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SCI論文數量的評價體系必須終結

2020-12-06 丁香園

十多年來,在我國科教系統已經形成了以SCI收錄論文數量為重要考核指標的論文評價體系。現在大學的學科評估排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評審,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的申報,科研項目審批結題等,無一不以發表SCI論文的數量為重要考核指標和依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各級科研項目最終驗收均要以SCI的論文數量進行考核。此外,對科研人員的業績考核,職稱評定,年終獎勵,優秀人才選拔,引進人才等,SCI論文的數量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在這種指揮棒長期影響下,我國科教界已經形成一個「唯SCI論文數量」的固定思維模式。

「唯SCI論文數量」評價體系操作簡單,無須動腦筋,最方便「外行領導內行」的行政化領導,也最適合「全國一盤棋「的管理模式。這也是這種評價體系可以大行其道,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現在即便由專家組成的各種評審班子,也是根據匯總材料,數數SCI論文數目,就可以進行各類評審,幾乎不須去考察論文的內容和實際水平如何。

需要大聲疾呼的是:僅僅根據SCI收錄論文的數量來進行重獎的政策正在走向其初衷的反面,SCI已經被「泛化」「濫用」甚至「異化」。這種評價獎勵體制再不改變必將成為阻礙我國科教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我國SCI的畸形增長是重獎激勵的結果

SCI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其學科覆蓋面和收錄範圍廣闊,目前自然科學資料庫收錄了全世界5000多種期刊,是目前國際上3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種。

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最先將SCI引入科研評價體系。短短幾年,南京大學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連續排名全國高校第一,同時其綜合實力的排名也躍居全國前列。此後,各高校開始跟進,紛紛將SCI與職稱評定、考核,科研經費等掛鈎,並制定相關的獎勵政策。

應該看到,這種獎勵政策和激勵措施在高校發展的初級階段,對於提高科研論文的學術水平,鼓勵我國科研成果走向國際舞臺,與國際接軌確實起過積極有效的作用。

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Scientific發布的《全球科研報告:中國》中發現,中國的科研論文產出量2004年以來發生了「爆炸性」增長。SCI論文數量從1998年的2萬多篇增加到2008年的11.2萬篇。2006年超越了日本、英國和德國,目前僅次於美國。這難道是中國科技水平的真實反映嗎?

毫無疑問,這種「大躍進「式的畸形增長是十多年來我國推行重獎政策的結果,粗算一下,在此期間單單SCI論文作者的獎金就高達數十億元!為製造大量泡沫論文而耗費的人力的物力還未計算在內。

過度強調SCI必然導致學術畸形

SCI論文的數量與日俱增,伴隨而來的是學術泡沫化,學術腐敗和創新精神的淪喪,而且這種現象日趨嚴重。

我們看到,一些所謂的「SCI專業戶」找到了「訣竅」,可以連篇累牘地發表所謂的SCI收錄論文,成了「SCI百萬富翁」。新語絲網站揭露,某教授3年發表了82篇SCI收錄的論文,平均不到兩周就完成一篇論文。憑藉這些論文,該教授不僅獲得巨額獎金,而且成為「科技明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具有一級教授、國家優秀教師、省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等多個頭銜。類似情況在各大學比比皆是。按照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擁有這樣「人才」的大學,其學術水平的排名必定名列前茅,學校領導也皆大歡喜。

此種「激勵」不僅帶來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結果,而且必然導致學術畸形,學術泡沫和學術腐敗。更為可怕的是,在這種政策的長期影響下,科學研究的目的不再是創新和社會進步,而是一迭迭列印的文書!高質量,高水平,高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很難脫穎而出。

SCI並不是「高水平」的同義詞

SCI體系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國對SCI體系的誤讀和異化。實際上,強大的檢索功能使SCI具有最為突出的優點:引文功能,但引文次數及影響因子等反映科技論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的數據指標卻被我們忽略了。

SCI並不是「高水平」的同義詞。按照SCI的收錄統計方法,凡在SCI系統期刊上出現標題的文章,無論是研究論文,綜述還是簡訊,甚至更正,都算作一篇。同樣被SCI收錄的專業期刊,其影響因子差別巨大。在國外大學中影響因子是評估論文水平的重要參考,可是在我國的評價獎勵體系中,無論影響因子高與低,他們都是被不加區別地同樣對待的。

在SCI系統中,能夠很方便地查詢到一篇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情況,這更具體地反映出此文的學術影響力。在國外大學對教師的評估中,這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但在我國,只有少數單位和個別情況下會關注到影響因子和論文的引用情況。

近年來,我在訪問哈佛大學,牛津大學,MIT,帝國理工,斯坦福,伯明罕等著名大學以及一些普通大學時,曾就此問題進行過調研和交流。實際上,在英語體系國家,一篇SCI論文只是表明這篇論文按常規被收入了一個公認的龐大資料庫,並不能說明什麼。我的一個學生去波斯頓某大學求職,當他自我介紹說發表了多少篇SCI論文時,那位美國教授竟反問:什麼是SCI?足見在我國如雷貫耳的SCI在美國卻並不當回事情。許多西方學者對我國動輒成千上萬元地重獎SCI收錄論文的現象感到難以理解,甚至戲稱中國的SCI為「Stupid Chinese Idea」(或可譯為「愚蠢的中國概念」)。

