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憂愁」,年輕人「吐槽」:我們的評價體系怎麼了?

2020-09-09 科學網

作者 | 辛雨 李晨陽


在近日揭曉的2020未來科學大獎中,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是「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之一。


王振義


在接受電話連線時,他表達最多的不是獲獎的喜悅,而是對我國年輕人才成長的憂慮。


「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


相關閱讀:96歲老教授獲百萬大獎:「有高興也有憂愁」


老教授的「憂愁」,在科研圈引起巨大反響。


中國的年輕科研人才怎麼了?對於老先生提出的問題,他們又是如何看待的?怎樣才能讓年輕人跟上來?


被點名了,年輕人服氣嗎?


《中國科學報》採訪了兩位「80後」科研人員,請他們講講年輕人的真實想法。

某高校副教授(36歲)


考核導向的指揮棒指向哪裡?發論文有獎勵,實驗項目有獎勵,做些其他的橫向研究可能也會賺點錢……


我們需要養家、需要錢,所以怎麼能靜下心來好好地去搞技術、搞科研?都說年輕人要坐冷板凳,但實際情況擺在眼前,大家都要活,先活下來才能講其他的。


大多數30~40歲的學者都是副高級別及以下,這個層級的科研人員工作任務都比較重,非常辛苦。


如果沒有人才「帽子」,收入就比較低,大多數人的年收入約為10~20萬。這些錢用來養老養小,父母有退休金還好,如果是出身農村的青年學者,只有這點收入,真挺困難的。


我因為是國外留學回來的,算學校的引進人才,科研做得也還行,因此還好過一點。


但我身邊有大把人拿不到項目、發不出論文,有的索性就出去兼職多賺點錢,把學校的工作當成了副業。說實話,我有時還挺羨慕他們,這是很現實的情況。


我的研究生學生中有我看好的科研苗子,很有科研頭腦和發展前途,我建議他讀博走學術道路,但學生說看到我們老師做科研太累了,最後放棄讀博選擇考公務員,對此我感到挺失敗的。


某高校副教授(32歲)

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有各方面起步的綜合壓力:工作考核壓力、職稱壓力和家庭壓力。工作上,科研與教學並重,科研上做出好的研究難,教學上上好課也難,我們講課肯定沒有老教授講得好。


家庭上,這個時期正是結婚生子的時間,孩子可能也不知道怎麼帶。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是「新手」,沒有經驗。


年輕人的發展就像一棵小樹的成長,需要時間,也需要扶持。


老教授們確實是很值得敬佩的,可以專注於某個問題,心無雜念地去研究、去做好,這是很理想的一種狀態。


但我想,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不同時代,科學評價機制不同。如今,國內仍然有少數單位提出具體的量化指標來衡量職稱評審條件,類似於KPI。


升不了職稱,就會影響到青年人的發展,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現在各部委提出「破四唯」正是在一定程度上糾正這些問題。


像王老等老一輩科學家所做的創新研究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們是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與毅力,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現在我們國內的科研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我相信在我們青年群體中總會有一些傑出的代表,秉承老一輩的傳統做出重要的科研工作,這是概率事件。


社會進步了,科學氛圍反而減弱了?


《中國科學報》在採訪中發現,無論是王振義老先生的「憂愁」,還是年輕科技工作者的「吐槽」,都直指當下的科技評價機制。


那麼,我們的評價體系怎麼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嘉麒(79歲)


有人說,當年老同志那時沒有什麼考核,沒有SCI也發展得很好,這些老科學家現在也很受尊重,那個時候為什麼能有這樣的科學氛圍?而現在社會進步了,這種氛圍為什麼反而減弱了?問題在於現在的評價體系中形式主義的東西太多。


現在是所謂的大數據時代,什麼都靠數據說話,看似公允,卻不客觀。


對人的評價不能靠數據,人的精神、道德是沒法用數據來衡量的,於是就忽視了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助長了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甚至剽竊、造假。汙染了學術環境,傷害了存心做學問的老實人。必須加強科學道德教育和修養。


所以我認為,不能籠統地說年輕人不好、老科學家們就好。我覺得年輕人也有很多踏實做科研的,年長的學者也不見得都好。


不看論文,我們還能看什麼?


近日,科技部召開中青年科學家發展座談會,旨在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學家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


會上一個熱議的問題就是:破「四唯」之後,評價標準如何定向?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穆榮平


精神道德的確沒法用數據衡量。但人做事情做得好壞,是有口碑的,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評價靠的不是數論文數,而是你把所做的貢獻拿出來,讓大家看到證據。


