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論文評職稱調查: 制度性的逼良為娼

2021-01-10 健康界

近日,浙江某三甲醫院的徐醫生為評副主任醫師發論文苦惱不已,現在平均每天要做 2 到 3 臺手術,忙的時候要做 4 臺手術,一天站六七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沒有精力再搞科研,更別說要在醫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另一位 36 歲的王醫生是鄭州市某基層醫療中心有名的「好大夫」,看病細心、經驗豐富,臨床經驗一流,但因為遲遲過不了論文關,一直沒法評職稱,忍無可忍也只好想辦法花高價錢解決。

「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了。」王醫生感嘆,她有一位特別好的老師,是河南省某三甲醫院的科主任,因拒絕論文造假,直到退休,依然還是副主任醫師的職稱。而老師教出的很多年輕學生,早都已晉級主任醫師。

王醫生告訴丁香園,現在業界有個現象,醫術厲害的人不寫文章,而寫論文的人往往不看病。有人將此編成一個順口溜,「教授不拿手術刀,學術會議到處跑,著名醫生不坐診,講課費用收腰包。」如此畸形的醫療界現象已然成為常規,醫生正在一步步偏離醫者看病救人的本質。

近些年,論文買賣蔚然成風,職稱晉升明爭暗鬥,學術造假愈演愈烈,論文與職稱掛鈎,唯論文至上帶來的惡果已經浸透整個醫療界,我們不禁要問,不發論文就不是好醫生了嗎?好醫生的標準到底是醫術的高低還是論文的多少?

丁香園特別針對職稱晉升的論文要求以及醫護人員對論文的態度做了一項調查,收集了 1928 份有效問卷,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一線工作者的心聲。

【調查】 殘酷的現實 逼良為娼的結局

我們的調查對象主要來自三甲醫院,以內科和外科為主,其中中級職稱所佔比例最大,如下圖所示。

從調查來看,目前已經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的情況並不樂觀,其中有 34.13% 的人尚無論文,佔比最大,20.12% 的人只有一篇論文。他們離職稱晉升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距離。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佼佼者,發表 10 篇以上論文的人佔到 7.71%。

論文是晉升職稱的必要指標

當前我國在醫療衛生領域,職稱的評定與論文直接掛鈎,不同職稱級別對論文的數量有不同的要求,不管這一規定被多少人詬病,但它依然是全國通行的法則。下表是全國主要省市衛生領域職稱晉升的要求情況。

我們調查中發現,以上只是全省市通行的規定,但具體到不同的醫院,還有更嚴格的要求。從圖 3 我們可以看出:

在中級職稱的評定中,26.87% 的醫生表示,需要 1 篇核心期刊的論文,23.55% 的醫生表示需要 2 篇核心期刊;

在副高級職稱的評定中,31.54% 的醫生表示需要 2 篇核心期刊,佔比最大,23.08% 的醫生表示需要 3 篇核心期刊,而 18.41% 的醫生表示必須發表 SCI 論文。

晉升高級職稱對論文的要求又上一個新的臺階,有 24.33% 的醫生表示,必須發表 SCI 論文,超過 46% 的醫生表示需要 3 篇以上的核心期刊論文。

共有 824 名醫生表示,醫院晉升高級職稱和副高級職稱必須要 SCI 論文,在這部分人群中,晉升副高級職稱需要 2 篇 SCI 論文的佔到 38.87%,佔比最大;而晉升高級職稱,85% 以上都要求 2 篇及以上 SCI,要求 5 篇以上的達到 29.21%。如此高的要求,醫生們真是壓力山大。

對於 SCI 論文,醫生們最關注的還是它的影響因子,關注度佔到 64.78%,其次是行業影響力,佔到 50.99%,雖然簡單以影響因子判定論文的質量優劣有失偏頗,但卻是行業內的普遍做法,有不少醫院還直接以影響因子為標準來對醫生進行獎勵。從圖 6 我們可以看到,33.4% 的醫生表示影響因子每 1 分獎勵 1 萬元,35.68% 的醫生表示小於 1 萬元,10.11% 的醫生大於 1 萬元,也有 20.80% 的醫生表示沒有獎勵。

