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舒葉
郇舒葉給南都科創的祝福。
新書用細節闡釋矽谷產學研。
科創更多精彩請掃碼
個人檔案
郇舒葉 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先後任職於新華社總部、美國博雅公關公司香港分部。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工作,曾任史丹福大學國際發展中心中國事務部主任。現為廣東省駐矽谷首席經貿代表、《南方都市報》「矽谷來信」專欄作家、美國索菲亞大學校董。
「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4月20日,廣州大雨傾盆,新書《矽谷迷情》籤售會上的作者:廣東省駐矽谷首席經貿代表、《南方都市報》「矽谷來信」專欄作家郇舒葉,在人群前唱起了電影《劉三姐》中的民間小調,以表謝意。
20世紀80年代末,郇舒葉開始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工作,曾任該校國際發展中心中國事務部主任。因為工作關係,讓她成為了廣東和矽谷之間的一條交流紐帶。由於曾從事媒體工作,使得她在著書時,善用生活細節來揭秘矽谷產學研這樣的大話題。北京大學名譽校董、同景集團董事長吳先紅點評,矽谷在很多人心中都是夢幻的地方,她卻用美劇的方式將夢幻帶入現實;華山資本創始合伙人陳大同也點評,作為一個老矽谷、老海歸,舒葉的文章感覺看似家常卻讓人深思。
時隔30多年,再次來到廣州,郇舒葉用這樣的開場曲唱出了諸多深意。在她看來,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過去,「迎客」是其能夠成功的關鍵所在;如今,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到來,廣東要聯繫、引入國外科創資源,依舊要做好「迎客」準備。
矽谷為何被視為全球科技聖地?
1985年,第一次來廣州的郇舒葉便稱「做了件瘋狂的事」。當時工資才56元,她花了210元打車去了肇慶,「看到一片片綠油油的香蕉林,真是太美了」。不僅如此,當時住在花園酒店的郇舒葉,為了去越秀公園拍照,特意在酒店附近的女人街買了一套白色連衣裙,進園後,被「一片片抹不開的綠色」迷住了。
時隔30多年,她再次來到廣州,走在北京路,穿梭在各個小商鋪間,恍惚之間,以為來到了加州中國城。「現在矽谷也有足底按摩了。」郇舒葉笑道,「中國人太多,感覺不會說英文,也能生活」。
這兩年,因為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被多次拿來和美國舊金山灣區的科技聖地矽谷做對比。「前幾天去看了廣州的十三行博物館,太厲害了。」郇舒葉講,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商貿之地,廣州有著雄厚的商業基礎。而矽谷之所以被視為全球科技聖地,不僅是因為有斯坦福這樣的世界名校,還因為當地聚集了大量民間資本。
對斯坦福實驗室一清二楚的風投們
20世紀80年代末,郇舒葉開始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工作,曾任史丹福大學國際發展中心中國事務部主任。因為工作關係,她有機會深入了解斯坦福產學研一體化的奧秘所在。她在書中分享,幾十年來,斯坦福孵化出矽谷這樣的高科技聖地,離不開那些活躍在校園圖書館、餐廳、咖啡館甚至走廊的風險投資家們,這些人對史丹福大學教授們的實驗室有什麼一清二楚。成果剛公布,他們就立即拜訪教授,鄭重其事地把研究成果的經濟前景描述得無比動人,目的簡單而明確:說服教授。「一旦教授同意,公司可以在一周內開張。」
關於矽谷風投成果故事絡繹不絕,風投們究竟有什麼秘籍?郇舒葉認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中國人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美國也不例外。天太高,夠不著,就不管了,單論「地利人和」。
舊金山大灣區的風投們的辦公室都是建在斯坦福附近的沙丘路或是漂亮的丫頭小城市中心,便於他們隨時溜到斯坦福校園,在實驗室或教室和師生們「巧遇」。風投們一旦找到合適的項目,無論這個項目多麼有前途,也不會全家自投,而是吆喝上幾家同行共同投資,一方面分擔風險,一方面和同行拉關係。
