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論文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SCI不能神化也不能拋棄,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才更為重要

導 讀

對SCI不能盲目一刀切,在找到更科學有效的客觀量化工具前,我們要逐步地建立包括SCI在內的「激勵科研創新,弘揚科學倫理,公平公正可行」的新綜合評價體系。

任何改革都要做好「破」和「立」。敢於「破」是大勇,而做好「立」則需通盤考慮,仔細比較論證。要建立科學、公平、公正的科研評價體系,「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亦需如此。

我們都是沒有任何學術背景的普通人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至今還工作在科研教學一線。我們希望結合自身多年國內培養教育和海外求學與科研經歷,以及目前國內外在科研、教學、管理和同行評議等方面的做法,誠懇地談一談對中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的看法。

撰文 | 程雪梅(美國布林茅爾學院)

戴俊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  ●  ●

NO.1

SCI工具為"SCI至上"主義背上黑鍋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中文名為《科學引文索引》,在中國被作為科研的一個客觀量化評價工具是歷史的產物,它不是萬能的,也不應該是唯一的評價工具,更不應該是「至上」的。但我們也要小心, "SCI至上" 主義者的錯,不能讓SCI這個中性的科研工具來背鍋。

1961年,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 (ISI) 創辦了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光碟版以及聯機資料庫,現在還發行了Web版資料庫。ISI通過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更新,從而做到SCI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40多年來,SCI資料庫不斷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最為重要的大型資料庫,被列在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 (SCI,EI,CA,SA,AJ/РЖ,JST) 和三大檢索工具 (SCI,EI,ISTP) 之首 [1] 。

論文發表的過程,如同「過五關斬六將」,圖片來自genomicenterprise.com

事實上,發表一篇SCI論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2] 。從課題設計、數據收集、論文寫作、同行評議到最後發表校對,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正是因為發表過程艱難,必須通過嚴格的同行評議,所以SCI論文的發表,一般能夠較好的反映出論文作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從而使得SCI論文可以作為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標準。當然,SCI收錄期刊眾多,難免出現良莠不齊或被特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在評價時需對論文所發表的期刊有所甄別。

NO.2

SCI進入中國後,被推上了「神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高校科研體系擺脫由行政部門官員決定科研水平高低以及經費劃撥的舊體制後,剛剛起步的同行評審又面臨 「學術圈子非常小,評審不夠嚴謹,主觀性太強」 等局限 [4] 。SCI 作為一種客觀的、相對公平的量化指標被引進中國,作為衡量科研人員水平的評價方法,這是對建立科學、公平、公正的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的初步嘗試,在當時是一種勇敢而明智的進步,「對於引導國內學者在全球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提升中國科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接軌國際前沿科技,在當時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 [4]

如果啟用先進的考核舉措、但長期一成不變,甚至演變成 「至上」 的法寶和單一的指揮棒,最終都會物極必反,弊大於利,正所謂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目前,科研領域某些人員過度追求SCI相關指標,導致 「SCI至上」或 「唯SCI」 的扭曲現象並不能說明SCI這個中性科研工具的原罪,而是因為沒有與時俱進地優化和合理限制SCI這個客觀量化工具在高校科研評價體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教育部和科技部最近發布的文件

最近,「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 SCI 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 SCI 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響應「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 '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 [5] ,教育部、科技部相繼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隨即教育部和科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的提問,強調 「破除'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6]

NO.3

矯枉不能過正,還應警惕「唯頭銜」、「拼爹」

SCI作為高校科研水平評價工具中的一種,它是客觀且可能用於合理量化的,在沒有建立或尋找到更合適的客觀評價體系之前應該保留,作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新綜合評價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盲目一刀切。

這就好像高考分數作為高校學生的選拔機制不是最理想的,卻是現有可能實施的選拔機制中相對最科學公平的。沒有了高考,寒門恐再難出貴子。現階段匆匆地完全摒棄SCI,科研領域恐將面臨滑向 「任人唯親」 或 「外行盲目指揮內行」 深淵的風險。大家想像一下 「唯頭銜論」 與 「唯SCI」、「拼爹」與「拼論文」相比,誰更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惡果。