不僅是論文,課題亦是醫生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晉升副高級職稱,只有 28.32% 的醫生表示無課題要求,26.04% 的醫生表示需要省部級課題,還有 15.15% 的醫生表示需要國家級課題。而晉升高級職稱要求更高,28.94% 的醫生表示需要國家級課題,佔比最大,只有 19.71% 的醫生表示不需要課題。

78.63% 的醫生表示發論文就是為了晉升職稱

廣大醫生朋友們發論文可不是簡單的滿足科研興趣和申請課題,78.63% 的醫生發表論文就是為了晉升職稱。而在申請課題方面,只有 28.01% 的醫生認為是其發表論文的目的之一。而選擇為了科研興趣去發表論文的醫生只有 22.30%。

那大家認為發表論文對提高醫術重要嗎?34.34% 的醫生表示不重要,另有 25.83% 的醫生表示一般重要,認為非常重要的只佔到 8.77%。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超過三分之一的醫生認為發表論文對提高醫術不重要,醫生的天職既然是看病,那又何必為了職稱而去全力追逐論文的發表呢?這裡有個重要的原因,論文與職稱掛鈎,而職稱直接與薪資等掛鈎,一位臨床醫生曾直截了當的表示:「我覺得晉升的根源在於不同職稱待遇的天壤之別,給我合適的薪水,就算萬年主治醫師我也做啊。」

發論文讓臨床醫生們焦頭爛額

用焦頭爛額來形容醫生們發表論文的狀態一點也不為過,在我們的調查中,36.51% 的醫生表示,他們勉強完成要求,而高達 25.88% 的醫生表示無法按時完成。能輕鬆完成的只佔到 17.74%。另外,有 58.61% 的醫生表示寫論文的壓力非常大。

是哪些因素影響到醫護人員發表論文呢?醫療系統裡的人都清楚,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不同,醫護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臨床上,門診、手術已經讓他們筋疲力盡,還要花時間做科研,他們寫論文所需的時間更長,遇到的問題更多,他們完成一篇論文平均需要 3-6 個月。

我們調查發現,52.23% 的醫生表示,他們在論文寫作中找不到選題或切入點,46.73% 的醫生表示沒有時間,另外,沒有課題、沒有經費、不懂科研設計等方面都佔據一定的比例,而表示沒有問題的醫生只佔到 2.13%。

學術造假蔚然成風

發表論文壓力山大,但為了評職稱又躲不掉,「逼良為娼」的後果就是學術造假、論文買賣。我們調查發現,6.59% 的醫生表示為了發論文,他們會找槍手買論文,9.7% 的醫生會找文章掛上自己的名字,18.05% 的醫生表示會修改數據,38.54% 的醫生表示雖然現在沒有以上行為,但迫於壓力,以後可能會有。

這種結果讓我們深深的擔心,而針對不在少數醫生們的需求,一個特殊的產業鏈已然形成。筆者在國內某大型搜索網站上輸入「職稱論文代發」,得到了 5380 萬條之多的信息,很多網站的名字,看起來更像是學術網站,但點擊進去,就顯示出「最專業的職稱論文發表公司,助您成功晉升」等字樣,之後,被冠以「老師」、「編輯」名頭的諮詢人員就開始熱情歡迎登錄者進入諮詢頁面。

而 2013 年《科學》雜誌曾發表了一篇詳細的調查報告,揭露了中國複雜而暴利的論文買賣產業。一些中介公司除了用客戶提供的數據草擬論文,還偽造數據、提供論文加名和售賣已完成的論文。在已完成的論文中,最受歡迎的就是 meta 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它們不需要原始數據。2013 年六月 PLOS ONE 雜誌發表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從 2003 年到 2011 年,中國 meta 分析文章的增加比美國快 16 倍。

