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非典倖存的人,命是撿回來了,日子卻活得不成人樣

2020-12-04 三朵金花看世界

世界上總會時不時出現一些危險,就比如17年的非典,為了能夠救下來生命,不得已使用了激素療法,但是當年非典倖存的人,命是撿回來了,日子卻活得不成人樣!

鍾老當時提出的激素療法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你只能再活命和骨頭壞死之間選擇一個,但好死不如賴活著,想必大家肯定也會選擇活命吧。但是激素治療是屬於殺敵一千自損五百,剩下五百,哪怕是有後遺症,也是命。

股骨頭壞死被稱醫學界為「不死的癌症」,通俗點說就是患者要終身接受治療,雖然國家會支付一半的醫藥費,但是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每個月治療費用最少將超過4000元。

或許很多小夥伴覺得不就是4000元嗎,但是當你真正遇上時,你會發現那時候你已經無法進行工作了,更不要說經濟來源了。很多倖存的人每天都是在與後遺症做鬥爭,哪還有時間、精力再去從事一份職業,更不要說去打小工掙醫藥費了。

從「倖存者」變成「受害者」,雖然說非典已經過去了,但是它的後遺症更是比本身更加折磨著這些「倖存者」,就算紅十字每年會進行4000-8000元的補助,但這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多幫幫他們,畢竟只有經歷過了才知道病魔的痛苦!

