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關於SCI論文,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文意味著什麼?

2021-01-15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23日,科技部正式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兩部門聯合集中發文,意味著什麼?

  政策要點梳理

  (《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對於基礎研究,堅決摒棄「以刊評文」,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於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

  完善學術同行評價。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和國內外專家評價評語代替專業判斷,並遵守利益相關方專家迴避原則。

  在職稱(職務)評聘中,學校不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在人員聘用中,學校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

  不允許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不宜對院系和個人下達SCI論文相關指標的數量要求。

  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不發布SCI論文相關指標、ESI指標的排行,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大學評價的標籤。

  政策要點梳理

  (《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

  強化分類考核評價導向。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根據科技活動特點,合理確定代表作數量,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

  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包括發表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以及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簡稱「三類高質量論文」)。

  培育打造中國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將管理和學術信譽差、商業利益至上的學術期刊,列入「黑名單」。

  加強論文發表支出管理。對於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產生的代表作和「三類高質量論文」,發表支出可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按規定據實列支,其它論文發表支出均不允許列支。

  深度分析:「SCI至上」傾向的急剎車

  疫情發生期間,科研人員正加速與病毒賽跑。與此同時,國家對科技論文和專利政策也在加速完善和調整。

  15日針對疫情期間,科研工作開展情況,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引導科技人員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挑重擔,把論文寫在疫情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之中。

  其實不僅在此特殊時期,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一直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是收納了3300本科技期刊的資料庫。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SCI引入中國科研評價體系。此後,學界、教育部門紛紛將SCI文章的多少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兩部委發文並不是否定SCI評判標準,否定SCI論文的價值,而是否定在大學評價、職稱評聘、人才招聘,乃至學位授予方面「唯論文」「SCI至上」的現象,是對SCI狂熱的一次「緊急剎車」。

  我們必須肯定,SCI評價的引入對鼓勵科研人員瞄準國際一流,提升中國科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促進我國科研水平由弱變強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但SCI作為學界的「KPI」,存在先天的不足,在其被「神化」後更弊端凸顯。畢業要數SCI,找工作要數SCI,評職稱要數SCI,申請基金要數SCI……有的學者靠熱點、拼湊甚至抄襲,發表數十篇甚至百餘篇SCI論文,卻對解決實際問題沒有任何意義。由於畢業、找工作、職稱評聘等需要,不少「青椒」追求短平快的出文,而不做真正感興趣,卻需要長期投入的問題研究。

  不只是「發了什麼」文章,而強調「做了什麼」,此次兩部委文件的出臺,是對過去片面追求SCI行為的糾偏,也是回歸科研本質之舉。

  過於注重SCI各領域的國際期刊,還導致了另一個負面影響——中國科研圈對科研人員的成果評價,嚴重「重洋輕中」,被英文期刊所支配。

  好論文「肥水外流」的現象非常嚴重。根據中國科協的數據,在物理學、化學、生物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近10年世界最高被引前50名論文中,我國作者的論文基本上都是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包括此次疫情相關的重要論文絕大多數都發表在了英文期刊上。很顯然,這對我國的創新科技成果儘快被認定、傳播是不利的。

  長期以往,更將學術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與模式之下。中科院院士方精雲曾對媒體表示,「大家不分領域地只想著發表SCI論文,被國外的評價指標牽著走,看不到國家的發展需求並研究解決問題,這是非常可怕的,會把中國的科技發展引入歧途。」陸大道院士也曾表示,以SCI為核心的論文掛帥,其客觀結果是使我國的科學事業逐漸脫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方向。

  中國已經成為科技大國,從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扭轉「唯論文」「SCI至上」的傾向是當務之急。事實上,國內一流大學多數已經在取消SCI獎勵,比如曾將SCI引入中國科研評價體系的南京大學,如今其人才評價已經不再「唯論文」,更注重科研實效,不考核科學家文章寫了多少,而是考核重大問題的解決程度。

  正如兩部委文件中所釋放出的重要信號,科研人員回歸科學精神本身,回歸科研成果本身。讓科學研究回歸發現真理,造福人民的初衷。

  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破除「SCI至上」並不意味廢除SCI,有學者提出,SCI作為一種成本較低的科研評價手段,應該給其一定的存在空間,不應矯枉過正。

  而「青椒」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如果不看SCI,將評判學者水平的權力交給誰?如何保證公平公正?破易立難,科研評價需有破有立,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破除SCI的量化評價後,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如何評價?按照文件精神,各學科的分類評估將成為主流,更為細緻配套措施還應該跟上,需賦予學術群體以更大的權利,加強科學成果評估的專業化和精細化,路阻且長,行則將至,建立更為公正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的開端,必須從打破SCI的迷信開始。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蔡姝雯

