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 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這位已經96歲高齡的大家,是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內科血液學專家,也是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之一。
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今天,每天仍然有罹患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之一的王振義認為,「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在1978年王振義開始進行研究時,國際上治療的主流方法是化療,但患者化療後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王振義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首創想法——用誘導分化的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經過八年的奮鬥和探索,嘗試了無數種方法,測試了無數種藥品,最終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以在體外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為正常細胞。
1986年的一天,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奇蹟」出現了,小女孩只吃了一個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維甲酸,病情就出現了轉機,白血病最終達到完全緩解。如今,30多年過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著。這次治療是世界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也因此,王振義被譽為「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當年,王振義沒有為全反式維甲酸申請專利,而是樸實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儘快用得起這種藥。這種被患者稱為「特效藥」的口服黃色小藥丸,即便是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一盒也只要幾百元,還可納入醫保,而類似的腫瘤治療藥物價格高達2萬元以上。
此後,王振義和學生陳竺、陳賽娟等又一起創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從10%提高到97%以上,成為第一個可被治癒的白血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常說起王振義幫他修改碩士研究生論文的過程。王老師一遍遍修改,陳國強一遍遍整理抄寫,王老師先後改了10遍,近二萬字的畢業論文陳國強抄了10遍。正是導師的諄諄教誨和言傳身教,激勵著學生攀登醫學高峰。
王振義每次都堅持把自己的學生列為論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後,甚至不參加署名,目的是讓年輕的研究骨幹承擔更大責任。
王先生獲獎無數,是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如今,96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四的上午進行「開卷考試」。原來,每周學生們都會向王振義提供一個疑難病例,王振義就會用一周的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並思考分析製作成PPT與大家一起探討。
「凡是做教育的人都有一個心願——使年輕人能夠成長,掌握現代科學。我想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我沒有別的特別的地方,只是帶著他們一起學習,讓他們有正確的學習方向和方法,為他們多創造一些發展的機會和空間。」王振義說。
對年輕人的成長成才和評價體系,王振義院士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判斷一個青年人怎麼樣,就看他有沒有創新性、鑽研性,有沒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態度,因為成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對於「獎金您準備怎麼分配」的提問,王振義說,「麻煩醫院幫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