相關焦點

  • 17年前的非典中幸運活著的人,雖說撿回了一條命,但活得很痛苦
    隨著新冠病毒的爆發,讓我們不得不想到17年前的非典。雖然說新冠病毒和非典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唯一不同的是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很長,而感染非典之後就會立刻出現症狀,在17年前的非典中,感染人數達到了8422例,死亡病例是919。
  • 17年前,非典感染人數並沒有新冠肺炎多,為何人們反而更害怕?
    其實,只要是傳染病,人們都會害怕,更不要說致死率那麼高的非典了。如果不是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相信沒有人願意去回憶17年前的那場非典。有人問:為何非典只感染了8000人,卻讓人如此害怕?雖然這次新冠疫情感染人數更多,但是,人們似乎還沒有17年前非典的時候那樣緊張。為什麼人們會有這種感覺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的回顧一下,當年的非典是如何發生的。
  • 17年前媽媽抗擊「非典」 如今兒子戰「疫」保電
    17年前媽媽抗擊「非典」 如今兒子戰「疫」保電 發布時間: 2020-02-08   來源:本站編輯  作者:本站編輯
  • 17年前強勢來襲的「非典」,沒有特效藥是如何消失的,原因一針見血
    受疫情影響,每個人都在家中自我隔離,也真正實現了躺在家裡不出門,就是給社會做貢獻。每天呆在家中無所事事,除了吃就是睡,要不就是玩手機玩遊戲。在家隔離的這兩個月,相信每個人都吃胖了吧?每天睡醒刷新聞的時候,我們不免為武漢擔憂,也為那些逆行的人們點讚,相信那些主動請戰的英雄們,讓不少人淚目。全國人民都齊心協力,也儘量的不出門不給社會添麻煩。
  • 17年前,非典通過家裡這個地方,傳染了一整個小區!
    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非典事件 對於大眾而言,糞口傳播從字面上看就讓人產生了很不衛生的聯想,甚至覺得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太可能。 在2003年的香港疫情中,香港一共確診病例1755人,死亡300人。然而淘大花園一個小區,就有321人感染,42人死亡。其中淘大花園E座感染人數竟佔到了小區感染人數的41%! 這就是讓人聞之色變的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非典事件。
  • 軍醫石蕊:17年前抗擊非典 17年後再赴一線
    17年前,SARS病毒肆虐,身為實習醫生的石蕊奮戰在臨床一線,不幸被病毒感染;17年後,新冠肺炎爆發,她再次請纓,奔赴江城武漢。在醫生辦公室,我們見到了忙碌的石蕊,作為感染十三科的主治醫師,她每值一個班就是24小時。今天,醫院新來了幾個病人,她又要進隔離區了。
  • 17年前出現非典,沒有「特效藥」是如何消失的?主要有三點原因
    每天,看向窗外明媚的春光,都想著等疫情過去之後,一定要去見想念了很久的人,去擁抱牽手,去吃約定好的火鍋燒烤香鍋。天有不測,風雲變化,手牽著手就不害怕。等武漢好起來,一起去吃熱乾麵,去看武大的櫻花,去江漢路坐知音號,去司門口走長江大橋,去看看這個英雄的城市。等全國好起來,我們再一起走遍祖國大好河山,用更多的熱愛去愛我們這個充滿英雄的國家。
  • 17年前爆發的非典,沒有特效藥是如何消失的?最後一個原因很關鍵
    對於所有人而言,今年都是比較難忘的一年,很多國家發生了一些災難,例如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非洲的蝗災以及新型肺炎。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打破了人們所有的計劃。作為國人,我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儘量待在室內不出門,這樣才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傳播,讓人們早日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上。
  • 17年前非典怎麼消失的?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這兩字很「關鍵」
    17年前我國發生過一次非典,那次非典是怎麼消滅的呢?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疫苗,這兩個字很「關鍵」。 面對這次肺炎,每一個人都希望能早日消滅,大家都在祈禱能有「神藥」來解決,但是這不是急出來的。
  • 當年被隔離員工親述:17年前的非典,阿里是如何化危為機的?
    從非典時期沉澱下來的價值觀,早已寫入每個人的心裡。在這特別的一天,四娘幾乎沒時間去感受節日的氛圍,處理,協調,溝通,自疫情爆發後,團隊便從休假切換到全負荷運行狀態。曦貝的團隊,也忙於接聽用戶來電,在阿里健康免費在線問醫平臺上,處理相關問題,答疑。
  • 全世界最命大的人,在10000米高空墜落的情況下,倖存了下來
    現在越來越多人熱衷於各種刺激的運動了,例如跑酷,例如衝浪,例如越野自行車,蹦極等等,當然,越刺激的運動,它的風險也就越大。前不久就有位女子,在玩跳傘的時候,遭遇了降落傘打不開的情況。全世界最命大的人,在10000米高空墜落的情況下,倖存了下來。這位女子是位美國人,非常熱愛跳傘運動,在23歲生日這天。她突發奇想的想去玩跳傘運動,來慶祝這個特殊的日子。直升機順利的上升到了一萬米的高空,女子身穿藍色跳傘服,先往下跳,朋友就在她旁邊。隨後朋友提示她該打開降落傘了,這時候意外發生了,降落傘纏住了女子的腳!
  • 「直通疫情防控一線」軍醫石蕊:17年前抗擊非典 17年後再赴一線
    17年前,SARS病毒肆虐,身為實習醫生的石蕊奮戰在臨床一線,不幸被病毒感染;17年後,新冠肺炎爆發,她再次請纓,奔赴江城武漢。在醫生辦公室,我們見到了忙碌的石蕊,作為感染十三科的主治醫師,她每值一個班就是24小時。
  • 「非典」倖存者的17年:也曾莫名其妙憤怒,如今覺得活著就是好
    時隔17年,又一場疫情來勢洶洶。目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人數已超過「非典」。1月30日,「非典」治癒者呂光告訴南都記者,對此已無恐懼。作為一名「非典」治癒者,呂光留下了後遺症。為治療雙側股骨頭壞死,他經歷了兩次手術,留下兩道約十二三釐米的傷疤。
  • 2003年「非典」,我是怎麼過來的?
    2003年的通訊條件和現在無法相比2003年,已經是17年前了。那時候電腦並不普及,普通家庭一般沒有電腦。那時候,手機也不普及,更沒有可以上網的智慧型手機。當時如果誰有一個價值上萬元的翻蓋手機,那一定是突然發了大財的「成功人士」。
  • 住甲醛房的人 命都是撿回來的
    無數在城市裡討生活租房住的人急切地想知道:我租住的房子是否也存在甲醛超標?阿里員工的急性白血病和甲醛超標是否有直接關係?甲醛超標在租房尤其是長租公寓行業,是普遍現象嗎?租房人的健康問題該如何保障?成人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多見,兒童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吳學賓表示,急性白血病若不經特殊治療,平均生存期僅3個月左右,個別患者在診斷數日後即死亡。在丈夫病逝後,妻子來到杭州,對其租住過的房子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甲醛超標。
  • 非典時你們保護我們「90後」這次我想成為你們的「愷」甲
    作為一名「95後」的北京大妞兒,說起她這次主動請纓的緣由,她提起了年少時的『非典』記憶。「非典那年我還是個小學生,電視中那些義不容辭捨棄家人,投身抗擊「非典」一線的醫護工作的新聞報導,至今歷歷在目,令我佩服和感動。」
  • 沒有特效藥,17年前的非典是如何消失的,其實原因很簡單!
    2020年,註定成為很難忘的一年,因為受到影響,很多人都待在家裡,除了睡覺,就是玩手機,相信這是2020年初大部分人的真實情況。雖然待在家裡不出門,但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貢獻了。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現在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了,很多打工的人都紛紛出門打工去了,很多學校我在準備開學了。說起新冠肺炎,很多人都會想到當年的非典,其傳染性和現在的病毒具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但是這次疫情卻比非典厲害的多,它的傳染力實在太快,我們每天都在關注疫情的發展。
  • ...年前「非典首例病人」黃杏初嗎?幸運地存活下來,他如今過得怎麼樣
    舉報   2020年一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年初國內就發生了一場非常大的流行疾病,導致有八萬多人感染
  • 一把體溫槍的故事:「非典」時期啟用 17年後再次「戰疫」
    17年前,它曾在「非典」期間,被用來測量社區居民的體溫。今年年初,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裡,它又被翻出來「應急」。「最初一下子要為2萬多人測溫,無接觸的溫度計不夠。我就把它找了出來,沒想到上了電池以後還能用。」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匯澤路社區黨委書記張波很是感慨。這把普通的體溫槍記錄下的,是兩段難以忘懷的「戰疫」故事。
  • 非典與新冠病毒的區別
    SARS與新型冠狀病毒都是冠狀病毒成員,因為其外殼形狀像皇冠樣突出,因而得名。目前被分為α、β、γ、δ四屬。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此次檢出的新型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並已獲得完整的基因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