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SCI論文至上」後,大學老師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

2020-11-24 網易新聞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高校裡「SCI論文至上」風氣有多大危害,為什麼要被破除打倒高校?打倒高校「SCI論文至上」以後,大學老師的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價?新的評價方法和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廣遭詬病

所謂的SCI,是由外國機構創辦的、在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而SCI論文就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等等。在教育、科研評價領域,SCI論文相關指標可謂是擁有「獨霸」地位,在高校教師聘用、獎勵等方面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廣東某高校人事處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教職工的科研項目、個人發展、薪酬待遇等都與SCI論文指標掛鈎,這導致指標與崗位標準錯位,導致管理、教輔等非科研崗位職工也盲目追求發表SCI論文。

湖南某高校的一位副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一些高校從海外引進博士,僅看SCI論文發表評分高,就聘其為教授、博導。部分能在海外發論文的博士,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學、臨床一線奮鬥多年教師薪酬的數倍。

高校裡「SCI論文至上」的風氣還滋生論文腐敗。比如在2018年8月,湖南桃江法院發布的一份《xx行賄案一審判決書》上,證人證言部分就披露了12位花錢在《求索》上發表論文的大學老師。例如西安美術學院一位老師為了評副教授需要,花費3.7萬元版面費;四川外國語大學一位老師為評教授需要,向中介支付3.9萬元發文費。還有報導稱,在海外,部分質量不高的學術刊物,主要收入是中國作者繳納的版面費。

打倒「論文至上」 已有實踐:「沒有一篇『達標』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2019年8月,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蔣華松從教33年,公認課講得好,但因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在副教授的崗位上一待就是12年。最後其破先例當選「0論文教授」後,引起高校學術界的一片熱議。

暨南大學已經出臺相關規定,對不同類型的教師分類評價。「對於教學與研究並重的教師,降低SCI論文在評價中的權重,能促使這些老師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生培養和公共服務上;對以研究為主的教師,則可以引導他們更注重解決現實問題、重大問題。」湘潭大學則建立了本科教學榮譽體系,獲獎教師可直接參評教授。

打倒「論文至上」,關鍵在於評價要客觀、公正

對於破除高校「SCI論文至上」現象,有網友提出了擔心。認為以論文發表數量、發表期刊的級別、引用次數等來評價大學老師,雖然會導致急功近利的風氣,但相對還是客觀公正的,如果將論文標準拋棄之後,那以後靠什麼來評價教授、老師的水平?靠學生打分?靠關係?靠資歷?

其實論文至上的弊端早已彰顯,但真正破除的難點在於,一旦推翻論文至上之後,能否有科學的、多維度的、公正的評價體系,是難點。如果這個新體系沒法建立,破除論文至上也只能停留在口號上。比如說,以往以發表刊物的級別高低作為相關遴選標準,但現在明確要求不得以刊選文,要通過同行專家評審來確定,那同行專家的評價又是個很主觀的事情。部分高校「培養的人會成為一批學術權威,然後形成一個封閉自利的圈子」,這也是個不得不承認的問題。所以,論文至上能不能破除乾淨,是個值得長期關注和踐行的命題。

