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憂愁,年輕人吐槽,評價體系怎麼了?

2020-09-11 科學網

作者:辛雨 李晨陽

一位96歲老教授的「憂愁」,引起了科研圈內外的巨大反響。

「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

近日揭曉的2020未來科學大獎中,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是「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之一。在接受電話連線時,他表達最多的不是獲獎的喜悅,而是對我國年輕人才成長的憂慮。

中國的年輕科研人才怎麼了?對老先生提出的問題,他們又是如何看待的?怎樣才能讓年輕人跟上來?

被點名了,年輕人服氣嗎?

「考核導向的指揮棒就在那兒:發論文有獎勵,實驗項目有獎勵,做些其他的橫向研究可能也會賺點錢……」一位36歲的高校副教授對《中國科學報》說,「我們改變不了,說什麼也沒用。」

「大多數30歲~40歲的學者都是副高級別及以下,這個層級的科研人員工作任務都比較重,非常辛苦。如果沒有人才『帽子』,收入就比較低,大多數人的年收入約為10~20萬。這些錢用來養老養小,父母有退休金還好,如果是出身農村的青年學者,只有這點收入,真挺困難的。」他說。

這位副教授坦言,在他身邊,有大把人拿不到項目、發不出論文,有的索性就出去兼職多賺點錢,把學校的工作當成了副業。

更令他心涼的是,他曾經看中了研究生裡的一棵科研「苗子」,認為他很有科研頭腦和發展前途。但當他建議這名學生繼續讀博,走學術道路時,學生回應「我看到老師們做科研太累了」,最後放棄讀博選擇考公務員。

「對此我感到挺失敗的。」這位副教授說。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是『新手』,沒有經驗。」另一位32歲的高校副教授對《中國科學報》說,對他們來說,工作和家庭都處於起步階段,面臨著各方面的綜合壓力。

儘管他很欽佩王振義等老一輩科學家心無雜念、鑽研創新的工作狀態,但他認為不同時代不同的科研評價機制,可能導致了讓老先生「憂愁」的現狀。

「如今,國內仍然有少數單位提出具體的量化指標來衡量職稱評審條件,類似於KPI。升不了職稱,就會影響到青年人的發展,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他說。

時代進步了,評價體系反而倒退?

無論是王振義老先生的「憂愁」,還是年輕科技工作者的「吐槽」,都直指當下的科技評價機制。

「有人說,當年老同志沒有什麼考核,沒有SCI也發展得很好,這些老科學家現在也很受尊重,那個時候為什麼能有這樣的科學氛圍?而現在社會進步了,這種氛圍為什麼反而減弱了?」今年79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嘉麒發出了這樣的詰問。

他認為問題在於現在的評價體系中形式主義的東西太多。

「現在是所謂的大數據時代,什麼都靠數據說話,看似公允,卻不客觀。對人的評價不能靠數據,人的精神、道德是沒法用數據來衡量的。光看數據,就忽視了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助長了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甚至剽竊、造假等行為。這汙染了學術環境,也傷害了存心做學問的老實人。」

同時他也強調:「不能籠統地說年輕人不好、老科學家們就好。我覺得年輕人也有很多踏實做科研的,年長的學者也不見得都好。」

不看論文,我們還能看什麼?

國家也在關心年輕科學家的成長問題。

近日,科技部召開了中青年科學家發展座談會,旨在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學家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會上一個熱議的問題就是:破「四唯」之後,評價標準該如何定向?

「精神道德的確沒法用數據衡量。但人做事情做得好壞,是有口碑的,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評價靠的不是數論文數,而是你把所做的貢獻拿出來,讓大家看到證據。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穆榮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科學家所做的貢獻是很多因素帶來的,絕不只是文章、專利。」

他指出,所謂破「四唯」,關鍵在於是政府機構不要「四唯」,政府機構不要評價科學家,也不要評價技術專家——「要減少行政對人的評價。」

「評價科學家,要讓小同行去評價,小同行是專業人員,真正懂這個行業領域,知道他們創造的科學價值和技術價值有多高,由此判斷他的貢獻和能力水平。」穆榮平說,「因此,可以讓用人單位來評價他,用人單位最清楚他做了什麼貢獻,不會只去數論文評價。」

