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SCI論文獎勵政策受質疑,科研績效該如何評價?

2020-11-30 騰訊網

理性認識和踐行科研績效激勵指導政策

作者 | 馬軍

今年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下發了系列學術評價政策。7月末,科技部再次下發指導文件《自然科學基金委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

從這些文件出臺後引發的反應來看,管理人員和一線科研人員對於所謂的SCI論文的作用,以及是否該給SCI論文獎勵的爭議不少。

科技部網站相關文件的截圖

經過仔細學習相關文件,我認為:

1,SCI論文依然非常重要,但不能以影響因子和數量來評價學術貢獻。

科研成果的載體和展現模式體現為技術轉讓,直接給企業和地方經濟帶來顯著利潤;發明專利的授權和SCI/EI期刊論文的發表,甚至國內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也是呈現科研成果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基礎學科研究領域更是如此。

期刊論文發表是宣示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的最快有效方式。期刊論文發表是宣示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的最快有效方式。全世界SCI期刊9400多種,還有數千的EI期刊,數萬的中文期刊。

至於論文發表在什麼樣的期刊,取決於多種因素。作者,審稿人,編輯以及經費支持力度。如果作者能準確評價自己的科研成果,那麼容易選擇恰當的期刊,這裡面也有一個寫作技能問題。

實際上,以我在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17年的經驗來看,雖然SCI期刊有等級,往往是比較平庸、跟風和熱門研究內容更容易被審稿人和期刊接納。太新的成果往往違背已有知識,容易被編輯和審稿人否定。

這種情況下,作者可以選取一些Open access的期刊爭取快速發表,時間會檢驗真偽。

絕大多數期刊都有固定的審稿人和作者隊伍,和學術編輯隊伍。這些人的偏好決定了期刊的層次和版塊選擇。

因此,首次在一個陌生期刊發表第一篇論文還是困難非常大的,即使你在更高分區期刊發表了論文,不見得你一定能在「低端期刊」發表同樣層次的學術研究論文。

有經驗表明,如果要在那些名氣大的一區期刊發表論文,多數情況下,你的作者裡面沒有那些「知名大牛和編輯」署名,或者沒有那些有良好發表記錄和高H因子研究人員的合作署名,在投遞高影響因子和分區期刊時基本上會被形式審查拒掉。

因此,所謂高影響因子期刊也只是少數人的遊戲,研究人員不必太在意這個影響因子。

實際上期刊的影響因子總是極少數論文貢獻的。甚至出現了發表在一些知名期刊的論文引用接近於0的滑稽事情,而一些在低端期刊發表的論文卻有很高的引用,甚至幾十年後竟然作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主要支撐材料。

引用多只是表面這個話題研究的人比較多,更多的人能順著這個話題繼續開展研究和發表論文而已。任何人的一篇論文不能代表一個期刊,就像一個集體裡個體差異性還是非常大的。

目前的科技成果評價如基金申請,科技獎勵申報都推行代表作。有的地方要求提供5篇代表作,有的要求提供10篇甚至15篇代表作。

實際上,SCI/EI論文的數量還是非常重要的,「一鳴驚人」總是比買彩票難度大多了,也是極端個案而已。從量變到質變這個基本道理是不能否認的,對於有些研究人員,每年隨便發個SCI論文很容易,對於另外一些人發個中文核心期刊都難度非常大。

原因在於長期的知識積累和時間投入有差別,一些研究團隊每年產出的科研論文比較多無非三個原因:有充足的研究經費、有穩定的大量的研究人員、研究人員全力以赴花費了數倍時間來投入研究。

當你在吃喝玩樂的時候,他們在堅持搞研究,成果能不增加嗎?

所以,在科技評價中,除了倡導代表作,研究團隊的成果數量也是值得考慮的。

2, 大學分級和教職人員的差異性是地方大學「科研成果計件制績效」的土壤。

從985/211工程到「雙一流」建設,因為經濟體量和科教戰略的導向,政策性地對大學分級和篩選是時代的產物。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們國家綜合國力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的發展從此前的政策性計劃扶持開始轉向獨立競爭下的「雙一流」建設。

固定等級和分級下的一些大學沒有把握歷史機遇而被一些非重點大學所超越,因此,「雙一流」建設是國內大學新的發展機遇,即不進步就要退步。

從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入選清單來看,那些經過多年積累的985/211大學的絕大多數仍然在雙一流建設中佔據重要位置。

國內對大學的各種排名情有獨鍾,雖然每種排行榜的側重指標不一樣,但這些排名還是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有圈內人調侃到,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指標是ESI論文的評價(仍然是SCI論文的評價),因此大學裡研究人員的體量(數量),ESI論文的10年總數量,總引用量,高被引論文數量,熱點論文數量,前沿論文數量,單篇論文平均引用次數這六個指標。

但不要忘記,論文總是由科研人員,博士生和教職人員完成的,這些數量和相關指標一定程度上直接和間接反映了大學的綜合實力。

如網友提到,一個沒有獨立學術研究和成果的大學老師,無論你把授課的技術手段玩遍花樣,也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貢獻和效果。

SCI論文的產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和研究機構獲取科研經費的體量,基礎研究能力和積累。

一些整天鼓吹全力投入本科教學,堅決反對發對發表SCI論文,認為發表論文會佔據本科教學實踐和時間是認識片面的。

實際上,本科教學的延伸也體現於基礎研究上,除了基本的寫作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SCI論文的發表也為本科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好的素材。

大學裡為什麼會有SCI/EI論文獎勵呢?

