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23日,科技部正式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兩部門聯合集中發文,意味著什麼?
政策要點梳理
(《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對於基礎研究,堅決摒棄「以刊評文」,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於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
完善學術同行評價。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和國內外專家評價評語代替專業判斷,並遵守利益相關方專家迴避原則。
在職稱(職務)評聘中,學校不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在人員聘用中,學校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
不允許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不宜對院系和個人下達SCI論文相關指標的數量要求。
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不發布SCI論文相關指標、ESI指標的排行,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大學評價的標籤。
政策要點梳理
(《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
強化分類考核評價導向。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根據科技活動特點,合理確定代表作數量,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
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包括發表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以及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簡稱「三類高質量論文」)。
培育打造中國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將管理和學術信譽差、商業利益至上的學術期刊,列入「黑名單」。
加強論文發表支出管理。對於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產生的代表作和「三類高質量論文」,發表支出可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按規定據實列支,其它論文發表支出均不允許列支。
深度分析:「SCI至上」傾向的急剎車
疫情發生期間,科研人員正加速與病毒賽跑。與此同時,國家對科技論文和專利政策也在加速完善和調整。
15日針對疫情期間,科研工作開展情況,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引導科技人員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挑重擔,把論文寫在疫情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之中。
其實不僅在此特殊時期,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一直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是收納了3300本科技期刊的資料庫。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SCI引入中國科研評價體系。此後,學界、教育部門紛紛將SCI文章的多少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兩部委發文並不是否定SCI評判標準,否定SCI論文的價值,而是否定在大學評價、職稱評聘、人才招聘,乃至學位授予方面「唯論文」「SCI至上」的現象,是對SCI狂熱的一次「緊急剎車」。
我們必須肯定,SCI評價的引入對鼓勵科研人員瞄準國際一流,提升中國科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促進我國科研水平由弱變強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但SCI作為學界的「KPI」,存在先天的不足,在其被「神化」後更弊端凸顯。畢業要數SCI,找工作要數SCI,評職稱要數SCI,申請基金要數SCI……有的學者靠熱點、拼湊甚至抄襲,發表數十篇甚至百餘篇SCI論文,卻對解決實際問題沒有任何意義。由於畢業、找工作、職稱評聘等需要,不少「青椒」追求短平快的出文,而不做真正感興趣,卻需要長期投入的問題研究。
不只是「發了什麼」文章,而強調「做了什麼」,此次兩部委文件的出臺,是對過去片面追求SCI行為的糾偏,也是回歸科研本質之舉。
過於注重SCI各領域的國際期刊,還導致了另一個負面影響——中國科研圈對科研人員的成果評價,嚴重「重洋輕中」,被英文期刊所支配。
好論文「肥水外流」的現象非常嚴重。根據中國科協的數據,在物理學、化學、生物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近10年世界最高被引前50名論文中,我國作者的論文基本上都是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包括此次疫情相關的重要論文絕大多數都發表在了英文期刊上。很顯然,這對我國的創新科技成果儘快被認定、傳播是不利的。
長期以往,更將學術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與模式之下。中科院院士方精雲曾對媒體表示,「大家不分領域地只想著發表SCI論文,被國外的評價指標牽著走,看不到國家的發展需求並研究解決問題,這是非常可怕的,會把中國的科技發展引入歧途。」陸大道院士也曾表示,以SCI為核心的論文掛帥,其客觀結果是使我國的科學事業逐漸脫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方向。
中國已經成為科技大國,從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扭轉「唯論文」「SCI至上」的傾向是當務之急。事實上,國內一流大學多數已經在取消SCI獎勵,比如曾將SCI引入中國科研評價體系的南京大學,如今其人才評價已經不再「唯論文」,更注重科研實效,不考核科學家文章寫了多少,而是考核重大問題的解決程度。
正如兩部委文件中所釋放出的重要信號,科研人員回歸科學精神本身,回歸科研成果本身。讓科學研究回歸發現真理,造福人民的初衷。
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破除「SCI至上」並不意味廢除SCI,有學者提出,SCI作為一種成本較低的科研評價手段,應該給其一定的存在空間,不應矯枉過正。
而「青椒」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如果不看SCI,將評判學者水平的權力交給誰?如何保證公平公正?破易立難,科研評價需有破有立,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破除SCI的量化評價後,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如何評價?按照文件精神,各學科的分類評估將成為主流,更為細緻配套措施還應該跟上,需賦予學術群體以更大的權利,加強科學成果評估的專業化和精細化,路阻且長,行則將至,建立更為公正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的開端,必須從打破SCI的迷信開始。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