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聘合一打掉科舉殘餘 中科院解讀職稱評定改革

2020-12-04 搜狐網

  日前中科院取消職稱評定一事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各界人士中有為中科院叫好的,認為現行的職稱評定晉升制度完全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殘餘,不僅中科院應該廢除,而且全國範圍也應儘快廢除;也有人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我國尚不具備取消職稱評定的條件,中科院此舉究竟效果如何還應由時間來證明。那麼處於爭議焦點的中科院如何看待自己的變革呢?近日,針對社會上的各種疑問,記者採訪了中科院辦公廳的有關人士。

  ■評聘合一意味著多勞多得

  問:在國家以職稱定工資的情況下,取消職稱評定,就意味著你的基本工資會因「聘任職稱」的變化而變化,那麼中科院的改革會不會對工作人員的收入造成影響?比如,國家事業單位漲工資,同樣是教授,「評聘教授」可按國家規定順利漲工資,「聘任教授」要按原始基本工資上漲,就可能要面臨一次又一次的漲工資損失?

  答:應該說中科院現在實行的不是單純的聘用制,而是評聘合一的用人制度。在這種制度中,「研究員」等稱謂不再是一種技術職稱,而是一種崗位。也就是說,不管你現在是初級還是中級技術職稱,你都可能通過公開競聘成為「研究員」崗位上的一員。表現在工資分配上就是科研人員的收入由檔案工資、崗位津貼、績效津貼(包含成果、課題費等)三部分組成,三者比例為1:1:1,其中檔案工資是由國家按職稱標準來制定的,研究員有研究員的標準,教授也有教授的標準,在這一點上「聘任教授」與「評聘教授」沒有什麼差別,也會按國家的標準逐年累計提高工資。這樣加上津貼,從整體的工資水平來講,現在中科院「聘任教授」的收入已經遠遠高於以前的「評聘教授」。至於以上提到的「聘任教授」可能面臨的損失,只在此人沒有被聘上教授崗位時才會發生,但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沒能力擔任這個崗位,你就沒有權利享受相應的待遇,如果工資只上不下,對於國家倒是一種損失。

  ■評聘合一有利於人才流動

  問: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全社會人才流動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已經實施改革的甲單位的「聘任教授」,到沒有改革的乙單位將不會被承認,「聘任教授」只是「地方糧票」,這就為人才的流動設置了障礙。因為一旦調動,一切要從頭開始。對此,中科院怎麼看?

  答:從我們三年的實踐來看,這種評聘合一的制度非常有利於人才的流動。經過三年的調整,我們需要的人才流進來了,不合適的流出去了,有的流到大學去做教授了,有的流到公司做顧問去了,這是一種合理的資源配置。流出去的人並不是他們自身才能不行,而是因為他們可能不適合走中科院這種產、學、研一體的道路。我們應該相信中科院的含金量,在這個國家最高科研機構中工作的人出去後是不會沒有位置的。

  ■評聘合一是一套公平完善的評價體系

  問:有人擔心取消評定職稱的「硬槓槓」(如文章、外語等),可能產生更多的人為幹擾因素。而且聘任制會不會產生大量「業績教授」,而損害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

  答:首先應該說明的是評聘合一是在中科院三年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的科學的評價體系。評聘時,我們已經將權利下放給了各個研究所,不同的部門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自己的評價標準。比如對於改制以後併入公司的人員,評價時我們要看他的科研成果是否取得了經濟效益;但對於基礎學科,評價時就要看科研人員的學術論文水平、發表論文的數量以及科研成果的質量,在這個時候學術水平就是他的業績。經濟效益、學術水平這些標準會比評聘制的「硬槓槓」更硬,所以在評定時不會有人為幹擾因素。

  問:從管理角度上講,「評聘教授」和「聘任教授」同在一個單位,他們之間的關係會不會不平等呢?

  答:從「評聘教授」和「聘任教授」二者的地位上講,是完全相同的。截至今年3月底,中科院136個事業單位,除極個別單位尚在進行這項工作外,已全部實現了全員聘用合同制。但在中科院對於1991年以前參加工作的科研人員還是採用評聘制。到2005年隨著人員的更替,中科院將完全實行聘用制。

  最後還要指出科技人員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只有通過這種評聘合一的制度鼓勵競爭、激勵創新才能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

