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學術頭條
近日,《自然》(Nature)雜誌的出版方 Springer Nature 宣布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數字圖書館(Max Planck Digital Library,MPDL)籤約開放獲取(OA)出版協議。
該協議允許籤約機構的作者以 OA 條款在《自然》期刊以及其他 33 種系列刊物中進行出版,此外,發表文章的研究人員也可立即免費閱讀發表的文章。
這項為期 4 年的協議將於 2021 年 1 月生效,和其他此類協議一樣,它旨在將這些機構目前用於訂閱的資金轉用於支持 OA 出版。據《自然》雜誌預計,目前約 120 家德國機構將接受這項協議。出版商估計,如果籤約都能完成,每年將涵蓋發表 400 篇論文,約佔《自然》雜誌及其姊妹期刊發表論文總數的 3.5%。
籤約OA協議費用令人咋舌
根據協議,一些機構最終可能會支付比訂閱費用更多的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協議包括了出版商在協議期間推出的新刊物。
根據為期四年協議的條款,籤約的機構將一次性支付 34 種期刊文章的免費閱讀和開放獲取,以及另外 21 種《自然綜述》的文章。發表每篇 OA 論文的平均成本約為 11200 美元(約合 7.5 萬人民幣)。這遠遠高於其他精選期刊收取的每篇論文 OA 費用(其價格在 6000 美元以下)。
收取費用高的原因在於內部評審人員有著極高的工作量,而且期刊本身的拒絕率又高,因此審稿需要很大的成本。而收入依賴於入選論文的作者支付的費用,因此不得不向作者收取高得離譜的價格來支付他們的製作成本。
據 Springer Nature 稱,只有 8% 的《自然》雜誌和自然品牌雜誌的稿件被發表,60% 的編輯時間花在了評估他們沒有發表的稿件上。除了主要研究之外,對新聞和其他內容的投資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2013 年,《自然》雜誌的前主編 Philip Campbell 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新聞文章,據他估計,僅旗艦期刊《自然》一篇研究文章就要收取高達 3 萬英鎊(約合 4 萬美元)的費用,費用包括新聞報導和其他內容的製作成本。該費用相比於每篇論文 9500 歐元的成本估算要高得多,但如果《自然》雜誌選擇向發表開放訪問的作者收取這麼多費用,這將是科學出版行業中最大的 OA 費用。不過,現在許多出版商都對向作者收取的費用進行補貼,新協議則避免了要求作者直接支付這些費用。
面向未來,改變出版方式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化學、物理和技術科學委員會副主席 Klaus Blaum 說,這項協議為「德國科學家提供了巨大的機會,也為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在科學發現基礎上發展的機會。」
除此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家兼大學圖書館員 Jeff MacKie-Mason 說道,「MPDL 協議是邁出的好的一步,但我們認為需要進一步的發展,我們知道《自然》雜誌的生產模式更昂貴,但是學術出版業需要改變其選擇和發表最負盛名文章的方式,以使作者及其機構可持續。」
Springer Nature 已經擴大了 OA 的選擇。2019年,它與以 DEAL 項目聯盟為代表的德國機構籤署了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轉型協議。它為在《自然》雜誌系列之外出版和閱讀 2500 多種 Springer Nature 出版物提供了類似的協議。
《自然》雜誌的公告還表示,Springer Nature 仍在繼續為「世界各地的作者」開發其他選擇,以便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OA。擴大 OA 的擁護者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許多作者在訂閱經費不多或根本沒有的機構上工作,幾乎沒有錢可以轉化為變革性協議。
OA協議早期「夭折」
在《自然》雜誌籤約 OA 協議之前,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出版的《科學》雜誌曾進行了一項類似的實驗。
2017 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和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同意實施一項試點計劃,在該計劃中,蓋茨資助的作者可以發表不限數量的已被接受的研究文章,並可立即免費閱讀。該基金會為 12 個月的運行支付了 10 萬美元,另外還支付了一筆額外未公開的金額,為期 6 個月。
在試驗期間,由蓋茨資助的作者們在《科學》雜誌及其四份訂閱姊妹雜誌上共發表了 44 篇論文。但在 2018 年,雙方終止了這一安排。在 2019 年一份關於該試點項目的報告中,美國科學促進會和蓋茨表示,「這種夥伴關係沒有確定一個雙方都同意的商業模式,以支持開放獲取出版的長期發展。」
《科學》系列期刊出版商 Bill Moran 表示,「美國科學促進會將繼續探索提供開放獲取的其他途徑。我們會考慮變革的協議,但我們的重點是通過綠色開放獲取途徑幫助那些從資助機構獲得相關授權或建議的作者遵守協議,這包括作者在發表後立即將研究的接受版本發布到個人網站或機構知識庫中。」
目前,開放獲取計劃在歐洲多國研究資助機構和多方支持下,得到了大力發展。儘管高額的發表費用令人咋舌,但從付費訂閱到開放獲取,能讓學術更加開放,讓所有人都能免費閱讀頂尖論文,讓開放的科學無邊界,仍是一件值得稱讚的變化。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959-1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0/nature-family-journals-inks-first-open-access-deal-institution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