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2020-12-01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2016年,美國權威學術雜誌《科學》發表長篇通訊,專門介紹崔屹和他對矽負極鋰電池發展做出的開創性貢獻。崔屹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矽負極鋰電池正快速走向產業化,預計10年內是鋰電池主流發展方向。

  崔屹曾先後在中國科大、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2005年到斯坦福工作。他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納米技術提高電池的性能。在這個領域,崔屹面臨著松下、三星、蘋果以及特斯拉等知名企業科研團隊的強力競爭,但正如《科學》通訊文章所言,他「依然是一支開創性力量」,對電池發展的貢獻「巨大」。

  那麼,目前主流的鋰離子電池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接下來向何處去?永久待機的手機電池能實現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在舊金山舉行的中國科大矽谷科技峰會上採訪了崔屹,他也是此次主題為「未來科技二十年」峰會的主席。

  崔屹表示,電池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能量密度,也就是單位重量或單位體積所能儲存的能量。目前電池重量能量密度為一般200到250瓦時每千克,但性能提升相對緩慢。提升這一性能關鍵在於正極和負極材料,主要是負極材料。

  他說,目前鋰離子電池主流正極材料是金屬氧化物,而主流負極材料是石墨,也就是碳。從10年前開始,他開始研究利用矽取代碳,因為矽在單位重量上儲存鋰離子的量是碳的10倍,「如果矽負極能取代碳負極,那麼重量能量密度很有可能達到400瓦時每千克,差不多翻倍」。

  當今世界,發展電動汽車已成為大勢所趨,但絕大部分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還只有兩三百公裡,跟傳統汽車相比尚有差距。如果電池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就可以在汽車續航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將電池體積和成本減半;或者選擇保持電池體積不變,讓續航能力翻倍。「那就不得了了,」崔屹說,「充一次電比燃油車開得還遠。」

  但是,矽負極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它在充放電過程中容易破裂。藉助納米技術,崔屹在解決這個問題上做出一系列嘗試,目前研製出兩款矽負極電池產品,一個能量密度為300瓦時每千克,已經在中國大規模生產,並向中興等手機生產廠商供貨,其成本、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都與傳統電池相當;另一個能量密度為400瓦時每千克,目前只能小規模生產,成本仍需繼續降低。

  「在我做了矽負極之後,這個領域成長很快,許多電池公司都在研究這個,希望利用納米科學的辦法來發展下一代鋰電池材料,」他說,「我的預測是,市場上將先出現矽碳結合的負極材料,然後矽的比例越來越高,能量密度也越來越高,整個產業的發展大概需要10年時間,10年之內矽負極鋰電池將是主流發展方向。」

  為了更清晰地說明鋰電池的未來發展,崔屹給記者列出了一個路線圖:目前負極一般採用石墨,而正極採用鈷酸鋰、磷酸鐵鋰或者包括三種金屬的三元材料,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能達到300瓦時每千克;接下來的矽負極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能提升至400瓦時每千克;再之後,金屬鋰做負極的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將達到500瓦時每千克;最終,金屬鋰做負極、硫做正極的鋰硫電池能量密度將能達到600瓦時每千克或更高一點,是現在的約3倍。

  「但金屬鋰負極會像樹一樣長出枝晶,硫做正極也有不少問題,所以10年後金屬鋰負極電池可能會有一點,但前景還很難說,可是矽負極電池產業化是有保證的。鋰硫電池要等到20年後才有可能大規模化應用,但也只是更多將應用於車,而不是消費電子領域。」他說。

  那麼,手機電池最終能實現永久待機嗎?崔屹說,與電動汽車更看重電池的重量不一樣,手機更看重電池的體積,目前手機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為600到650瓦時每升,而他實驗室研發的電池體積能量密度能達到700到750瓦時每升。「我估計大概提高到1100瓦時每升就到頭了。如果現在手機一天充一次電,那估計將來最多也就是2天充一次電。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快充,10分鐘充電90%,但那是另一個發展方向。」他說。