就連創立SCI體系的Engene Garfield博士在2009年訪問我國時也明確表示:不能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而應該運用更科學的評價標準體系。

評價體系和獎勵政策起到導向和指揮棒的作用,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改革。應該把有限的獎勵資源花在最有成效的政策上,這是領導者的責任。

最近中央召開的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改革和完善教育體制機制、政策導向」,希望這次會議能夠在中國的科教界颳起改革和轉變的旋風。

唯SCI論文數量的評價獎勵體系到了必須摒棄和改革的時候了!


相關焦點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然而,近年來,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關指標,成了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及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這一意見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一些爭議。支持者表示,學生苦只會悶頭寫論文、講課爛到家的老師久矣,應當大力推廣這一舉措。反對者認為,教授應該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評高級講師。
  •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不是。發表sci論文經常遇到英語的要求,甚至很多作者因為英語水平不夠高,影響了sci論文發表。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sci期刊要求英語,但不是所有的sci期刊都要求英語。sci中收錄的期刊來自很多個國家,包含很多本期刊,每本期刊都有各自相應的要求。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這一意見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一些爭議。支持者表示,學生苦只會悶頭寫論文、講課爛到家的老師久矣,應當大力推廣這一舉措。反對者認為,教授應該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評高級講師。
  • 破除「SCI至上」「唯論文」痼疾!鼓勵發表"三高論文",這份期刊目錄...
    近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直指科研評價體系「SCI至上」「唯論文」痼疾,並提出了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措施。
  • 教育部: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設置專利轉化等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在評估整體導向上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強化質量,淡化數量,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發文: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現提出以下意見。
  • 代表委員建言:破除唯論文導向,破除「SCI至上」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多名科學界和學界的代表委員都提到了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建立正確科學評價體系。
  • 新體系公正嗎?「SCI論文至上」風透視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已有哪些嘗試?誰將可能因此獲益?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表示,要堅決破除高校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並堅決要求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 棄「SCI至上」,促科研評價體系完善
    正如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所說,「SCI至上」的教育科研評價體系,是時候調整了。  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已表明了國家相關部門對改革評價體系的決心。摒棄「SCI至上」,也直指「五唯」頑疾的要害:帽子、職稱、學歷、獎項這些指標,歸根結底,看的還是論文。  讓SCI回歸文獻索引系統,讓學術成果回歸多元多樣,讓科研回歸初心。
  • 評職稱要論文但別「唯論文」
    市民論壇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在廣東,部分高校的職稱評審改革,基本上都將教師職稱申報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研究型」三類,但未完全取消對教學型教師論文數量的要求。南京林業大學蔣華松因為這一新政而評上教授,成為一個小小的標誌性事件。
  • SCI論文查重是SCI論文發表前必須的一個環節
    Sci論文查重是sci論文發表前必須的一個環節,主要是為了確保論文的原創性、新穎性是否達到刊登標準,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有抄襲的行為出現。那sci期刊哪個階段查重呢?下面學術顧問給大家介紹介紹。sci期刊查重都是在作者將sci論文提交給雜誌社後,雜誌社會對sci論文進行三審,三個審分為:初審、覆審和終審。Sci論文查重是在初審階段進行的,往往是將sci查重放在初審的第一位。只有sci論文查重率符合投稿要求後,才會進行接下來的審稿流程。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20餘篇SCI的「網紅教授」鄭強有話說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 重磅: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破除「SCI至上」是學術評價改革的突破口
    近日,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力圖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論文「SCI至上」的不良導向。
  • 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
    統計一個人或單位或國家sci論文發表情況時,既包括論文質量,也包括論文數量。那麼,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兩者都重要,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面對的情況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質量是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最終追求,在論文質量接近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才有意義。這並不是說論文數量不如論文質量,只是在告訴大家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論文數量,而不顧論文的質量。比如A發表了2篇Nature,B發表了1篇Nature,A與B比較,顯然A重要,因為數量多。
  • 教育部:評價教師不唯學歷,不設人才「帽子」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另外,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不「以刊評文」,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著力扭轉「SCI至上」局面。
  • 兩部委發文打破論文「SCI至上」 新評價標準亟待建立
    文件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依據意見,要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
  • 科技部長: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鄭強:不唯不等於不講論文
    王志剛指出,新時代的科技創新必須作為提高國家硬實力、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的最核心、最關鍵、最根本、最可持續的動力源泉和能力體系,把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作為切入點和邏輯起點,成體系、成系統布局,以科技強國建設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 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高校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文件還列出「負面清單」,引導學科評估、職稱評聘等活動合理使用相關指標,對不同類型科研工作,評價不搞「一刀切」。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