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取消職稱評定一事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各界人士中有為中科院叫好的,認為現行的職稱評定晉升制度完全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殘餘,不僅中科院應該廢除,而且全國範圍也應儘快廢除;也有人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我國尚不具備取消職稱評定的條件,中科院此舉究竟效果如何還應由時間來證明。那麼處於爭議焦點的中科院如何看待自己的變革呢?近日,針對社會上的各種疑問,記者採訪了中科院辦公廳的有關人士。
■評聘合一意味著多勞多得
問:在國家以職稱定工資的情況下,取消職稱評定,就意味著你的基本工資會因「聘任職稱」的變化而變化,那麼中科院的改革會不會對工作人員的收入造成影響?比如,國家事業單位漲工資,同樣是教授,「評聘教授」可按國家規定順利漲工資,「聘任教授」要按原始基本工資上漲,就可能要面臨一次又一次的漲工資損失?
答:應該說中科院現在實行的不是單純的聘用制,而是評聘合一的用人制度。在這種制度中,「研究員」等稱謂不再是一種技術職稱,而是一種崗位。也就是說,不管你現在是初級還是中級技術職稱,你都可能通過公開競聘成為「研究員」崗位上的一員。表現在工資分配上就是科研人員的收入由檔案工資、崗位津貼、績效津貼(包含成果、課題費等)三部分組成,三者比例為1:1:1,其中檔案工資是由國家按職稱標準來制定的,研究員有研究員的標準,教授也有教授的標準,在這一點上「聘任教授」與「評聘教授」沒有什麼差別,也會按國家的標準逐年累計提高工資。這樣加上津貼,從整體的工資水平來講,現在中科院「聘任教授」的收入已經遠遠高於以前的「評聘教授」。至於以上提到的「聘任教授」可能面臨的損失,只在此人沒有被聘上教授崗位時才會發生,但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沒能力擔任這個崗位,你就沒有權利享受相應的待遇,如果工資只上不下,對於國家倒是一種損失。
■評聘合一有利於人才流動
問: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全社會人才流動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已經實施改革的甲單位的「聘任教授」,到沒有改革的乙單位將不會被承認,「聘任教授」只是「地方糧票」,這就為人才的流動設置了障礙。因為一旦調動,一切要從頭開始。對此,中科院怎麼看?
答:從我們三年的實踐來看,這種評聘合一的制度非常有利於人才的流動。經過三年的調整,我們需要的人才流進來了,不合適的流出去了,有的流到大學去做教授了,有的流到公司做顧問去了,這是一種合理的資源配置。流出去的人並不是他們自身才能不行,而是因為他們可能不適合走中科院這種產、學、研一體的道路。我們應該相信中科院的含金量,在這個國家最高科研機構中工作的人出去後是不會沒有位置的。
■評聘合一是一套公平完善的評價體系
問:有人擔心取消評定職稱的「硬槓槓」(如文章、外語等),可能產生更多的人為幹擾因素。而且聘任制會不會產生大量「業績教授」,而損害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
答:首先應該說明的是評聘合一是在中科院三年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的科學的評價體系。評聘時,我們已經將權利下放給了各個研究所,不同的部門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自己的評價標準。比如對於改制以後併入公司的人員,評價時我們要看他的科研成果是否取得了經濟效益;但對於基礎學科,評價時就要看科研人員的學術論文水平、發表論文的數量以及科研成果的質量,在這個時候學術水平就是他的業績。經濟效益、學術水平這些標準會比評聘制的「硬槓槓」更硬,所以在評定時不會有人為幹擾因素。
問:從管理角度上講,「評聘教授」和「聘任教授」同在一個單位,他們之間的關係會不會不平等呢?
答:從「評聘教授」和「聘任教授」二者的地位上講,是完全相同的。截至今年3月底,中科院136個事業單位,除極個別單位尚在進行這項工作外,已全部實現了全員聘用合同制。但在中科院對於1991年以前參加工作的科研人員還是採用評聘制。到2005年隨著人員的更替,中科院將完全實行聘用制。
最後還要指出科技人員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只有通過這種評聘合一的制度鼓勵競爭、激勵創新才能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
■文/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