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科學美國人》總編輯:科學為什麼對你我都很重要?

2021-01-16 知識分子


瑪麗艾特·迪克裡斯蒂娜(Mariette DiChristina),《科學美國人》總編輯。


文 | 葉水送


1845年,現代科學的大幕剛剛掀起,人類仍遭受疾病與貧困的重軛。這一年,美國大思想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因忍受不了急飆狂進的現實社會,逃離至寧靜的瓦爾登湖畔,日後寫下了不朽的名篇《瓦爾登湖》。但也有一批有識之士看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變革力量,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傳播科學知識來幫助人們改善生活,於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在這一年應運而生。


作為美國連續出版時間最久的雜誌,《科學美國人》今年迎來了創刊170周年。今天,作為全球最負盛名的科普雜誌之一,《科學美國人》仍以睿智而又啟迪心智的內容、精美的圖片、具有創意的設計,以及對科學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被全球讀者所擁戴。


《科學美國人》不僅有14 種語言的版本,網站 scientificamerican.com,還在2004年出版了《科學美國人:大腦》(Scientific American Mind),這是一本關於心理學和腦科學的雙月刊科普雜誌,目前擁有6個語言版本。


12月上旬,《知識分子》在上海專訪了《科學美國人》總編輯瑪麗艾特·迪克裡斯蒂娜(Mariette DiChristina)。迪克裡斯汀娜是《科學美國人》創刊以來的第一位女主編。曾擔任過20多年科學記者,是美國國家科學作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Writers)前主席,還在美國《大眾科學》雜誌擔任過執行主編。擁有如此豐富的科學傳播經驗,且讓我們聽聽迪克裡斯蒂娜對科學傳播的見解。




《知識分子》:最近,中國很多科普雜誌社紛紛關閉,一方面是由於資金的缺乏,另一方面是讀者的流失。你認為一本雜誌如何保持讀者持續的興趣?


迪克裡斯蒂娜:我覺得這兩個事情可能恰好同時發生了,相互間不一定互為因果。由於網際網路的出現,現在閱讀科普文章、喜歡科學新聞的人其實比以前還多了。至於科普雜誌社為何關閉,這應該屬於雜誌經營的問題,比如廣告營收、紙本雜誌銷量不足。

以《科學美國人》為例,我們網站每月獨立訪客人數超過700萬,但雜誌的紙版銷量就小多了,儘管雜誌在全球已翻譯成14種語言的版本(包括中國的《環球科學》)。不過,當紙版規模變小時,數碼版的規模就變大了。所以我覺得,人們對科學的熱情只增不減,或許只是不想再買紙質的雜誌了。


《知識分子》:《科學美國人》擁有170年的歷史,仍深受讀者喜愛,你能告訴我們這其中的成功之道嗎?


迪克裡斯蒂娜:《科學美國人》創刊於1845年,是美國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雜誌。從雜誌名稱的來歷就可以說明人們為什麼如此喜歡科學。

當時是十九世紀,美國工業革命也才開始,每個人都希望過上好生活,該怎麼去實現呢?那就依靠科學吧。那時沒有什麼全球的概念,所以人們就稱自己為科學美國人。其實我覺得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科學公民。

如何讓人們喜歡科學呢,方法就是向他們展示科學的重要性。我想告訴你的是,科學是推動人類社會繁榮的引擎。科學讓我們不斷有新的發現,讓我們明辨真偽,還讓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像你的這支錄音筆,我們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與科學有關。

我們越是真實地讓人們感受到科學,人們就會對科學越著迷。我想如果《科學美國人》是成功的,那是主要是因為我們成功展示了為什麼科學對你、我都很重要。




《知識分子》:《科學美國人》的作者隊伍中很多都是頂尖的科研工作者,你們是如何做到的?


迪克裡斯蒂娜:目前已有15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科學美國人》寫過文章。我們很幸運,他們能如此慷慨地花時間為我們撰稿,甚至在十九世紀的時候,也有科學家為我們寫稿。我們第一期雜誌上就刊登了一個科學家們的專利列表。

有時,科學家或工程師也會寫些有關他們科學工作的文章,比如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還有託馬斯·愛迪生,他發明留聲機後首先就展示給我們的編輯。因為科學家很樂意與人談論和分享自己的研究和信息,所以他們喜歡給我們投稿,因為這樣就能與很多喜歡科學的人一同分享。

《科學美國人》的讀者中有些也是科學家,但更多的是崇拜科學家或想做科學家的人。讀者中也有很多的商業領袖,他們想看一下有什麼值得投資的新發明。還有很多政策制定者,他們來了解能源或技術方面的信息,以方便制定相關政策。當然也有不少向學生傳播科學的教育人士。所以,我們有各種不同的讀者群。


《知識分子》:如何吸引更多的科學家加入到科學傳播領域呢?


