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教授的評價機制

2021-01-10 中國教育新聞網

從1985年赴美國留學到2010年全職回國,我在美國4所州立大學學習工作了25年多,包括維吉尼亞理工及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佛羅裡達大學、德克薩斯農工大學。

回國10年間,我從普通教授到學院負責人,逐漸對國內大學的評價機制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認識。一個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有學歷,儲備足夠的知識與技能,謀得一職,獲得經費,發表論文,提升職稱——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科學家和大學教授都要經過相似過程。我想結合自己在美國學習工作的經歷,介紹一下美國大學在教授招聘、評估和升遷方面的情況。

美國大學的教授類別

美國州立大學及大多數大學的教授分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Professor或Full Professor)。還有名目繁多的頭銜,如:著名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董事會教授(Regents Professor)、大學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校長教授(President Professor)、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冠名教授(某某Professor,有名人專款贊助)、企業或個人贊助設立的講席教授(Endowed Professor)等,一般授予學校裡有名的教授。

教授、研究人員及技術推廣人員又分為終身制(Tenure track)與非終身制(Non-tenure track)。終身制教授的崗位是政府(公立大學)或大學(私立大學)的經費預算崗位,稱為hard money崗位,一般從副教授開始,只要不違法(包括學術方面)就不會被解僱;非終身制的一般是研究人員,稱為soft money崗位,是非政府(公立大學)或大學(私立大學)的經費預算崗位,一旦經費短缺,就會因崗位削減而丟掉工作。

美國大學的崗位設置與招聘

美國大學,特別是州立大學的崗位設置及教授數量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和固定的編制。如需要增加編制,需要反覆論證,申報後需由學院、學校審批。農場主、企業家、農民協會等對州立大學的很多崗位設置及增減有很重要的話語權,有的還是招聘小組成員,直接參與招聘工作。如果某單位獲批一個崗位,首先要成立招聘委員會或招聘小組,其次要起草崗位說明(招聘廣告),詳細說明崗位的具體要求、工作責任與義務、評估標準等,然後招聘廣告將通過專業學會在各種場合廣而告之。

在美國大學,要獲得一個教授崗位,特別是終身制教授崗位,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在眾多申請人中,遴選委員會挑選出一部分優秀人選(top 10或更少),先進行電話面試(對母語不是英語的申請者,這一關極其重要)。面試通過後,還需要提供3-5封推薦信,推薦人必須要有誠信。根據推薦信,遴選委員會邀請3-4個最優秀的申請人來學校面試,一切費用由學校支付。這輪面試又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一般持續2-3天,面試人員要西裝革履,談吐優雅,思路清晰,要給人留下非我莫屬的印象。面試過程也很複雜,包括與教授(將來的同事)吃早餐、午餐和晚餐;與學生代表或全系研究生吃飯聊天;作一個學術報告並回答各種刁鑽的問題;給學生上一堂課,解答學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問題,並讓他們感到滿意;接受系主任及學院院長的接見,探討今後的發展思路及所需條件;會見人事部門工作人員,聽他們介紹各種福利待遇與升遷路徑,以及請假、假期、保險、招聘實驗室人員(研究生、博士後、技術人員和助手)等方面的政策和手續等;會見科研部門工作人員,了解如何申報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等相關政策;會見教務部門工作人員,了解開設課程的相關要求及程序;會見財務部門工作人員,了解經費使用、出差、報銷等規定事項。

整個招聘過程嚴謹、認真、透明,既測試申請人的學術水平、講課水平,也考察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能力,甚至包括性格、談吐和反應靈敏度等各方面素質。

大學教授的崗位通常較少,一旦有招聘廣告公布,會有很多人申請,有時一個崗位有幾百個申請人。我當年申請的大學崗位就有70多人申請。如果申請人是博士畢業生或博士後,論文數量與質量最為重要。對於有多年工作經驗的申請人,除了論文數量與質量外,還要看其曾獲得的經費與項目數量、培養研究生的數量與質量、在學術界的影響等,如是否擔任期刊編輯及編委、國內國際組織負責人、各種學術會議的召集者,以及是否獲得各種學術組織獎等等。

