也沒有特效藥和疫苗,最終還是戰勝了病毒。03年的非典確診病例有5327例,治癒出院的有4959例,死亡349例,而今年的慣性病毒已經是非典的好幾倍了,可見這次病毒的傳播有多嚴重。
  • 17年前爆發的非典,沒有特效藥是如何消失的?最後一個原因很關鍵
    在控制疫情的這段時間內,社區以及小區開始加強管理,很多村莊開始對各個路口進行封鎖,這樣的情形不禁讓我們想到了17年前的非典。當年的非典,也是一種冠狀病毒,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新型肺炎的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遠遠超過非典。這讓很多人疑惑,非典時期沒有特效藥,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呢?
  • 疫情既是危難也是「機遇」,與03年「非典」驚人相似,電商崛起
    追溯當年非典期間,情景是何其的相識;在有人傳出板藍根可以預防SARS病毒時,板藍根也被一掃而空;板藍根風波還未平息,在聽出醋能夠消毒時,又開始向目標紛紛轉向醋。在前期剛搶購完時,後面與板藍根、醋相關的企業的股市也出現了暴漲暴跌的情況。
  • 2003年非典至今都沒有特效藥,是如何消失的?這3點至關重要
    其實像新冠病毒這樣的流行疾病,我國在17年前也發生過一次,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非典,這一次的抗疫工作中,有不少和非典進行過鬥爭的醫護人員已重新奮鬥在了一線。但是當初的非典至今都沒有研究出特效藥,它是如何消失的呢?其實主要還是有三點原因在其中。首先第一點就是大家通過共同的努力,使得非典沒有被大規模傳播開來。
  • 「直通疫情防控一線」軍醫石蕊:17年前抗擊非典 17年後再赴一線
    17年前,SARS病毒肆虐,身為實習醫生的石蕊奮戰在臨床一線,不幸被病毒感染;17年後,新冠肺炎爆發,她再次請纓,奔赴江城武漢。在醫生辦公室,我們見到了忙碌的石蕊,作為感染十三科的主治醫師,她每值一個班就是24小時。
  • 17年前的非典中幸運活著的人,雖說撿回了一條命,但活得很痛苦
    隨著新冠病毒的爆發,讓我們不得不想到17年前的非典。雖然說新冠病毒和非典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唯一不同的是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很長,而感染非典之後就會立刻出現症狀,在17年前的非典中,感染人數達到了8422例,死亡病例是919。
  • 老照片:十七年前非典爆發 醫護人員傷亡慘重 撤離後還被隔離
    十七年前(2003年),在我國廣東省發現了第一例非典病例,隨後這種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逐漸蔓延發展成全球性傳染病,而這場疫情在當時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引起了社會的一度恐慌情緒。圖為十七年前非典爆發,鍾南山院士與其他專家會診非典患者。
  • 中國制出超高頻床旁X線機成抗擊非典新武器
    中新網瀋陽5月10日電(羅冰)中國在防治「非典」的醫療影像診斷設備攻關上獲得重大突破,研製開發出超高頻床旁X線機、成為抗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用儀器,標誌著中國防治「非典」的醫療影像診斷設備技術領先世界水平。
  • 「非典」倖存者的17年:也曾莫名其妙憤怒,如今覺得活著就是好
    時隔17年,又一場疫情來勢洶洶。目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人數已超過「非典」。1月30日,「非典」治癒者呂光告訴南都記者,對此已無恐懼。作為一名「非典」治癒者,呂光留下了後遺症。為治療雙側股骨頭壞死,他經歷了兩次手術,留下兩道約十二三釐米的傷疤。
  • 當年的非典SARS真的是我們戰勝的嗎?
    這是最近突然火起來的國產記錄片《非典十年祭》。記錄了那一場完全意外的災難陰雲下,我們如何像裸露在猛獸獠牙下的孩子,完全失去了反擊的能力,驚慌而無助。北京出現第一例非典病人12天後,3月19日和3月21日,中日友好醫院和北大人民醫院分別接診了自己的第一例非典疑似患者。一位老人始終堅持稱自己一直在家,和外面沒有接觸,最後才發現這位老人的老伴因非典在武警醫院過世。當天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被隔離。
  • 17年前,非典通過家裡這個地方,傳染了一整個小區!
    「糞口傳播」和「隔樓層傳染」立刻引發一波新的恐慌,有人想到非典時期的香港「淘大花園事件」。 這就是讓人聞之色變的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非典事件。
  • 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立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概括總結了「五個根本」的規律性認識,其中「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科學規律和重要遵循。
  • 一把體溫槍的故事:「非典」時期啟用 17年後再次「戰疫」
    17年前,它曾在「非典」期間,被用來測量社區居民的體溫。今年年初,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裡,它又被翻出來「應急」。「最初一下子要為2萬多人測溫,無接觸的溫度計不夠。我就把它找了出來,沒想到上了電池以後還能用。」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匯澤路社區黨委書記張波很是感慨。這把普通的體溫槍記錄下的,是兩段難以忘懷的「戰疫」故事。
  • 17年前非典倖存的人,命是撿回來了,日子卻活得不成人樣
    世界上總會時不時出現一些危險,就比如17年的非典,為了能夠救下來生命,不得已使用了激素療法,但是當年非典倖存的人,命是撿回來了,日子卻活得不成人樣!從「倖存者」變成「受害者」,雖然說非典已經過去了,但是它的後遺症更是比本身更加折磨著這些「倖存者」,就算紅十字每年會進行4000-8000元的補助,但這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多幫幫他們,畢竟只有經歷過了才知道病魔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