迪克裡斯蒂娜:他們首先要對科學傳播感興趣,另外還要願意暢所欲言。有時候科學家會比較謙虛,或者不想在公眾面前顯得很驕傲。但他們如果知道這並不是在顯擺,而是去幫助別人,是在解釋科學,那他們當眾談論科學時或許會感覺好些。其實,這就像老師傳授知識一樣,與顯擺無關。




《知識分子》:數字媒體以及自媒體的蓬勃發展是否給你們帶來壓力?《科學美國人》如何適應這些轉變?


迪克裡斯蒂娜: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100多年前,《科學美國人》創刊的時候只有紙質版,那時候通過郵箱投遞,讀者往往要等待好長時間才能收到雜誌。現在有了數字媒體,讀者就不再需要等待了。

拿我們來說,我們現在除了紙版雜誌,還有網站、APP、電子書、PDF文檔、視頻、音頻以及社交帳號等各種平臺。我們總是樂於分享和傳播科學,而現在讀者也可以向我們反饋他們對雜誌的看法。我完全不願意回到以從前沒有網絡的時代。儘管網絡帶來了很多變化,但變化總歸是好的,變化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更有靈活性。


《知識分子》:當推特、臉譜網、微博以及微信出現的時候,每個人都想成為信息傳播者。雖然這使得研究者更方便地將自己的觀點/信息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但是那些謠言也同樣擴散得飛快,我們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有沒有必要制定法律或規章來進行約束?


迪克裡斯蒂娜:這的確非常有挑戰性,因為每個人都可以使用這些平臺,有些人會傳遞正確的信息,而有些人則會傳遞錯誤的信息。但好在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看到這些信息,可以加以糾正。比如有人傳播謠言時,大家都能看到,就會去糾正它。這和教室裡學習一樣,你如果說錯了,就會有其他的同學來糾正你。所以,開誠布公地談論,保持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會發揮作用。


由於社交平臺是開放的,因此很難制定什麼規章來約束那些製造謠言的人,但我們可以教育人們規範自己的行為。我想每個人都願意成為一個好人,都願意去分享正確的信息。因此,最好的做法還是鼓勵積極的互動。




《知識分子》:你能分享一下《科學美國人》對一些令人棘手的話題的報導嗎?例如轉基因、核電等。


迪克裡斯蒂娜:我覺得我們需要注意兩方面:一方面是人們的感受,另一方面是事實。

但我們總是要尊重每個人的感受,可以告訴他們:或許你認為轉基因不安全,那麼我們可以擺出事實,展示實驗室裡發生的事情。事實上,我們吃的每樣食物都是轉基因的,不管它們是否出自實驗室。因為數千年以來,人們通過不同植物的雜交獲得更好品種的水果,還有狗和貓也是這樣的,這些其實都是轉基因。

核電站問題同樣如此,我們能理解居民不想自家附近有核電站,但是它應該建在哪裡呢。人們沒有意識到,如果他們使用其他能源,也會有其不好的一面。所以,關鍵是將好的、不好的方面都列出來,大家進行討論,用科學釋解人們心中的疑慮。




《知識分子》:《科學美國人》主要關注中國科研群體的哪些領域呢?


迪克裡斯蒂娜:中國有許多令人欽佩的科技成就,在不少學科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作為美國人,我很羨慕中國在研發上有越來越多的投入。

另外,我想中國如果在基礎科研繼續加大投入的話,將會鼓舞推動全球的科研發展,因為基礎科學有助於發現未來的創新技術。自然出版集團剛剛發布了白皮書《轉型中的中國科研》,從中我們也可看出中國所取得科研成就,以及對全球科研的推動作用。


《知識分子》:就我們所知,目前在《科學美國人》的寫作隊伍中,很少有作者是來自中國,這是由於語言上的障礙還是因為缺乏科學傳播的熱情?


