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0歐元換一篇《自然》開放存取文章,值嗎?

2020-11-12 中國科學報

作者:胡珉琦 張文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2021年起,德國的科學家可以花費9500歐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一篇開放存取(OA)文章!

開放存取是一種基於知識共享的學術出版模式,將後端訂閱付費轉移到前端作者付費,在遵循創作共享授權協議條件下向全社會開放免費閱讀。

不久前,馬普數字圖書館(MPDL)終於打開了傳統頂級期刊向OA轉變的突破口。它和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集團達成了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及自然品牌期刊有史以來第一個轉換型協議。

在該協議下,相關機構的科研人員可以在《自然》及其系列品牌期刊上發表OA文章,並且獲得對完整的《自然》系列期刊的閱讀權限。而每篇文章的閱讀與出版費也創下了歷史新高,接近人民幣7.5萬元。

儘管很多出版機構都認為開放存取是未來數字時代學術交流的一大趨向,但學界對此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過。

《自然》突破「付費牆」

其實,早在今年年初,德國馬普學會代表的Projekt DEAL就和施普林格·自然籤署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金額的開放獲取協議。

通過該協議,隸屬於Projekt DEAL的700多家德國學術和研究機構的作者將能夠在施普林格·自然的混合期刊和完全OA期刊中發表開放獲取論文,相關的費用由其機構集中管理。

根據協議,成員機構的作者可在1900種期刊中發表開放獲取文章,並獲得這些期刊的永久訪問權限。每篇文章的閱讀與出版費為2750歐元,由中央訂閱基金支付。

馬普數字圖書館(MPDL)此次的協議只是在Projekt DEAL與施普林格·自然籤訂的全國性協議基礎上的補充協議。

「德國在開放獲取運動中一直走在全球前列,這次與施普林格·自然達成的全國性協議,是德國從國家層面上對施普林格·自然期刊的閱讀和出版進行統籌管理,從而提高科研經費投入效益的做法。」文獻情報研究人員赫烜(化名)告訴《中國科學報》,「Projekt DEAL從2017年開始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展開談判,協議達成屬於情理之中,但德國的轉換推進速度之快,還是有些出人意料。」

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原創OA期刊《國際農業與生物工程學報》(IJABE)主編王應寬表示,一直以來,《自然》作為期刊界的百年大品牌,在面對開放存取時,首先考慮的是要保證其學術水平、質量、品牌以及原有的經營策略。可是,部分OA期刊在誕生之初,被一些不良出版商用來作為賺錢的工具,收取高額論文處理費(APC)而忽視質量控制,在學術界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和頂級學術期刊的發展理念是不吻合的,因此,他們大多對此採取比較謹慎的態度。

不過,隨著OA模式的逐漸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作者開始認可和支持具備可靠質量控制和合理費用的OA期刊,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鼓勵和資助開放存取期刊發展。赫烜認為,《自然》加入此次轉換協議,也是基於OA發展環境的不斷成熟。

「OA最直接改變的是,原來只有付費才能閱讀下載的論文,實現OA後所有讀者都能免費獲取使用,論文的下載量和引用次數相對於之前被鎖在『付費牆』後獲得更大提升。」赫烜提到,根據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對OA論文學術影響力的數據統計,OA論文相對於非OA論文,其下載量可以翻4倍,引用率1.6倍,社交媒體引評量翻2.4倍。

對此,王應寬深有體會。2008年,他創辦了開放存取期刊IJABE ,是我國第一本被SCI收錄的農業工程類期刊。IJABE 從創刊到被 SCI 收錄只用了 5 年時間,同時,它還進入了30多個國際知名的檢索系統。「開放存取的方式,使得當期在線發表的論文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廣泛傳播,讓更多人了解,通過閱讀、下載、引用,快速增加期刊的顯示度和影響力。」王應寬坦言,如果沒有採取OA模式,期刊要想取得相同的影響力恐怕需要增加一倍或更長的時間。

抵制價格壟斷需要機構力量

期刊訂閱價格大幅上漲和出版商「捆綁交易」,一直是大學、圖書館機構推動開放存取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加機構成本和削減預算。前不久,英國有關部門就發出警告,如果出版商不對當前的財務壓力作出反應,大學將終止與其進行交易。

然而,開放存取也不是簡單的出版模式的轉變,它的本質還是出版過程中的利益平衡。所以,這些機構在與出版商進行開放存取出版協議的談判中,閱讀與出版費仍是關鍵,雙方常常因「錢」無法達成一致而陷入僵局。

此次《自然》對每篇OA論文定價9500歐元,遭到了不少科研人員的質疑,畢竟,它比現有OA期刊最高等級的論文處理費5000美元,高出了一倍不止。而且,外界並不知道這個價格究竟是如何制定的。事實上,由於OA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價格透明機制,論文出版費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始終存疑。

