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沒論文 照樣可以評教授

2020-11-25 陝西黨建網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稱評審結果公布,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裴金萍晉升為教授。

  作為一名教學為主型教師,裴金萍潛心教學,但科研項目及論文一直是她的短板,如果按照往年的職稱評審條件,是不夠申報資格條件的。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裴金萍高興地說,「這給我們教學為主型教師吃了一顆『定心丸』。」

  裴金萍口中的「新政策」,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今年實施的職稱評審新辦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稱評審新辦法對人才進行多維度評價,破除了對老師片面的、狹隘的評價體系,拓寬了人才成長路徑,對廣大教師在職業規劃上堅持追求理想、發揮特長、提高水平、展現才華起到了鮮明的導向作用。

  分類評價,拓寬職稱晉升通道

  多年來,職稱評審中的論文至上「指揮棒」,使得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成為痼疾,催生了「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科研是自留地,教學是公家田」等論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事處處長楊耀榮說:「新辦法明確了改進人才評價的方式,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注重考察各類人才的專業性、創新性和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把職稱評審教師系列分為教學為主、教學科研、科研為主和科研推廣等類型,又根據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設置農學、工學、理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風景園林藝術、體育等類別,並分別制定各有側重的業務評價條件。

  除了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論文的政策制定原則,此次職稱評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特別堅持分類評價機制,實現多元評價。

  該校人文學院教師張紅,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被聘為副教授。後來,由於學歷限制,始終沒有上升通道。根據新政策,此次張紅順利通過教授職稱評審。

  水建學院副教授張耀哲因為解決了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標誌性成果,成功晉升高一級職稱。為了評選的公平和科學,該校從國內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邀請多位知名同行專家,對成果進行評價,大家對張耀哲的技術成果給予了高度肯定。

  經管學院教師石寶峰,積極建言諮政,撰寫的諮政報告得到中央領導同志批示並寫入國務院相關文件,被破格晉升教授。農學院教師孫道傑由於育成國審小麥品種「西農585」「西農9718」,被聘為研究員。

  由於推行新的職稱評價體系,今年,該校數學學科有3個副教授晉升為教授,物理學科有2個副教授晉升為教授。「這要是放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不唯論文、課題,不搞『一刀切』,實現學科分類評價、工作性質分類評價,此項改革拓寬了教師職稱晉升通道,有利於人盡其才。」談起實施新辦法的初衷,楊耀榮說。

  質量為上,鼓勵人才脫穎而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了職稱評審「綠色通道」,以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為導向,對工作業績和學術成果突出,特別是在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成績突出,在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以及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教師,可突破任職年限、學歷等資歷限制,通過標誌性成果等通道申報職稱,鼓勵教師原始創新和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引導教師主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化藥學院青年教師母海缽,2016年進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由於工作業績突出,經綜合考核評價,被直聘為副教授。

  「新的職稱評審辦法中直聘副教授的上升通道有4條之多,讓年輕老師不用再一味地等時間、熬資歷,這也給青年教師更多發展機會,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母海缽欣喜地說。

  根據新政策,對科研推廣型教師進行職稱評審時,更加注重教師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帶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園藝學院蔬菜專家許忠民由於在蔬菜種植中推廣的技術足夠先進和實用,推廣覆蓋面足夠廣,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成功晉升正高級職稱。

  「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傳遞了學術評價標準從論文的形式和數量向各類標誌性成果的實際內容和貢獻轉變的價值導向,其目的就是鼓勵不同類型的老師潛心本職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出成果,服務國家和社會。」該校人事處副處長溫曉林說。

  立德樹人 把師德作為職稱評定首要條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職稱評審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突出師德為先,設置了對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的測評環節。凡是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不過關的,實行一票否決。

  職稱評審制度明確,強化立德樹人。嚴格教育教學工作量考核,所有教師都必須承擔教育教學工作,將人才培養的中心任務落到實處。將教育教學作為教師職稱申報資格基本要求,將班主任經歷和為本科生上課作為教師參加高級職稱評聘的必要條件,同時將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各類競賽等工作作為職稱評審的業務條件。