這給中國的科研界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論文買賣、學術造假等行為當然要嚴厲懲處,但我們也須看到這亦是論文至上、論文與職稱直接掛鈎帶來的弊端。這一現象的普遍存在也直接影響到人們對論文的認可程度,甚至是國人發表的 SCI 論文,亦受到質疑。我們發現,半數調查者對中國作者的 SCI 論文可信度存疑。

69.09% 的醫生表示論文不應與職稱掛鈎

將論文和職稱晉升直接掛鈎,醫生朋友們表達了強烈的不滿。69.09% 的醫生表示不應該,只有 21.78% 的醫生表示應該。

【眾議】想說愛你不容易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特別收集了醫生們對發論文的看法,論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

「為了晉職稱搞論文,目前身邊同事已經叫苦連天,絕大多數都是花錢請槍手編造數據寫的假論文。」

「很分散精力,不能專心臨床。論文不應該是評定醫生能力的標準!」

「基層醫院搞什麼論文,就是為了晉升用,什麼時候論文只是為了交流才是正道。」

「建議醫院成立學術委員會,晉級的文章需要評定是否自己完成,是否真實,是否對學科產生影響。」

「想說愛你,但很不容易!我就想做一個純粹的為患者認真檢查診斷的好醫生!」

「醫學論文不能造假,醫生的好壞不與論文掛鈎,不能逼良為娼。」

「出論文比醫療工作的壓力更大,壓力山大啊!」

「科裡一位醫生說我自從評了副高職稱,再也不看什麼中華醫學這類和醫學有關的雜誌了,都是假的。」

【出路】結合我國實際,借鑑他山之石

論文與職稱掛鈎,原本是全國的一個規定,隨著醫改的逐漸深入,原本的職稱與論文掛鈎的評價標準在可操作性、發揮分類指導、行為導向作用等方面作用明顯不足……

我們欣喜的是,相關的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安徽省在這方面的改革走在了全國的前面,去年,安徽省衛計委出臺一項新政策:調整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標準,降低論文數量要求,重視實踐與醫療安全以及動手能力。即對一個醫生的評定將強化臨床導向,重點評審其臨床工作能力和業績。對不同類別和不同級別衛生機構人員提出不同崗位能力和業績要求。

這一政策值得在全國推廣。

另外,我們也可以借鑑國外的一些做法。在美國,非教學醫院的醫生並不需要搞科研、寫論文,即使在教學醫院,如果臨床醫生不需要承擔教學任務,不想搞科研,就可以不寫論文;如果想搞科研,則會有充足的時間投入和資金支持。據紐約一家教學醫院的醫生介紹,除了專門搞科研的學者,他的醫生同事一年中可以申請幾個月時間去專心搞科研,這一切都是出於自願,而不是強迫。