  記者請他預測未來20年電池發展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他說,估計到2030年左右,電動汽車將會普及。北京到上海1200公裡的距離,如果現在要充4次電,屆時將只要充2次;跟電網連接的分布式儲能系統將會普及,電價將會便宜很多,煤發電廠大大減少,空氣汙染程度降低,我們生活的環境將乾淨很多。

相關焦點

  • 專訪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矽負極鋰電池走向產業化
    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2016年,美國權威學術雜誌《科學》發表長篇通訊,專門介紹崔屹和他對矽負極鋰電池發展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原標題: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清華管理評論」 文 / 張春晏:《清華管理評論》高級編輯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 跨界的力量、成長的力量和自由的力量是引領崔屹早早成功成名的重要力量。
  • 專訪丨斯坦福納米科學家崔屹:做頂級科研,還要開成功公司
    41歲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尺度極其微小:納米。一根直徑0.05毫米的頭髮,軸向平均剖成5萬份,每份的厚度才是1納米。崔屹極小的尺度卻成為突破技術難題的窗口:高能量密度的矽負極電池、能過濾99%PM2.5又透氣的口罩、能透紅外線從而快速散熱的智能布料,這些無一不是崔屹通過納米技術發明的。
  • 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未來五到十年,矽負極電池應用會越用越好
    8月15日上午,納米材料科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首屆納米能源獎獲得者、清華五道口科學企業家項目授課師資崔屹,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雲課堂聯合每經智享會推出的「在線大講堂·科學大家談」上指出,可以說,當下鋰電池的發展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 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未來五到十年,矽負極電池應用會越用越好
    8月15日上午,納米材料科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首屆納米能源獎獲得者、清華五道口科學企業家項目授課師資崔屹,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雲課堂聯合每經智享會推出的「在線大講堂·科學大家談」上指出,可以說,當下鋰電池的發展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2018-03-12 理化技術研究所 【字體:矽負極對鋰具有高存儲優勢,但存在易破裂不穩定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其團隊通過巧妙構築特殊結構,如雙壁空心結構,實現了矽負極的穩定。隨後,他還介紹了利用鋰電池中鋰的插入和抽出造成電極材料膨脹收縮的原理,電化學調控催化劑原子間距,用以優化催化劑的性能,以及在氧化還原液流電池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後崔屹還向大家介紹了其團隊在霧霾處理、個人熱管理方面的一些有趣的工作。
  • 斯坦福終身教授崔屹專訪:那些指引向成功的力量—新聞—科學網
    那些指引向成功的力量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文/張春晏:本刊高級編輯
  • 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有可為
    崔屹認為,中國電動新能源車或將在未來超過美國:一方面,中國在電動車的核心技術領域起步緊隨美國之後,比如電池、電驅動系統、人工智慧;另一方面,基於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成熟的製造業基礎,中國電動車在產業化方面會迅速超越美國。
  • 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崔屹做客北洋大學堂
    本站訊(通訊員 孫潔 陶衛靜)應化工學院邀請,9月12日下午,美國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世界知名科學期刊《納米快訊》副主編、美國灣區光伏聯盟主任和電池報告中,崔屹教授系統介紹了近年來自己的科研團隊在能源存儲方面所取得科研成果,從提升電池能量密度這一性能的關鍵—正負極材料入手,通過嘗試用其它材料代替碳作為負極材料,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研究進展:開發了13代矽負極材料、快充型磷負極、研發了高安全性的金屬鋰負極、柔性電池、透明電池、可拉伸電池等,從而滿足當今對電池的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長循環性能需求。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有鑑於此,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課題組通過原位研究,考察了液態硫可能對鋰硫電池產生的影響。有鑑於此,史丹福大學崔屹團隊攜手諾獎得主朱棣文教授,北京化工大學譚天偉教授等人,報導了一種高選擇性高穩定性的催化界面設計策略,用於非均相催化CO2製備C2高價值化學品。
