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名專著 代發論文 「評職稱」中有「套路」

2021-01-12 央廣網

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青椒」(青年教師)評職稱如同翻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於評職稱難成了不少高校「青椒」的心中之痛。

為更快翻到山那邊以升職加薪,有人不惜鋌而走險抄起了小道,花錢掛名專著、代發論文等,滋生出種種亂象。這其中究竟有何貓兒膩?折射出哪些評職稱中的痛點?又該如何對症下藥?

開學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以「青椒」之名去探究了其中的「套路」,並採訪了部分「青椒」、相關專家,試圖尋求解決之道。

掛名專著,代發論文 「評職稱」中的「套路」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某購物網站上搜「專著掛名」,便蹦出約10家相關網店。

點進一家,諮詢客服,「能專著掛名嗎?」

「您是評職稱用嗎?」客服幾乎秒回。

客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來這裡諮詢、交易的人「基本上都是評職稱」,代出獨立著作至少需要2.1萬元,合著則一般每人約1萬元,找齊需掛名的作者後便可籤訂合同、付定金、安排出版、支付尾款。

其中,書的內容則由「專業人士」代寫。客服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解釋:這是因為有的老師沒時間寫,「有的老師有書稿也沒用,自己聯繫不了社裡,需要專門的圖書公司去向社裡報題……有的書稿質量不行,反而會增加成本。」

另一家網店則直截了當告訴記者,專著的內容由「出版社編輯寫」,而且會根據掛名作者的研究方向去寫書稿,「書中每個作者負責部分章節內容,該部分章節的內容會和您的研究方向一致。」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繼續以高校教師的角色向客服諮詢如何出合著,客服則給記者拋出3本專業教材的名稱、出版社信息,供記者選擇,並向記者保證,「能接就肯定能出版」,需先確定書籍名稱、字數、出版社、出版時間等信息,再籤訂合同,付全款一半,安排出版,新聞出版總署查圖書在版編目cip(僅獨著作者或者合著主編可查到),付尾款。其中一主編,10萬字,9500元;二主編,8萬字,8500元;三主編,8萬字,7500元;副主編,3萬字,2000元;參編,只掛名,不參與編撰,1000元……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到,該網店不僅能掛名出專著,還號稱「可在某大核心期刊代發論文」。刊發的前提則是老師所在單位須是「二本單位及以上,有基金」,代寫代發需1.7萬元,3500元版面費則自理。

該店自稱是「七年老店」,網店頁面顯示,「圖書掛名」這一產品月銷5215筆,「論文發表」月銷11650筆,粉絲1.1萬人。

重科研,輕教學 亂象中的職稱之爭

根據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於去年印發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第十五條,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申報教師一旦被發現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等,按國家和學校相關規定處理。因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等通過評審聘任的教師,撤銷其評審聘任結果。

然而仍有人鋌而走險,這在福建省某公立高校講師高護(化名)看來,不足為奇,「期刊的版面就只有這些,但要發論文的人那麼多,不託人找關係很難發出來。所以有些人乾脆找人代寫代發也不奇怪了。」

近來,高護為託關係找期刊發論文已花費近萬元,因為要評副教授至少需要3篇一類核心期刊的論文,其中一篇用一本專著抵消。對於高護來說,出專著「不成問題,學校出版社可以給免費出版」,但自己沒時間寫且又不想「隨便寫寫」,而發論文則成了他的一大難題。

「高校青年教師評職稱難確實是個客觀存在的問題。」中國政法大學人事處副處長宋乃龍認為,評職稱需要較高的教學科研水平,是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但個別老師為了尋求快速成長做出急功近利的行為,這一方面與高校教師群體競爭壓力大,待遇偏低,生活壓力較大不無關係;另一方面,當前「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導向,甚至是「重量不重質」的評價機制,使青年教師疲於學術產出,也刺激了個別青年教師為了完成評職稱的科研量化指標,而做出一些學術不端行為。