作者:教育評論隊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打倒「SCI論文至上」,那以後大學老師靠什麼比本事?
    高校裡「SCI論文至上」風氣有多大危害,為什麼要被破除打倒高校?打倒高校「SCI論文至上」以後,大學老師的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價?新的評價方法和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廣遭詬病所謂的SCI,是由外國機構創辦的、在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
  • 「SCI論文至上」風可休矣!
    而部分能在海外發論文的博士,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學、臨床一線奮鬥多年教師薪酬的數倍。  「SCI論文至上」滋生論文腐敗。多名受訪人士透露,在海外,部分質量不高的學術刊物,主要收入是中國作者繳納的版面費。據國內SCI論文代發機構報價,依據影響因子高低,發表一篇SCI論文少則3萬、5萬元,多則20萬元左右。
  • 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
    sci期刊相比較其他期刊來說,已經處於頂尖的地位。但sci收錄的期刊不止一本,在sci期刊這一圈子內也難免互相比較高低。那麼,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分區或影響因子。首先,sci期刊分區判斷級別高低sci期刊分為了四個區,採用的分區標準有兩種。
  • 發表sci論文需要注意什麼
    sci論文在科研評價、評職稱中認可度非常高,同時也意味著其不好發表。不好發表的原因中,除了sci期刊錄用標準高之外,還有很多注意事項未能引起作者的重視。那麼,發表sci論文需要注意什麼?1、期刊選擇發表sci論文要找sci期刊。作者可以先通過下載sci期刊影響因子表,或閱讀文獻,或相關單位推薦,或找專業人推薦等多個渠道查找到sci期刊名單。再根據本sci論文的內容方向、質量水平,以及相關單位要求,從學科、收稿範圍、影響因子、分區、審稿周期、發表費用等多少角度,綜合考慮分析來確定目標sci期刊。
  • 大學老師和論文二三事:抄襲本科生、花錢買版面、年產數十篇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文件,明確要求要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近年來,SCI論文及相關指標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學術評價、職稱評定、人才聘用、資金獎勵、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大學領導、老師、學生都在想盡辦法發表SCI論文,甚至不惜抄襲、造假、行賄等。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SCI論文至上」風透視
    2019年,南京林業大學等江蘇部分高校規定:在對教學專長型教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 暨南大學針對教師的不同類型對其教學和科研工作設置要求、標準,最大限度保證評價標準的科學性。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讓SCI論文回歸成果載體的模樣。SCI論文是學者展現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形式之一,所以發表SCI論文不僅是學者的科研需要,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必然。國家會一如既往地重視並鼓勵學者發表高質量的SCI論文。《意見》強調摒棄「以刊評文」,不把SCI論文與優質學術成果直接畫等號,這是基於SCI、SCI收錄期刊和SCI論文的客觀現實。
  • 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論文
    從課題設計、數據收集、論文寫作、同行評議到最後發表校對,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正是因為發表過程艱難,必須通過嚴格的同行評議,所以SCI論文的發表,一般能夠較好的反映出論文作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從而使得SCI論文可以作為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標準。當然,SCI收錄期刊眾多,難免出現良莠不齊或被特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在評價時需對論文所發表的期刊有所甄別。
  •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sci論文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你說你的學術水平在某一領域達到國際水平,卻沒有sci論文來證明,是缺少說服力的,是很難得到學術界圈內人士認可的。足見,sci論文地位之高。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從發表論文代表的學術水平來說,從低到高依次是省級論文、國家級論文、國內核心論文、國際核心論文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在國內高校科研發展早期,鼓勵發表SCI論文對於提高科研水平有積極作用,應該予以肯定。但隨著我國科技創新進入以高質量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如果還以SCI論文作為評價科研水平的唯一指標,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會造成目標的迷失甚至異化。」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金力認為。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均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不發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的理解有誤。趟一條「唯論文」之外的新路子南京林業大學工作人員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在以往的職稱評價體系中,高校老師們面臨的是「一刀切」境遇,發表論文數量是硬指標。
  • 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高嗎
    1、論文投稿sci期刊錄用率不高的原因sci期刊需要發表高學術質量的論文,來保持及擴大影響力,維持或提供其在學術界的地位。因而,在sci期刊投稿量增長,每期sci期刊版面有限的背景下,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優中擇優,導致很多投稿論文被淘汰。
  • 老師沒論文 照樣可以評教授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稱評審結果公布,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裴金萍晉升為教授。  作為一名教學為主型教師,裴金萍潛心教學,但科研項目及論文一直是她的短板,如果按照往年的職稱評審條件,是不夠申報資格條件的。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
  • 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
    其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於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意味著學術研究熱點。同時,SCI論文相關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規範高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有哪些具體舉措?
  • 深度丨關於SCI論文,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文意味著什麼?
    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SCI引入中國科研評價體系。此後,學界、教育部門紛紛將SCI文章的多少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兩部委發文並不是否定SCI評判標準,否定SCI論文的價值,而是否定在大學評價、職稱評聘、人才招聘,乃至學位授予方面「唯論文」「SCI至上」的現象,是對SCI狂熱的一次「緊急剎車」。
  • 大學教師評職稱主要看論文數量 教學水平被忽視
    >評職稱,評什麼?北京一所高校副教授張佚去年剛剛參加職稱評定,儘管在授課方面十分突出,他仍然在論文發表上下了不少「苦功」。「我認為以數量衡量並不是完全不科學的。因為大學分科不同,理科、工科、文科有不同的認定標準。比如中南大學學生劉路,他的科研成果很直觀地表現了他的水平,他有獲得正教授級研究員的資格。但是對於一個文科教師來說,標準的好壞就有些難以核定。」張佚說。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教育部網站截圖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27條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 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
    統計一個人或單位或國家sci論文發表情況時,既包括論文質量,也包括論文數量。那麼,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兩者都重要,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面對的情況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質量是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最終追求,在論文質量接近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才有意義。這並不是說論文數量不如論文質量,只是在告訴大家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論文數量,而不顧論文的質量。比如A發表了2篇Nature,B發表了1篇Nature,A與B比較,顯然A重要,因為數量多。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sci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