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官員也能獲評「未來科學大獎」得百萬美元獎金,小編一語驚人!在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發揭曉之時,就有這麼一位副省級官員獲此殊榮。官員與科學獎?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秘辛,小編便和各位朋友一起探究一下「未來科學大獎」官員獲獎背後的故事。
在我國科學技術最高獎項是什麼?眾所周知,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個獎項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是授予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表彰他們在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卓越建樹、成果轉化和社會經濟效益。那麼這個所謂的「未來科學大獎」是個什麼獎?未來科學大獎是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發起,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限。這麼一看,各位朋友心中估計大概有個概念,這是一個民間設立的獎項。
據相關報導宣傳,對於這個獎楊振寧曾經評價:
「未來科學大獎是第一個誕生於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由企業家群體發起成立的獎項,填補了中國民間權威科技獎項的空白;瑞典有諾貝爾獎,香港有邵逸夫獎,而未來科學大獎作為後起之秀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未來科學大獎確實是一個非常及時,而且將來可以有很重要的發展的。」
不管這麼樣,有這麼一個民間的科學大獎,也是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一個尊重與鼓勵。那麼這個獎和官員是如何建立聯繫的呢?這就要說到今年的頒獎名單。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公眾對官員都存在一種固有的、刻板的印象。官員就是發號施令、勤政為民、廉潔務實、提升GDP、或者又如喜歡說官話,套話等等。而著名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熱播,更加具象地描述了中國的官場,刻畫了中國的各類官員的形象。但是,不論是哪一種形象,都與「科學技術大獎」這個詞彙關聯甚遠。原因很簡單。
因為在這些文藝作品裡面,官員只是官員,而在我國,還有一種官員,叫做學者型官員。所謂的學者型官員,或是從科研出發成為知名學者,而後投入政治人生,或是從仕途出發,附庸學術,染上學者的氣息。在中國學與政是緊密結合的,典型例如在大學,我們常說省部級大學,意思是這個大學的校長或書記是副部級領導、而一般的大學的書記或校長則是廳級領導。這種學者型官員體現了「學而優則仕」和「仕而優則學」的結合。
在我國,有不少院士「研而優則仕」,投入政治生涯之中,成為院士官員。據有關報導評論,學者型官員具有這些優勢:
他們精通於某個領域的知識,有助於在相應領域中發揮所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質量;其次,他們與學術界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繫,能夠較快獲得各種新知識新信息,更新意識和知識儲備,而這種密切聯繫也有利於他們在決策過程中獲得學術界的支持;再次,學術訓練中的科學精神和學術良知可能使他們更注重個人的修養和品德;最後,由於身有所長,他們可能會更淡化「升遷」意識
那麼這位高官獲獎的背後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秘辛?盧柯16歲上大學,30歲便成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生導師,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看到這個年齡與資歷,相信廣大朋友們會說,真是太牛了。他此次獲獎的原因是他當年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儘管專業術語太高深,小編也看不懂,但是,感覺真的好厲害。院士獲獎當之無愧。
但是,儘管如此,小編想說,把一個科學獎頒發給在任官員,感覺還是有些彆扭。而此次另一位科學獎獲得者說的一番話,則體現了一位科學家的胸懷。
心情好的壞的都有,好的一方面是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做了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處就受到表揚和獎勵,我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另外一方面我非常憂愁,這個獎為什麼給一個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你為什麼不獎勵年紀輕的人?我們年紀輕的人難道沒有科學家了?難道他們沒有創新嗎?」
說這句話的人就是著名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振義先後培養出了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外界稱其「一門四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