「職稱的評定主要有兩大硬性標準:一是教師的資歷;二是達到一定教學標準和科研的標準,其中科研的標準相對比較容易量化,比如論文、獲獎情況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大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張政文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多年來沒徹底解決的問題,比如重科研,輕教學。

究其原因,張政文認為,其核心的問題在於教學成果轉化周期長,且教學成果不容易量化,在學生、同事評價老師時也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這位老師比較嚴厲,其實這未嘗不是件好事,但同學就給老師打低分。

但也有「青椒」向記者「吐槽」,很難有完整時間進行科研。「上課、培訓、各種會議等常佔據了教師大半時間,利用零碎時間進行『見縫插針』式的科研,反而成了很多人的常態,但科研若沒有完整的時間和長時間的積累,也很難出精品」。

此外,在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副校長宋寶安看來,目前很多青年教師感覺評職稱難,也與高校崗位設置有關,「這麼多年來,我們的人才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我們大量評職稱,現在很多高校的崗位已經滿了,所以只能退一個補一個,青年教師就更難一些。」

多元化,精細化 高校教師評價體系需完善

針對因「評職稱」而催生的亂象,宋乃龍認為,應內外兼治。

「『掛名專著』『代發論文』等現象說明相關部門監管存在漏洞,特別是代發論文網站已成代發論文信息的主要集散地,查處起來非常困難。而且也沒有操作性強的對此現象進行規制的文件,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三不管地帶。」宋乃龍建議,儘快通過監管操作性強的立法或其他規範性文件,構建新聞出版、公安、工商、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執法機制,懲處提供違法行為的企業,切斷利益鏈條。

此外,宋乃龍認為,要大力提高青年教師地位待遇,為青年教師發展解決後顧之憂,同時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對於師德師風違規行為,堅決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更重要的,則是「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構建符合教師發展規律的公平、公正、公開的教師發展環境」。

「不能再唯論文論。」宋寶安態度堅決地說。他認為,高校老師往往擔任著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那麼對於高校教師評價就要多元化,將老師分為教學型、科研型等不同類別,對於教學型老師則主要將上課效果、精品課程、教學教改、學生滿意度等作為評價指標。

對於這一點,張政文也有所思考。

在此基礎上,他認為還要對不同崗位的老師進行更細緻的劃分,結合老師的具體崗位、定位來進行分類評價衡量,並在教學能力和科研要求等方面作出明確的區分,「不同崗位的老師情況不一樣,如教專業課程的老師要比公共課的老師作出科研成果的機率大,教物理學的老師則要比雷射專業的老師更難產出論文。」

在宋乃龍看來,還應結合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實施精細化分類支持,對於新入校教師、從事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或前沿研究的教師以及教學經驗豐富、但科研創新能力處於下降期的老教師,進行分類考核評價,比如在其學校中就實行,面向新入校教師實施預聘制,面向青年教師實施破格晉升不限指標制度,學術質量高、數量欠缺的教師允許通過更為嚴格的代表作評價標準進入聘任程序等。

宋寶安認為,目前高校也在不斷調整,隨著高校自主權的空間擴大,學校也將在崗位評聘、績效考核、教學管理上有更多的自主權,「我們以後可能會根據學校的需求考慮增加崗位,向教師打開更多晉升渠道。」