受聘教授的工資待遇因人而異,根據系裡的預算,需求的急迫性,受聘人的學術水平、資歷及原先工資水平、談判技巧等多種因素綜合確定。

美國教授的職業發展與晉升

在美國,從助理教授升到教授也不容易。美國大學對教授,特別是對年輕助理教授的發展非常關心,會提供各種便利。

晉升職稱。從助理教授到副教授,以及通過終身制聘任程序,通常要在2-3年後獲得終身制崗位。新入職的助理教授在工作2-3年後會有一個中期評估,系職稱及終身制評審小組會預審該助理教授的教學、科研、經費、研究生培養等進展,以及其是否有望按時獲得晉升,並對其各項工作進展提出評估、建議與指導。

學校設有各級職稱與終身制評審機構,成員一般以正教授為主,副教授的評審委員會成員由該機構行政負責人任命,成員中也會有副教授。我所在學校的做法是申請人、系主任或評審委員會各推薦5名評審專家,申請人可對評審委員會推薦的名單提出異議,並說明理由。推薦的評審專家所在學校必須與本校水平相當或更好。評審專家與被評審人不能有直接利益關係,如不能是家人、導師、學生、原同事、項目合作者、論文合作作者等,以免影響評審公正。系主任會從這10名推薦的評審專家中挑選5-6人作為小同行評審專家。學校對評審專家的推薦信按其工作職責提出評價,最後都會提一個問題:如果申請人在貴單位,你是否會同意其提職?

收到所有推薦信後,評審委員會將推薦信發給每個委員,然後開會討論,投票是否同意申請人的申請,並將結果呈送系主任。至此,評審委員會的使命便完成了。系主任再根據呈報結果決定是否上報學院。只要上報到學院這一級,基本上就沒有太大問題了,但院長仍有權決定是否同意。如果同意提升,所有材料會報到學校,由教務長行使決定權。這時基本上進入形式審查階段,如無問題便由董事會進行最終聘任。

從助理教授提升至終身制副教授有兩次機會,第一次申報如未通過,來年可再申報一次,再通不過就必須離開了。整個職稱評審過程持續大約8-9個月。從副教授到正教授的申請和評審過程大致如此,但即便評不上正教授,也不用擔心被炒魷魚,這就是終身制的優勢。我的一位同事在副教授崗位上19年才晉升為教授,也有幾位同事到退休還是副教授。

年終考核。教授須在每年年初提交工作計劃和年終總結。年度工作計劃包括教學及指導本科生、科研、經費及項目申請、研究生招生及培養、參加國內外各種會議及演講、社會服務等。年終總結即按照上年度工作計劃,一一對應,說明完成情況,沒有完成的說明原因及補救辦法。系主任要單獨與每位教授面對面地、一條一條地核對工作計劃完成情況,並當面給出成績(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級)。考核結束後,系主任與教授雙方一起籤字確認。

提薪。美國大學教授的工資待遇因人而異,取決於職稱、資歷、工作成績等因素。同一職稱的工資差別也會比較大,差距可高達2-3倍。提薪幅度由系主任決定,個別情況由系主任與院長協商決定。

如無特殊經濟問題,美國大學會年年提薪,幅度也因人而異,主要依據就是年終考評成績。不同級別的領導對提薪幅度有特定的權利範圍,系主任在10%以內,院長的權利要更大。提薪與學校沒有直接關係,但學校和學院都設有申訴機構,教授如對提薪結果有異議,可以進行申訴。

在美國大學,教授只拿固定工資,有行政兼職的教授會有一定補貼。授課、發表論文、科研、獲得專利、培養學生、獲得獎勵都是份內工作,沒有獎金和額外補貼。

發表論文及其重要性。美國絕大多數大學教授發表論文一般不關注SCI雜誌,也不關注影響因子,而是發表的文章是否得到同行認可、借鑑與引用,是否對同行有所幫助,是否有更多讀者。我在美國學習和工作13年後才在回國訪問期間知道了什麼是SCI。我工作過的學校每年發表若干《科學》《自然》《細胞》等頂尖雜誌的文章,很少在學校任何場合和媒體上看到相關宣傳報導,也很少聽到大家議論和關注此事。系裡的網站會刊登教師們發表的論文,但不會強調影響因子是多少。

在美國大學,教授發表論文非常重要。「Publish or Perish」(不發論文就出局)眾所周知。美國大學非常期待你在本領域/學科的期刊發表論文,這也標誌著小同行對你學術水平的認可。學校不希望你發表非本研究領域期刊的論文,即便是影響因子很高的期刊,否則會被認為不務正業。有的學校會關注論文的引用情況,例如以H -係數(H-index)作為發表論文水平的標誌之一。