迪克裡斯蒂娜:的確是這樣。《科學美國人》不同語言版本的雜誌,往往會邀請當地的科學家來寫作當地讀者感興趣的文章,所以版本不同,內容也有會有所不同。未來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國科學家為《科學美國人》的美國版寫文章。



輸入數字編號閱讀相關文章:

【24】「知識分子」對話《自然》總編輯坎貝爾爵士


《知識分子》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並擔任主編。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zizaifenxiang@163.com。



相關焦點

  • 《科學美國人》將迎來第9任總編輯
    2020年3月16日 —— Scientific American(《科學美國人》)宣布任命Laura Helmuth擔任總編輯,她由此成為《科學美國人
  • 【果殼網專訪】麥可•舍默:美國頭號「科學打假人」 ,講科學...
    假設你從A那裡得知B做了一件事。你首先該做的,是判斷這個消息是真還是假——不論你是不是懷疑論者,在麥可·舍默(Michael Shermer)看來,你都不應該輕易相信別人告訴你的東西。作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懷疑論者,舍默有一套廣泛適用的「扯淡檢測」標準: A有多可靠? A是否經常發布同類消息?
  • 《科學》雜誌總編輯社論:川普撒謊了,使得無數美國人因此喪命
    當地時間9月11日,《科學》雜誌發表總編輯霍爾頓·索普社論文章,直言美國總統川普在(涉及新冠病毒的)科學問題上撒謊了。索普在文章中指出,當川普今年二至三月在公眾場合談及新冠疫情時,科學家們都對其顯然缺乏對病毒威脅的認知感到擔憂。
  • 獨家專訪亞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創始主席葉永烜教授
    葉永烜教授是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亞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 Axford 獎章獲得者、中研院院士與國家講座教授。 以下為 Springer 與葉教授的獨家專訪內容。Q1 為什麼空間科學很重要?我們了解的大部分地球和太陽系地球物理環境的基本知識, 以及我們對宇宙重要的基礎認知, 都來自對太空的觀察與探索。在不經意間,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空間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比如,天氣預報是基於氣象衛星的觀測,電信衛星在各行各業變得不可或缺,國防更是如此。我認為人類的發展即在於對未知的探索。缺少好奇心,社會就會停止發明和進步。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科學美國人》總編
    當然社交網絡上也的確充斥著很多「非事實」的內容,這是它的缺點,它和任何別的東西一樣都有好有壞,但是我絕對不希望回到社交媒體之前的時代。2011年日本地震次日的科學美國人首頁,全部是關於地震的消息。沒有網絡就不會有這樣的媒體形態。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科學人:那你覺得為什麼社交媒體上有這麼多的「非事實」,或者說,謠言?
  • 挑戰費曼:為什麼科學哲學對科學很重要?
    在一個諸如多重宇宙這樣無法驗證的理論大行其道的時代,與那些認為我們無望為物理現實給出準確定義的人不同,米凱拉·馬斯米為科學作了辯護。但所有事物都有某種程度的價值。我們不會從羅馬歷史對於古羅馬人本身有什麼作用的角度去評估羅馬歷史的智識價值,這一邏輯同樣適用於考古學和人類學。為什麼科學哲學就該不一樣呢?那麼,如果科學哲學對於科學本身沒有用,那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認為,從更大的格局上講,它有益於整個人類。
  • 美國生命科學資本巨鱷:看好生命科學投資的「中國機會」|專訪
    中美的生命科學投資又各自面臨哪些痼疾與機遇?對此,生輝專訪了美國著名投資機構 Flagship Pioneering(以下簡稱『Flagship』)的高級合伙人 Jason Pontin。當談及中美生命科學投資的差異,Jason Pontin 表示,最大的差異在於關注焦點不同,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源自支付體系。美國生命科學領域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短板——絕大多數資金都流向了針對少數疾病的藥物研發,而在某些疾病上缺乏創新動力。
  • 權威期刊《科學》總編輯發文怒批川普:這可能是美國科學政策史上...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這可能是美國科學政策史上最羞恥的時刻。」當地時間9月11日,全球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總編輯霍爾登·索普在該雜誌官網上發表一篇題為《川普對科學說謊》(Trump lied about science )的文章,嚴詞批評美國總統川普。
  • 《科學》雜誌總編輯:川普故意對科學說謊,行徑惡劣
    來源:環球網「這可能是美國科學政策史上最羞恥的時刻。」當地時間9月11日,全球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總編輯霍爾登·索普在該雜誌官網上發表一篇題為《川普對科學說謊》(Trump lied about science )的文章,嚴詞批評美國總統川普。
  • 獨家專訪Owl City:泰勒·斯威夫特是我的偶像
    日前,這個美國電子音樂奇才Owl City接受了網易音樂獨家專訪,暢談這6年來的音樂成長以及成軍至今的心路歷程。消息一出,不少粉絲知道後激動不已,據主辦方統計,很多買票的都是邀請四年前看演出的朋友一起來看,可見Owl City將再次讓中國的樂迷領略激情沸騰的青春搖滾。日前,這個美國電子音樂奇才Owl City接受了網易音樂獨家專訪,暢談這6年來的音樂成長以及成軍至今的心路歷程。