中國科研評議的現狀也並不是真的 「唯論文」、「唯SCI」。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面上項目評議要點為例,項目評議所給出綜合評價等級、資助與否的意見中,評優的參考標準為:「創新性強,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或應用前景,研究目標明確......」 等。在國內高校對科研人員,包括最近幾年開展的、轟轟烈烈的tenure制度 (終身教職) ,以及教育部對高校的評估及各類獎勵的評估中,我們並沒有找到符合「唯論文」、「唯SCI」 的要求。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 「唯論文」 或 「唯SCI」 亂象可能是政策執行簡單化、功利化導致的問題。

SCI論文尤其是高質量的SCI論文,無疑是對科研人員,科研單位創新性和國際影響力的客觀佐證材料。這一點目前在國內國外都是一樣的。

NO.4

新的綜合評價體系如何建立

科學、公平、公正地評價學術水平是複雜的,艱難的,不可能完美。首先什麼樣的評價體系才能稱得上 「科學、公平、公平」 呢?我們覺得至少要符合以下三個原則:激勵科研創新、弘揚科學倫理、公平公正可行。

激勵科研創新方面。通過「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應分別建立各有側重的評價路徑」 [5] ,兼顧論文客觀定量考核和學術同行的主觀定性評議的綜合學術評價。這一點兩部的文件中的第3-8條都有相關的說明,我們就不再贅述,只希望提醒以下兩點:1)要在國家資助的基金項目中預留一定比例的資金渠道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挑戰周期長、高風險、但對人類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課題。這種項目的評議可通過完善 「學術同行評價」 來實現,如在美國NSF某些項目的學術同行評議時,在幾個項目都滿足被資助條件的基本前提下,NSF項目主任會要求參評人列出 「high risk with high impact」 的項目並在政策許可範圍內給予優先考慮,因為這類項目申請更難從其他的基金渠道 (DOD、DOE 或非政府基金) 獲得資助; 2)在科研人員職稱評定中也要避免短期頻繁考核,否則不僅幹擾一線科研人員的工作安排,而且有可能助長科研上急功近利的行為。

弘揚科學倫理方面。符合科學倫理的科研首先應該是造福人類,而不是危害人類安全或嚴重不可逆破壞生態環境的;應該是利國利民,而不是濫用納稅人的錢謀私利,誤導傷害民眾甚至危害國家的;應該是誠實守信,而不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惡意欺騙或不講信用。建立弘揚科學倫理的評價體系可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建設:1)要通過納入對推動全民科普,影響中小學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改善人民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等「更廣泛影響力」(broader impacts)的評估,從而指導性地鼓勵遵循弘揚科學倫理的科研計劃和科研活動; 2)要嚴格執行學術同行評議中的「利益相關方專家迴避原則」 [5],嚴格規範涉及科學倫理的科研立項審批制度,嚴格監督科研活動中的安全管理,嚴厲查處科研成果產業化中的弄虛作假行為,從而有效地預防和制止違反科學倫理的行為(這四點是提高科研人員職業道德和科學倫理的關鍵,也是建立「公平公正」的良好科研生態環境的基礎); 3)考慮非同行的無量化敘述性評議時需謹慎,應建立更多有關科學倫理的監督途徑,如美國的一些高校的終身教授(tenure promotion)評審環節中有徵集近五年來教過的學生自願提供推薦信這一環節,但推薦信的客觀性讓人非議,我們應謹慎地將其納入評價體系,雖然它也許對評審過程及結果影響很小。

公平公正可行方面。為了實現評價體系的 「公平公正」,可採用兩部文件中提出的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 對科研創新和科學倫理的水平進行評價 [5] 。評價的綜合性不僅體現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客觀與主觀將結合的評價方式上,也要體現在 「科研創新」 和 」科學倫理」 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既要保證學術同行的科學倫理水平,又保證主觀的、定性的評議得以公平公正進行的前提,包括SCI論文量、科普量、高校上課量、改進民生或國防的成果轉化量等在內的客觀數據,它們可為學術同行的主觀定性評議提供依據,提高綜合評價的可行性。

NO.5

糾正「SCI至上」的其它舉措

糾正 「SCI至上」,改革和完善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只是其中的一環。建立健康的科研環境,以下幾個方面也密切相關,不容忽視。

