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斯坦福納米科學家崔屹:做頂級科研,還要開成功公司

2020-12-01 澎湃新聞

41歲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尺度極其微小:納米。一根直徑0.05毫米的頭髮,軸向平均剖成5萬份,每份的厚度才是1納米。

崔屹

極小的尺度卻成為突破技術難題的窗口:高能量密度的矽負極電池、能過濾99%PM2.5又透氣的口罩、能透紅外線從而快速散熱的智能布料,這些無一不是崔屹通過納米技術發明的。

諸如此類的發明不僅讓出生於廣西來賓的崔屹成為頂級學術期刊的常客,獲得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學家獎等獎項,還屢登《科學美國人》評選的年度「十大創新技術」,促成了安普瑞斯(Amprius)、4C Air兩家科技公司的誕生。

近日,崔屹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回憶起約20年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畢業,輾轉到哈佛大學讀博士,第一次接觸納米技術,崔屹說,當時「也不是很知道納米能幹什麼,只是覺得這個領域有前途」。

崔屹能感覺到,從納米的視角看出去,世界變得更神奇了。堅硬的材料做成納米纖維,會變成可以彎曲而不會折斷的條塊;日常看起來黃金是金色,但到了納米尺度,它在溶液中呈現紅色;原本是惰性的材料在納米尺度上,可能變得異常「活躍」,容易燃燒。

2005年,崔屹開始在史丹福大學任教,著手將納米技術用於電池的研究。回頭去看,有些驚訝的是,崔屹當時的想法沒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納米+電池?同行認為挑戰太大。一來納米材料的比表面積大,加重電解反應,會增加副作用,二來納米材料如何有序堆積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新的想法進來,受質疑是很經常的。」崔屹說。

最終,崔屹把這個他開創的研究領域堅持了下來,一一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現在,他思考的是,如何從工藝上,把納米材料的價格降下來,讓更多人用得上。

創辦公司,把自己的技術轉化成商品,這個想法自然而然地產生在崔屹腦海中。更何況,他就身在矽谷。「我是從不懂開公司,到一邊開一邊學的。」崔屹說。2008年,專攻新型電池的安普瑞斯成立。2015年,生產新型口罩的4C Air成立。目前,他在籌劃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第三個高科技公司 。

問及中美在對待科學家創業上的區別時,崔屹回答:「細節上,比如股份分配的靈活度上有很大區別。價值觀上,是不是教授創業就不務正業?這要有所改變。」

電池的「三步走」

就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的前一天,崔屹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合作的一篇論文剛在美國的《科學》雜誌上發表。這是一次看起來跨界的研究——用冷凍電鏡觀察原子級金屬鋰的枝晶和固體電解質界面膜(SEI)的納米結構。

冷凍電鏡促成了3位科學家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結構生物學家的得力助手。2016年,受到生物學家的啟發,崔屹開始將冷凍電鏡用於電池研究。第一個他想藉此回答的問題便是,金屬鋰的枝晶和界面膜在原子層面是什麼樣的。

枝晶和鋰電池安全緊密相關,「充電的時候如果控制得不好,金屬鋰的枝晶會長出來,像一棵樹一樣」,枝晶會捅破電池正負極之間的隔膜,造成短路,甚至引發爆炸。

固體電解質界面膜(SEI)則是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接觸,生成的反應物,厚度約為50個納米左右。這層膜影響著電池的穩定性,決定著循環使用壽命到底是1000次還是10000次。

如果能看清金屬鋰枝晶的原子層面,知道界面膜的結構,科學家就能進一步解決以金屬鋰為負極材料的鋰電池的安全問題,並使其壽命更長。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學界半個世紀之久。金屬鋰的熔點低,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時,電子束會將它融化,「打出一個洞」,破壞了原本的結構。直到冷凍電鏡的應用,避免了這個問題。

崔屹為這項突破感到欣喜。他視金屬鋰為一種未來的電池負極材料,因為金屬鋰的能量密度高,如果解決了安全性等問題,可以將現在電動車電池的儲能翻倍。

崔屹向澎湃新聞介紹了他對未來電池正負極材料的發展路線規劃。目前鋰離子電池的主流正極是鈷酸鋰、磷酸鐵鋰或者三元材料,負極材料主要是石墨,其能量密度是有限的,最多約為300瓦時每千克。接下來第一步是將矽取代石墨作為負極材料,可將能量密度提升至400瓦時每千克。第二步,負極材料從矽換為金屬鋰,能量密度達到500瓦時每千克。第三步,正極材料改為硫,負極材料為金屬鋰的電池能量密度達到600瓦時每千克。

