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
已經步入第5個年頭的「未來科學大獎」9月6日在北京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四位科學家獲獎。「未來科學大獎」有「中國諾獎」之稱,每年評選一次,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因其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今年已96歲的王振義是未來科學大獎自創立以來年齡最大的獲獎者,他在現場連線中表示,國家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視,讓人感到振奮。但他坦言,自己已經96歲,希望將獲獎機會更多留給青年科學家,給年輕人更多鼓勵。頒獎人、未來科學獎生命科學獎捐贈人之一丁健現場表示,自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以來,獲獎者不乏70後、80後。
獲得「物質科學獎」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他開創性地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盧柯說,金屬材料很傳統,性能提高越來越難,希望通過自己研究,在納米尺度下找到更好結構,讓金屬表現出更好性能,煥發新的活力。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因其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彭實戈得知獲獎之後表示,自己致力於數學與其他科學的交叉研究,其他科學的推進會推動數學的發展,反之也是如此。談到這筆獎金如何使用時,他幽默地表示,「要用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再算一下」,希望用這筆獎金來推動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的發展。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作為中國大陸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人民幣約700萬元),每個獎項由4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為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
馬化騰今年通過「未來科學大獎」官方談及成為捐贈人的原因時說,自己原來希望成為一名天體物理學家,最後卻成了企業家。「在我們讀書的時候,成為科學家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理想,如果問現在的孩子們,就未必是這個回答了。我覺得更加需要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呼喚尊重科學意識,讓科學成為一種更時尚的東西」。(記者 陳姝 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