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在教師職稱評價改革中,走在了全國前列,加上今年國家連續發文要求高校進行深度職稱評價體系改革,不再看影響因子,不再看誰的SCI論文數量多,而是要求看論文是不是做了原創性、創新性工作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許昌博士,長期從事核物理的基礎理論前沿研究。在旁邊的同事看來,這樣的研究沒有什麼「前(錢)途」,而且很難,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個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基礎研究領域。因為像許昌這樣的博士,如果一直做這種研究,周期很長,一篇好論文從有想法到發表出來需要好幾年,如果發不了頂級期刊的SCI論文,即使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南京大學以前的評價制度中,也是很難評上正教授的。
但是這幾年,南京大學改革了以往只看頂級期刊論文的評價模式,讓許昌這樣的博士也有很大機會評上正教授。據許昌博士說,他在晉升正教授的過程中,並沒有拿那些發表在國外期刊的SCI論文來介紹成果,而是拿了一篇發表在國內期刊《中國物理快報》上的一個創新工作進行介紹,這個創新的工作匯報獲得了教授委員會的高度認可,獲得了教授委員的全票通過。
從中科院論文分區表可以查到,目前《中國物理快報》只是一本低影響因子的SCI期刊,影響因子常年在1到0.8之間徘徊,比物理學科高影響因子的頂尖SCI期刊,低了十幾倍。
不僅如此,南京大學還增加了先進技術組合冷門絕學組的教授委員會,用來鼓勵那些願意坐冷板凳的基礎研究人員。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檔次越低的高校,評上正教授的條件反而卡得越死,例如都需要幾篇SCI二區以上的論文,需要多少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需要多少教學工作量,需要幾年留學經歷等等,一個指標達不到,就算做了多少個原創性工作,也不能順利評上正教授。
像南京大學這樣的頂尖名校,敢於大膽做出這個評價機制的改革,是非常需要魄力的,也給其他低檔次的學校提供了一個標準案例和模板,值得其他低檔次的高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