那麼,學校對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標準是什麼呢?一般說來,論文數量是系裡所有教授發表論文的平均數就可以,適當多一些更好,但不宜太多,否則容易引起領導和同事的不同想法,甚至會對論文質量產生質疑。我工作過大學的昆蟲學系在美國很有名,一個教授平均每年發表2-3篇論文,超過這個平均數就很優秀了。當年我的團隊每年發表5-10篇文章,屢屢獲得優評。

我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期間,發表學術論文要經系主任批准,實際上相當於備案,一般都會得到批准。論文完成後,根據系裡要求需找3位同行評閱,修改後和投稿前都要填寫申請表,內容包括:作者、排序及貢獻、題目、摘要、擬投期刊、項目資助(資金來源)、審稿人姓名及單位等。系主任批准籤字後,會提供一個論文編號。

研究成果之專利與技術轉讓。美國大學都設有專門負責專利與技術轉讓的部門,有專業人員或律師處理相關工作,教授本人不能單獨申報專利及技術轉讓,而要先將研究成果報送到這些部門,由其先行評估,再召集申報人和相關專家一起討論評估。如果有價值,學校會形成書面材料,尋找感興趣的企業進行技術轉讓,如暫時找不到,學校會申報專利,以保護研究成果,便於發表論文。教授的研究成果屬於學校,技術轉讓後,發明人會獲得較大比例的分紅,各學校的分紅比例會有差異。

學術榮譽、頭銜與自身利益。我曾工作的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昆蟲學系有兩個美國科學院院士:馬克斯·D·薩默斯教授和佩裡·L·阿德基森教授。阿德基森教授曾經是大學校長,獲得過農業領域的「諾貝爾獎」——沃爾夫農業獎 ,但在他們實驗室的網站、系裡的網站,以及自己的名片上,都找不到「院士」的頭銜。大多數學生也不知道他們是院士,他們甚至連免費停車位都沒有。

研究生招生與培養。美國大學對培養研究生非常重視,特別是博士研究生,他們是學校科研的主力軍。所以,學校在評估教授的時候,博士畢業生的數量是重要指標之一——這也是科研項目與經費多、成果多的重要標誌。

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不要求研究生在畢業前必須發表論文,只要求學生通過論文答辯即可授予學位。美國大學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都是提交給指導小組成員,研究生的畢業年限也沒有硬性規定,主要由導師根據研究結果而定。有的學校規定最長7-8年必須畢業,否則需要重新參加資格考試。儘管學校對發表論文沒有硬性要求,但碩士研究生還是會發表1-2篇論文,博士研究生一般發表2篇或更多論文,便於日後繼續深造或找到好的工作。

開設課程、教學及學生評教。美國的州立大學,特別是農學院的各個系均以培養研究生為主,沒有或只有少量本科生。學期末學生要填寫固定表格,對教授的授課水平作出評價。教授一般不會刻意為了評教分數而取悅學生,學生也會如實評價。而且,教授的授課水平在招聘時已經過嚴格評審和把關,除個別情況,教授之間的評教分數差別也不大,對職稱晉升沒有太大影響。

美國大學對教授的期待

一般情況下,美國州立/公立大學的教授職責包括教學、科研、技術推廣、服務學校和社會等,根據個人職責做好該做的事。在高水平大學當教授,想要保住職位,得到快速晉升機會,擁有良好的待遇和實驗室資源,就必須獲得較多的科研項目和充足的經費,招收足夠多的博士後和博士研究生,發表足夠多的高水平論文,獲得足夠多的重大成果,還需要積極加入國內外學術組織和擔任學術期刊編輯與編委,推廣研究成果,擴大國際影響,做好公益和社會服務。

美國大學對教授有很多期待。如期待教授有大項目。以科研為主的教授,申請科研項目和獲得大量經費極為重要。美國大學對項目經費收取的管理費非常高,一般為40%-50%或更高,是學校的重要經費來源。學校利用這些經費為職員發工資、漲工資,招聘人員,購買圖書資料及大型儀器設備。院系也會抽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因此,項目多、經費多的教授一般會得到學校重視,晉升速度快,待遇會更高,實驗室資源也會更豐富; 期待教授有國際聲譽。國際聲譽高意味著發表的高水平文章多,學術方面有較高的國際影響,同時能招到更多研究生和博士後,這樣的教授一般會得到院系的善待;期待教授獲得國際大獎,特別是諾貝爾獎、沃爾夫獎等,會為學校帶來較高的聲譽。