  ■文/祖薇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沈巖建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教師職稱評聘該被取消嗎
    或有意或無意,為了能夠評上高一級的職稱,老師們是比對著評審的條件,努力進取。可是現實卻往往是非常殘酷的,能評上職稱的人畢竟是少數。很多老師糾結自己的職稱問題,甚至影響了教學的積極性。說實話,在最初確立職稱評審制度時,其初衷是好的,目的就在於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更好地促進教學。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
    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學校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 不把SCI作為職稱評聘直接依據,兩部委聯合發文
    學術同行評價、職稱評定等不再與SCI直接掛鈎SCI即指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
  • 高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職稱系列改革有序推進
    科技日報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張蓋倫)「截至目前,中小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技工院校教師3個職稱系列的改革已經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兩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正在有序推進。」3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胡文忠在介紹教師工作時介紹,教師相關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已取得積極進展。
  •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後,市人力社保局對文件進行了詳細解讀。此次改革是自1986年職稱改革以來,30多年來本市再次啟動的職稱領域重大改革,涉及全市30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
  • 國務院:醫師職稱評定將大改革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會議上決定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其中包括: 臨床醫學要注重臨床實踐 會議上稱,現在醫師職稱評定沒有論文是過不了關的,這是一個「硬槓槓」。所以醫生們為了評定職稱,把相當多的精力用於寫論文上,臨床實踐反倒少了。而臨床醫學和其他學科不一樣,臨床實踐和臨床病例非常重要。
  • [科技日報]高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職稱系列改革有序推進 - 中華...
    科技日報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張蓋倫)「截至目前,中小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技工院校教師3個職稱系列的改革已經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兩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正在有序推進。」3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胡文忠在介紹教師工作時介紹,教師相關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已取得積極進展。
  • 【好口碑】昆明教育教學職稱論文發表需要多少錢
    昆明教育教學職稱論文發表需要多少錢  [2]楊詠梅。張東.關於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工作的探討[J].觀察,2009。  [3]謝村。蘭華榮。夏臥武.淺談高校教師職務評聘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  [4]許衡。汪進生.關於職稱改革評聘分開問題的思考[J].新疆石油學院學報,1999。  [5]張開祝。
  • 教育部: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的...
    【新民晚報·新民網】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其中包括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先行實施多項人事改革
    記者昨天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了解到,作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頭號「種子選手」,他們已經先行一步,實施了多項人事改革措施。副研究員競爭組長崗位按現有職稱標準,32歲的薛紅衛目前只是副研究員,但這並不妨礙他同時擔任兩個重要崗位的學術帶頭人———中德馬普青年夥伴小組組長和國家973項目的有關子課題負責人。
  • 職稱申報建黑名單 學術造假一票否決
    不發表論文就評不上教授、過不了外語考試就無緣評職稱……近年來,我國的職稱評定製度屢遭詬病。昨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向社會公布,對職稱評定製度進行重大改革。  《意見》要求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並明確提出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 老徐評醫 ▏衛生職稱改革徵求意見稿並沒有廢除百病纏身的「學分制」
    最近,醫療圈最關注的就是衛生職稱改革。12月1日,人社部、國家衛健委聯合制定的《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開始公開徵求意見了,並將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確定為2020年12月15日。有意見,趕快提。
  • 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包括哪些?看完心裡有數了
    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包括哪些?看完心裡有數了我國的職稱制度是作為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和管理的一項制度,關係著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因此也廣受關注。目前職稱主要是按照系列來劃分,有工程師、衛生、經濟、統計等不同系列,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可以評聘不同系列的職稱。比如中小學的教師參加的就是教師系列,而醫院的醫生、護士就是參加衛生技術系列。我國的職稱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大級別,目前職稱制度主要是應用在各類的事業單位中,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崗位是通過評聘職稱來晉升崗位級別,提高工資收入。
  • 中級工程師是全國通用嗎,工程師職稱評定有哪些條件
    職稱評審近年一直都有改革措施出臺,而每年參與職稱評審的機會只有一次,所以大家想要評職稱就不能等,今年你是符合條件了,但難保下一年它就改成什麼樣了。 假如又有新政策下發,你突然不再符合要求了,豈不是錯失了良機,到那時你能怪誰,也只能自己認栽,誰叫自己當時不夠果斷呢。
  • 中級職稱15年,仍然十級崗位是否正常呢?職稱崗位是什麼確定的?
    職稱可能是讓很多事業單位職工,尤其是教師又愛又恨的東西。晉升上之後可以提升工資,晉升不上去又干著急。 職稱,過去一般是職務稱呼,比如說正教授、副教授、講師等等。後來,由於職稱成為了專業技術水平評價的一個標準,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地方實行了評聘分離。
  • 職稱改革:全國已沒有統一組織職稱英語考試 計算機考試仍可報名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1986年以來的職稱制度已迎來重大改革。4月9日,記者從四川省人社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日前,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其中諸多改革新招,被視作解開人才提升的「枷鎖」。
  • 學歷提升和職稱評定有什麼聯繫?
    學歷提升和職稱評定有什麼聯繫?現如今社會,你會發現現在評審職稱的人越來越多,那麼你知道評審職稱為什麼這麼重要麼?說到評審職稱,大家先考慮的應該是為什麼評審職稱,怎樣才能拿到職稱證書?一般而言,通過評定獲得職稱證書的人比通過考試獲得職稱證書的人更容易被社會認可與接受。因為評定職稱的人有資格、有經驗;而通過考試獲得職稱證書的人缺少資格、缺少經驗。在當今社會,在能力重於學歷,水平重於文憑的共識下,越來越多的人踴躍評定職稱。一、什麼是職稱?
  •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考核改革的開始
    這種上下心知肚明的學術造假,實乃教師職稱評審機制孕育出的一大怪胎。  不發表論文不等於水平低  職稱對教師來言,既是工資待遇,也是水平的代表,於是,有人不惜一切,將職稱評定當作人生三喜之外的又一喜,更是比買一棟樓房都重要。  職稱評審過程中一些「硬槓子」也很多,但發表論文卻是最硬的硬體。
  • 醫生評職稱要改了
    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曾表示,職稱評審的唯論文傾向「毀掉」了一批年輕人才,年輕醫生把過多精力用在發表論文上,不好好學臨床;甚至有人為了發文章,寫假文章或買文章,被發現後前途盡毀。總理呼籲破優化醫師職稱評定體系在近日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批評了我國醫學教育「重論文、輕臨床」的現狀。李克強表示:據我了解,現在醫師職稱評定沒有論文是過不了關的,這是一個「硬槓槓」。
  • 這些論文對職稱評定可能沒用!(一)
    每年的教師職稱評定,讓很多的老師煞費苦心,有的人為了職稱名額忙碌著,有的人為了榮譽證書忙碌著,有的人還為了職稱論文忙碌著,可是忙碌歸忙碌,但是,小編今天要告訴你,關於一些評職稱中論文發表的秘密。首先,小編要告訴大家職稱論文怎麼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