相關焦點

  • 老教授「憂愁」,年輕人「吐槽」:我們的評價體系怎麼了?
    相關閱讀:96歲老教授獲百萬大獎:「有高興也有憂愁」老教授的「憂愁」,在科研圈引起巨大反響。工作上,科研與教學並重,科研上做出好的研究難,教學上上好課也難,我們講課肯定沒有老教授講得好。家庭上,這個時期正是結婚生子的時間,孩子可能也不知道怎麼帶。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是「新手」,沒有經驗。
  • 96歲老教授獲百萬大獎:「有高興也有憂愁」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頒發給了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王振義在談獲獎感言時表示,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也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王振義坦言。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96歲獲獎老教授:有高興也有憂愁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院士獲「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
  • 讓更多年輕人站上創新舞臺「C位」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2020未來科學大獎雖已揭曉數日,但關於一位老教授「憂愁」的話題熱度卻持續升溫。這位老教授就是此次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的獲得者、現年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他一方面為「科學得到重視」而高興,另一方面又因「為什麼這個獎沒有給到年輕人」而憂愁。
  • 96歲院士獲700萬大獎,卻更加憂愁:這屆年輕人跟不上來
    96歲院士獲700萬大獎,卻更加憂愁而就在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中,一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老教授獲得了「生命科學獎」,這就是高齡96歲的王振義教授!但是在面對記者採訪的時候,王振義教授卻並沒有很多開心,因為他對我們年輕人才的成長有著深深的憂慮。王振義教授告訴記者:「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
  • 96歲教授獲700萬大獎,卻憂愁發問: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呢?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但另一方面我非常憂愁。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這個獎不給年輕人呢?我們年輕人難道沒有科學家嗎?他們難道沒有創新嗎?」連線人解釋道,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
  • 讓更多年輕人站上科學「C位」
    4位獲獎者中,有一位科學家的年紀還刷新了未來科學大獎的紀錄,他就是現年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王教授一方面為「科學得到重視」而高興,另一方面又對「為什麼不獎勵年紀輕的人」而感到「憂愁」。
  • 王振義院士:我們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因為目前標準往往是看論文
    在獲獎感言中,王振義教授的話讓人動容又令人深思,他說:「我 96 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我們(在評審)政策方面有一個缺陷,因為它不是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苦苦工作幾十年的人,而是看論文(發表情況),看他有沒有高級期刊論文。「我憂愁的地方是,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
  • 小安閩南語流行歌曲《憂愁》mp3歌詞
    《憂愁》歌詞:  作詞:周佳佑/陳信安 作曲:陳信安  又擱困袂去 猶原擱想到你  親像你在我的身邊  情願不識你 乎兩人的代志  隨一切漸漸的過去  {想起當初時 你牽著我的手  講永遠袂放抹記  就是放抹去 來乎你留置阮的心
  • 京東新會員體系不厚道,老用戶不買帳
    這一次京東調整京東會員體系的動機不祥,據專業人士爆料,京東為了讓財報數據更好看,降低用戶權益,避免高損益,必須嘗試一些非購物操作。於是,為促進用戶活躍度、增強用戶粘性、提升營銷效率,京東會員級別分別由「京享值」分值體系體現。說到這,不由得想起了淘寶的「淘氣值」,不免有點抄襲嫌疑。
  •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讓年輕人多說說」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 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今天,每天仍然有罹患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之一的王振義認為,「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 讓年輕人多說說」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今天,每天仍然有罹患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之一的王振義認為,「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 96歲教授獲百萬大獎卻憂愁發問: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王振義與發布會現場連線時表示,國家重視科學,科學對人民有益,作為獲獎者他很高興。「但另一方面我非常憂愁。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這個獎不給年輕人呢?我們年輕人難道沒有科學家嗎?他們難道沒有創新嗎?」連線人解釋道,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其中,有70後、80後,不乏年輕的科學家。
  • 96歲王振義獲未來科學大獎,他說「這個獎為啥不給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朱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
  • 王振義教授:獲「生命科學獎」後,心情好的壞的都有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今天,每天仍然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總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王振義院士認為:「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 張維為教授回應網友犀利吐槽:不是臉皮厚是學養厚
    說起來還是前段時間觀察者網開年會那陣,虎牙妹邀請我觀重量級專欄作者張維為教授出席年會,無奈張教授日程已被預訂滿了…… 領導交代說,那請張老師錄段拜年視頻吧! 可是拜年除了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猴(hold)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能怎麼有趣呢?虎牙妹站在讀者老爺的鞋子裡想了想,不如做一期毒舌點評節目吧!
  • 96歲老教授:為什麼不把獎發給年輕人
    我96歲了為什麼不發給年輕人?1924年,王振義出生於中國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當然,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你為什麼不獎勵年輕的人呢?我們年紀輕的人難道沒有科學家嗎?他們難道沒有創新嗎?
  • 唯SCI論文數量的評價體系必須終結
    「唯SCI論文數量」評價體系操作簡單,無須動腦筋,最方便「外行領導內行」的行政化領導,也最適合「全國一盤棋「的管理模式。這也是這種評價體系可以大行其道,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現在即便由專家組成的各種評審班子,也是根據匯總材料,數數SCI論文數目,就可以進行各類評審,幾乎不須去考察論文的內容和實際水平如何。
  • 小康社會及現代化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我們根據研究的目的,從眾多指標中選擇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標,組成指標體系,用科學的計算方法算出綜合指數和類指數,從各個側面進行分析、評價其發展趨勢和發現各種社會問題,就稱它為指標體系。按指標的功能分,它有描述、解釋、評價、監測、預測的功能,一般指標體系都能做到描述和評價的功能;要做到監測功能就需從指標體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難度較大些;預測功能是指根據目前情況對今後長期目標進行預測,如小康社會、現代化目標等。
  • TG電臺 年輕人,你為什麼老覺得沒意思?
    車開了一會,又有一群人上車,很明顯,他們是一個公司的組團遊。這是一群至少三四十歲以上的工作人士,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止不住的笑容,每個人都興高採烈的樣子,與我們這群安靜地玩手機,或假寐的二十歲的年輕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於我們先上車,坐了中間的一段位置,他們公司的人自然坐在了車的頭尾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