「能量密度達到500瓦時每千克時,特斯拉(一次充電)可以開800到1000公裡,比燒油的車跑得還遠。」崔屹說。

在崔屹成立的安普瑞斯公司,「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正在走向現實,已經量產了負極材料是矽和石墨混合物的電池。「矽的比例會慢慢調大,最後能量密度越來越高。」崔屹說。

他估計,「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即以金屬鋰為負極材料的電池還需要學界5-10年的研究,「產業化則是10年開外的事」。

能過濾99%PM2.5的口罩

崔屹產生想開發新型口罩的念頭是在三年前,回了一趟中國之後,他發現霧霾很嚴重。回到史丹福大學之後,他讓人買回了中國市場上各種各樣的PM2.5口罩。「吹得很牛,但大部分口罩對PM2.5不管用。」崔屹說,儘管有個別品牌的口罩過濾PM2.5的效率不錯,但存在不透氣的問題,戴著太悶。

「這是因為口罩的空氣阻力太大。」崔屹解釋。他想研發一款在保證過濾效率的同時,增加空氣流動性的口罩。這意味著口罩需要敏銳、特異性地捕捉PM2.5。

崔屹於是發明了一種納米高分子纖維的過濾膜,空氣阻力僅為市面上口罩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同時過濾效率達到99%。究其原理,崔屹解釋,納米高分子纖維直徑很小,帶有靜電,且電場梯度強,從而使其能「抓住」不帶電的PM2.5。

這一原理恰是朱棣文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依據。2015年,崔屹與朱棣文合作,成立了4C Air公司,著手把這一技術產業化。不僅是口罩,他們還想生產基於這種過濾膜的紗窗,霧霾天不再需要緊閉門窗。

中國會是4C Air的主要面向市場,在深圳的分公司也已成立。崔屹透露,4C Air目前正在設計生產線,預計2018年能將基於這款過濾膜的產品進入市場。

快速散熱的智能布料:納米「保鮮膜」

「現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耗,13%用在空調上。」崔屹在報告時提到,一個人相當於100瓦的燈泡,在非運動狀態下如何快速散熱成為他一段時間內經常思考的問題。

人體會自動調控體溫,散熱過程中,50%靠紅外線,其餘是通過汗蒸發等。而絕大部分的布料是對紅外線不透明的。

有沒有什麼材料可以讓紅外線通過?崔屹想到了冰箱裡使用的保鮮膜。保鮮膜的材料是聚乙烯,對紅外線透明,但是對可見光也透明,不符合「遮體」的條件。

怎麼辦?崔屹對聚乙烯進行改造,研發出納米多孔聚乙烯,通過控制納米孔的大小,讓可見光進行散射,解決了「布不遮體」的問題,同時紅外線和空氣可以隨意透過。

經測試,裸露的話,體表溫度為33攝氏度,穿上納米多孔聚乙烯製成的衣服,體表溫度僅上升1攝氏度。相比之下,穿上棉質衣服,體表溫度上升4攝氏度。

此外,據介紹,納米多孔聚乙烯能實現回收再利用。

斯坦福:允許教授一周花一天時間在公司上

崔屹的兩家公司都已步上正軌。他告訴澎湃新聞,自己正在籌劃第三個公司,將智能布料、水過濾等專利歸於一個控股公司,再分離出小公司來將專利快速產業化。

「我想把產業化加速,所以想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來進行。」崔屹說:「跟斯坦福談得很好,已經敲定了。」

不可否認的是,史丹福大學對教授、學生創業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崔屹。「斯坦福的機制非常靈活,專利的使用權方面非常成熟,很快就可以談妥,給教授很大的自由度進行創業,也不需要全職離開。」崔屹說。

2007年,崔屹一篇關於矽納米線用於電池的論文一發表,就有矽谷的風投主動拋來橄欖枝。看似是自然而然的事,崔屹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我是從不懂開公司,到一邊開一邊學的。」他說。