相關焦點

  • 教育部發聲:破除「SCI至上」成定局,今後發表SCI論文還有用嗎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特別是《通知》明確提出,要破除論文「SCI至上」。對此,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學術界之外,都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破「SCI至上」
    針對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高等學校破除論文「SCI至上」,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發文: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
    科研評價中存在的論文「SCI至上」的現象,已經對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職稱評審、人才引進、業績獎酬,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人才稱號評定、項目成果評審等工作帶來嚴重影響。近日,科技部、教育部印發文件(教科技[2020]2號),要求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應用,樹立正確的論文評價導向。
  •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教科技〔2020〕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科技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教育部有關司局、有關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
    破除高等學校論文「SCI至上」樹立正確評價導向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文件:破除「SCI至上」,高福院士又「躺槍」
    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高等教育學校SCI論文等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將矛頭直指一直備受爭議的高校在職稱評選、科研成果評價等方面一直在「濫用」的SCI論文指標,使中國高等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唯論文論及過高看重SCI論文的問題再次「見光」。
  •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此,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1.問:請談談文件的出臺背景。  答:首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
  • 兩部委發文打破論文「SCI至上」 新評價標準亟待建立
    作者丨陶力在統一評價的大勢之下,教育界正在鼓勵多元化的評價方式。2月20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因此,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校以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人才評價的主要方式。此次發布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一共提出了十條意見。
  • SCI論文不作為評價指標後,看看哪個大學發的論文比較多?
    2月18日,教育部聯合科技部發文《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指出SCI論文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並督促各「雙一流」建設高校檢查修改相關制度文件及「雙一流」建設方案。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教育部網站截圖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27條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 教育部: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全文3478字,預計閱讀6分鐘昨日是周六,但高教圈仍未閒著,大家在熱議一份網傳的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的文件。今天,教育部官網就把這份文件正式公開了,而且還配發「答記者問」,回應了之前大家對於文件是否定SCI、反對發表論文的擔心。按照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的解釋,文件破除的是「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如何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 發表sci論文需要注意什麼
    sci論文在科研評價、評職稱中認可度非常高,同時也意味著其不好發表。不好發表的原因中,除了sci期刊錄用標準高之外,還有很多注意事項未能引起作者的重視。那麼,發表sci論文需要注意什麼?1、期刊選擇發表sci論文要找sci期刊。作者可以先通過下載sci期刊影響因子表,或閱讀文獻,或相關單位推薦,或找專業人推薦等多個渠道查找到sci期刊名單。再根據本sci論文的內容方向、質量水平,以及相關單位要求,從學科、收稿範圍、影響因子、分區、審稿周期、發表費用等多少角度,綜合考慮分析來確定目標sci期刊。
  • sci增刊與正刊有什麼區別
    發表是sci論文,有的是刊登在增刊上,有的是刊登在正刊上。sci增刊與正刊不是一回事,發表的sci論文也有差異。那麼,sci增刊與正刊有什麼區別?1、定義不同。sci正刊就是指正常出版的sci期刊,就像月刊、半月刊、周刊等,出版的期刊都是連續的有規律的,會標明第幾期期刊。
  •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sci論文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你說你的學術水平在某一領域達到國際水平,卻沒有sci論文來證明,是缺少說服力的,是很難得到學術界圈內人士認可的。足見,sci論文地位之高。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從發表論文代表的學術水平來說,從低到高依次是省級論文、國家級論文、國內核心論文、國際核心論文
  • Nature:中國將禁止對SCI論文進行金錢獎勵
    然而,在此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中,這種SCI崇拜導致的弊端再次暴露在大眾面前,上周,中國科技部和教育部聯合發布文件,要求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應用,樹立正確的論文評價導向。 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文
  • 發表sci論文有哪些規定
    與國際學術交流,證明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水準,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發表sci論文上。sci論文發表是有難度上,若你寫的論文達不到一定的水準,或者滿足不了發文的規定,哪怕是投稿也是被拒稿。那麼,發表sci論文有哪些規定?
  • 教育部和科技部重磅文件!高校要取消SCI獎勵,學生畢業不宜以SCI...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
  • 科研人關於教育部、科技部文件(教科技[2020]2號)的思考
    編者按:最近教育部、科技部《關於規範高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教科技[2020]2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該意見稿為消除論文「SCI至上」的影響、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規範各類評價活動、改進學科評估、優化職稱(職務)評聘、扭轉績效功利化、設置學位標準、樹立政策導向等十條具體意見作了較為深入地闡述。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規範高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已成為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令(第17號) 科技部關於對部分規章和文件...
    51、關於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意見發文單位:科技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部、教育部、中央宣傳部、林業局、共青團中央、銀監會發文時間:2009年7月30日文  號:國科發農〔2009〕242號說  明:該文件主要內容已被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