擔任大學教授,從事教學、科研與服務,有很多重要標準,高學歷重要,項目和經費重要,論文重要,成果重要,大獎也重要。美國大學不能說沒有「唯」,只是「唯」的程度與方式不同而已。美國各級政府不負責學術學科評估、論文發表、獎項評選等,所有這些工作都在學術領域內進行,且與資源分配和個人待遇沒有太多聯繫。大學、院系或研究機構有各自的考核標準及方式。如何對科學家和教授的學術水平進行全面、準確的評價,讓他們在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裡靜靜地思考、頻繁地交流,做自己感興趣的、創新的、有價值的、不急功近利的研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者劉同先,系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院長,曾獲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碩士學位和喬治亞大學博士學位,2014年當選美國昆蟲學會會士)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8期)

相關焦點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Michael Lynch教授訪問中國海洋大學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Michael Lynch教授訪問中國海洋大學 http://www.huaue.com  2018年10月3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復旦大學戴奇教授:ipRGC感光機制對明視覺空間視亮度的貢獻
    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期間,由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博睿光電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光健康與光品質分會之光健康專場上,復旦大學教授戴奇做了ipRGC感光機制對明視覺空間視亮度的貢獻的主題報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傳統的照明設計側重於使人們能夠完成視覺任務,而這通常可以通過一定水平的工作平面照度來實現。
  • 西湖大學探索建立「教授聘任體系」 盤點其他國家教研人員管理機制
    西湖大學還將積極借鑑國際經驗,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行與國際接軌的「長聘、準聘」教研人員聘任體系,設置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講席教授3個職級,分準聘與長聘兩類崗位。放眼海外,有哪些著名大學採用了類似的教研人員管理機制?
  • 美國康奈爾大學景德強教授應邀做線上學術報告
    11月28日,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調控國際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特邀美國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精神和藥理學助理教授景德強博士作線上學術報告實驗室主任姬新穎、護理與健康學院特聘教授蔣恩社等20多人,通過線上及線下方式聆聽了報告。景德強教授簡要介紹了神經免疫學基本問題,重點分享了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腸道內菌群調節神經功能等方面的知識,指出應從不同層面來研究老年痴呆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並提出了該項研究所面臨的挑戰。報告引起了與會人員的極大興趣,啟發了研究生的科研思路,拓展了研究生的學術視野。
  • 美國喬治亞大學講席教授徐鷹做客北洋醫學大講堂
    本站訊(通訊員 陳鑫)2019年12月16日上午,天津大學醫學部、應用數學中心聯合邀請美國喬治亞大學講席教授徐鷹做客北洋醫學大講堂,帶來《腫瘤代謝重編程:連結細胞生存壓力和腫瘤臨床表現的橋梁》主題講座。來自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以及天津市腫瘤醫院等多家高校的師生和醫師聆聽報告。
  • 美國科學院院士Susan S. Golden教授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mes...
    6月25日下午,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合肥市科技局的邀請,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usan S. Golden教授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mes W.Golden教授一行訪問我校並做客「合肥大師論壇」,分別以「How Cyanobacteria tell time」和「Cyanobacterial genetic engineering」為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主持。
  • 學術報告 | 「沈藥無涯論壇」第196講:美國聖約翰大學陳哲生教授學術報告會
    報 告 題 目: 天然藥物克服腫瘤多藥耐藥的研究報 告 時 間: 2019年7月1日(周一)9:30-10:30報 告 地 點: 校本部 圖書館第二報告廳報 告 人: 陳哲生 教授報告人簡介(中文):陳哲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聖約翰大學終身教授,美國聖約翰大學藥學系腫瘤藥理室主任,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為腫瘤耐藥機制及其耐藥逆轉劑的研究,主要致力於克服ABC運轉泵介導腫瘤多藥耐藥的研究。
  • 如何評價數學大師丘成桐教授曾評價我國的院士制度根本可以廢除?
    陶哲軒教授是地道的外國人不同,丘成桐教授是生於中國,長於中國,後遠赴美國求學。因此,丘成桐教授在內心中還是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並堅信幫助中國推動數學發展是自己的責任。功成名就後的丘成桐教授在我國的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建立了研究中心,為提高我國的數學研究水準做出了重要貢獻。
  • 老教授憂愁,年輕人吐槽,評價體系怎麼了?