加強對學術不端的處理力度和速度。建議各個學校和科研機構通過成立專門的學術道德委員會,不僅預防本研究機構可能出現的學術不端,同時對被媒體或其他各類機構曝光的學術不端問題進行獨立調查,及時通報調查結果;對於證據確鑿的學術不端者,視情節輕重,及時處理並公布;建議取消管理部門因教職工個人學術不端而對其所屬單位在各類評比中的限制,從而消除所屬單位對學術不端可能的庇護。

進一步減輕科研人員的負擔。2019年3月4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聯合召開「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推進會」,指出七項行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為科研減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7]。建議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員誠信體系,提高對科研人員的信任度,落實科研項目申請人負責制度,簡化科研項目評估流程,對青年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評估給予合理的周期,同時保證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建立好科研保障體系。切實提高科研工作人員的待遇,尤其是初中級人員待遇,依據實際能力及崗位需求定薪;建立完善的技術員和科研助理體系,使其與正式教職員工享受同等待遇和福利;作為良好科研訓練的一部分,不建議取消對研究生發表SCI論文的要求,建議增設研究生課題指導委員會,注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同時建議提高在讀研究生的淘汰率,減少不合格畢業生 (尤其是「具有博士文憑的技術員」) 的數量;完善博士後培養體系,去除博士後入站、出站以及兩年的時限,博士後不再成為一個 「學位」。

簡而言之,建立科學、公正、公平的高校科研綜合評價體系要達到既激勵科研創新,又弘揚科學倫理的兩個目標,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需要所有相關人員的耐心、包容以及有建設性的參與。

參考文獻

[1]https://blog.csdn.net/Neil_Pan/article/details/51848701

[2]https://www.jianshu.com/p/8bd7f2f0a7f9

[3]http://genomicenterprise.com/blog/2010/09/03/peer-review-of-articles-in-science-politically-correct/

[4]李志民:SCI崇拜 別把中國科研帶偏了,2019-12-09 中國青年報

https://www.edu.cn/rd/special_topic/zbwjt/201912/t20191209_1697673.shtml

[5]教育部、科技部於2020年2月20日印發的文件《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6]https://mp.weixin.qq.com/s/fR6UgQj0wYupgqWapUsFwg

[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084050945931132&wfr=spider&for=pc

作者簡介

程雪梅 ,博士199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強化部物理學專業,2000年獲南京大學微電子學與固態電子學碩士,2006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凝聚態物理博士。在美國能源部阿岡國家實驗室從事三年博士後研究後,2009年任教布林茅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物理系至今,從事納米材料及自旋電子學研究。

戴俊彪 ,博士199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強化部生物學專業,2000年獲清華大學細胞生物學碩士,2006年獲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分子、細胞與遺傳學博士。後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年入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7年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領導團隊從事合成生物學及表觀遺傳學研究。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相關焦點

