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認識和踐行科研績效激勵指導政策
作者 | 馬軍
今年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下發了系列學術評價政策。7月末,科技部再次下發指導文件《自然科學基金委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
從這些文件出臺後引發的反應來看,管理人員和一線科研人員對於所謂的SCI論文的作用,以及是否該給SCI論文獎勵的爭議不少。
科技部網站相關文件的截圖
經過仔細學習相關文件,我認為:
1,SCI論文依然非常重要,但不能以影響因子和數量來評價學術貢獻。
科研成果的載體和展現模式體現為技術轉讓,直接給企業和地方經濟帶來顯著利潤;發明專利的授權和SCI/EI期刊論文的發表,甚至國內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也是呈現科研成果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基礎學科研究領域更是如此。
期刊論文發表是宣示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的最快有效方式。期刊論文發表是宣示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的最快有效方式。全世界SCI期刊9400多種,還有數千的EI期刊,數萬的中文期刊。
至於論文發表在什麼樣的期刊,取決於多種因素。作者,審稿人,編輯以及經費支持力度。如果作者能準確評價自己的科研成果,那麼容易選擇恰當的期刊,這裡面也有一個寫作技能問題。
實際上,以我在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17年的經驗來看,雖然SCI期刊有等級,往往是比較平庸、跟風和熱門研究內容更容易被審稿人和期刊接納。太新的成果往往違背已有知識,容易被編輯和審稿人否定。
這種情況下,作者可以選取一些Open access的期刊爭取快速發表,時間會檢驗真偽。
絕大多數期刊都有固定的審稿人和作者隊伍,和學術編輯隊伍。這些人的偏好決定了期刊的層次和版塊選擇。
因此,首次在一個陌生期刊發表第一篇論文還是困難非常大的,即使你在更高分區期刊發表了論文,不見得你一定能在「低端期刊」發表同樣層次的學術研究論文。
有經驗表明,如果要在那些名氣大的一區期刊發表論文,多數情況下,你的作者裡面沒有那些「知名大牛和編輯」署名,或者沒有那些有良好發表記錄和高H因子研究人員的合作署名,在投遞高影響因子和分區期刊時基本上會被形式審查拒掉。
因此,所謂高影響因子期刊也只是少數人的遊戲,研究人員不必太在意這個影響因子。
實際上期刊的影響因子總是極少數論文貢獻的。甚至出現了發表在一些知名期刊的論文引用接近於0的滑稽事情,而一些在低端期刊發表的論文卻有很高的引用,甚至幾十年後竟然作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主要支撐材料。
引用多只是表面這個話題研究的人比較多,更多的人能順著這個話題繼續開展研究和發表論文而已。任何人的一篇論文不能代表一個期刊,就像一個集體裡個體差異性還是非常大的。
目前的科技成果評價如基金申請,科技獎勵申報都推行代表作。有的地方要求提供5篇代表作,有的要求提供10篇甚至15篇代表作。
實際上,SCI/EI論文的數量還是非常重要的,「一鳴驚人」總是比買彩票難度大多了,也是極端個案而已。從量變到質變這個基本道理是不能否認的,對於有些研究人員,每年隨便發個SCI論文很容易,對於另外一些人發個中文核心期刊都難度非常大。
原因在於長期的知識積累和時間投入有差別,一些研究團隊每年產出的科研論文比較多無非三個原因:有充足的研究經費、有穩定的大量的研究人員、研究人員全力以赴花費了數倍時間來投入研究。
當你在吃喝玩樂的時候,他們在堅持搞研究,成果能不增加嗎?
