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某三甲醫院的徐醫生為評副主任醫師發論文苦惱不已,現在平均每天要做 2 到 3 臺手術,忙的時候要做 4 臺手術,一天站六七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沒有精力再搞科研,更別說要在醫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另一位 36 歲的王醫生是鄭州市某基層醫療中心有名的「好大夫」,看病細心、經驗豐富,臨床經驗一流,但因為遲遲過不了論文關,一直沒法評職稱,忍無可忍也只好想辦法花高價錢解決。
「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了。」王醫生感嘆,她有一位特別好的老師,是河南省某三甲醫院的科主任,因拒絕論文造假,直到退休,依然還是副主任醫師的職稱。而老師教出的很多年輕學生,早都已晉級主任醫師。
王醫生告訴丁香園,現在業界有個現象,醫術厲害的人不寫文章,而寫論文的人往往不看病。有人將此編成一個順口溜,「教授不拿手術刀,學術會議到處跑,著名醫生不坐診,講課費用收腰包。」如此畸形的醫療界現象已然成為常規,醫生正在一步步偏離醫者看病救人的本質。
近些年,論文買賣蔚然成風,職稱晉升明爭暗鬥,學術造假愈演愈烈,論文與職稱掛鈎,唯論文至上帶來的惡果已經浸透整個醫療界,我們不禁要問,不發論文就不是好醫生了嗎?好醫生的標準到底是醫術的高低還是論文的多少?
丁香園特別針對職稱晉升的論文要求以及醫護人員對論文的態度做了一項調查,收集了 1928 份有效問卷,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一線工作者的心聲。
【調查】 殘酷的現實 逼良為娼的結局
我們的調查對象主要來自三甲醫院,以內科和外科為主,其中中級職稱所佔比例最大,如下圖所示。
從調查來看,目前已經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的情況並不樂觀,其中有 34.13% 的人尚無論文,佔比最大,20.12% 的人只有一篇論文。他們離職稱晉升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距離。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佼佼者,發表 10 篇以上論文的人佔到 7.71%。
論文是晉升職稱的必要指標
當前我國在醫療衛生領域,職稱的評定與論文直接掛鈎,不同職稱級別對論文的數量有不同的要求,不管這一規定被多少人詬病,但它依然是全國通行的法則。下表是全國主要省市衛生領域職稱晉升的要求情況。
我們調查中發現,以上只是全省市通行的規定,但具體到不同的醫院,還有更嚴格的要求。從圖 3 我們可以看出:
在中級職稱的評定中,26.87% 的醫生表示,需要 1 篇核心期刊的論文,23.55% 的醫生表示需要 2 篇核心期刊;
在副高級職稱的評定中,31.54% 的醫生表示需要 2 篇核心期刊,佔比最大,23.08% 的醫生表示需要 3 篇核心期刊,而 18.41% 的醫生表示必須發表 SCI 論文。
晉升高級職稱對論文的要求又上一個新的臺階,有 24.33% 的醫生表示,必須發表 SCI 論文,超過 46% 的醫生表示需要 3 篇以上的核心期刊論文。
共有 824 名醫生表示,醫院晉升高級職稱和副高級職稱必須要 SCI 論文,在這部分人群中,晉升副高級職稱需要 2 篇 SCI 論文的佔到 38.87%,佔比最大;而晉升高級職稱,85% 以上都要求 2 篇及以上 SCI,要求 5 篇以上的達到 29.21%。如此高的要求,醫生們真是壓力山大。
對於 SCI 論文,醫生們最關注的還是它的影響因子,關注度佔到 64.78%,其次是行業影響力,佔到 50.99%,雖然簡單以影響因子判定論文的質量優劣有失偏頗,但卻是行業內的普遍做法,有不少醫院還直接以影響因子為標準來對醫生進行獎勵。從圖 6 我們可以看到,33.4% 的醫生表示影響因子每 1 分獎勵 1 萬元,35.68% 的醫生表示小於 1 萬元,10.11% 的醫生大於 1 萬元,也有 20.80% 的醫生表示沒有獎勵。
不僅是論文,課題亦是醫生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晉升副高級職稱,只有 28.32% 的醫生表示無課題要求,26.04% 的醫生表示需要省部級課題,還有 15.15% 的醫生表示需要國家級課題。而晉升高級職稱要求更高,28.94% 的醫生表示需要國家級課題,佔比最大,只有 19.71% 的醫生表示不需要課題。
78.63% 的醫生表示發論文就是為了晉升職稱
廣大醫生朋友們發論文可不是簡單的滿足科研興趣和申請課題,78.63% 的醫生發表論文就是為了晉升職稱。而在申請課題方面,只有 28.01% 的醫生認為是其發表論文的目的之一。而選擇為了科研興趣去發表論文的醫生只有 22.30%。
那大家認為發表論文對提高醫術重要嗎?34.34% 的醫生表示不重要,另有 25.83% 的醫生表示一般重要,認為非常重要的只佔到 8.77%。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超過三分之一的醫生認為發表論文對提高醫術不重要,醫生的天職既然是看病,那又何必為了職稱而去全力追逐論文的發表呢?這裡有個重要的原因,論文與職稱掛鈎,而職稱直接與薪資等掛鈎,一位臨床醫生曾直截了當的表示:「我覺得晉升的根源在於不同職稱待遇的天壤之別,給我合適的薪水,就算萬年主治醫師我也做啊。」