所謂破「四唯」,關鍵在於政府機構不要「四唯」,政府機構不要評價科學家,也不要評價技術專家,政府機構不懂他們的工作,不懂就沒有話語權,要減少行政對人的評價。


科學家所做的貢獻是很多因素帶來的,絕不只是文章、專利。所以政府少評價人,可以多評價機構。


評價科學家,要讓小同行去評價,小同行是專業人員,真正懂這個行業領域,知道他們創造的科學價值和技術價值有多高,由此判斷他的貢獻和能力水平。


小同行看專業,大同行看熱鬧。——然而現在的考核評價多是大同行的評價。因此,可以讓用人單位來評價他,用人單位最清楚他做了什麼貢獻,不會只去數論文評價。

相關焦點

  • 老教授憂愁,年輕人吐槽,評價體系怎麼了?
    作者:辛雨 李晨陽一位96歲老教授的「憂愁」,引起了科研圈內外的巨大反響。「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
  • 96歲老教授獲百萬大獎:「有高興也有憂愁」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頒發給了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王振義在談獲獎感言時表示,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也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王振義坦言。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96歲獲獎老教授:有高興也有憂愁
    96歲老教授王振義: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獲得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的是兩位耄耋老人:88歲高齡的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96歲高齡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王振義在談獲獎感言時表示,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也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
  • 讓更多年輕人站上創新舞臺「C位」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2020未來科學大獎雖已揭曉數日,但關於一位老教授「憂愁」的話題熱度卻持續升溫。這位老教授就是此次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的獲得者、現年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他一方面為「科學得到重視」而高興,另一方面又因「為什麼這個獎沒有給到年輕人」而憂愁。
  • 96歲院士獲700萬大獎,卻更加憂愁:這屆年輕人跟不上來
    96歲院士獲700萬大獎,卻更加憂愁而我們都看到,華為之所以能夠在風暴中心穩步前進,正在於他們有著強大的科研實力,這是他們生存下去的中堅力量!而就在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中,一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老教授獲得了「生命科學獎」,這就是高齡96歲的王振義教授!
  • 96歲教授獲700萬大獎,卻憂愁發問: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呢?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但另一方面我非常憂愁。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這個獎不給年輕人呢?我們年輕人難道沒有科學家嗎?他們難道沒有創新嗎?」連線人解釋道,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
  • 讓更多年輕人站上科學「C位」
    4位獲獎者中,有一位科學家的年紀還刷新了未來科學大獎的紀錄,他就是現年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王教授一方面為「科學得到重視」而高興,另一方面又對「為什麼不獎勵年紀輕的人」而感到「憂愁」。
  • 王振義院士:我們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因為目前標準往往是看論文
    在獲獎感言中,王振義教授的話讓人動容又令人深思,他說:「我 96 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我們(在評審)政策方面有一個缺陷,因為它不是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苦苦工作幾十年的人,而是看論文(發表情況),看他有沒有高級期刊論文。「我憂愁的地方是,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
  • 小安閩南語流行歌曲《憂愁》mp3歌詞
    《憂愁》歌詞:  作詞:周佳佑/陳信安 作曲:陳信安  又擱困袂去 猶原擱想到你  親像你在我的身邊  情願不識你 乎兩人的代志  隨一切漸漸的過去  {想起當初時 你牽著我的手  講永遠袂放抹記  就是放抹去 來乎你留置阮的心
  •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讓年輕人多說說」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 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 讓年輕人多說說」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 京東新會員體系不厚道,老用戶不買帳
    這一次京東調整京東會員體系的動機不祥,據專業人士爆料,京東為了讓財報數據更好看,降低用戶權益,避免高損益,必須嘗試一些非購物操作。於是,為促進用戶活躍度、增強用戶粘性、提升營銷效率,京東會員級別分別由「京享值」分值體系體現。說到這,不由得想起了淘寶的「淘氣值」,不免有點抄襲嫌疑。
  • 96歲教授獲百萬大獎卻憂愁發問: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王振義與發布會現場連線時表示,國家重視科學,科學對人民有益,作為獲獎者他很高興。「但另一方面我非常憂愁。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這個獎不給年輕人呢?我們年輕人難道沒有科學家嗎?他們難道沒有創新嗎?」連線人解釋道,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其中,有70後、80後,不乏年輕的科學家。
  • 96歲王振義獲未來科學大獎,他說「這個獎為啥不給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朱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
  • 王振義教授:獲「生命科學獎」後,心情好的壞的都有
    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今天,每天仍然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總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王振義院士認為:「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但是,我們年輕人跟上來的還不夠,因為目前標準往往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
  • 96歲老教授:為什麼不把獎發給年輕人
    我96歲了為什麼不發給年輕人?當得知自己獲獎後,王振義在電話中說:「我的心情,好的壞的都有,好的呢,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重視研究工作,這樣對人民有益處。當然,我作為一個受獎者非常高興,但另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 《後來的我們》票房13億,豆瓣評價居然是5.8分!
    《後來的我們》上映3周,票房就飆到13億了,對於此電影,評價兩極分化嚴重,豆瓣評價,年度最佳爛片,評分5.8,有的網友甚至在豆瓣上相互傷害。《前任3》當時也遭到好多人吐槽,同樣的《後來的我們》被網友吐槽矯情,男主女主是現實版的渣男渣女,已婚的男主林見清,居然背著老婆兒子,和初戀方小曉在賓館回憶過往,甚至差點上了床,真是毀三觀啊。網上討論最多的是他兩因為什麼分手的?
  • TG電臺 年輕人,你為什麼老覺得沒意思?
    車開了一會,又有一群人上車,很明顯,他們是一個公司的組團遊。這是一群至少三四十歲以上的工作人士,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止不住的笑容,每個人都興高採烈的樣子,與我們這群安靜地玩手機,或假寐的二十歲的年輕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於我們先上車,坐了中間的一段位置,他們公司的人自然坐在了車的頭尾兩端。
  • 唯SCI論文數量的評價體系必須終結
    「唯SCI論文數量」評價體系操作簡單,無須動腦筋,最方便「外行領導內行」的行政化領導,也最適合「全國一盤棋「的管理模式。這也是這種評價體系可以大行其道,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現在即便由專家組成的各種評審班子,也是根據匯總材料,數數SCI論文數目,就可以進行各類評審,幾乎不須去考察論文的內容和實際水平如何。
  • 小康社會及現代化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我們根據研究的目的,從眾多指標中選擇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標,組成指標體系,用科學的計算方法算出綜合指數和類指數,從各個側面進行分析、評價其發展趨勢和發現各種社會問題,就稱它為指標體系。以上是各種綜合指標體系,還有各種部門和專題類指標體系,如生活質量指數、痛苦指數等,不一一列舉。國標社會指標的評估均反映了人的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評價方法比較科學,是值得我們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