願相關的改革能儘快推行,願我們的醫生能回歸醫者的本質,看病救人,而不是天天苦惱論文。


相關焦點

  •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後,市人力社保局對文件進行了詳細解讀。此次改革是自1986年職稱改革以來,30多年來本市再次啟動的職稱領域重大改革,涉及全市30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
  • 醫生發論文惹的禍
    有更靈活的人,通過研究雜誌審稿過程,利用某些雜誌審稿要求作者推薦審稿人的漏洞,大肆偽造假審稿人,自己審自己的文章,但審稿過程都有記錄,積累多了,如果進行調查,就很容易被鑑別出來。           所有醫生都被逼迫發表論文,不同級別的醫院有不同的要求,要求中文雜誌的因為沒有被核查,只能算僥倖。
  • 為評職稱而學術造假?讓醫務人員把論文寫在臨床上
    王女士是江蘇省泰州市某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為評職稱,需要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王女士聽說網絡上有「槍手」專做「代寫代發表論文」的生意,便有些動心。讓人沒想到的是,王女士遇到了論文騙子,被騙了數千元。「代寫代發表論文」可謂化石級騙局,騙局有時未必需要很高明,只要擊中受騙者的「痛點」,往往就成功了一半。那些中了「槍手」圈套的醫務人員,毫無例外都是為了發論文、評職稱,而自己又寫不來、發不了。這裡就牽涉一個老掉牙的問題,醫務人員評職稱難,難於上青天。
  • 科技部披露6起醫生購買論文案例背後:該以什麼評職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 9月16日,科技部官網披露了9起科研違規案件,涉及學術論文造假、違規使用科研項目資金等多方面,其中6起案件涉及醫生購買論文的問題。科技部通報中表示上述案件涉及的論文買賣、代寫代投第三方相關線索,科技部將按規定移送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同時還表示正在會同相關部門正在對網絡披露的涉嫌造假論文及網絡舉報的其他科研誠信案件開展調查,結果將陸續公布。
  • 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假論文炮製者聶繼紅實為礦大待崗人員,校方正進行深入調查  12月16日,新華社以「大學教師為何造假?」為題報導了安徽亳州師範專科學校部分教師申報副教授的論文有造假嫌疑一事。
  • 河南試點教師職稱改革 副高及以下評職稱不必發論文
    原標題:河南試點教師職稱改革 副高及以下評職稱不必發論文  河南試點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  副高及以下評職稱不必發論文  今後,凡試點中小學教師申報副高及以下職稱,論文不再作為必備條件。近日召開的河南省職稱工作會議傳出的這一信息,為全省15萬餘名中小學教師「減負」。  據河南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省將在鄭州、焦作、許昌和省教育廳直屬學校進行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凡試點區域內的中小學教師申報副高及以下職稱,論文不再作為必備條件。教師每年要寫一篇教學反思,不要求發表,但要在校內進行內部交流,以提升教學經驗。
  • 湖南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出臺新規 評職稱論文將重質量輕數量
    高校評職稱論文將重質量輕數量 我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出臺新規: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外語、計算機不再是必備條件 華聲在線4月25日訊 我省高校教師評職稱有新規了。今天,省教育廳公布《湖南省深化高等學校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稱(職務)評審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試行)》(下稱《實施方案(試行)》),提出外語、計算機水平、繼續教育情況不作為申報職稱的必備條件。同時對論文、科研和發明專利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實行權重設置和加分上限設定。
  • 海東地區石油化工工程職稱論文有什麼要求
    無論是內容還是版面形式,《礦床地質》集理論性、知識性、創新性、實用性、時效性於一體,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信息量為廣大讀者服務。  「醫學論文不能造假,醫生的好壞不與論文掛鈎,不能良為娼。」  「出論文比醫療工作的壓力更大,壓力山大啊!」  「科裡一位醫生說我自從評了副高職稱,再也不看什麼中華醫學這類和醫學有關的雜誌了,都是假的。」
  • 醫學論文造假再被通報!醫生評職稱要改了
    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曾表示,職稱評審的唯論文傾向「毀掉」了一批年輕人才,年輕醫生把過多精力用在發表論文上,不好好學臨床;甚至有人為了發文章,寫假文章或買文章,被發現後前途盡毀。所以醫生們為了評定職稱,把相當多的精力用於寫論文上,臨床實踐反倒少了。而臨床醫學和其他學科不一樣,臨床實踐和臨床病例非常重要。當天會議就提出,要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實際上,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的呼聲一直十分強烈。
  • 評職稱要論文但別「唯論文」
    市民論壇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在廣東,部分高校的職稱評審改革,基本上都將教師職稱申報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研究型」三類,但未完全取消對教學型教師論文數量的要求。南京林業大學蔣華松因為這一新政而評上教授,成為一個小小的標誌性事件。
