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大體意思如下:
以往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多方面造成了問題和矛盾,急需解決。
第一個問題就是傷害教學:只看有沒有發表SCI論文等指標,而不看教學質量,導致很多高校教師把重心和精力都放在撰寫SCI論文,上課照本宣科,沒有創新,課堂走形式,考試照搬作業題,這種教學態度已經在大學生中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很多大學生抱怨:「大學教授上課,就是讀一遍課本,或者很快過一遍PPT,課後很難找到老師答疑,感覺自己就是課堂上一個擺設,聽懂聽不懂老師都不會管。」
第二個問題就是傷害科研:南京大學教授蘇新寧一語就指出要害「部分高校還將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與重金獎勵掛鈎,不看論文質量,只看論文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把發表論文當作學術GDP,現在只看一區和二區的SCI論文,三區以下的SCI論文都被當成垃圾論文,錯誤地把發表頂級論文和一個教師的學術水平簡單劃等號。所謂高風險,高收益,極大誘發高校教師鋌而走險,論文造假和論文買賣儼然已經成了一門火爆的地下生意,造成了不良學術風氣。
第三個問題就是傷害教師:由於以前那些評上教授職稱的老師,都是靠發表大量論文才得以晉升,很多資源已經嚴重向這些已經評上教授的老教師傾斜,他們佔據了大量的優質科研經費、實驗室和研究生,不用怎麼上課,也不用到一線做科研,依然能夠拿到最高的績效工資和各種獎勵。而青年教師一無所有,不僅需要照顧家裡的老小,還要上很多課,更要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艱苦做科研,一旦中間沒有發表論文,等將來三年一考核就會馬上被淘汰出局,毫無穩定性和安全感。
正是因為這些佔據大量資源的老教授們,不再進入一線科研,不再有創新的想法,因此國內的許多科技難題,很難被真正實現突破。
針對這些問題,日前國家已經開始重視,正在準備啟動新一輪的破除四唯舊政策,例如,分類職稱評定,將是未來國內所有高校,都比較有希望真正落地實施的一個好政策。作為一個普通青年教師,人言輕微,也只能期待國家早日出手,讓更多資源和利好政策往青年教師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