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一篇Nature/Science獎百萬成為歷史!5高校教師談論文與獎勵「脫鉤」》:
近日,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重磅通知,明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曾經發一篇CNS(指3大頂級期刊Cell 、Nature和Science)論文獎勵高達100萬元,如今終於成為歷史!
「高校教師的基本工資很低,論文獎勵佔收入的大部分。一旦取消,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
「取消獎勵,就減少了為發而發的論文。大家有更多機會投入到長期研究中,能夠淨化學術風氣」;
「高校可能會在名義上進行綜合考核,其實賦予論文的比重仍然較大,打擦邊球」。
有單位明確規定,發表一篇CNS論文,獎金高達50萬元,有的機構甚至獎勵100萬元。
國內現在的高校,基本上都把論文按照SCI分區的三六九等級別進行獎勵,比如一區論文獎勵10000元,二區論文獎勵5000元,三區論文獎勵1000元,四區論文獎勵100元,說到底還是和高校教師的工資、績效息息相關。
即使是這樣巨大的獎勵誘惑,也不是所有教師都要拼命發表論文來賺工資。周圍很多基礎課的教師,根本不怎麼發表論文,一年發表一篇,兩篇的,達到學校最低要求就可以了。更多的老師,都是選擇出去外面兼職,只有少部分能帶研究生的牛逼教授,才能每年保持多篇SCI論文的輸出,才是真正靠寫論文賺錢的群體。
這樣的獎勵,實際上還只是少數人能夠拿到。而想要拿到100萬獎勵,需要發表頂級期刊的論文,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普通高校一年能有一篇就算很厲害了。
想要徹底改變這種靠發論文賺績效工資的現象,必須從根源上找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當前評價科研成果的方式太過單一,比如都只看SCI論文,都只看國內核心期刊論文,而無視這個科研成果的應用價值和市場價值。當然,這跟科研這個行業的長周期效應有關,很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都需要經歷數年以上的時間,因此,短期評價也只能光看論文來說話。
所以,評價一個科研成果,必須要經過長時間跟蹤,才能得出比較公正的評價結論。短期內的科研完全可以按照平均績效工資的方式發放,只要有做出論文或者專利,都按照一視同仁的獎勵,而不是人為抬高個別期刊論文的獎勵金額。經過長時間的驗證,比如5年,10年等,再重新去對比這些發表論文的價值,如果確實有價值的,才應該加大獎勵金額。
這樣可以避免短期內一些投機取巧、違規造假的科研成果被誤判,也可以避免一些因為短期內無法發表在頂級期刊的優質科研成果被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