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9月24日「第三屆海峽兩岸控煙與肺癌防治研討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順利舉行。AME編輯很榮幸在會議期間邀請到首位美國亞瑟 · 佛萊明獎女性得主兼華裔科學家彭汪嘉康女士接受採訪。
彭汪嘉康院士原名汪嘉康,後隨夫姓彭,叫彭汪嘉康。汪嘉康院士生於蘇州,長於上海,學在臺灣,工作於美國,1994年回歸到臺灣,為臺灣服務,也算是略以報答母校、老師當年的栽培。她是臺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全球率先發現血癌染色體變異的研究員,更是首位美國亞瑟 · 佛萊明獎女性得主兼華裔科學家(1972年),第一屆臺灣萊雅傑出科學家獎得主。雖然榮耀加身、光環無數,汪嘉康院士給人的感覺卻非常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聽完她的講述,從當外科醫生受挫到做研究員華麗轉身、在醫學科學界大放異彩,她的經歷就像馬術比賽,能從容跨越障礙,也能在科研領域施展實力與才華,演繹屬於自己的盛裝舞步。
以下是文字採訪,觀看文末視頻可一睹大家之風,還您一位「生動活潑」的彭汪嘉康。
汪嘉康臨床科研兩不誤,兩個工作都很熱愛。她說,如果單單做科研,可能不知道臨床需要什麼,要等臨床醫生告訴你,她一定要自己看病,知道病人的需求,有問題就拿到實驗室去研究解決。跟實驗室的同事們協作研究,並不覺得同時兼顧臨床和科研多麼辛苦,反而樂在其中。正如她所說的,做研究員最重要的是興趣。
回顧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工作,汪嘉康說科研是必不可少的,而研究一定是為了解決病人的問題。當時做染色體研究的人很少,她去做了,而且有所成果,就是一個大發現,才能拿到當年的亞瑟 · 佛萊明獎。
儘管當年考取醫科比現在困難得多,但當年的汪嘉康16歲就考上臺灣大學醫科,是女生奇缺的醫科中的天之驕女。後來出國,在美國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醫院做住院醫師後來升為總住院醫師。做完總住院醫師原本打算拿到美國的外科醫師執照就回臺灣,但是那年外籍醫師不能考美國的外科醫師執照,只能考病理科或者麻醉科執照。拿不到外科醫師執照的汪嘉康不甘心就此回去,想著換一家醫院多做一年總住院醫師,下一年說不定就能考了。原本她應聘的醫院已經錄用她,後來卻以她要結婚,說不定很快就會有小孩,不能勝任總住院醫師為由拒絕了她。
原本的天之驕女卻在這個時期接連受阻,做外科醫師無望,但因緣際會,汪嘉康去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這一轉折或許使世上少了一位出色的外科醫生,卻多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全球率先發現血癌染色體變異的研究員,更是首位美國亞瑟 · 佛萊明獎女性得主兼華裔科學家。彭汪嘉康院士說,有時候你失去一些東西,反而會得到更好的。當初在美國應聘總住院醫師被拒讓她難以釋懷,倍感失落,但是如今回憶起來卻沒了計較,多了閱歷帶來的人生感悟以及歲月沉澱的坦然。
她頻頻在採訪中說到,自己很幸運,去了NIH,有一位很體貼和支持自己的丈夫,四個孩子也都很優秀,兩個女兒都是跟媽媽一樣是醫生,兩個兒子都跟爸爸一樣是工程師,沒有因為自己的工作忙而沒照顧好(她也笑言,萬一孩子們不好可就懊惱了)。
不方便觀看視頻的朋友請點擊音頻收聽此次採訪:
採訪編輯:陸小雁
視頻剪輯:麥雪芳
相關閱讀: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