「史丹福大學允許教授一周花一天時間在自己的公司上,我就按照規定最多花一天時間。」崔屹說自己主要的角色依然是大學教授。儘管經過多年的操練,他已經對開公司這件事的各方面很清楚,但他不參與公司的日常運營,而是僱傭職業經理人來操辦。

這幾年,崔屹把分公司開到中國來,一方面感受到中國在越來越開放,但相比美國,步驟上依然要複雜一些。

談及中美在對待科學家創業上的差異,崔屹說,中國科學家「出山」創業,需要花很多時間處理條條框框,而在史丹福大學,自由度上要大得多,「不需要經過審批,也不用報備,只要和學校談好把專利拿出來辦公司,知道有公司創辦這麼回事就好了」。

「細節上,比如股份分配的靈活度上也有很大區別。價值觀上,是不是教授創業就不務正業?這要有所改變。」崔屹說:「斯坦福的例子表明,做頂級的科研和開成功的公司不矛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 跨界的力量、成長的力量和自由的力量是引領崔屹早早成功成名的重要力量。 崔屹也對自己未來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框架。 在未來,崔屹還將是一位投資家,把科研、創業、育人和人生閱歷結合在一起,培育出未來的偉大科技創業公司。 崔屹還要成為中國創新的推動者,他希望創建一個國際化的創新生態系統,發揮中美兩國優勢互補的特點,帶動中國的創新創業。 崔屹說,科研、育人、創業、投資、推動中國創新做好了,然後就可以退休了。
  • 斯坦福終身教授崔屹專訪:那些指引向成功的力量—新聞—科學網
    那些指引向成功的力量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文/張春晏:本刊高級編輯
  • 專訪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矽負極鋰電池走向產業化
    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2016年,美國權威學術雜誌《科學》發表長篇通訊,專門介紹崔屹和他對矽負極鋰電池發展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舊金山10月3日電 專訪:矽負極鋰電池快速走向產業化——訪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崔屹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能開闢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並不多,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崔屹是其中一個。
  • 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有可為
    致力於用納米材料提升鋰電池密度的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納米材料科學家崔屹提出,「如果鋰電池能量密度能達到500瓦時/每千克,電動車一次充電就可以開800-1000公裡。預計十年內,我們將開發出適用於電動車的高密度電池。」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在史丹福大學辦公室裡對崔屹進行了獨家專訪,就中美新能源汽車產業趨勢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在他看來,中國電動新能源車或將在未來超過美國。
  • 「又是」崔屹!斯坦福能源中心迎首位華裔主任,上任四大計劃首次...
    當地時間 12 月 16 日,全球頂級能源中心之一的史丹福大學普雷考特能源研究所迎來首位華裔主任崔屹。  當天,史丹福大學官網發消息稱,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崔屹,將擔任該能源中心的新任主任,履新時間為 2021 年 1 月 1 日。
  • 斯坦福能源中心迎首位華裔主任崔屹,上任四大計劃首次曝光
    當地時間 12 月 16 日,全球頂級能源中心之一的史丹福大學普雷考特能源研究所迎來首位華裔主任崔屹。談及該中心的影響力,崔屹表示,該中心一度曾影響到美國政府的能源決策,同時也給美國政府輸送了頂級人才,該校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教授此前曾擔任美國能源部長,後又回到斯坦福物理系任教。
  • 斯坦福教授崔屹與廣西師大共建新能源研究中心
    2017年07月03日 19:21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李宇傑 張婷婷 編輯:陳麗婕 廣西新聞網南寧7月3日訊(通訊員 李宇傑 張婷婷)6月27日,美國布拉瓦尼克基金會與紐約科學院聯合宣布,史丹福大學廣西籍教授崔屹因其通過納米材料革新環境保護和持續能源的卓越貢獻
  • 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崔屹做客北洋大學堂
    500聯盟主任崔屹教授在北洋園校區杏蓀樓A102報告廳做了題為Nanotechnology for Energy, Environment and Textile(納米技術在能源、環境、紡織品中的應用)的報告。
  • 崔屹聯手諾獎得主朱棣文:史上透氣性最好的N95級納米口罩
    不久前,「 高分子科學前沿」剛報導了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僅僅花了三年時間就成功將實驗室研究成果「神奇布料」變成貨架上的「時尚夾克」,堪為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的典範!(三年,從實驗室到貨架,神奇面料!薄至0.3mm,正穿保暖,反穿降溫!納米大神崔屹教授設計的夾克上市了)  1.