相關焦點

  • 青年教師職稱評定亂象:「七年老店」掛名出專著
    原標題:青年教師職稱評定亂象:「七年老店」掛名出專著   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青椒」(青年教師)評職稱如同翻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於評職稱難成了不少高校「青椒」的心中之痛。
  • 圖書專著相比期刊在職稱評審中有哪些優勢?
    很多需要評職稱的朋友會對出版圖書專著和期刊發表論文有些不了解,因此會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不太清楚出版圖書專著和在期刊發表論文相比有什麼優勢。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第一、相對來講出版專著難度小準入要求低。
  • 論文代發可靠網站與可疑網站特點對比
    如何在遍布謊言和套路的論文發表之路上找到靠譜代理機構?如果一上來就打款定金,一般不太可信,定金最好能有第三方擔保付款。畢竟任何事情,只要存在時間差就有風險,一定要把控風險,把風險降低為02、是否有營業執照、對公帳戶。辦公地址公開,隨時歡迎來訪。這樣保證客戶的安全,就是保證自己的安全,如果是騙子,收了錢不發表在正刊上面。受害者肯定會找上門,所以,有了這一條,論文發表最好的網站七成可以確定,公司成立時間越久越好。
  • 通訊作者怎麼標註,可以評職稱嗎?對評職稱有用嗎?
    除了什麼是通訊作者外,職稱論文中通訊作者怎麼標註的問題同樣難倒了一大片,看似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卻有很多都沒有注意到,再就是通訊作者的實際使用效果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那麼通訊作者可以評職稱嗎?通訊作者評職稱有用嗎?通訊作者對職稱評審實際使用中的作用在哪裡呢?
  • 醫護人員為何易成「代寫代發論文」受騙群體
    今年41歲的王女士是江蘇省泰州市某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為評職稱,她需要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年不執筆的王女士聽朋友介紹,網絡上有「槍手」專做「代寫代發表論文」的生意,便有些動心。讓人沒想到的是,王女士遇到了騙子。據偵破此案的江蘇省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介紹,該犯罪團夥累計作案1000餘起,詐騙600餘萬元。
  •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考核改革的開始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東方網6月26日消息:海南省近日出臺《中小學、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論文代表作鑑定實施辦法》,論文發表不再作為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教師為了評職稱花錢買論文,或者花錢買版面出版論文等「論文造假」現象,在中國教育界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 據說,永州環境保護職稱論文電子期刊認可嗎
    永州環境保護職稱論文電子期刊認可嗎  4.整體框架檢索。  重點研讀對自己寫作有借鑑作用的文章,可以是對策、框架以及表達。這個時候可以摘抄。根據自己文章的提綱摘抄一些論點。寫出自己文章的佳框架以及論述重點。
  • 3萬元代發論文?期刊提醒是騙局
    「李老師」說,她的公司在大興區一個大廈內,老總和那些期刊主編都是親戚、朋友關係,只要論文中的數據沒有什麼問題,其他都可以後期修改,如果因為論文水平太差實在無法發表,公司還能退錢。  拓展  代發論文充斥各大平臺  「交錢後上當」屢有發生  北青報記者發現,在微博、淘寶、QQ、微信等平臺上輸入「論文代寫」「論文」等相關字樣,均能輕易找到與論文代寫或者代發相關的商家。
  • 醫生論文評職稱調查: 制度性的逼良為娼
    另一位 36 歲的王醫生是鄭州市某基層醫療中心有名的「好大夫」,看病細心、經驗豐富,臨床經驗一流,但因為遲遲過不了論文關,一直沒法評職稱,忍無可忍也只好想辦法花高價錢解決。「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了。」王醫生感嘆,她有一位特別好的老師,是河南省某三甲醫院的科主任,因拒絕論文造假,直到退休,依然還是副主任醫師的職稱。而老師教出的很多年輕學生,早都已晉級主任醫師。
  • 張家界機電工程職稱論文需要多少篇
    張家界機電工程職稱論文需要多少篇  ②樣式正文要求,字體為宋體,字號為小四或四號字,段落為1.5倍行距。  ③三號標題為宋體,三號字,加粗。  中級職稱評審論文  ④如果有圖片則居中,圖片描述記得用三號字居中,圖片一定要清晰,不可模糊,必須是精繪圖和原照片,不要有水印。  ⑤文章中帶公式的話,公式號右側對齊,公式號以章統一編排要點:段落右側對齊為好。發明專利申請。
  • 為了發論文評職稱,這些醫護人員被一夥初高中畢業生騙走600萬
