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2016年,美國權威學術雜誌《科學》發表長篇通訊,專門介紹崔屹和他對矽負極鋰電池發展做出的開創性貢獻。崔屹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矽負極鋰電池正快速走向產業化,預計10年內是鋰電池主流發展方向。
崔屹曾先後在中國科大、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2005年到斯坦福工作。他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納米技術提高電池的性能。在這個領域,崔屹面臨著松下、三星、蘋果以及特斯拉等知名企業科研團隊的強力競爭,但正如《科學》通訊文章所言,他「依然是一支開創性力量」,對電池發展的貢獻「巨大」。
那麼,目前主流的鋰離子電池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接下來向何處去?永久待機的手機電池能實現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在舊金山舉行的中國科大矽谷科技峰會上採訪了崔屹,他也是此次主題為「未來科技二十年」峰會的主席。
崔屹表示,電池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能量密度,也就是單位重量或單位體積所能儲存的能量。目前電池重量能量密度為一般200到250瓦時每千克,但性能提升相對緩慢。提升這一性能關鍵在於正極和負極材料,主要是負極材料。
他說,目前鋰離子電池主流正極材料是金屬氧化物,而主流負極材料是石墨,也就是碳。從10年前開始,他開始研究利用矽取代碳,因為矽在單位重量上儲存鋰離子的量是碳的10倍,「如果矽負極能取代碳負極,那麼重量能量密度很有可能達到400瓦時每千克,差不多翻倍」。
當今世界,發展電動汽車已成為大勢所趨,但絕大部分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還只有兩三百公裡,跟傳統汽車相比尚有差距。如果電池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就可以在汽車續航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將電池體積和成本減半;或者選擇保持電池體積不變,讓續航能力翻倍。「那就不得了了,」崔屹說,「充一次電比燃油車開得還遠。」
但是,矽負極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它在充放電過程中容易破裂。藉助納米技術,崔屹在解決這個問題上做出一系列嘗試,目前研製出兩款矽負極電池產品,一個能量密度為300瓦時每千克,已經在中國大規模生產,並向中興等手機生產廠商供貨,其成本、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都與傳統電池相當;另一個能量密度為400瓦時每千克,目前只能小規模生產,成本仍需繼續降低。
「在我做了矽負極之後,這個領域成長很快,許多電池公司都在研究這個,希望利用納米科學的辦法來發展下一代鋰電池材料,」他說,「我的預測是,市場上將先出現矽碳結合的負極材料,然後矽的比例越來越高,能量密度也越來越高,整個產業的發展大概需要10年時間,10年之內矽負極鋰電池將是主流發展方向。」
為了更清晰地說明鋰電池的未來發展,崔屹給記者列出了一個路線圖:目前負極一般採用石墨,而正極採用鈷酸鋰、磷酸鐵鋰或者包括三種金屬的三元材料,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能達到300瓦時每千克;接下來的矽負極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能提升至400瓦時每千克;再之後,金屬鋰做負極的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將達到500瓦時每千克;最終,金屬鋰做負極、硫做正極的鋰硫電池能量密度將能達到600瓦時每千克或更高一點,是現在的約3倍。
「但金屬鋰負極會像樹一樣長出枝晶,硫做正極也有不少問題,所以10年後金屬鋰負極電池可能會有一點,但前景還很難說,可是矽負極電池產業化是有保證的。鋰硫電池要等到20年後才有可能大規模化應用,但也只是更多將應用於車,而不是消費電子領域。」他說。
那麼,手機電池最終能實現永久待機嗎?崔屹說,與電動汽車更看重電池的重量不一樣,手機更看重電池的體積,目前手機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為600到650瓦時每升,而他實驗室研發的電池體積能量密度能達到700到750瓦時每升。「我估計大概提高到1100瓦時每升就到頭了。如果現在手機一天充一次電,那估計將來最多也就是2天充一次電。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快充,10分鐘充電90%,但那是另一個發展方向。」他說。
記者請他預測未來20年電池發展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他說,估計到2030年左右,電動汽車將會普及。北京到上海1200公裡的距離,如果現在要充4次電,屆時將只要充2次;跟電網連接的分布式儲能系統將會普及,電價將會便宜很多,煤發電廠大大減少,空氣汙染程度降低,我們生活的環境將乾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