所以,在科技評價中,除了倡導代表作,研究團隊的成果數量也是值得考慮的。
2, 大學分級和教職人員的差異性是地方大學「科研成果計件制績效」的土壤。
從985/211工程到「雙一流」建設,因為經濟體量和科教戰略的導向,政策性地對大學分級和篩選是時代的產物。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們國家綜合國力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的發展從此前的政策性計劃扶持開始轉向獨立競爭下的「雙一流」建設。
固定等級和分級下的一些大學沒有把握歷史機遇而被一些非重點大學所超越,因此,「雙一流」建設是國內大學新的發展機遇,即不進步就要退步。
從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入選清單來看,那些經過多年積累的985/211大學的絕大多數仍然在雙一流建設中佔據重要位置。
國內對大學的各種排名情有獨鍾,雖然每種排行榜的側重指標不一樣,但這些排名還是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有圈內人調侃到,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指標是ESI論文的評價(仍然是SCI論文的評價),因此大學裡研究人員的體量(數量),ESI論文的10年總數量,總引用量,高被引論文數量,熱點論文數量,前沿論文數量,單篇論文平均引用次數這六個指標。
但不要忘記,論文總是由科研人員,博士生和教職人員完成的,這些數量和相關指標一定程度上直接和間接反映了大學的綜合實力。
如網友提到,一個沒有獨立學術研究和成果的大學老師,無論你把授課的技術手段玩遍花樣,也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貢獻和效果。
SCI論文的產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和研究機構獲取科研經費的體量,基礎研究能力和積累。
一些整天鼓吹全力投入本科教學,堅決反對發對發表SCI論文,認為發表論文會佔據本科教學實踐和時間是認識片面的。
實際上,本科教學的延伸也體現於基礎研究上,除了基本的寫作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SCI論文的發表也為本科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好的素材。
大學裡為什麼會有SCI/EI論文獎勵呢?
最近兩年一些大學的SCI論文獎勵政策被質疑,一些大學對發表在CNS這些巨刊論文作者直接給教授職稱和巨額獎金被質疑。
這是沒有考慮到目前中國大學的分級、大學裡教職人員的實際薪酬結構,各個大學水平差異性等因素。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大學對於那些拿到國字號帽子的人才實行年薪制,從各個大學的招聘薪酬廣告就可以看出的。
但國內目前各種頭銜的人才數量有限,雖然地方大學也搞一些人才帽子,但數量還是很少。
對於沒有帽子的教職人員的薪酬分級就很重要了。對於重點大學來說,財政撥款和收入整體比較大,因此允許對絕大多數入編人員實行年薪制,根據你過去幾年的學術成果貢獻來評定你的薪酬標準。
整體上發達地區比中西部地區高校薪酬要高很多。
對於地方性大學和研究機構,因為財力有限,需要集中資源於某些學科,因此制定了一些短周期的科研獎勵政策,粗暴的理解為:拿一個國家級項目獎勵多少現金,發一篇SCI論文獎勵若干獎金,獲得一個發明專利授權給多少賞金,獲得一個省級科技成果獎資助多少經費和績效等。
實際上,大學肩負著培養人的重任,很多科研成果是導師們指導研究生完成的。
因為專業和課程體系的差異,每個老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和數量不一樣,這樣必須對超過教學工作量的教職人員給予一定的績效補償,比如超課時費每節30-100元人民幣。
那麼,指導了研究生完成了科學研究成果,是否也該給予一定的教學指導績效?答案是顯然的,必須給,因為每個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和科研成果可能差異非常大。
如果徹底取消了這種教學實踐的補貼顯然是錯誤的,雖然很多人習慣把這些績效補貼稱作為「SCI論文獎金」。
那麼,對於導師指導研究生完成的科研成果,科研項目,以及導師自己獨立完成的學術成果是否該給予一定的績效獎勵?我認為是應該給,這是對教職人員勞動付出的肯定。
畢竟科技部並沒有命令禁止對科研成果SCI論文獎勵,只是要求不允許用國家專項經費獎勵。
那麼各所大學要根據自己實際的財力來確定預算比例,想一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間接經費裡面都允許一定比例提取績效給參與科研項目的人員。
問題關鍵是,如果把科研人員和指導研究生發表的SCI/EI論文,授權發明專利作為科研成果來激勵,該以什麼標準,這個應該考慮到各個大學的實際財力,而不能搞一刀切。
各個大學可以設定一個獎勵上線標準閾值,動態調整。不能片面的把對科研成果獎勵理解為SCI論文獎勵,因為SCI/EI論文作為科研成果的展現方式,體現了勞動,也是研究生教學工作的延伸和成果。
各個高校管理部門要認真學習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指導性文件,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要有擔當精神,充分考慮大學的差異性,教職人員的差異性,要適度體現學術研究的付出。
要明確工科和理科專業的區別,積極引導工科教職人員把精力投入到技術提升和創新,對理科教職人員的基礎研究和教學付出要充分肯定,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進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創新。
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分級實現年薪制,這樣一定程度促進科研團隊融合,減少科研個體戶。
編輯 | 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