  • 每經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
    身處科學技術加速迭代、科技創新深度影響未來發展的今天,我們不禁想要探求:怎樣才能進一步培養科學精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2021年初之際,每日經濟新聞重磅推出「巔峰對話:瞰見2021」系列策劃。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將獨家對話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度探討。
  • 科普作家尹傳紅:科普最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維方式
    「我希望這個作品呈現給讀者後,對他的觸動是他開始思考一些問題,而不僅是說掌握了某種知識。」尹傳紅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說道。《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科學小品是科學普及的輕騎兵尹傳紅對科普作品的創作熱情緣起於年少時大量閱讀的科普、科幻作品。「我生於1968年。在我小學階段的時候國家開始重視科學技術,要向四個「現代化」進軍。
  • 獨家專訪•美國共產主義黑死金屬Sankara,你肯定沒聽過
    還是美國的?沒錯!上個月,美國的共產主義黑死金屬Sankara在英國廠牌Corpse Torture Records發行了首張demo——Total Liberation of the Human Race,Bandcamp上的老外反響不一。我通過廠牌要到了Sankara的郵箱,用郵件和我的工地英語完成了這次專訪。
  • 為什麼科學對我們如此重要
    第二、對科學還是功利的目光:功利的目光沒有錯,在現代看來也是必要的、必須的,如果你緊緊盯住那個的話,這叫丟棄是所謂的大用,抓住了小用。如果我們不抓住現代科技源頭的科學,我們對最新的技術是沒有辦法起引領作用的,當然你也可以跟著,但是你引領不了。剛才講的那幾個大人物都是美國人、西方人,為什麼中國出不來引領角色的科學家、技術發明家?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專訪:澳門...
    它是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由澳門科技大學聯合內地與國外科學家、工程師團隊共同研發。同時,它也是全世界首顆低傾角、低軌道地磁測量衛星。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澳科一號衛星」的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教授接受了金羊網記者的獨家專訪,向記者講述了這顆衛星背後的故事。
  • 劉嘉麒院士: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接受了光明網記者的獨家視頻專訪。「我是隨著中國的發展而長大的,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沒有像我們國家發展的這麼快這麼好的。」在劉嘉麒院士看來,依託科技的發展,中國發展的腳步飛快。他認為,實現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是同等重要的,科學最後的目的都是要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造福人類,他還分享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精神。
  • 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
    正如1869年的這段創刊詞所寫,今年邁入150歲「高齡」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見證了百年來科學革故鼎新的變化——科研體系變革、更多民眾參與科學以及資訊時代科研成果迅速跨國傳播……這一知名科學傳播平臺本身也隨時代不斷「進化」,其中就包括第一次由女性擔任雜誌總編輯一職。「《自然》一直在適應這些變化,或許讓我出任總編輯也能說明這點。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記者們會說:我不需要幫忙,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科學界的發言人也會說,為什麼需要你們?我已經在幫助我的大學、研究機構與企業的科學家與媒體合作了。科學家也不願意和我們合作。有些人說,我去年發表了這方面文章,你自己去看文章好了;有些人則說:下個月再來跟你說吧……不過現在,科學記者們都對我們的工作非常支持。經常會有記者來尋求我們的幫助。
  • 科學網—專訪:謝曉亮的科學人生
    前排左起:饒毅、Stephen Quake、David Bensimon、Tom Maniatis、莊小威、施一公;後排左起:孫育傑、趙新生、蘇曉東、謝曉亮、黃巖誼、湯富酬2011年5月3日,華裔物理化學家、哈佛大學講席教授謝曉亮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日前,他接受了《科學新聞》的專訪,講述了自己的科學人生。
  • 書籍| 《美國科學》美國小學標準科學教材,有趣的實驗,全面又專業...
    》系列是美國小學標準科學教材,全美有40多個州正在使用。每章前面都設置「如何閱讀科學」板塊,介紹一種「目標閱讀技巧」,首先給出技巧說明和科學文章段落,然後根據科學文章段落使用目標閱讀技巧。該閱讀技巧會在本章中重複出現,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時刻加強印象,練習閱讀技巧。該系列注重科學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