  • 開學季丨第一課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來分享成功的好習慣
    開學第一課,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請來了學術大牛——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納米材料科學家崔屹博士跟同學們分享他的成長感悟和引導他成功的力量。開學典禮上,學校授予崔屹博士「優才計劃導師」。中學時代的好習慣影響一生如何從一個鄉村的普通孩子,一步步攀登高峰,成長為世界名校的教授、科學家?崔屹侃侃而談自己的成長曆程。崔屹的媽媽是一位小學教師,因此5歲的時候就上了小學。然而媽媽當班主任的日子並不好受,小 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他的成績也不是班上最好的。
  • 斯坦福教授一年只拿9個月工資,想全薪要申請科研課題經費
    因為斯坦福就像一個平臺,提供科研場地,教授們雖說是終身制,但每年只從學校拿九個月的工資,而這九個月工資,也只拿一半,還要講課,做一些行政工作,暑期三個月一分工錢也拿不到。    想要全薪?教授就必須向政府和民間的部門、組織遞交科研課題申請書。「批准了,拿到錢了,一部分給自己發工資,另一部分用來招研究生。」
  •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2018-03-12 理化技術研究所 【字體:最後崔屹還向大家介紹了其團隊在霧霾處理、個人熱管理方面的一些有趣的工作。崔屹的報告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講解風趣,深入淺出,為在座的師生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報告會後,崔屹還與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就共同感興趣的科研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中科大校友崔屹獲美能源部勞倫斯獎
    近日,2020年度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Ernest Orlando Lawrence Award)揭曉,共8位傑出科學家獲獎,其中一位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12校友-崔屹教授,以表彰其在能源科學和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這是第三位華人獲得該獎項,前兩位為楊培東和柏梅。
  • 中國科大校友崔屹將出任斯坦福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12月18日,據史丹福大學能源網報導,崔屹(中國科大9312校友)教授將於明年1月1日起擔任史丹福大學Precourt能源研究中心(Stanford University’s Precourt Institute
  • 今日Joule:崔屹教授組多色降溫織物問世
    //要溫度也要時尚崔屹教授組成功合成紅黃藍三色高效降溫織物//研究背景眾所周知,人體向環境散熱過程中,衣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無機納米顆粒的成功選擇和使用,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團隊成功實現了對聚乙烯材料的染色,並同時保留其獨特的紅外透明性能。通過無機納米顆粒和熔融的聚乙烯混合,也同時解決了染色的均勻性和穩定性。崔屹教授團隊同時也報導了染色聚乙烯的工業級拉絲及紡織。紡織的織物產品不僅有80%的紅外透過率,和普通棉織物比有著1.6°C~1.8°C的降溫效果,並且在多次洗滌之後仍保持良好的穩定性。
  • 華裔青年科學家張鋒、崔屹摘得布拉瓦尼克獎,各獲25萬美元
    華裔青年科學家張鋒、崔屹摘得布拉瓦尼克獎,各獲25萬美元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6-28 22:28 來源:澎湃新聞
  • 崔屹教授:新型石墨烯材料作為鋰負極載體 大大改善電池循環壽命
    ,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了一種新型褶皺石墨烯籠載體(WGC)用於金屬鋰負極,WGC提供優異的機械強度,具有更高的離子電導率和質量更好的固態電解質界面(SEI)。 提起崔屹,在納米學術界幾乎無人不知。崔屹是頂級學術期刊的常客,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主要從事納米材料在能源、光伏、拓撲絕緣材料、生物和環境領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崔屹已培養近60位博士和博士後,在世界範圍培養了40多位教授。 崔屹是美國材料學會會士、美國電化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世界知名科學期刊《納米快訊》副主編。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崔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在電池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崔屹教授團隊長期以來引領國際研究前沿方向。納米人團隊對崔屹教授2020年以來部分研究成果進行了及時匯總,供大家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