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評職稱而學術造假?讓醫務人員把論文寫在臨床上
王女士是江蘇省泰州市某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為評職稱,需要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王女士聽說網絡上有「槍手」專做「代寫代發表論文」的生意,便有些動心。讓人沒想到的是,王女士遇到了論文騙子,被騙了數千元。「代寫代發表論文」可謂化石級騙局,騙局有時未必需要很高明,只要擊中受騙者的「痛點」,往往就成功了一半。那些中了「槍手」圈套的醫務人員,毫無例外都是為了發論文、評職稱,而自己又寫不來、發不了。這裡就牽涉一個老掉牙的問題,醫務人員評職稱難,難於上青天。
-
醫生論文評職稱調查: 制度性的逼良為娼
近日,浙江某三甲醫院的徐醫生為評副主任醫師發論文苦惱不已,現在平均每天要做 2 到 3 臺手術,忙的時候要做 4 臺手術,一天站六七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沒有精力再搞科研,更別說要在醫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
掛名專著 代發論文 「評職稱」中有「套路」
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青椒」(青年教師)評職稱如同翻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於評職稱難成了不少高校「青椒」的心中之痛。為更快翻到山那邊以升職加薪,有人不惜鋌而走險抄起了小道,花錢掛名專著、代發論文等,滋生出種種亂象。這其中究竟有何貓兒膩?折射出哪些評職稱中的痛點?又該如何對症下藥?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原標題:高校教師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餘篇SCI論文的網紅教授怎麼看?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
想要評職稱,發表的醫學論文居然還有時限?
具有時效性的醫學職稱論文容易過期有的人擔心發表早了,會不會在評職稱時用不上,其實這個不用太過擔心,一般只要論文與要申報的職稱等級要求的論文相符,且沒有用來評過職稱,那都是有效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論文是具有實效性的,比如內容寫的是2012年醫學影像學新技術,用來評2017年的職稱,而2017年醫學影像學技術已經革新了,那麼2012年發表的新技術對於2017年來說已經過時了,這篇2012年的論文對2017年職稱評審來說就沒有用了。所以,在發表職稱論文時一定要注意這個時效性問題,儘量選擇時效性不強的選題。
-
醫學論文造假再被通報!醫生評職稱要改了
2017年甚至發生過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一次性撤回的事件,涉及504名全國名校名院醫生。科技部表示,該事件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對於愈演愈烈的論文造假風氣,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與唯論文論的評審體系分不開,醫生對此也苦不堪言——既要忙臨床,又要寫論文,身心俱疲之下。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這一意見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一些爭議。支持者表示,學生苦只會悶頭寫論文、講課爛到家的老師久矣,應當大力推廣這一舉措。反對者認為,教授應該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評高級講師。
-
河南試點教師職稱改革 副高及以下評職稱不必發論文
原標題:河南試點教師職稱改革 副高及以下評職稱不必發論文 河南試點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 副高及以下評職稱不必發論文 今後,凡試點中小學教師申報副高及以下職稱,論文不再作為必備條件。近日召開的河南省職稱工作會議傳出的這一信息,為全省15萬餘名中小學教師「減負」。 據河南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省將在鄭州、焦作、許昌和省教育廳直屬學校進行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凡試點區域內的中小學教師申報副高及以下職稱,論文不再作為必備條件。教師每年要寫一篇教學反思,不要求發表,但要在校內進行內部交流,以提升教學經驗。
-
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假論文炮製者聶繼紅實為礦大待崗人員,校方正進行深入調查 12月16日,新華社以「大學教師為何造假?」為題報導了安徽亳州師範專科學校部分教師申報副教授的論文有造假嫌疑一事。
-
職稱論文發表,用來評職稱,如何判斷期刊是符合的?
大家好,我是豆腐網王老師,專注於南京工程師職稱評審政策解讀,關注我,讓您輕鬆面對職稱評審,少走彎路。2021年已經到來,大部分工程師們早已做相關職稱申報準備了,但還是有部分工程師由於工作的忙碌或不知道該如何做準備,導致一拖再拖,尤其是對應職稱論文,弄的工程師們很混亂,到底該如果去判斷論文所發期刊是有用的?眾所周知,自2019年起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將委託「中國知網文獻檢測系 統」進行學術相似性檢測,檢測結果將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參考依據。
-
SCI論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評職稱有什麼區別?
發表一篇SCI論文,若是用於職稱評定,參評人還得滿足評審單位認可的署名作者位置。一篇SCI論文中,通常被認可的位置是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但兩者在參評職稱上有不同。那麼,SCI論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評職稱有什麼區別?
-
教育部: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的...
【新民晚報·新民網】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其中包括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考核改革的開始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東方網6月26日消息:海南省近日出臺《中小學、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論文代表作鑑定實施辦法》,論文發表不再作為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教師為了評職稱花錢買論文,或者花錢買版面出版論文等「論文造假」現象,在中國教育界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
為了發論文評職稱,這些醫護人員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走600萬
2019年,她終於等到了評職稱的機會,沒想到因為找人代寫、代發論文,喜事變悲劇。評職稱需要發論文,但多年未執筆,王女士很苦惱。2019年5月,她在網上搜索「代發論文」,聯繫上一位商家,對方稱不僅可以代發,甚至可以代寫,並保證見刊。談好價,王女士先付了3000元定金。8月,她收到文章,內容果真與自己說的課題相關,只是並無研究成果,按正常情況很難刊發。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20餘篇SCI的「網紅教授」鄭強有話說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 重磅: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後,市人力社保局對文件進行了詳細解讀。此次改革是自1986年職稱改革以來,30多年來本市再次啟動的職稱領域重大改革,涉及全市30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
-
湖南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出臺新規 評職稱論文將重質量輕數量
高校評職稱論文將重質量輕數量 我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出臺新規: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外語、計算機不再是必備條件 華聲在線4月25日訊 我省高校教師評職稱有新規了。今天,省教育廳公布《湖南省深化高等學校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稱(職務)評審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試行)》(下稱《實施方案(試行)》),提出外語、計算機水平、繼續教育情況不作為申報職稱的必備條件。同時對論文、科研和發明專利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實行權重設置和加分上限設定。
-
人工智慧專業也可以評職稱了?
打開APP 人工智慧專業也可以評職稱了? 誰能評?評什麼?怎麼評? 據悉,北京市人工智慧專業職稱評價工作採取「個人自主申報、行業統一評價、單位擇優使用、政府指導監管」的方式,每年開展一次。 誰能評? 適用於在本市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從事與人工智慧相關算法、深度學習等多種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對人工智慧系統進行設計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 評什麼?
-
老師沒論文 照樣可以評教授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稱評審結果公布,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裴金萍晉升為教授。 作為一名教學為主型教師,裴金萍潛心教學,但科研項目及論文一直是她的短板,如果按照往年的職稱評審條件,是不夠申報資格條件的。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