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戰「疫」系列報導②
全球戰疫正酣,我國緊急向義大利支援10萬份連花清瘟膠囊。
這一中成藥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納入國家診療方案、走紅西方國家,廣東科學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子峰研究發現,連花清瘟膠囊可以抑制病毒複製,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
科技是戰勝疫病的決定性力量。
戰疫以來,廣東科學家形成價值共識、重視源頭創新,實現「政產學研醫檢」的大協作大聯合大團隊,加速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快把核心科研成果應用到臨床救治,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價值共識將科研論文寫在戰疫一線
疫情伊始,首批獲得國家藥監局註冊審批的4項檢測試劑盒中,廣東華大基因和達安基因就各佔一項。至今,廣東獲批的6個檢測試劑盒累計生產2140餘萬人份,其中向海外6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了800多萬人份。
時間就是生命,科技就是利器。
17年前,非典來勢洶洶。廣東科學家與病毒發生了「遭遇戰」,積累了豐富經驗。
「非典讓我們意識到,科研成果要儘快轉化,第一時間用到臨床救治上。」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周榮說,他和團隊研發的隔離病床、隔離診臺等產品快速通過省藥監局的論證評審,於1月22日獲準應用於疫情防控,已在廣東、江蘇、海南等多地投入實戰。
17年後,新冠肺炎悄然出現。廣東科學家迅速反應,潛心科研、紮實攻關,將科研論文寫在戰疫一線。
「我願用職業生涯和科研信譽作保證!」疫情一發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主任徐濤與成員籤訂責任狀,要求不發論文、不求利益,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新冠肺炎的攻關任務上來。
兩個月來,該實驗室與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合作開展「氯喹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療效評價」應急攻關項目,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應用於臨床救治一線;又聯合研發AI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診斷準確率高於90%。
廣東科學家有不計個人得失,如何體現科研成果?專家共識體現了推動科研成果儘快應用到抗疫一線的「廣東智慧」。
「新冠肺炎尚無特效藥,磷酸氯喹可提高救治成功率、縮短住院時間」「廣東『肺炎1號方』可促進肺部炎症吸收,改善臨床症狀」……戰疫以來,多個科研成果以專家共識的形式快速發布,應用到臨床救治一線,成效顯著。
面對新冠肺炎這種突發傳染性疾病,科技抗疫要做到科學救治、精準施策。省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科研攻關組組長、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說,專家共識能夠保障最新科研成果應用到抗疫一線的有效方式。
分秒必爭、不計得失,這是廣東科學家的戰疫價值觀。
源頭創新高水平突擊隊彰顯硬實力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有望為中央空調、家用空調都戴上『N95口罩』。」廣東工業大學教授陳新介紹,通過校企合作,其團隊研發出納米纖維靜電紡絲批量生產設備以及醫用口罩納米纖維濾膜,該膜的細菌過濾效率大於95%。
廣東省實驗室、高水平研究院和高水平大學集聚了頭部科研資源,對標國內外最好最高最優標準,組成一支支科研攻關「突擊隊」,在源頭創新中充分發揮「尖刀」作用。
深圳鵬城實驗室緊急免費開放鵬城雲腦的AI算力資源,積極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優勢參與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研究。
惠州先進能源省實驗室開展重離子膜口罩應用研究,開發出可反覆清洗和高溫消毒的民用防護口罩。
「廣東源頭創新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省科技廳副廳長龔國平說,目前省內有40餘家各類實驗室參與科研應急攻關,在臨床救治、診斷試劑盒研發等等領域取得30餘項重要成果。
發揮毗鄰港澳、聯通世界的優勢,廣東正在引領全球科研力量,向疫情發起「衝鋒」。
「病原分布主要集中在痰液、糞便、肛拭子、咽拭子和鼻拭子。」粵港新發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管軼團隊協助汕頭兩家定點醫院開展樣本採集及檢測,以結果指導疫情防控。
珠海澳門科技大學科技研究院劉良院士團隊發現「老藥」正清風痛寧能顯著減輕小鼠模型的肺纖維化,抑制炎症性細胞因子。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向歐洲呼吸學會介紹了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經驗,還與美國哈佛大學專家合作成立新冠肺炎科研攻堅小組,共同探索新冠肺炎診療方案。
「新冠肺炎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各國之間要加強國際合作,通過聯防聯控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鍾南山說。
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這是廣東科學家的戰疫行動。
鏈條支撐政產學研醫檢同向而行
許多廣東製造的科創「利器」,正在抗疫一線發揮重要作用。
華大基因牽頭建設的武漢「火眼」實驗室投入運行,並成功複製到深圳、天津、長沙等地,完成52萬例新冠肺炎核酸檢測。
東莞理工學院和東莞增材製造與智能製造研究院用3D列印技術破解生產難題,研製出一批應急全封閉護目鏡,已向廣東、湖北的一線定點收治醫院和政府、社區等捐贈1000套。
疫情發生以來,廣東科學家高速反應的背後是政、產、學、研、醫、檢一體化的高效合作鏈條。這一機制加速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催生一大批應用型的科研成果。
防護用品是打贏防疫戰的重要裝備。
廣東口罩生產設備領域的專利申請總量位居全國首位,達208件,約佔全國專利申請量的26%。隔離醫療器械設備產業專利申請量遠超全國其他省份,紅外體溫檢測儀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
藥物是戰疫最關鍵的「子彈」。
省名中醫、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教授譚行華研發中藥製劑「肺炎1號方」,並提交審批申報材料。一周後,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使用,「肺炎1號方」從佛山藥廠調劑發往全省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臨床使用。
疫苗是戰勝新冠肺炎的根本。
廣東研究機構和企業並行開展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mRNA疫苗三個方面的研發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mRNA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進入動物攻毒保護試驗。
不同的路徑、不同的成果,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擊退病魔、全面復工復產提供可靠保障。廣東還出臺系列暖心舉措,發揮「指揮棒」效應,激發全鏈條澎湃動力——
科技惠企17條措施,強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緊急啟動3批130多項科技攻關項目,省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87億元;創新券專項資金翻倍,實現全程線上操作;推動184家孵化器對企業減免租金超1.3億元;組建科普服務隊為數百家高新技術企業送服務、強科普、解難題,幫助企業安全有序復工復產。
「五指攥成拳頭才有勁。」王瑞軍說,廣東科技戰疫沒有單打獨鬥,而是採取大聯合、大協作、大團隊的方式,把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的力量集合起來,通過打這場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產品。
戰疫到了吃勁的關鍵時刻,廣東科學家加速同時間賽跑、與疫魔較量……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鍾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