  • 官方曝光:這些期刊是假的,醫生評職稱別被忽悠
    這些期刊是騙人的,大家評職稱別被忽悠了!近日,小社從身邊朋友處得到一份內部資料,在醫生圈裡火速傳播。該通報資料稱:近期經舉報調查發現,有部分考生提供的論文為已經停刊或者其提供的期刊為造假者仿製正規期刊的。這類論文均不被認可。
  •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考核改革的開始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東方網6月26日消息:海南省近日出臺《中小學、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論文代表作鑑定實施辦法》,論文發表不再作為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教師為了評職稱花錢買論文,或者花錢買版面出版論文等「論文造假」現象,在中國教育界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 掛名專著 代發論文 「評職稱」中有「套路」
    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青椒」(青年教師)評職稱如同翻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於評職稱難成了不少高校「青椒」的心中之痛。為更快翻到山那邊以升職加薪,有人不惜鋌而走險抄起了小道,花錢掛名專著、代發論文等,滋生出種種亂象。這其中究竟有何貓兒膩?折射出哪些評職稱中的痛點?又該如何對症下藥?
  • 為了發論文評職稱,這些醫護人員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走600萬
    唯論文的考評制度,客觀上成了助推騙局的土壤。全國政協委員張澍建議廢除SCI論文作為臨床醫生考評的一票否決指標,他說:百姓最關心誰是優秀的臨床醫生,而不是看哪個醫生發表SCI論文數量多就去找誰看病。兩年時間,1000多位醫護人員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了600多萬。江蘇泰州41歲的護士王女士是其中之一。
  • 想要評職稱,發表的醫學論文居然還有時限?
    具有時效性的醫學職稱論文容易過期有的人擔心發表早了,會不會在評職稱時用不上,其實這個不用太過擔心,一般只要論文與要申報的職稱等級要求的論文相符,且沒有用來評過職稱,那都是有效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論文是具有實效性的,比如內容寫的是2012年醫學影像學新技術,用來評2017年的職稱,而2017年醫學影像學技術已經革新了,那麼2012年發表的新技術對於2017年來說已經過時了,這篇2012年的論文對2017年職稱評審來說就沒有用了。所以,在發表職稱論文時一定要注意這個時效性問題,儘量選擇時效性不強的選題。
  • 國務院:醫師職稱評將大改革(附:目前最全各省高級職稱論文要求)
    其中包括:臨床醫學要注重臨床實踐會議上稱,現在醫師職稱評定沒有論文是過不了關的,這是一個「硬槓槓」。所以醫生們為了評定職稱,把相當多的精力用於寫論文上,臨床實踐反倒少了。而臨床醫學和其他學科不一樣,臨床實踐和臨床病例非常重要。因此,要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
  • 人工智慧專業也可以評職稱了?
    打開APP 人工智慧專業也可以評職稱了? 誰能評?評什麼?怎麼評? 據悉,北京市人工智慧專業職稱評價工作採取「個人自主申報、行業統一評價、單位擇優使用、政府指導監管」的方式,每年開展一次。 誰能評?  適用於在本市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從事與人工智慧相關算法、深度學習等多種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對人工智慧系統進行設計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  評什麼?
  • 職稱論文發表,用來評職稱,如何判斷期刊是符合的?
    大家好,我是豆腐網王老師,專注於南京工程師職稱評審政策解讀,關注我,讓您輕鬆面對職稱評審,少走彎路。2021年已經到來,大部分工程師們早已做相關職稱申報準備了,但還是有部分工程師由於工作的忙碌或不知道該如何做準備,導致一拖再拖,尤其是對應職稱論文,弄的工程師們很混亂,到底該如果去判斷論文所發期刊是有用的?眾所周知,自2019年起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將委託「中國知網文獻檢測系 統」進行學術相似性檢測,檢測結果將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參考依據。
  • 張家界機電工程職稱論文需要多少篇
    但是,由於職稱評定工作開展後,缺少建立一個健全的嚴格的職稱評定規章制度和強有力的監督機制,致使職稱評。  職稱評定及其改造  職稱評定及其改造職稱評定及其改造制度運行中個人不會永遠成為強者。即使是學術委員會的主席在初的專業晉級時也一定會有過短暫的提心弔膽,更不必說那些不是主席的一般評委,很多成為職稱評委的人都。
  • SCI論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評職稱有什麼區別?
    發表一篇SCI論文,若是用於職稱評定,參評人還得滿足評審單位認可的署名作者位置。一篇SCI論文中,通常被認可的位置是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但兩者在參評職稱上有不同。那麼,SCI論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評職稱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