  • 崔屹教授:新型石墨烯材料作為鋰負極載體 大大改善電池循環壽命
    打開APP 崔屹教授:新型石墨烯材料作為鋰負極載體 大大改善電池循環壽命 發表於 2019-04-12 10:41:57 最近
  • 矽負極材料研究應用:密度打破鋰電池極限?
    矽負極的能量密度是石墨碳負極的10倍,目前通過矽負極材料的引入來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已是業界公認的方向之一,日韓等大電芯廠商都在做矽負極電池的商業化,中國一些電池廠商也在跟蹤,但是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量產的產品。雖然都知道採用矽負極材料,但是各家的實現方式不一樣,這就是各自的know how了。
  • 矽基負極應用穩步提升
    從現有資料看:2001年崔毅教授已經發現了納米矽線的優勢,2008年的時候就應用在電池中,那麼大概10~15年能夠產業化,可能快的話2023年到2025年基本上應該這個技術應該就可以得到大批量的推廣。 Q: 矽納米線的技術有可能也會用在未來的固態電池上嗎?
  • 新電解質可大幅提高鋰電池安全性-斯坦福,崔屹...
    近日,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領銜的團隊在鋰金屬電池安全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鋰金屬電池電解質,不僅超輕、能量密度高,其安全性能也非常好,就算在著火的情況下也能繼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成了鋰電池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一般來說,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越高,電子產品的續航時間越長。
  • 「又是」崔屹!斯坦福能源中心迎首位華裔主任,上任四大計劃首次...
    當地時間 12 月 16 日,全球頂級能源中心之一的史丹福大學普雷考特能源研究所迎來首位華裔主任崔屹。  當天,史丹福大學官網發消息稱,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崔屹,將擔任該能源中心的新任主任,履新時間為 2021 年 1 月 1 日。
  • 斯坦福能源中心迎首位華裔主任崔屹,上任四大計劃首次曝光
    當天,史丹福大學官網發消息稱,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崔屹,將擔任該能源中心的新任主任,履新時間為 2021 年 1 月 1 日。對於上任後的核心展望,崔屹告訴 DeepTech:「我覺得能源中心主任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得明白清潔能源仍有一些重大科技問題尚未解決,那麼如何調動斯坦福教授的力量、學生的力量、以及科研經費的力量去快速解決問題,將是未來的一大任務。」崔屹還稱:「通過與現有合作夥伴的持續不斷的強大合作,我希望能源中心可以與技術公司一起探索新的機會。
  • 斯坦福教授崔屹與廣西師大共建新能源研究中心
    2017年07月03日 19:21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李宇傑 張婷婷 編輯:陳麗婕 廣西新聞網南寧7月3日訊(通訊員 李宇傑 張婷婷)6月27日,美國布拉瓦尼克基金會與紐約科學院聯合宣布,史丹福大學廣西籍教授崔屹因其通過納米材料革新環境保護和持續能源的卓越貢獻
  • 崔屹教授團隊2019年Nature&Science等頂刊大盤點
    人物介紹崔屹於1998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之後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納米大咖Charles M. Lieber教授。2002年,崔屹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Paul Alivisatos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2005年,加入史丹福大學從教至今。
  • 史丹福大學開發新型鋰電池:可防止過熱起火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2日午間消息,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新型鋰離子電池,能在過熱時自動關閉,並在冷卻後重新啟動。史丹福大學開發新型鋰電池:可防止過熱起火這一新技術可以防止電池的起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南表示:「為了解決鋰離子電池意外起火的問題,人們嘗試了多種不同方法。
  •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科學家鋁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個華人為主的研究小組6日在《自然》雜誌網絡版刊登研究報告,介紹他們最新研發的鋁電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電、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點,可以成為常規電池的安全替代品。長期以來,鋁電池研究沒有實質突破的主要難題在於電池材料。合適的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材料是確保電池在經過充電、放電的反覆周期後仍能運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