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

2020-12-06 光明網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高校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解碼)

  本報記者 張爍

  核心閱讀

  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其相關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過度追求會產生學風浮躁、急功近利等問題。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高校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文件還列出「負面清單」,引導學科評估、職稱評聘等活動合理使用相關指標,對不同類型科研工作,評價不搞「一刀切」。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高等學校要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小切口、大轉向,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表示。

  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局限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SCI論文相關指標已成為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意見》指出。

  據介紹,SCI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作為一個分類資料庫,它通過統計論文的研究領域、方向、被引頻次,為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學術前沿、進行科研工作提供幫助。

  「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介紹,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並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其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於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意味著學術研究熱點。同時,SCI論文相關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規範高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有哪些具體舉措?《意見》列出一張「負面清單」:

  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減少對學科、學校的排名性評價,堅持分類和分領域評價。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審慎選用SCI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同時引導社會機構科學開展大學評估排行。

  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在職稱(職務)評聘中,要建立分類的評價指標體系,考察重點是人崗相適,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

  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解除SCI論文相關指標與資源配置和績效獎勵的直接掛鈎關係。

  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引導學校結合學科特點合理設置學位授予的質量標準,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樹立正確政策導向。高校及其主管部門要擔負起引領學術文化建設的責任,要有自信和定力,在輿論宣傳上不採信、不發布以SCI論文相關指標為核心編制的排行榜等信息。

  那麼,《意見》印發後,是不是代表著將來在各類評審中不再看論文了?

  「這個理解是錯誤的,文件的出臺破除的是論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明確表示,論文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我們鼓勵發表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體現服務貢獻的學術論文。但在學術評價中,不能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來判斷創新水平;在各類評價活動中,要合理使用相關指標,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

  科學評價學術水平,不同類型科研評價不搞「一刀切」

  如何科學評價學術水平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更不能「一刀切」。

  《意見》指出,對於基礎研究,論文是成果產出的主要表達形式,堅決摒棄「以刊評文」,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於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評價重點是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以及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對於服務國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一般不把論文作為評價指標。

  「我們應完善學術同行評價,真正發揮同行專家作用。在評審中,引導專家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專業判斷,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審意見,並倡導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要大力減少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等「三評」事項,評價指標、辦法要充分聽取意見,評價方式要實行代表作評價,精簡優化申報材料,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

  記者注意到,《意見》中,有的表述為「不得」,如「在資源配置時不得與SCI相關指標直接掛鈎」;有的表述則為「不宜」,如「學校在績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對院系和個人下達SCI論文相關指標的數量要求」。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介紹,在涉及功利化傾向方面,使用「不得」,意味著明令禁止,堅決摒棄已有做法;使用「不宜」,是考慮到我國高校的發展水平還存在很大差異,不同學科的特點和要求也不一樣,給學校一定的政策靈活度。比如,文件中「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表明反對在學校層面做硬性規定,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在一些基礎學科,導師和院系從科研能力培養、科研實踐訓練的角度出發,對學生提出相應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養需要的。

  「教育部將通過督導等方式對各單位清理和整改情況進行檢查。對不認真清查、拒不整改、問題嚴重的單位,要採取約談、通報批評等方式,並追究領導責任。」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說。

[ 責編:田媛 ]

相關焦點

  • 破除「SCI至上」是學術評價改革的突破口
    近日,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力圖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論文「SCI至上」的不良導向。
  • 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論文
    SCI不能神化也不能拋棄,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才更為重要導 讀對SCI不能盲目一刀切,在找到更科學有效的客觀量化工具前在中國被作為科研的一個客觀量化評價工具是歷史的產物,它不是萬能的,也不應該是唯一的評價工具,更不應該是「至上」的。
  • 代表委員建言:破除唯論文導向,破除「SCI至上」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多名科學界和學界的代表委員都提到了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建立正確科學評價體系。
  •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的影響?有破亦當有立,學術評價究竟該往何處去?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破除論文「SCI至上」,是將科技創新活動從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的重要舉措,對打破科技創新中的功利主義和急功近利,去除學術泡沫,塑造踏實創新的優良氛圍,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
  • 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
    賀嫁姿 趙大良 摘 要 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要求破除論文「SCI至上」的評價導向,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將對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教育部網站截圖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27條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 教育部發聲:破除「SCI至上」成定局,今後發表SCI論文還有用嗎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特別是《通知》明確提出,要破除論文「SCI至上」。對此,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學術界之外,都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
  • 「SCI論文至上」風可休矣!
    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已有哪些嘗試?誰將可能因此獲益?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發文: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
    科研評價中存在的論文「SCI至上」的現象,已經對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職稱評審、人才引進、業績獎酬,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人才稱號評定、項目成果評審等工作帶來嚴重影響。近日,科技部、教育部印發文件(教科技[2020]2號),要求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應用,樹立正確的論文評價導向。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破「SCI至上」
    針對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高等學校破除論文「SCI至上」,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 如何準確理解SCI,科學評價學術成果?專家這樣解讀
    準確理解SCI 科學評價學術成果  扭轉「SCI至上」現象,首先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關機構正確認識和理解SCI究竟為何物,如此方能正確理解《意見》的初衷,在貫徹執行《意見》,調整與完善相關政策及制度時,真正做到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進而才能科學公正地評價科研工作者的學術成果和學術貢獻,從而真正扭轉科技創新中出現的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 打倒「SCI論文至上」,那以後大學老師靠什麼比本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
  • 兩部委發文打破論文「SCI至上」 新評價標準亟待建立
    文件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依據意見,要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
  • 打倒「SCI論文至上」後,大學老師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高校裡「SCI論文至上」風氣有多大危害,為什麼要被破除打倒高校?
  • 破除「SCI至上」「唯論文」痼疾!鼓勵發表"三高論文",這份期刊目錄...
    近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直指科研評價體系「SCI至上」「唯論文」痼疾,並提出了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措施。
  • ——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
    ——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新華社記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已有哪些嘗試?誰將可能因此獲益?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而目前國內「稱霸」的論文主要是SCI論文,尤以高影響因子和高被引的SCI論文「為王」,這是我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深受「SCI至上」負面影響卻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本次《意見》的推出,直擊「五唯」頑症痼疾之要害,對於確立中國教育科研的正確目標和評價導向、促進教育科研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推動中國教育科研以服務國家建設和人類進步為己任等,可謂相當及時且有力。
  • 「SCI論文至上」風透視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已有哪些嘗試?誰將可能因此獲益?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
  • 破「SCI至上」,科研評估如何改進
    【思想匯】   編者按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旨在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