最近兩年一些大學的SCI論文獎勵政策被質疑,一些大學對發表在CNS這些巨刊論文作者直接給教授職稱和巨額獎金被質疑。

這是沒有考慮到目前中國大學的分級、大學裡教職人員的實際薪酬結構,各個大學水平差異性等因素。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大學對於那些拿到國字號帽子的人才實行年薪制,從各個大學的招聘薪酬廣告就可以看出的。

但國內目前各種頭銜的人才數量有限,雖然地方大學也搞一些人才帽子,但數量還是很少。

對於沒有帽子的教職人員的薪酬分級就很重要了。對於重點大學來說,財政撥款和收入整體比較大,因此允許對絕大多數入編人員實行年薪制,根據你過去幾年的學術成果貢獻來評定你的薪酬標準。

整體上發達地區比中西部地區高校薪酬要高很多。

對於地方性大學和研究機構,因為財力有限,需要集中資源於某些學科,因此制定了一些短周期的科研獎勵政策,粗暴的理解為:拿一個國家級項目獎勵多少現金,發一篇SCI論文獎勵若干獎金,獲得一個發明專利授權給多少賞金,獲得一個省級科技成果獎資助多少經費和績效等。

實際上,大學肩負著培養人的重任,很多科研成果是導師們指導研究生完成的。

因為專業和課程體系的差異,每個老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和數量不一樣,這樣必須對超過教學工作量的教職人員給予一定的績效補償,比如超課時費每節30-100元人民幣。

那麼,指導了研究生完成了科學研究成果,是否也該給予一定的教學指導績效?答案是顯然的,必須給,因為每個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和科研成果可能差異非常大。

如果徹底取消了這種教學實踐的補貼顯然是錯誤的,雖然很多人習慣把這些績效補貼稱作為「SCI論文獎金」。

那麼,對於導師指導研究生完成的科研成果,科研項目,以及導師自己獨立完成的學術成果是否該給予一定的績效獎勵?我認為是應該給,這是對教職人員勞動付出的肯定。

畢竟科技部並沒有命令禁止對科研成果SCI論文獎勵,只是要求不允許用國家專項經費獎勵。

那麼各所大學要根據自己實際的財力來確定預算比例,想一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間接經費裡面都允許一定比例提取績效給參與科研項目的人員。

問題關鍵是,如果把科研人員和指導研究生發表的SCI/EI論文,授權發明專利作為科研成果來激勵,該以什麼標準,這個應該考慮到各個大學的實際財力,而不能搞一刀切。

各個大學可以設定一個獎勵上線標準閾值,動態調整。不能片面的把對科研成果獎勵理解為SCI論文獎勵,因為SCI/EI論文作為科研成果的展現方式,體現了勞動,也是研究生教學工作的延伸和成果。

各個高校管理部門要認真學習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指導性文件,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要有擔當精神,充分考慮大學的差異性,教職人員的差異性,要適度體現學術研究的付出。

要明確工科和理科專業的區別,積極引導工科教職人員把精力投入到技術提升和創新,對理科教職人員的基礎研究和教學付出要充分肯定,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進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創新。

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分級實現年薪制,這樣一定程度促進科研團隊融合,減少科研個體戶。