  「學校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單獨研究制定思政課教師職稱評審標準,單列評審指標,單獨評審,這對廣大思政課教師是極大的鼓舞。」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鄧謹說。

  「堅持科學分類,多維度評價,注重實績和貢獻,是學校職稱評審的目標要求。」楊耀榮表示,「學校將繼續在實踐中創新,在探索中完善,健全教職工各類考核評價機制,讓不同專長的老師都能在西農大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人生抱負和理想。」

責任編輯:魏捷

相關焦點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他對長江日報記者表示,偏教學和管理的老師按照論文的方式評職稱,無法將自己的工作優勢轉化為符合標準的論文。還有一些老師參加了國家重大項目,投入了大量精力,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有些項目涉及到保密問題,沒辦法發表論文,還有些老師因為項目進度緊張,沒時間寫論文。
  • 打倒「SCI論文至上」後,大學老師水平高低靠什麼來評?
    部分能在海外發論文的博士,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學、臨床一線奮鬥多年教師薪酬的數倍。高校裡「SCI論文至上」的風氣還滋生論文腐敗。比如在2018年8月,湖南桃江法院發布的一份《xx行賄案一審判決書》上,證人證言部分就披露了12位花錢在《求索》上發表論文的大學老師。
  • 揭秘:學位論文盲審,評審老師如何評?是否會故意不讓過?
    作為一個研究生導師,小西評閱過不少學校送審的學位論文。上周我們專業進行了碩士生預答辯,期間看過不少學生的論文,12人小組中就有3人待定(修改後再評)。為什麼這麼嚴格?因為專業不敢「放水」,就算盲審、答辯給通過,學生畢業後的抽檢也可能會出問題。
  • 掛名專著 代發論文 「評職稱」中有「套路」
    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青椒」(青年教師)評職稱如同翻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於評職稱難成了不少高校「青椒」的心中之痛。為更快翻到山那邊以升職加薪,有人不惜鋌而走險抄起了小道,花錢掛名專著、代發論文等,滋生出種種亂象。這其中究竟有何貓兒膩?折射出哪些評職稱中的痛點?又該如何對症下藥?
  • 又一所雙一流高校: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創新性成果也可評教授!
    隨後,許昌的匯報獲得了校內外全部評委的高度認可,最終在晉升教授的投票中獲得全票通過。  這得益於南京大學率先實行職稱晉升代表作制度,特別是近兩年來, 南京大學深入推進「三評」改革 (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激活了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 武大50歲教師去世,教書20年沒評上副教授,施一公一句話道出真相
    還有像武漢大學法學院的徐祥老師,在去隔離的路上心臟病發去世;華中科技大學的柯卉病教授。柯教授的去世大家更多關注的是他才年僅41歲,已經是教授,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太可惜了。對於徐祥老師,大家一方面關注他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卻發現他已經教書20年,卻一直以武漢大學法學院教師的名義出現,也就是說他去世之前還沒有評上副教授。
  • 評職稱要論文但別「唯論文」
    市民論壇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在廣東,部分高校的職稱評審改革,基本上都將教師職稱申報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研究型」三類,但未完全取消對教學型教師論文數量的要求。南京林業大學蔣華松因為這一新政而評上教授,成為一個小小的標誌性事件。
  • 打倒「SCI論文至上」,那以後大學老師靠什麼比本事?
    部分能在海外發論文的博士,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學、臨床一線奮鬥多年教師薪酬的數倍。高校裡「SCI論文至上」的風氣還滋生論文腐敗。比如在2018年8月,湖南桃江法院發布的一份《xx行賄案一審判決書》上,證人證言部分就披露了12位花錢在《求索》上發表論文的大學老師。
  • 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12名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在前不久進行的2005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中,評委會發現亳州師範專科學校教師申報材料有論文造假嫌疑。經核查,這所學校自2003年至2005年共有12名教師為評副教授,通過中間人花錢買論文造假,每篇假論文成交價格在1500元至2000元左右。
