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周末下午有時間,抽空看了2020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張亭棟教授、王振義教授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其實是蠻大一筆獎勵了。
但是當我聽到電話連線獲獎者王振義院士的時候,聽完王院士所講,覺得這才是真正的醫者,俠之大者!
主持問:「王教授,您獲得這個獎項有什麼感想?」,本來以為會是一些習以為常的感謝,結果王教授的回答卻讓人感慨:「為什麼這個獎給我一個這麼大年紀的人呢?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方面,王教授就說了一句:說明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對國家的發展有益,自己作為獲獎人還是很開心。但是難過的一方面呢,自己也非常憂愁,為什麼這個獎給我一個年紀這麼大的人,我已經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為什麼這個獎不給到年輕人,難道他們沒有創新嗎?
8分鐘左右採訪的過程,王教授其實一直在強調創新,醫學的創新,年輕人的創新。簡單和大家總結一下:
1、獲獎了,又開心又難過;開心是感謝大家對我研究工作的認可,國家企業對科學的重視;
2、不開心的是,這個獎,應該給更多的年輕人,年輕人的創新更重要,他們還能為國家工作,而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3、要更加重視工作的創新性,而不是一味地看著是否發表頂級論文。這次獲獎成果,當初發表的文章也是中等水平的論文。
4、艱苦奮鬥才能創新,華為一個私人企業,也可以做到5g引領全球,離不開艱苦奮鬥,醫學的發展,科學的發展有離不開堅持不懈。
5、最後,還是鼓舞中國的年輕醫學科學工作者。工作了一輩子,我們努力了幾十年,也只是解決了一種白血病,而不是所有的白血病。每天仍然有很多急性白血病的病人死去,我非常難過。應該獎勵更多的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6、判斷一個年輕人怎麼樣,就得看他的創新能力、鑽研能力、持續能力,畢竟成功不是一兩天的事。
至於獎金如何分配,王教授直接委託醫院捐贈給扶貧積基金會。聽完王教授的電話連線,才會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醫者?至於王教授「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的佳話,我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吾輩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