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的...

2021-01-11 瀟湘晨報

【新民晚報·新民網】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其中包括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不得將學歷、職稱等作為在教育系統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限制性條件。要嚴格控制涉及論文的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不過度依賴以論文發表情況為主要衡量指標的排行性評價。

《意見》指出,要深刻認識「唯論文」現象的系統性危害,從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高度予以堅決糾正。《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分別是: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不得將學歷、職稱等作為在教育系統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限制性條件。不得多頭評價、重複評價,嚴格控制涉及論文的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不得盲目採信、引用和宣傳各類機構發布的排行榜,不過度依賴以論文發表情況為主要衡量指標的排行性評價。

《意見》強調,要優化評價方式,堅持分類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探索多元評價、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完善同行評價;要加強學風建設,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堅持學術不端「零容忍」、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和管理;要健全長效機制,落實高校在學術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權,激發學術創新創造活力,正確理解破除「唯論文」不是不要論文,正確看待SSCI、CSSCI等相關引文索引的作用與功能。

《意見》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針對10個「不得」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開展學風教育和警示活動,重點自查自糾是否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使用功利、高額獎勵論文、抄襲代寫論文、非法買賣論文、學風建設虛化、學術權力異化等突出問題。教育部將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各高校經驗做法,同時對落實不力、問題嚴重的單位,視情採取約談、通報批評、公開曝光、責令整改等方式予以嚴肅處理。(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教育部:論文收錄數不得作高校導師招聘門檻
    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number of theses included in the SSCI and CSSCI)、引用率和影響因子(citation rate and impact factor)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resource allocation, material incentives and performance-based
  •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是什麼意思,sci,ssci與cssci之間有哪些區別?而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數量則被大家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
    《意見》要求,要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貢獻,審慎選用量化指標。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
  • 教育部:不得簡單以刊物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
    新京報快訊 據教育部官網消息,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 不把SCI作為職稱評聘直接依據,兩部委聯合發文
    學術同行評價、職稱評定等不再與SCI直接掛鈎SCI即指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
  • 【常識】什麼是SCI,SSCI CSSCI
    目前,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二、SSCI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
  • 中科院院士沈巖建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教師職稱評聘該被取消嗎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巖建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弱化院士社會影響力。沈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沈巖代表說,建議教育部將博士學位管理下放到大學,取消大部分科技成果評比,取消各類職稱評審,弱化院士社會影響力。
  • 評職稱要論文但別「唯論文」
    市民論壇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在廣東,部分高校的職稱評審改革,基本上都將教師職稱申報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研究型」三類,但未完全取消對教學型教師論文數量的要求。南京林業大學蔣華松因為這一新政而評上教授,成為一個小小的標誌性事件。
  • 教育部: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但將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並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二是SCI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於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但並不直接說明其創新貢獻。
  • 教育部:評價學術論文不以刊評文 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
    中新網11月3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 兩部門: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7月2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要求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兩部門擬出臺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圖片來自教育部網站新京報快訊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7月2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高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職稱系列改革有序推進
    科技日報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張蓋倫)「截至目前,中小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技工院校教師3個職稱系列的改革已經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兩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正在有序推進。」3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胡文忠在介紹教師工作時介紹,教師相關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已取得積極進展。
  •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
    一、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二、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的影響。
  • [科技日報]高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職稱系列改革有序推進 - 中華...
    科技日報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張蓋倫)「截至目前,中小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技工院校教師3個職稱系列的改革已經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兩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正在有序推進。」3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胡文忠在介紹教師工作時介紹,教師相關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已取得積極進展。
  • 掃盲篇:什麼是SCI、SSCI、CSSCI、核心期刊?
    SCI收錄的論文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SCI所收錄期刊的內容主要涉及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選用刊物來源於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其中主要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荷蘭、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收錄部分中國(包括港澳臺)刊物。
  • 「SCI論文至上」風可休矣!
    「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  SCI由外國機構創辦,是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平臺之一。但隨著SCI論文相關標準「獨霸」教育、科研領域各類重要核心評價體系,「科技創新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顯。  「SCI論文至上」扭曲崗位評價導向。
  • 寧夏:加大職稱論文審查 相似度超40%不得通過評審
    新華社銀川4月13日電(記者艾福梅)記者13日從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為進一步完善評審標準、創新評價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寧夏探索推動職稱制度改革。在論文方面,降低數量、提高質量,加大職稱論文審查力度,相似度超過40%不得通過相關職稱評審。
  • 深度丨關於SCI論文,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文意味著什麼?
    交匯點訊 23日,科技部正式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兩部門聯合集中發文,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