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

2020-12-04 新華社

新華社倫敦11月4日電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編輯瑪格達萊娜·斯基珀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彭茜

「大自然的演出總是推陳出新,因為她無時無刻不吸納著新的觀點。」 正如1869年的這段創刊詞所寫,今年邁入150歲「高齡」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見證了百年來科學革故鼎新的變化——科研體系變革、更多民眾參與科學以及資訊時代科研成果迅速跨國傳播……

這一知名科學傳播平臺本身也隨時代不斷「進化」,其中就包括第一次由女性擔任雜誌總編輯一職。「《自然》一直在適應這些變化,或許讓我出任總編輯也能說明這點。但我想最重要的是這反映了科研群體的深層變化,即更加多元化了。」該雜誌首位女總編瑪格達萊娜·斯基珀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斯基珀認為,如今科研群體的多元性已覆蓋了性別、地理、種族、資歷等。科學的參與者中有年輕學者、資深科學家,還不乏普通民眾。比如農民參與農業科學研究,病患參與醫學研究,這也是「公民科學」的一部分。

2018年,斯基珀履新為《自然》第8任總編輯,此前歷任總編輯均為男性。這背後的趨勢是近年來女性在科學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被重視。在斯基珀看來,如今人們開始更多談論女性對科學的貢獻也算「珊珊來遲」了。

其實,女性很早就在科學發展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世界第一位程式設計師」阿達·洛芙萊斯、蘇格蘭數學家瑪麗·薩默維爾,只是長久以來她們的貢獻並未獲得同等認同。

斯基珀認為,談論女性在科學中的角色,推而廣之其實是科學界應有更多不同聲音。「聽取不同觀點、用不同方式分析同一問題,能帶來更好、更有意思以及更具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因此,多樣性不僅僅體現於在科研中給予女性機會和支持,更體現在為所有未被充分代表的群體提供機會和支持。」

擁有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的斯基珀也曾是一位紮根實驗室的科學家,但她坦言期刊編輯工作更令她著迷,因為可以接觸更多領域的有趣研究,恰好滿足了她在科學上的好奇心。「在科研工作中,你必須專注於某個主題以解決問題,無暇關注其他領域的話題,但我在科學上的興趣範圍太廣了。」她說。

她發現科研領域的另一個新變化是:跨學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僅是學科間,還有學科內的邊界也正在模糊。奇妙的是,這似乎又回到了科學誕生之初學科分支不明顯的時代,但這恰恰有利於形成合力,解決當下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

斯基珀的興趣也不局限在科研成果本身,她還希望推動整個科研共同體的有益轉向。上任後,她提出了未來要更關注大數據以及年輕研究人員的工作。

《自然》早年發表的一些重要論文,很多都只是一頁紙的文字論述,沒有數據和其他相關信息,如今這樣的論文根本不可能發表。斯基珀說,現在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基於豐富的數據分析,這就需要收集和展示大量數據。這對科學是一個非常好的賦能過程,也是為什麼《自然》需要更關注這方面的趨勢。

斯基珀還致力於幫助更多年輕科研人員成長,《自然》的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甚至有20來歲的年輕學者上榜。「早年的科研體系層級明顯,只有地位顯赫的科學家才會被人們屢屢談及。我們當然知道資歷能夠帶來視野、成熟等重要品質,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年輕人的一些重要特質,比如魄力、敢於挑戰以及用不同視角看待問題的意願。」她說。

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也讓年輕人更易在學術上獲得機會。斯基珀回憶,自己幼時信息傳遞和溝通方式比較有限,而如今科研人員會用社交媒體等多種溝通方式快速交流想法,這也是她從年輕學者身上學到的「重要一課」。

未來,科學研究仍會面臨許多重大挑戰。斯基珀認為,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應對科學發現中的「錯誤傳播」。「研究人員和出版機構需要更好地傳播科學,讓科學成果得到準確報導,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這並非易事,需要時間,需要研究人員、不同人群共同參與,而《自然》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位女主編說。(完)