發論文讓臨床醫生們焦頭爛額
用焦頭爛額來形容醫生們發表論文的狀態一點也不為過,在我們的調查中,36.51% 的醫生表示,他們勉強完成要求,而高達 25.88% 的醫生表示無法按時完成。能輕鬆完成的只佔到 17.74%。另外,有 58.61% 的醫生表示寫論文的壓力非常大。
是哪些因素影響到醫護人員發表論文呢?醫療系統裡的人都清楚,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不同,醫護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臨床上,門診、手術已經讓他們筋疲力盡,還要花時間做科研,他們寫論文所需的時間更長,遇到的問題更多,他們完成一篇論文平均需要 3-6 個月。
我們調查發現,52.23% 的醫生表示,他們在論文寫作中找不到選題或切入點,46.73% 的醫生表示沒有時間,另外,沒有課題、沒有經費、不懂科研設計等方面都佔據一定的比例,而表示沒有問題的醫生只佔到 2.13%。
學術造假蔚然成風
發表論文壓力山大,但為了評職稱又躲不掉,「逼良為娼」的後果就是學術造假、論文買賣。我們調查發現,6.59% 的醫生表示為了發論文,他們會找槍手買論文,9.7% 的醫生會找文章掛上自己的名字,18.05% 的醫生表示會修改數據,38.54% 的醫生表示雖然現在沒有以上行為,但迫於壓力,以後可能會有。
這種結果讓我們深深的擔心,而針對不在少數醫生們的需求,一個特殊的產業鏈已然形成。筆者在國內某大型搜索網站上輸入「職稱論文代發」,得到了 5380 萬條之多的信息,很多網站的名字,看起來更像是學術網站,但點擊進去,就顯示出「最專業的職稱論文發表公司,助您成功晉升」等字樣,之後,被冠以「老師」、「編輯」名頭的諮詢人員就開始熱情歡迎登錄者進入諮詢頁面。
而 2013 年《科學》雜誌曾發表了一篇詳細的調查報告,揭露了中國複雜而暴利的論文買賣產業。一些中介公司除了用客戶提供的數據草擬論文,還偽造數據、提供論文加名和售賣已完成的論文。在已完成的論文中,最受歡迎的就是 meta 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它們不需要原始數據。2013 年六月 PLOS ONE 雜誌發表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從 2003 年到 2011 年,中國 meta 分析文章的增加比美國快 16 倍。
這給中國的科研界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論文買賣、學術造假等行為當然要嚴厲懲處,但我們也須看到這亦是論文至上、論文與職稱直接掛鈎帶來的弊端。這一現象的普遍存在也直接影響到人們對論文的認可程度,甚至是國人發表的 SCI 論文,亦受到質疑。我們發現,半數調查者對中國作者的 SCI 論文可信度存疑。
69.09% 的醫生表示論文不應與職稱掛鈎
將論文和職稱晉升直接掛鈎,醫生朋友們表達了強烈的不滿。69.09% 的醫生表示不應該,只有 21.78% 的醫生表示應該。
【眾議】想說愛你不容易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特別收集了醫生們對發論文的看法,論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
「為了晉職稱搞論文,目前身邊同事已經叫苦連天,絕大多數都是花錢請槍手編造數據寫的假論文。」
「很分散精力,不能專心臨床。論文不應該是評定醫生能力的標準!」
「基層醫院搞什麼論文,就是為了晉升用,什麼時候論文只是為了交流才是正道。」
「建議醫院成立學術委員會,晉級的文章需要評定是否自己完成,是否真實,是否對學科產生影響。」
「想說愛你,但很不容易!我就想做一個純粹的為患者認真檢查診斷的好醫生!」
「醫學論文不能造假,醫生的好壞不與論文掛鈎,不能逼良為娼。」
「出論文比醫療工作的壓力更大,壓力山大啊!」
「科裡一位醫生說我自從評了副高職稱,再也不看什麼中華醫學這類和醫學有關的雜誌了,都是假的。」
【出路】結合我國實際,借鑑他山之石
論文與職稱掛鈎,原本是全國的一個規定,隨著醫改的逐漸深入,原本的職稱與論文掛鈎的評價標準在可操作性、發揮分類指導、行為導向作用等方面作用明顯不足……
我們欣喜的是,相關的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安徽省在這方面的改革走在了全國的前面,去年,安徽省衛計委出臺一項新政策:調整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標準,降低論文數量要求,重視實踐與醫療安全以及動手能力。即對一個醫生的評定將強化臨床導向,重點評審其臨床工作能力和業績。對不同類別和不同級別衛生機構人員提出不同崗位能力和業績要求。
這一政策值得在全國推廣。
另外,我們也可以借鑑國外的一些做法。在美國,非教學醫院的醫生並不需要搞科研、寫論文,即使在教學醫院,如果臨床醫生不需要承擔教學任務,不想搞科研,就可以不寫論文;如果想搞科研,則會有充足的時間投入和資金支持。據紐約一家教學醫院的醫生介紹,除了專門搞科研的學者,他的醫生同事一年中可以申請幾個月時間去專心搞科研,這一切都是出於自願,而不是強迫。
願相關的改革能儘快推行,願我們的醫生能回歸醫者的本質,看病救人,而不是天天苦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