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假論文炮製者聶繼紅實為礦大待崗人員,校方正進行深入調查
12月16日,新華社以「大學教師為何造假?」為題報導了安徽亳州師範專科學校部分教師申報副教授的論文有造假嫌疑一事。
報導中提到,亳州師專的假論文絕大部分是從中國礦業大學教務處工作人員聶繼紅那裡買的。快報記者追蹤發現,聶繼紅並非中國礦業大學教務處人員,而是該校一名待崗人員。中國礦業大學校長王悅漢說,校方目前已責令紀委部門介入調查、嚴懲相關人員。遭遇論文侵權的相關學者則寬容地表示,並不打算追究造假者的責任。教育專家認為,「12名教師為評副教授買論文」折射出了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失真的尷尬現狀。12名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在前不久進行的2005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中,評委會發現亳州師範專科學校教師申報材料有論文造假嫌疑。經核查,這所學校自2003年至2005年共有12名教師為評副教授,通過中間人花錢買論文造假,每篇假論文成交價格在1500元至2000元左右。
據調查,造假者的主要手段是將別人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某篇論文有作者署名的頁面撕掉,把原作者的名字換成需要的名字,然後重新印刷,再把刊物重新製作、裝幀。最後在申報副教授時將造假後的期刊樣本放進申報材料中。最早介入調查此事的新華社記者周劍虹介紹,用以造假的論文主要來自《中國礦業大學學報》、《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等國內期刊。
賣論文者為礦大落聘人員
被「改頭換面」的論文有浙江大學張麗華發表在《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秦觀賦論與詩詞創作」和臨沂師範學院李紅婷發表在《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的「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價值取向」等文章。經聶繼紅之手,這些論文就成了代某和方某某的「作品」。周劍虹介紹,根據她的調查,聶繼紅以各種方式賣出的論文有20多篇。她說,聶繼紅應該受到法律制裁。安徽省教育廳人事處則表示,造假一事教育廳還在進一步調查。至於如何追究聶繼紅的責任,是否報案,還要等事情最終明了以後再決定。
中國礦業大學紀委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聶繼紅製造販賣假論文一事學校也是11月份才知道的。當時安徽亳州師專來徐州專門調查此事,學校才初步掌握一些相關情況。當時亳州師專紀委人員還專門找聶繼紅進行了面談。據該負責人介紹,聶繼紅先後在礦大實驗室、教務處和學校人才交流中心工作,出事時就是在人才交流中心,目前學校紀委已經介入調查處理。儘管記者多方聯繫,但還是沒有見到處於風口浪尖的聶繼紅本人。
「安徽教師論文造假風波我也聽說了。聶繼紅原來在學校教務處工作,主要負責教材方面的事宜。幾年前,在學校組織的崗位競聘過程中,聶繼紅因種種原因落聘。學校就將處於待崗狀態的他安排到了學校人才交流中心。該中心都是學校待聘人員組成的,每月只領取一定的生活費用。學校此前並不知道聶繼紅炮製假論文的事情。」中國礦業大學校長王悅漢表示,「學校目前掌握的情況也有限,聶繼紅論文造假到底達到了什麼程度,我們要等事實查清後才能說。如果違反法律,學校將配合司法部門對其進行查處;違紀的,學校將對其給予嚴懲。」
原著作者不打算追究責任
李紅婷是臨沂師範學院教授,西南師範大學的博士生,同時還是該校數學系的副主任,她發表在《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的「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價值取向」一文成了聶繼紅造假的對象。12月22日下午,記者電話聯繫到了正趕往濟南出差的李紅婷教授。她在電話裡說,關於抄襲自己論文一事她已經在相關報導中看到了,亳州師範專科學校本身並不具備相關科研水平,但是教師申報副教授卻有這種科研要求。她寬容地說,自己並不打算追究造假者的責任。
論文數量成了評職稱門檻
記者從一份安徽省高等學校副教授任職資格考評標準中了解到,要申報副教授任職資格,一項比較基本的要求是: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專題學術論文和教學研究論文5篇以上(均為獨撰或第一作者,下同),其中在國家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不少於2篇;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師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專題學術論文或教學研究論文4篇以上,其中在國家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篇以上。代表作經同行專家鑑定達到副教授學術水平。據了解,其他各省教師任職資格考評標準也基本上大同小異,都有論文方面的定額考量。
江蘇某專科學校一名教師苦惱地表示,要想讓社會更認可自己,就要有相關任職資格。而要獲取副教授、教授這種資格,「論文關」已經成了橫亙在自己面前的一道坎。他認為,專科學校對教師考評時,更應該重視其教學水平,科研應放在其次。
評價教師不能光盯著論文
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科學與管理系主任龔放表示:12名教師買論文事件折射出了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失真現象。這種評價體系過分看中科研,卻忽視了教學。因為科研成果是看得見的「硬通貨」,而教學水平是不好衡量的「軟通貨」,加之教師職稱的晉升等都與科研成果掛鈎,這就在體系上助長了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
龔放建議,我國當前高校教師評價體系要引入同行匿名評價體系,引入迴避制度,真正使科研論文反映出教師的真正水平,而不是靠論文的數量來反映。同時,也可引入學生回溯評價制度,組建一些專家庫,從中抽出專家,對同行的某些科研成果進行評價。也可讓那些已畢業多年的學生回頭來評價,哪些老師在大學中對他們產生了哪些不同的影響。
此外,不同性質的院校在評價教師時可採用不同的體系,如北大、清華、南大、復旦等綜合性的高校,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要注重他的科研能力。而對於那些以教學為主的專科和一般本科院校,則應更注重老師的教學能力。
(責任編輯: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