相關焦點

  • 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
    新華社柏林2月25日電 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  新華社記者田穎 張遠  「應當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
  • 彭汪嘉康的科研「盛裝舞步」 ——首位美國亞瑟 · 佛萊明獎女性得主兼華裔科學家
    AME編輯很榮幸在會議期間邀請到首位美國亞瑟 · 佛萊明獎女性得主兼華裔科學家彭汪嘉康女士接受採訪。彭汪嘉康院士原名汪嘉康,後隨夫姓彭,叫彭汪嘉康。汪嘉康院士生於蘇州,長於上海,學在臺灣,工作於美國,1994年回歸到臺灣,為臺灣服務,也算是略以報答母校、老師當年的栽培。
  • 法國著名雜誌點評全球七大女性領導人(圖)
    韓國總理韓明淑法國總統大選候選人、美女政治家塞格林·羅雅爾環球在線消息: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當今世界政壇,婦女從政尤為不易,女性領導人自然也更受關注。法國著名女性雜誌的美國版12月號刊載文章,選擇並點評了全球七大婦女領導人,包括韓國總理韓明淑、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法國總統大選候選人、美女政治家塞格林·羅雅爾等。
  • 《自然》雜誌:中國科研論文領跑亞太
    新華網上海3月26日電(記者王琳琳)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對外公布了《2015亞太自然指數》,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科研論文總量繼續領跑亞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入亞太地區產出高質量科研論文的機構十強,中國科學院位居亞太首位。
  • 《自然》雜誌預測2011年科研熱點
  • 最新自然指數發布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9月19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顯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繼續蟬聯第一,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聖何塞地區和上海分列第2至5位。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科學》雜誌評價說,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動新冠疫苗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2020年9月19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中關村論壇發布了「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
  • 專訪:期待剛果(金)在中非友好合作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訪中國...
    新華社布拉柴維爾1月6日電專訪:期待剛果(金)在中非友好合作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訪中國駐剛果(金)大使朱京新華社記者王松宇中國駐剛果(金)大使朱京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方期待進一步深化中剛政治互信,推動務實合作更好更快發展,使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兩國人民。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9月19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中關村論壇發布了「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通過追蹤獨立精選出的82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科研論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數的表現。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2020年9月19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中關村論壇發布了&34;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34;通過追蹤獨立精選出的82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科研論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數的表現。
  • 專訪:人工智慧將更廣泛地用於生產——訪ABB首席數字官吉多·朱雷特
    新華社德國漢諾瓦4月27日電 專訪:人工智慧將更廣泛地用於生產——訪ABB首席數字官吉多·朱雷特   新華社記者朱晟 沈忠浩   「當更多的攝像頭、更好的傳感器和機器的自我學習能力相結合,機器人在生產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 《自然》發布2014自然指數:中國科研產出僅次美國排第二
    全球前200名科研機構中,中國科學院自然指數排名第一,中國(包括臺灣和香港)有20所大學入圍。       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也是國際最權威的科學雜誌之一,自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以堅持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為宗旨。
  •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
  • 《自然》雜誌稱官僚幹預學術推動中國科研造假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線版頭條刊文《中國科研,發表還是滅亡》(Publish or PerishinChina)。  獲悉《自然》雜誌刊文介紹瀋陽買賣論文研究,記者昨日採訪了瀋陽。  瀋陽證實,1月10日上午,《自然》雜誌一名編輯通過國際長途電話聯繫他,表達了對他的研究成果的高度關注。在達成不帶政治偏見、僅就學術報導、嚴守研究對象和機構隱私的共識前提下,他同意接受《自然》雜誌採訪。
  • 自然科研與雅詩蘭黛公司推出激勵科研女性的全球獎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總編及評審組成員Magdalena Skipper女士說:「最近我們看到整個社會都在倡導性別平等,很令人鼓舞,因此我們以進一步的行動去認可和支持女性的科學成就,並鼓勵女童和婦女去學習STEM學科、追求科學事業,這就比以往更加重要。
  • 專訪:中比合作精彩紛呈——訪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曹忠明
    新華社布魯塞爾10月15日電 專訪:中比合作精彩紛呈——訪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曹忠明  新華社記者潘革平  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曹忠明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比兩國全方位友好合作精彩紛呈,碩果纍纍,為兩國人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
  • 獨家丨專訪雅芳全球CEO:「研發紅利」時代的雅芳,將從「大品牌小...
    這不是他第一次來中國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總能讓他每次來都看到一些新東西。2018 年 2 月,Jan Zijderveld於動蕩中「臨危受命」,成為雅芳集團自1999年以來的首位男性全球CEO。Jan曾任職聯合利華 30 餘年,並在 2011 年成為歐洲區域總裁,全面負責價值140 億歐元的業務運營。Jan上任不久後,雅芳交付了一個EPS超預期的四季度業績報表。
  • 首位菲爾茲獎女性獲得者米爾扎哈尼因乳腺癌去世,年僅40歲
    首位菲爾茲獎女性獲得者米爾扎哈尼因乳腺癌去世,年僅40歲 伊朗數學家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2014年8月13日,37歲的伊朗女性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在首爾,從時任韓國女總統的樸槿惠手中接過菲爾茲獎章。她成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歷史上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也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伊朗人。 菲爾茲獎始創於1936年,每4年頒獎一次,其要求為年齡未滿40歲並有著傑出的數學成就,此前的56位獲獎者均為男性,其中有兩位是華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