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谷微信號:yigoonet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下簡稱通知),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了明確要求。
學術同行評價、職稱評定等不再與SCI直接掛鈎
SCI即指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表示,近年來,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關指標,已經成為了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及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不利於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不利於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
由此,《意見》提出,高校、高校主管部門及其下屬事業單位,不發布SCI論文相關指標、ESI指標的排行,不採信、引用和宣傳其他機構以SCI論文、ESI為核心指標編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大學評價的標籤。
具體而言,在學術同行評價時,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和國內外專家評價評語代替專業判斷,並遵守利益相關方專家迴避原則。
在各類評價活動中,實行代表作評價,精簡優化申報材料,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重點闡述代表性成果的創新點和意義。
在學科和學校評估中,減少對學科、學校的排名性評價,堅持分類和分領域評價。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評價結果減少與資源配置直接掛鈎。
在職稱(職務)評聘中,在職稱(職務)評聘中,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學校在績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對院系和個人下達SCI論文相關指標的數量要求,要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避免功利導向。同時,《意見》還規定,學校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醫學大咖們如何看待SCI
近年來,不少醫界專家學者及知名人士都對醫療界「唯SCI至上」的風氣提出了質疑。
2019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在接受採訪時認為,SCI論文發表數量與絕大多數臨床醫生都沒有關係,或者說,與廣大看病的老百姓沒有關係。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是,誰是合格的臨床醫生?誰能治好病?所以,用SCI作為醫生職稱評估的指標是不合理的,很多臨床醫生的考核當中拼命追求醫學論文,這是我們反對的。「我不反對在學科層面上讓醫生有研究能力,多發表好的文章,但不能拼命追求這些東西。一個好的醫生,他不一定能寫出很好的文章,但是很多寫出好SCI論文的未必就是一個好醫生。」
張澍認為SCI論文正在毀掉一批年輕醫生:為了發文章佔用了大量精力和時間不好好學臨床;為了發表文章,年輕臨床醫生寫假文章、買版面,這種行為被發現,將會成為其一生的汙點,對其學術生涯造成重大影響。
而知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也曾表示,我國近年來SCI論文數量出現了「大躍進」。即使不是造假,也有相當數量發表的SCI論文也是為SCI而SCI。「因為發表SCI論文成為剛性需求。儘管SCI文章越來越多,真正轉化為有實用價值的成果幾乎為零,至少廖廖無幾,一些熱愛臨床工作,麻醉、手術、臨床水平很好,不隨波逐流,堅持醫生天職的優秀臨床醫生被邊緣化,在大醫院無立足之地。於是出現了絕非個別的有SCl又聽話好用,但上手術臺就手抖的人當上了科主任,我不議論其他科,心外科就有,還不是個別。」
胡大一認為:「職稱評審要有區分,當醫生不要重SCI而是重臨床,晉到主治醫生就行了,別再搞副正主任醫師了。」
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二、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的影響。SCI論文相關指標已成為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三、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應分別建立各有側重的評價路徑。對於基礎研究,論文是成果產出的主要表達形式,堅決摒棄「以刊評文」,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於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評價重點是對解決生產實踐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以及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對於服務國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一般不把論文作為評價指標。
四、完善學術同行評價。組織實施部門要完善規則,引導學者在參加各類評審、評價、評估工作時遵守學術操守,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議意見,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和國內外專家評價評語代替專業判斷,並遵守利益相關方專家迴避原則。組織實施部門可開展對評審專家的實際表現、學術判斷能力、公信力的相應評價,並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
五、規範各類評價活動。大力減少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事項。涉及學術評價的,組織實施單位應就評價指標和辦法聽取本單位科技管理部門意見。制定明確的工作流程和決策規則並在一定範圍內聽取意見和公示。實行代表作評價,精簡優化申報材料,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重點闡述代表性成果的創新點和意義。評審過程應嚴謹科學,遵循同行原則,對評審對象合理分組,遴選合適專家,併合理設定工作量,保障專家有充足評審時間。
六、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減少對學科、學校的排名性評價,堅持分類和分領域評價。對創新能力的評價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審慎選用量化指標,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評價結果減少與資源配置直接掛鈎。引導社會機構準確把握國家方針政策,科學開展大學評估排行。
七、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在職稱(職務)評聘中,學校應建立與崗位特點、學科特色、研究性質相適應的評價指標,細化論文在不同崗位評聘中的作用,重點考察實際水平、發展潛力和崗位匹配度,不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在人員聘用中,學校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
八、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在績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對院系和個人下達SCI論文相關指標的數量要求,在資源配置時不得與SCI相關指標直接掛鈎。要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避免功利導向。
九、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學校應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過程,發揮基層院系和導師的質量把關作用,加強對學位論文的質量審核,結合學科特點等合理設置學位授予的質量標準,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十、樹立正確政策導向。高校、高校主管部門及其下屬事業單位要按照正確的導向引領學術文化建設,不發布SCI論文相關指標、ESI指標的排行,不採信、引用和宣傳其他機構以SCI論文、ESI為核心指標編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大學評價的標籤。
文 | 醫谷
醫谷:擁有最全醫學大健康產業信息來源渠道,緊跟政策風向,傳播最新行業資訊;聚集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投資人,挖掘跟蹤創新項目,實現項目資本快速對接;網羅大量會展信息及展後報導,聚焦熱門產品技術,闡述專家大咖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