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讓年輕人多說說」

2020-09-0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 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這位已經96歲高齡的大家,是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內科血液學專家,也是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之一。

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今天,每天仍然有罹患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之一的王振義認為,「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在1978年王振義開始進行研究時,國際上治療的主流方法是化療,但患者化療後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王振義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首創想法——用誘導分化的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經過八年的奮鬥和探索,嘗試了無數種方法,測試了無數種藥品,最終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以在體外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為正常細胞。

1986年的一天,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奇蹟」出現了,小女孩只吃了一個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維甲酸,病情就出現了轉機,白血病最終達到完全緩解。如今,30多年過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著。這次治療是世界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也因此,王振義被譽為「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當年,王振義沒有為全反式維甲酸申請專利,而是樸實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儘快用得起這種藥。這種被患者稱為「特效藥」的口服黃色小藥丸,即便是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一盒也只要幾百元,還可納入醫保,而類似的腫瘤治療藥物價格高達2萬元以上。

此後,王振義和學生陳竺、陳賽娟等又一起創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從10%提高到97%以上,成為第一個可被治癒的白血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常說起王振義幫他修改碩士研究生論文的過程。王老師一遍遍修改,陳國強一遍遍整理抄寫,王老師先後改了10遍,近二萬字的畢業論文陳國強抄了10遍。正是導師的諄諄教誨和言傳身教,激勵著學生攀登醫學高峰。

王振義每次都堅持把自己的學生列為論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後,甚至不參加署名,目的是讓年輕的研究骨幹承擔更大責任。

王先生獲獎無數,是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如今,96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四的上午進行「開卷考試」。原來,每周學生們都會向王振義提供一個疑難病例,王振義就會用一周的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並思考分析製作成PPT與大家一起探討。

「凡是做教育的人都有一個心願——使年輕人能夠成長,掌握現代科學。我想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我沒有別的特別的地方,只是帶著他們一起學習,讓他們有正確的學習方向和方法,為他們多創造一些發展的機會和空間。」王振義說。

對年輕人的成長成才和評價體系,王振義院士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判斷一個青年人怎麼樣,就看他有沒有創新性、鑽研性,有沒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態度,因為成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對於「獎金您準備怎麼分配」的提問,王振義說,「麻煩醫院幫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相關焦點

  •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 讓年輕人多說說」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這位已經96歲高齡的大家,是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內科血液學專家,也是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之一。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
  •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大獎組委會與王振義教授進行了現場連線。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有好處;自己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
  • 獲未來科學獎百萬獎金後,96歲王振義院士做出決定:全捐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面對「準備怎麼分配獎金」的提問時,96歲的王振義院士說,「麻煩醫院幫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據悉,未來科學大獎獎金高達百萬。王振義有多厲害?事情得從半個世紀前說起。
  • 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喜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
    【儀器儀表網 行業大咖】據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消息,該獎項2020年獲獎名單分別是: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未來科學  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單項獎金約700萬!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誕生於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 獎金全捐!96歲院士王振義獲獎後發問:為什麼不頒發給年輕人?
    近日,96歲的科學院士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700萬元。但他獲獎後卻反問: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獎頒給我,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將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對科學鑽研的精神,大愛的胸懷在他身上得到真實的寫照。01 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1924年,王振義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一個富裕家庭。父親王文龍當時在荷商上海保險行工作。
  •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獲獎,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9月6日,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張亭棟、王振義憑藉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人民幣約700萬元),每項獎金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為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2020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
  • 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獲得2020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於9月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作為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科學事業發展。未來科學大獎同時希望,通過這種激勵示範效應,激發全社會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家的尊重,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學,實現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張亭棟、王振義,獎勵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
  • 王振義院士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獎金數百萬,但他卻說有點難過
    難得周末下午有時間,抽空看了2020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張亭棟教授、王振義教授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其實是蠻大一筆獎勵了。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於9月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作為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科學事業發展。
  • 專訪96歲院士王振義:我為什麼在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後覺得憂愁?
    接到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秘書的電話時,王振義納悶:「難道是天上掉餡餅?」被告知他是今年的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後,電話再次打來時,就是大會頒獎現場的連線。「您的心情能不能與大家分享一下?」主持人問。2016年成立的未來科學大獎,是國內首個非官方科學獎項,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圖靈獎等國際著名獎項,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今年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是今年4位獲得者之一。
  • 2020未來科學大獎 張亭棟 王振義 盧柯 彭實戈獲獎 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於 9 月 6 日在北京公布 2020 年獲獎名單。作為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
  • 「未來科學大獎」揭榜 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深圳商報已經步入第5個年頭的「未來科學大獎」9月6日在北京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四位科學家獲獎。「未來科學大獎」有「中國諾獎」之稱,每年評選一次,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因其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砒霜治療白血病奠基人張亭棟等四人折桂,獎金高達百萬美元
    9月6日,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的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2020年獲獎名單。值得注意的是,生命科學獎獲得者張亭棟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在未來科學大獎組委會電話通知王振義時,對方表示喜憂參半,喜得是其工作得到認可和激勵,其擔憂的是,自己已96歲高齡,大獎應頒給正在工作的年輕人。
  • 96歲王振義獲未來科學大獎,他說「這個獎為啥不給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朱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9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
  •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網站9月6日消息,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於9月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
  • 4名科學家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 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 未來科學大獎他們是: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彭實戈,則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作出開創性貢獻。  創立於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是民間科學獎項,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
  • 百萬美元獎金!高官獲評「未來科學大獎」的背後的故事
    高級官員也能獲評「未來科學大獎」得百萬美元獎金,小編一語驚人!在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發揭曉之時,就有這麼一位副省級官員獲此殊榮。官員與科學獎?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秘辛,小編便和各位朋友一起探究一下「未來科學大獎」官員獲獎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