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疫情離不開科學。如果說實實在在的科技產品是抗疫的有形武器,那麼科普倡導的科學理性則是提升精神免疫力的無形武器。唱響科普戰疫好聲音,不僅可以減少恐慌,避免謠言肆虐,節省防控成本,還可以有效引導群眾做好防範、保護自己,避免疫情大規模傳播。
◆ 集結力量權威發聲
1.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和諸多未知,專業科普如小溪匯聚入海,為疫情防控注入了科學的力量。
如近一段時間以來,每天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召開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就有解答公眾疑惑的環節。「口罩怎麼戴」「買回來的蔬菜上有病毒嗎」「手持紅外體溫檢測儀多人使用會不會交叉感染」「如何快速切斷病毒擴散途徑」等諸多問題,通過此環節向公眾進行了科學知識普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等權威人士發聲「日常生活不需要對鞋底進行消毒」「快遞外賣包裝沒有必要消毒」,有力緩解了公眾緊張情緒。「一米,是愛你的距離」「疫情不散,我們不約」「屏牢了,I see you(再見);屏不牢,ICU(重症監護室)」等一些幽默語句也廣為流傳。
2.各相關部門、眾多專家、志願者亦積極行動起來,投身科普宣傳事業,為推動全民科學防疫貢獻力量。
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應急科普領導小組,下發《關於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科普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協系統持續推進應急科普,提高公眾自我保護意識。同時,中國科協還接連向全國科技工作者發出三份倡議,吹響集結號,「戰疫有我,為決勝攻堅提供科技志願服務」等內容備受關注,動員了力量、鼓舞了人心。又如,上海市委宣傳部牽頭整合「健康上海12320」「上海科普訂閱號」「上海應急守護」等相關部門公眾號平臺,組建多人科普專家團隊,涵蓋醫療救護、公共衛生、健康管理、安全應急、心理諮詢等領域,與市各新聞媒體精準對接,向各宣傳平臺及時提供科普知識。此外,還有類似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趙序茅這樣的志願者,每天收集疫情相關情況,根據疫情發展,結合專業知識,撰寫與疫情相關的學術文章和科普文章,並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對外發布。
◆ 融合創新宣傳方式
1.疫情期間,大量向大眾科普疫情防控知識的作品、活動等不斷推出,有力提振了公眾的防疫信心。
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信號「健康中國」及時推送疫情防治政策信息和科普知識,滿足了公眾需求,取得較好效果。又如作為中國科技館王牌活動之一的「中科館大講堂」變身「雲講堂」,邀請病毒學、公共防疫、傳染病學、心理學等各領域權威專家,結合疫情科普熱點,以網絡直播形式與網民在線交流。此外,還有成都市網際網路文化協會協同其會員單位製作的科普系列動畫短視頻《畫說戰疫》,內容覆蓋新冠肺炎是什麼、社會場景防控(家庭、就診、社區、辦公室、公共運輸工具、公共場所等)、學生相關防控知識、遠離新冠病毒、心理建設等方面,先後發布達30期。
2.除持續發布、內容豐富等特點外,多方協作、創新運用社交媒體,以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讓防控知識走進尋常百姓家,亦是本次科普戰疫的突出亮點,收穫不俗成效。
如科學傳播平臺「科普中國」聯動北京、深圳、上海、鄭州四大城市47條地鐵線路,滾動播放防疫宣傳片1個月,覆蓋人群超過1.6億人次。又如人民日報和讀特新聞客戶端聯手開發答題H5遊戲,推出融合了科學抗疫知識的考卷——《2020新冠肺炎防治統一考試(全國卷)》,一出即為爆款,吸引了上億「考生」作答。此外,還有湖南省科協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抗擊疫情科普宣傳標語,類似「口罩垃圾分類管,亂丟也成傳染源」等朗朗上口的科普宣傳標語應用於基層,可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成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