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校教授的不同
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教授,不論名牌高校還是高職院校,不論水平如何,只要各種的灌水論文就可以被評為教授,甚至還有一些完全不做科研,沒有任何科研著作的教授存在,最近南京林業大學把一位專職授課的教師評為教授,這名教授沒有一篇科研學術論文,引發媒體的讚揚,認為這是讓廣大高校教師回歸教學的本質!然而對比海外高校,中國國內高校的教授評選的太容易,似乎國內高校把教授名銜弄成每一位高校教師必須獲得的職稱一樣,年齡大了,講課多了,不論科研成績多麼的差,都會被評為教授,因此中國高校的很多教授,如果前往海外求職,估計很多人連講師的資格都沒有。同樣的道理,南京林業大學評選出來的教授,也很難進入清華大學當教授,畢竟高校有自己的標準,清華大學不存在逛講課就能評為教授的機會,因為在科教名校中,即便是院士也要授課!想要評為教授,不僅需要有科研的實力,還需要有授課的經驗!
科教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區別
大學分為兩種,一種為科教型高校,一種為教學型高校,在美國科教型高校是最頂尖的20%,如果能進入這些20%的高校當教授非常的難,很多人一輩子都是助理教授,連副教授都無法達到,因為科教型的高校不存在靠講課就可以獲得教授榮譽的崗位。因為頂尖高校的教授如果沒有科研實力,他就不會有新的知識的及時的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只能照本宣科地講授老掉牙的知識,而高校最大的傳授是思維和創造力,翻課本自學的能力對於優秀的大學生來說是最基本的素質。光講課的教授不能帶給學生新的知識和創新思維,因此中國很多高校的學生,平時上課可以逃課睡覺,到考試的時候,翻閱課本,照樣可以考高分!然而在海外名校,北京大學研究院院長前往芝加哥大學學習,教授們都有自己的授課內容,如果不認真聽講一課,很可能就會跟不上,大家可以查閱北京大學研究院秦春華教授的文章《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很少偷懶?》。大學授課本應是老師們必備的素養,武漢大學有一門課程由平均年齡70多歲的6名院士共同授課,因此授課不應該成為一種獎勵,而更多的是高校教授們必備的素質!
網友:區分教授,別害人
因為南京林業大學沒有一篇論文的教授飽受媒體的讚揚,然而網絡中卻有很多在讀研究生們有不同的看法,高校可以隨意評選各種教授,但是以後一定要區分教授,不要讓這些教授招研究生,因為沒有科研水平的教授,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做科研,如何指導研究生去做科研?隨著國家提升高校畢業生的畢業水準,每年延期的研究生並不是學生不優秀,只是國內很多的教授科研水平太差,自己都發表不了論文,如何讓研究生發表論文,這樣的教授團應該被區分出來,不能讓他們來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