    作者:辛雨 李晨陽一位96歲老教授的「憂愁」,引起了科研圈內外的巨大反響。近日揭曉的2020未來科學大獎中,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是「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之一。在接受電話連線時,他表達最多的不是獲獎的喜悅,而是對我國年輕人才成長的憂慮。
  • 於洪濤:美國名校教授回國到西湖大學,致力於培養中國優秀科學家
    於洪濤曾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藥學系終身講席教授,及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院研究員。201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8年當選為華裔生物學家學會董事會成員。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是全美頂尖的醫學研究所,更是世界最頂尖的研究所之一,能夠進入該研究所的科學家,無不是頂尖的科學家,只是能夠入選的華人學者並不多,但是於洪濤就是其中之一。
  • 老教授「憂愁」,年輕人「吐槽」:我們的評價體系怎麼了?
    作者 | 辛雨 李晨陽在近日揭曉的2020未來科學大獎中,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是「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之一。老教授的「憂愁」,在科研圈引起巨大反響。但我想,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不同時代,科學評價機制不同。如今,國內仍然有少數單位提出具體的量化指標來衡量職稱評審條件,類似於KPI。
  •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
    【鍾南山指導團隊構建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團隊與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美國愛荷華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團隊合作,應用表達新冠病毒受體人ACE2的腺病毒轉導小鼠,快速建立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 美國大學擴招促留學熱 華人教授解析大學教育
    他們並不負責美國大學的招生,但他們卻對美國大學有著深入的了解。曾經,他們是中國學校的學生,也是美國學校的學生。而今,他們是美國大學的教授。上周日,歐柏林大學李愷教授、布蘭戴斯大學馮禹教授、達特茅斯學院李愛民教授、哈佛大學劉力嘉教授、芝加哥大學蔡芳沛教授等11位來自11所美國大學的華人教授聯袂為中國學生及家長指點美國大學教育及美國留學。 美國大學擴招依舊 明年,美國西北大學將擴大對中國的招生,招生人數將從目前的45名增加到65名。
  • 科學網—美國國家實驗室的運行管理機制
    聯邦政府將部分國家實驗室交給大學管理,有利於推動國家實驗室與大學之間科研與教育之間的優勢互補。 ■裴瑞敏 楊國梁 一、人員管理機制 美國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主要包括三類,一般科研人員、高級科研人員、博士後和客座研究人員。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或許提到作物方面,有人會立刻想到袁隆平,但是這位獲得美國總統重視的科學家卻另有其人。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在1999年,鄧興旺因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1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2016年,鄧興旺教授在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後,加入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辦植物分子遺傳學實驗室。
  • 內部牽制機制——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副院長李心合教授專題...
    內部牽制機制的設計作為內控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業務中往往被許多企業忽視或者濫用。:30,在安中樓502教室,MBA中心力邀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副院長、管理學博士、會計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李心合教授為大家帶來「內部牽制機制問題」的專題講座。
  • 南京大學:拿一篇4區的SCI論文也能評正教授
    南京大學在教師職稱評價改革中,走在了全國前列,加上今年國家連續發文要求高校進行深度職稱評價體系改革,不再看影響因子,不再看誰的SCI論文數量多,而是要求看論文是不是做了原創性、創新性工作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 方舟子:大學教授應該幹什麼?
    【原文】近日北京大學法學院著名教授賀衛方在網上被批評近20年來基本不發表論文(自1993年以來19年間只在學術期刊上發表過2篇學術論文),引起了大學教授的職責是什麼的討論。有意思的是,參與討論的兩名美國華人教授的觀點截然相反。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徐賁認為教授的主要工作是教書,把教授必須有論文的說法斥之為謬誤。
  • 美國教授眼中最優秀的大學排行
    一般來說,初步開始擇校的小夥伴們會通過QS、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等等知名榜單來作為參考,除了這些官方出具的榜單之外,同行評審(校長、教務長、教授、招生部門等等相關人員)也會給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列舉他們眼中最為優秀的大學排名。
  • 美國資深參議員埃德萊·斯蒂文森到訪中國人民大學
    5月9日,美國資深參議員埃德萊·斯蒂文森到訪中國人民大學,並作主題為「美國政治和我所親歷的中美關係演變」的演講。相關學院教師和赴美實習學生參加活動。美國中西部美中協會前會長約翰·羅格斯、美國中西部美中協會薛雨川教授陪同訪問,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處長宋大我等參加會見。雙方就斯蒂文森教授一行此次中國行的感悟及中國人民大學的中美交流等話題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