    2019年,她終於等到了評職稱的機會,沒想到因為找人代寫、代發論文,喜事變悲劇。評職稱需要發論文,但多年未執筆,王女士很苦惱。2019年5月,她在網上搜索「代發論文」,聯繫上一位商家,對方稱不僅可以代發,甚至可以代寫,並保證見刊。談好價,王女士先付了3000元定金。8月,她收到文章,內容果真與自己說的課題相關,只是並無研究成果,按正常情況很難刊發。
  • 職稱考試後學生仍遭簡訊騷擾 花錢發表論文成產業
    3月29日全國職稱英語考試結束後,許多考生依然頻遭電話、簡訊騷擾。與考前兜售考題、答案不同,新一輪的騷擾主要是為了「幫助」考生發表論文。 在國家級、省部級刊物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是職稱評定的「硬槓」。一些人為評職稱花錢發表論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網際網路線上線下,也已形成頗具規模的「金錢換版面」一條龍產業。不過,在魚龍混雜的代發論文「產業鏈」中,暗藏許多騙局。
  • 人工智慧專業也可以評職稱了?
    誰能評?評什麼?怎麼評? 據悉,北京市人工智慧專業職稱評價工作採取「個人自主申報、行業統一評價、單位擇優使用、政府指導監管」的方式,每年開展一次。 誰能評?  適用於在本市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從事與人工智慧相關算法、深度學習等多種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對人工智慧系統進行設計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  評什麼?
  • 職稱評定,2019年不得忽視的職稱論文和繼續教育學時
    近幾年評過職稱或對職稱申報政策了解過的,都知道,申報中級職稱評審不光要畢業年限滿足,還要論文和繼續教育學時滿足,尤其是論文,必須要發表在隔年,意思是2019年評職稱,職稱論文必須要發表在18年及之前的期刊上。
  • 想要評職稱,發表的醫學論文居然還有時限?
    一般來說,職稱論文的有效期通常是取決於職稱評職的年限,不過不同地區對於年限有不同的規定,這個可以向單位了解,也可以去當地的人事局諮詢一下具體情況。就目前而言,有關職稱論文發表的有效期問題主要有以幾點。具有時效性的醫學職稱論文容易過期有的人擔心發表早了,會不會在評職稱時用不上,其實這個不用太過擔心,一般只要論文與要申報的職稱等級要求的論文相符,且沒有用來評過職稱,那都是有效的。
  • SCI論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評職稱有什麼區別?
    發表一篇SCI論文,若是用於職稱評定,參評人還得滿足評審單位認可的署名作者位置。一篇SCI論文中,通常被認可的位置是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但兩者在參評職稱上有不同。那麼,SCI論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評職稱有什麼區別?
  • 造假 臺灣多位「大咖」因掛名而捲入論文造假風波
    掛名的作者有不少「大咖」,其中包括時任臺大醫院院長的楊泮池,他在事情曝光後請辭;此外還有時任「國科會主委」、現任臺當局副領導人陳建仁,不過他當時推脫稱「沒有看過論文」。連日來,「臺大論文造假風波」不斷延燒,這讓人聯想到2014年的「陳震遠論文審稿造假案」,該案當時同樣震驚島內學界。
  • 評職稱要論文但別「唯論文」
    市民論壇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在廣東,部分高校的職稱評審改革,基本上都將教師職稱申報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研究型」三類,但未完全取消對教學型教師論文數量的要求。南京林業大學蔣華松因為這一新政而評上教授,成為一個小小的標誌性事件。
  • 河南中小學教師申報副高及以下職稱不必再寫論文
    河南中小學教師申報副高及以下職稱不必再寫論文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河南職稱改革出臺新政,中小學教師申報副高及以下職稱,論文將不再是必要條件。
  • 河南試點教師職稱改革 副高及以下評職稱不必發論文
    原標題:河南試點教師職稱改革 副高及以下評職稱不必發論文  河南試點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  副高及以下評職稱不必發論文  今後,凡試點中小學教師申報副高及以下職稱,論文不再作為必備條件。近日召開的河南省職稱工作會議傳出的這一信息,為全省15萬餘名中小學教師「減負」。  據河南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省將在鄭州、焦作、許昌和省教育廳直屬學校進行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凡試點區域內的中小學教師申報副高及以下職稱,論文不再作為必備條件。教師每年要寫一篇教學反思,不要求發表,但要在校內進行內部交流,以提升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