編輯 | Alice

相關焦點

  • SCI論文獎勵會最終被取消嗎?科研績效該如何評價
    今年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下發了系列學術評價政策。7月末,科技部再次下發指導文件《自然科學基金委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從這些文件出臺後引發的反應來看,管理人員和一線科研人員對於所謂的SCI論文的作用,以及是否該給SCI論文獎勵的爭議不少。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破解「SCI崇拜」對新時期科技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哪些重要意義?破除「SCI至上」之後,如何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高校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陳強分析,首先科技財政投入有績效審計的要求,需要績效指標支撐。高校科研組織的行政化色彩較濃,推動相關工作也需要抓手。於是,在一部分高校,SCI論文成為科研水平和學科建設績效的顯性指標,甚至變身為科研活動的「指揮棒」。其次,改革開放後,在大多數領域的國際學術競爭中,我國高校主要處於「跟跑」狀態。
  • Nature:中國將禁止對SCI論文進行金錢獎勵
    該政策旨在削減對SCI論文的過度獎勵,之前的獎勵措施鼓勵科學家發表大量論文,而不是專注於有影響力的研究。 各部委已要求研究型大學在7月31日之前修訂其評估政策。對於繼續獎勵SCI論文的科研機構,將暫停特殊項目的資助。
  • 5高校教師談論文與獎勵「脫鉤」
    「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是這樣,明裡暗裡都會對論文進行獎勵。」該科研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 7月29日,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 高校要取消SCI獎勵,學生畢業不宜以SCI...
    》和《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良好創新環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 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SCI論文相關指標已成為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 南京大學教授:部分高校還將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與重金獎勵掛鈎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大體意思如下:以往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多方面造成了問題和矛盾,急需解決。
  • 唯SCI論文數量的評價體系必須終結
    現在即便由專家組成的各種評審班子,也是根據匯總材料,數數SCI論文數目,就可以進行各類評審,幾乎不須去考察論文的內容和實際水平如何。 需要大聲疾呼的是:僅僅根據SCI收錄論文的數量來進行重獎的政策正在走向其初衷的反面,SCI已經被「泛化」「濫用」甚至「異化」。這種評價獎勵體制再不改變必將成為阻礙我國科教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 如何準確理解SCI,科學評價學術成果?專家這樣解讀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如何理解並貫徹執行《意見》?一起來看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雷生的解讀文章。
  • 高校教師996:「青椒」們的績效困境
    不同名目的經費分別會對績效進行統計和獎勵,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壞消息,她有一篇論文年初被某中文集刊接收了,但出版社通知從這一期開始壓縮版面,需要砍掉一些文章,如果不想等待,建議另投其他期刊。考核結束,每個人的各項數據都會在全大學公示。種種標準中,論文和課題才是硬通貨。 王瓊感到壓力頗大。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本次《意見》的推出,直擊「五唯」頑症痼疾之要害,對於確立中國教育科研的正確目標和評價導向、促進教育科研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推動中國教育科研以服務國家建設和人類進步為己任等,可謂相當及時且有力。引導和指導國內教育科研活動按規律辦事,這是《意見》中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其對於中國教育科研各項活動的科學意義有以下幾點。 讓SCI論文回歸成果載體的模樣。
  • 教育部: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但將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並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二是SCI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於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但並不直接說明其創新貢獻。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規範高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現提出以下意見。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
    八、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在績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對院系和個人下達SCI論文相關指標的數量要求,在資源配置時不得與SCI相關指標直接掛鈎。要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避免功利導向。
  • 一篇Nature/Science論文,獎勵100萬將成為歷史!
    5高校教師談論文與獎勵「脫鉤」》:近日,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重磅通知,明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曾經發一篇CNS(指3大頂級期刊Cell 、Nature和Science)論文獎勵高達100萬元,如今終於成為歷史!「高校教師的基本工資很低,論文獎勵佔收入的大部分。一旦取消,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取消獎勵,就減少了為發而發的論文。
  • 這些科研人對消除「SCI」至上的思考
    該意見稿為消除論文「SCI至上」的影響、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規範各類評價活動、改進學科評估、優化職稱(職務)評聘、扭轉績效功利化、設置學位標準、樹立政策導向等十條具體意見作了較為深入地闡述。此外,建議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包括高校自身需建立政策反饋機制,根據自身特點系統評估各類教學評估、創新創業活動的成效,共同制定更有效的宏觀政策。建議各高校制定「百年育人、百年科研」的長期發展大計,根據國家的指導意見,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師培養策略。
  • SCI期刊及影響因子前途未卜,中國科研評價何去何從?
    該文章作者呼籲,學術界不應過度依賴影響因子、或以此來評價某研究的科研水平、甚至科研工作者,而是需要對具體論文或研究進行具體分析。3天之後(7月8日),Nature就影響因子被濫用的問題對幾位出版界和學術界精英進行採訪,發表了題為《Beat it, impact factor!
  • 論文造假潮背後:SCI 與中國科研三十年|大象公會
    但由於缺乏國際同行的交流和評價,當時的中國對世界學術研究的基本格局和前沿基本是兩眼抹黑,一些在國際上廣受批評的非主流觀點,便可以通過特殊渠道成為中國該領域的主導觀點,進而影響重大決策。例如 1978 年,一名中國控制論專家去歐洲訪學期間,與荷蘭教授奧爾斯德探討如何用控制論模型影響人口時,接觸到了《增長的極限》等環境悲觀主義理論。
  • 規範使用SCI論文評價的幾點建議 + SSCI經典論文分享
    對於中文論文,可根據一定的規則參照對應。此外還應該兼顧課題、獎勵等其他指標,從而全面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這樣處理降低了代表作代表性差的誤差,也能適當降低同行評議的負面影響。二、幾點思考 1.SCI論文的規範應用需要深化高校科技管理體制改革SCI論文用於評價存在的一些問題,其根源受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影響。
  • 兩部委發文打破論文「SCI至上」 新評價標準亟待建立
    其中包括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的影響,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完善學術同行評價,規範各類評價活動,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樹立正確政策導向。這是否意味著今後各類評審不再看SCI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