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特別是《通知》明確提出,要破除論文「SCI至上」。對此,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學術界之外,都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有人認為,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這個文件,意味著SCI論文已經不受歡迎、甚至沒有用處了。真的是這樣嗎?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教育部和科技部對高校SCI論文作出規範,並不意味著SCI論文真的沒用了。讀文件,一定要看細節。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文件中,有兩個字,非常關鍵——「規範」。也就是說,教育部和科技部的目標,重在規範SCI論文的指標使用,而不是廢除SCI論文的指標使用。什麼是規範?也就是說,過去,出現了使用上的混亂。因此,現在要重新梳理,規範程序,規範標準,規範結果使用,而不是廢除。
其次,看文件,要特別注意其中的表述。教育部和科技部發文,主要的目標,正如文中表述的那樣——目的是要在科研評價中,形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而不管是在從定性的角度,還是從定量的角度,論文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價內容。
再次,教育部和科技部發文,即便是在規範SCI論文使用的同時,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仍然指出,對於基礎研究,論文是成果產出的主要表達形式。只是,教育部和科技部重點強調的是:今後,對於科研工作和科研工作者的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而非是否屬於SCI論文。也就是說,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但是 ,SCI論文在現實中,依然會有存在價值。
因此,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重點是在破除論文「SCI至上」,並不意味著SCI論文被「打入另冊」了。在經過規範之後,那些能夠體現學術創新和科學價值的SCI論文,會呈現出更大的價值。相比之下,如果論文本身是「水貨」,不管發表在什麼級別的刊物上,都沒有意義。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