因此,這裡是有風投圈子的。郇舒葉見到最大的圈子是「灣區風投網」,它網羅了灣區的主要銀行和幾十家資歷最深的風投和私募。主要召集人每隔一個月舉辦一次活動,「活動五花八門」,並非大家印象中的商務交流,可以是一起學做菜,也可以是在一間美術館內跟講解員學習賞析藝術品。
教授當老闆,薪酬機制促雙重身份
風投資源和科研成果好比是魚和水的關係。南都科創記者此前採訪了解,跟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相比,廣州的高校及科研機構數量最多。2018年以來,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吸引資本,廣州相關政府部門及高校科研院所聯合舉辦科研成果轉化大會,為多在幕後的教授們提供了成果展示平臺。
郇舒葉在史丹福大學工作期間,結交了諸多教授朋友。其中不少人,既是「教授」,又是「老闆」。能夠形成這樣的雙重身份,離不開斯坦福教授們的薪酬機制。
有一年聖誕節,斯坦福電機系教授潘泰辦90歲生日晚宴,邀請了郇舒葉一家人。宴會上,老教授曾經的研究生們回憶往昔時,提到,大學期間,研究生們願意稱自己的指導教授為「老闆」。因為斯坦福就像一個平臺,提供科研場地,教授們雖說是終身制,但每年只從學校拿九個月的工資,而這九個月工資,也只拿一半,還要講課,做一些行政工作,暑期三個月一分工錢也拿不到。
想要全薪?教授就必須向政府和民間的部門、組織遞交科研課題申請書。「批准了,拿到錢了,一部分給自己發工資,另一部分用來招研究生。」郇舒葉介紹,如潘教授當年曾申請的課題為自由電子雷射,研究經費來自美國能源部和國防部,組內有7名研究生。
發現好專利,校方鼓勵教授創辦公司
「術業有專攻。」郇舒葉認為,幾十年來,斯坦福產學研體系已相對成熟。並非所有教授都要成為「老闆」,但她身邊還是不乏從實驗室走到市場前端的教授「老闆」們。
作為斯坦福終身教授的崔屹是世界級傑出的納米材料華人科學家。他的課題研究時常會成為行業風向標。一次家庭聚會上,郇舒葉向崔屹請教了關於斯坦福產學研的更多「秘密」。2005年,崔屹結束了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後研究,加入了斯坦福材料科學系任助理教授。他解釋,選擇斯坦福,是因為斯坦福工學院的教授熱衷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開公司,很多教授都擁有至少一家公司。
2008年,崔屹在著名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發表了一篇學術文章。這篇文章不僅被引用3000多次,而且引來了大批風險投資家。一時間,崔屹的實驗室門前車水馬龍,風投絡繹不絕。不僅如此,斯坦福科技轉化辦公室也鼓勵崔屹成立公司。之後資金、律師全部到位,其中就有谷歌前董事長施密特、斯坦福基金和凱鵬資本。「崔屹也有些躊躇不前。」郇舒葉回憶,但當風投們把有20年高科技成功創業經驗的孫綱博士帶到崔屹實驗室時,他下定了決心,創辦了第一家公司。
像崔屹這樣的成功案例多麼?「還是失敗的案例比較多。」郇舒葉回應,但由於斯坦福產學研已成為一種生態圈,比如風投投失敗了,也不怕,還可以再投。比如崔屹,他在開辦公司期間,那些網絡、軟體公司或將上市、或被收購,千萬富翁像春天的韭菜,一茬又一茬,但他需要的是不為所動,「成功沒有捷徑,拼的不僅是智慧,還有耐力」。
半年未孵化好產品,請公司走人
無論是矽谷還是史丹福大學對科創公司的態度均是有限度地支持。
「你看這個像孵化器麼?」郇舒葉指著PPT上一張圖問道。圖中是一間看似有些陳舊的白色辦公室。但郇舒葉趕緊說道,不要因為外表而小看這家孵化器,諸多科創公司想入駐都被拒之門外。2018年,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科創課題組聯合國際資本ID G推出了《中國孵化器50強》評選活動,從課題組調研的上百家孵化器來看,多數孵化器有做好孵化器基礎建設的意識,但如何提升孵化能力是老難題。
關於孵化器,郇舒葉曾和史丹福大學前任校長約翰·軒尼詩聊過這個話題。「依據我的經驗,所有人都可以創業,但創業成功是靠極少數人的天分。」約翰舉例,思科、雅虎、谷歌的創始人都做過該校的研究員。人是第一要素,校園內巍峨的大樓、實驗室並不重要。