  • 教育部: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全文3478字,預計閱讀6分鐘昨日是周六,但高教圈仍未閒著,大家在熱議一份網傳的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的文件。今天,教育部官網就把這份文件正式公開了,而且還配發「答記者問」,回應了之前大家對於文件是否定SCI、反對發表論文的擔心。按照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的解釋,文件破除的是「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如何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 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高校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解碼)  本報記者 張爍  核心閱讀  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高校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文件還列出「負面清單」,引導學科評估、職稱評聘等活動合理使用相關指標,對不同類型科研工作,評價不搞「一刀切」。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 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
    「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CSSCI「始作俑者」怎麼看「破除SCI至上」作為CSSCI的最初設計者,蘇新寧怎麼看CSSCI被學術界當作評價指標,怎麼看浮躁、功利化的不良風氣,怎麼看破除「SCI至上」等新規對CSSCI的影響?有破亦當有立,學術評價究竟該往何處去?
  • 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
    發sci論文,要匹配sci期刊。大多數sci期刊的語言要求是英文,這讓英文不行的作者很是困惱,擔心自己寫作的sci論文會因自己的英文不行而無法發表。那麼,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對我國作者來說,英文不行是發sci論文路上的絆腳石,解決不了英文語言問題,就無法保證文章的質量,成功發表就變得非常渺茫。而解決英文不行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但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來不及;二是找英文好的人來翻譯潤色,比如有過發表sci論文經驗且英文水平高的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英文不行,找英文行的人來做。
  • 破除「SCI至上」是學術評價改革的突破口
    近日,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力圖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論文「SCI至上」的不良導向。
  • sci期刊可以快速發論文嗎
    sci期刊可以快速發論文嗎?當然可以。一個領域的sci期刊,都不止一本,每本sci期刊都有其既定的發行周期和排刊要求,只要投稿發表的論文水平與投稿的sci期刊要求一致,就能夠比較順利的安排發表,否則會耽誤不少的時間。
  • 英文不是攔路虎,英語不好也可以發SCI
    這次活動更有高峰日迪斯尼門票相送!更有價值2000元專家選相送!更有十萬積分送!趕快拿起爪機,掃起碼來像子彈一樣的速度下載起來成為「快槍手」很多人有需要在英文sci期刊上發表文章,但是又苦於英文不好,往往被拒無數次,費事費力也費錢,特別是一些高校要求碩士或者博士生必須發表英文sci才能畢業,這可苦了廣大英語糟糕的學子,下面小編給你一些英文SCI論文如何投稿的建議,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 代表委員建言:破除唯論文導向,破除「SCI至上」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多名科學界和學界的代表委員都提到了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建立正確科學評價體系。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教育部網站截圖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27條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sci論文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你說你的學術水平在某一領域達到國際水平,卻沒有sci論文來證明,是缺少說服力的,是很難得到學術界圈內人士認可的。足見,sci論文地位之高。其中,國內核心論文,就是常說的北大核心論文、南大核心論文、科技核心論文。國際核心論文,常見的就是sci論文。可以說,sci論文的級別比國內核心還要高。當然這並不代表,國內所有的科研機構,對sci論文認可度比國內核心高。但在國際舞臺上,國內核心論文,是不被認可的。sci論文它可以代表本專業在全球的最先進技術以及發展趨勢。
  • 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
    發表一篇論文,哪怕是一篇普刊,對於選題的創新性也是有要求的,更別說檔次很高的sci一區論文。所以,在定sci一區論文選題或者日常閱讀研究領域發展狀態文獻時,免不了要搜索sci一區論文。那麼,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
  • 「SCI論文至上」風可休矣!
    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已有哪些嘗試?誰將可能因此獲益?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
  • 教育部發聲:破除「SCI至上」成定局,今後發表SCI論文還有用嗎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特別是《通知》明確提出,要破除論文「SCI至上」。對此,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學術界之外,都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
  •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不是。發表sci論文經常遇到英語的要求,甚至很多作者因為英語水平不夠高,影響了sci論文發表。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sci期刊要求英語,但不是所有的sci期刊都要求英語。sci中收錄的期刊來自很多個國家,包含很多本期刊,每本期刊都有各自相應的要求。
  • 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sci論文是國際核心論文,隨著學術國際化的發展,發表sci論文成為一項常見的要求。但sci論文發表,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但依舊有那麼多人努力著、爭搶著要發表,肯定是有原因所在。那麼,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破除論文「SCI至上」,是將科技創新活動從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的重要舉措,對打破科技創新中的功利主義和急功近利,去除學術泡沫,塑造踏實創新的優良氛圍,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破「SCI至上」
    針對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高等學校破除論文「SCI至上」,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 sci論文審稿一般多久
    sci論文要想成功發表,就必須過審稿這一關。審稿備受sci期刊重視,自然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辦理嚴格規範的審稿程序。那麼,sci論文審稿一般多久?sci論文審稿要經過初審、審稿人審核、修改/拒稿、返修審核、最終決定幾個步驟。
  • sci論文多久能發表
    一篇文章不是投稿sci期刊就能夠立刻安排印刷出版,不僅要經過期刊編輯的審核,還要根據期刊周期和版面進行排期。因而,不花時間,花幾天時間完成sci論文發表是不現實的。那麼,sci論文多久能發表?首先,sci論文發表要匹配期刊,期刊不同,完成論文發表所需要的時間有差異,可能是3-6個月,可能是一年,甚至更久。作者在投稿前,先了解期刊的大概發表時間,著急發表的,優先考慮所需時間短的期刊,以免sci論文不能及時發表。
  • sci論文有加急嗎
    發表sci論文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很多作者急需見刊甚至檢索的sci論文,若按照正常速度可能已經來不及,為了趕時間,希望能夠辦理加急。那麼,sci論文有加急嗎?這個要看sci期刊相關規定。發表sci論文,可選擇的期刊有很多,有的期刊,可以辦理加急,有的期刊不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