  • 大學老師和論文二三事:抄襲本科生、花錢買版面、年產數十篇
    大學教授抄襲本科生論文2010年年底,北京體育大學在讀碩士生盧迪發現一篇署名洛陽某高校體育部張麗教授的文章,涉嫌抄襲自己的論文,95%以上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遂起訴張麗,索賠10萬元。之後,經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張麗抄襲,要求其賠償1000元。
  • 論文防抄襲檢測軟體走俏 教授建議取消本科論文
    防抄襲檢測軟體到底有多大實用價值,真的可以鐵面無私的檢測到抄襲內容嗎?河南一位長期帶畢業班的朱教授認為,檢測軟體畢竟是通過電腦來檢測,學生將抄襲的內容蓋頭換面,照樣可矇混過關。  朱教授:學校用這個軟體沒有多大意義,我跟你說,那個東西可以規避。
  • 南京林業大學沒有一篇論文的教授,網友:區分教授標準,別害人!
    中外名校教授的不同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教授,不論名牌高校還是高職院校,不論水平如何,只要各種的灌水論文就可以被評為教授,甚至還有一些完全不做科研,沒有任何科研著作的教授存在,最近南京林業大學把一位專職授課的教師評為教授,這名教授沒有一篇科研學術論文,引發媒體的讚揚,認為這是讓廣大高校教師回歸教學的本質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這一意見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一些爭議。支持者表示,學生苦只會悶頭寫論文、講課爛到家的老師久矣,應當大力推廣這一舉措。反對者認為,教授應該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評高級講師。
  • 論文防抄襲檢測軟體走俏 教授建議取消本科生畢業論文
    防抄襲檢測軟體到底有多大實用價值,真的可以鐵面無私的檢測到抄襲內容嗎?河南一位長期帶畢業班的朱教授認為,檢測軟體畢竟是通過電腦來檢測,學生將抄襲的內容蓋頭換面,照樣可矇混過關。  朱教授:學校用這個軟體沒有多大意義,我跟你說,那個東西可以規避。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這一意見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一些爭議。支持者表示,學生苦只會悶頭寫論文、講課爛到家的老師久矣,應當大力推廣這一舉措。反對者認為,教授應該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評高級講師。
  • 醫生論文評職稱調查: 制度性的逼良為娼
    近日,浙江某三甲醫院的徐醫生為評副主任醫師發論文苦惱不已,現在平均每天要做 2 到 3 臺手術,忙的時候要做 4 臺手術,一天站六七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沒有精力再搞科研,更別說要在醫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 南京大學教授:部分高校還將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與重金獎勵掛鈎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大體意思如下:以往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多方面造成了問題和矛盾,急需解決。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我們評教授不看論文
    他表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你的貢獻在你的領域裡有多重要,他希望這樣的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國內科技界評價標準的改善。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我們學術圈盛行的「四唯之風」可以說是罪魁禍首——萬事以論文至上,大家只想著發論文
  • 老師注意!這些論文對職稱評定可能沒用!(一)
    每年的教師職稱評定,讓很多的老師煞費苦心,有的人為了職稱名額忙碌著,有的人為了榮譽證書忙碌著,有的人還為了職稱論文忙碌著,可是忙碌歸忙碌,但是,小編今天要告訴你,關於一些評職稱中論文發表的秘密。首先,小編要告訴大家職稱論文怎麼發表?
  • 蘇州大學教授被舉報剽竊學生論文
    「在蘇州大學這樣的研究教學型大學,有部分老師將自己正在做甚至已經做好的成果,讓學生自行證明其中比較容易的部分或者做一些簡單的計算,雖然這些結果可以不加說明寫進論文,但是沒有誰會把它當作學生自己的成果。相反,學生如果要把本科學位論文單獨發表,必須取得導師的同意。」惲自求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