現在中美兩國都建造了一些產業孵化園區,這對創新是有幫助的。但大多數孵化園區都有一個相同的問題,就是放任企業在園區內長久存在。在矽谷有一家非常成功的孵化園區,叫做Y園區,入駐的企業,三個月或者六個月,如果沒有進步就會被趕出園區。為此,約翰認為,應該設置創新企業時間表,如果到期不達標,就要結束或者轉移方向,避免過多的資源浪費。
據南都科創課題組調研報告結果來看,目前國內對在孵企業有時間要求,孵化時限原則上不超過48個月。技術領域為生物醫藥、現代農業、集成電路的企業,孵化時限不超過60個月。從政策層面來看,設置時間要求是為加速企業孵化能力。但由於目前國內多數孵化器主體缺少專業領域資源,反而導致這樣的政策,給那些資金不足的創業公司帶來了生存壓力。
「孵化器主要是看人,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郇舒葉分享,史丹福大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孵化器。孵化器就好比是武俠說中的門派,開宗立派後,能否在武林中立足,掌門人武學造詣極其關鍵。
矽谷有硬體需求,廣東有對接平臺
在4月20日的新書籤售會上,開場前郇舒葉現場唱起了電影《劉三姐》中的民間小調《多謝了》,感謝新老朋友們的捧場。這些人當中有廣東高校科研院所的老師,也有政府部門和企業領導高層。
郇舒葉認為,「迎客」是廣東對外開放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廣東省有很多單位都去矽谷開展招商引智活動,演講人會列出一大堆廣東的優勢,強調廣東的經濟總量佔中國的十分之一,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等等,目的是為廣東創新引入國際智動力。「在您看來,究竟什麼是創新?」面對提問,郇舒葉用案例來表明觀點。
據公開信息顯示,4月19日,視頻會議軟體開發商Z oom正式掛牌納斯達克,公司創始人袁徵也成為雲計算領域最新一位十億美元級億萬富豪。這位科技新寵兒也曾在史丹福大學深造。袁徵曾在視像會議技術公司Webex工作。公司被思科收購,袁徵成為了思科工程副總裁。隨後他自立門戶,創辦Zoom。
「此前W eb ex曾被思科收購,但並不影響Z oom成為這個領域的寵兒。」郇舒葉認為,創新並非一定開闢出一個新行業,一個領域中有好項目,讓資本看到項目對行業的影響力,就會受到青睞。當然,這對民間資本集聚量有要求。廣東需要考慮的是怎麼把政府資本和民間資本做好合理調配。目前,國內外的風投走向有相同之處,越來越向行業頭部企業匯集。「國外也一樣,就是相比之下,國外資本還多一些,可以投資優秀的科創企業。」
「矽谷的公司主要是軟體,他們需要國外硬體支持。」郇舒葉認為,這正是廣東和矽谷能聯繫到一起的原因。雖然她常年在國外,但從身邊企業界朋友了解到,目前國內除了廣東,長三角也為「迎客」,投入相當大的力度,尤其是在政府配套政策上給予優秀企業很大的支持,這對國外企業來說,多了一個選擇,對政府來說,加劇了比拼服務的力度。
30多年來,國內外發生了太多變化。「從前白天鵝賓館都是外國人居多,現在中國人更多。」郇舒葉用細節表露變化所在。如今當她走在廣州大街上,看到那些上班族時,發現相比矽谷,這些人眼中多了一份堅定和使命感,目標更加明確。而這也是成事的重要要素。
有話
斯坦福很多教授同時還是老闆。能夠形成這樣的雙重身份,離不開學校的薪酬機制。
由於產學研已成為一種生態圈,風投投失敗了也不怕,還可以再投。成功沒有捷徑,拼的不僅是智慧,還有耐力。
無論是矽谷還是史丹福大學對科創公司的態度均是有限度地支持。
矽谷的公司主要是軟體,他們需要國外硬體支持。這正是廣東和矽谷能聯繫到一起的原因。
———郇舒葉
記者觀察
用生活細節闡釋產學研話題
對郇舒葉老師的第一次深度認知,就是從她的新書開始。多年記者形成的職業習慣,從「訴求」出發,我先看了書中關於斯坦福產學研的篇章。由於是用生活細節來串起高大上的斯坦福產學研話題,讀起來不僅不費勁兒,還有些親切:斯坦福那些創業教授們曾遭遇的種種問題,面臨的人生抉擇,和國內創業者沒有一點區別。
這些年來,採訪時我曾問過多位創業者同樣的問題:創業最需具備什麼要素?活動當天,我帶著同樣的問題,看到這位雖曾患重疾,如今在人前自如放歌,調侃打趣的舒葉老師時,已知答案。或許,成功創業真的需要天分,但想要創業,至少需要樂觀,創業面臨太多坎坷,要學會一笑而過,做好自己,無論成功與否,至少自己曾努力過。
出品:南都科創工作室
採寫:南都記者任先博
圖片來源:郇舒葉提供、廣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