在赫烜看來,出版商面對相對而言較新的OA出版模式,其定價機制一般基於組織同行評議、文字編輯、版面設計、工具研發、作者服務和宣傳推廣等企業運營成本。如果單就9500歐元的價格來看,肯定是高。但能否與其所帶來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相匹配,MPDL的專業團隊應該是經過充分考量的。

王應寬則解釋,被拒稿的文章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所以收取的發表費必須能夠支付被接收論文的發表費用和被拒稿的論文的審稿費用,拒稿率越高的雜誌,每篇被接收的文章的成本費就越高。

「不過,《自然》的這個定價確實超過了許多科研人員的心理預期。出版商也不應該完全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把所有負擔轉嫁給科學界。如果馬普學會的科研經費是有限的,被出版商拿走太多,相對給科學家的科研經費就會減少,從而影響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產出。所以,定價問題值得再探討。」

無論是OA還是訂閱模式,機構都反對出版商對出版物的高價和權利壟斷。

去年,歐洲研究圖書館協會旗下學術期刊LIBER Quarterly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商業出版商的論文處理費增長率遠高於通貨膨脹率,從而對研究人員、機構和資助者造成了損害。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偏愛費用更高的期刊,期刊高價格與高聲望有關,而作者本身對價格並不敏感,所以,出版商可以在不影響市場份額的情況下依據期刊的經濟價值來抬高價格。

對此,赫烜認為,應該藉助機構整體的力量,介入OA論文出版的支付流程。因為機構相對於作者個人而言,對出版費用和協議達成有更豐富的經驗和談判優勢,有利於控制甚至降低出版成本。「現在各國正在實踐的開放出版轉換就是在以機構的力量介入,通過機構向出版社支付閱讀&出版費代替作者個人支付論文處理費,能夠有效發揮機構的控價作用。」

王應寬還提供了另一種思路。他認為,有很多學會、協會主辦的期刊,一般來說都是非營利性的,這些高水平的期刊完全可以通過開放存取來讓大眾獲取知識,加強學術交流,提升影響力和公信力。如果全社會都來支持非營利機構的開放存取期刊,鼓勵更多科研人員把論文發表在這些期刊上,那就會對商業期刊形成價格競爭壓力和挑戰,可能會有利於改善開放存取期刊發展的學術和市場生態環境。

論文大國應嚴控支付成本

OA模式還有一個潛在的問題是,論文出產高的科研機構甚至是國家要承擔更大的經濟負擔,而那些將來可以免費使用論文但不產出大量論文的機構和國家則有利於成本節約,這也是一種不平等。

赫烜解釋,這種狀況通常被叫做「搭便車」,它確實是實現全面OA所面臨的一個問題。隨著OA轉換的推進,OA論文數量不斷增加,一些發文需求小的國家或機構可能會停止訂購。「這一方面需要國際聯盟組織加大對這些國家的鼓勵和支持,同時還需要發文大國積極承擔相應的責任。發文大國也應當利用發文優勢控制自身的發文成本,爭取在原有成本範圍內實現OA轉換。」

王應寬則認為,OA論文越多,付費越多,但讀者也會越多,支持和使用這些成果的人更多。對於研究機構來說,它的成果轉化、效益也更多。所以,對於發文量大的機構而言,並不吃虧。「有些機構、國家本身論文產出少,按照開放獲取的模式,他們有機會學習更前沿的科學技術,有利於學習借鑑,加快發展從而受益。如果按傳統的訂閱方式,他們可能買不起,看不到這些文獻。」

不過,赫烜指出,面對按發文數量定價的開放出版模式,中國作為發文大國,確實需要重新測算支出成本和考量效益價值。

事實上,今年2月,科技部發布的《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中,就特別提到了要加強論文發表支出管理。建立與破除「唯論文」導向相適應的資金管理措施,從嚴控制論文資助範圍、從緊管理論文發表支出。

比如,該措施明確了除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產生的論文代表作和「三類高質量論文」外,其它論文發表支出均不允許列支;對於發表在「黑名單」和預警名單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不允許列支;單位學術委員會要對單篇支出超過2萬元的論文發表必要性進行審核,等等。

OA道德必要性仍存疑

儘管很多出版機構都認為開放存取是未來數字時代學術交流的一大趨向,但學界對此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過。質疑者指出,從公共財政支出的角度核算,將原來用來訂閱資料庫和期刊的錢轉移到了作者的論文處理費收取上,這種開支整體上是降低了還是增加了,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統計結論,而回答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另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是,開放存取期刊通常都比傳統期刊發文量大,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江曉原認為,這是OA模式的一個底層邏輯——除了少數優質OA期刊,大部分OA期刊是以量來支撐其運營的。如果未來有更多傳統期刊轉向OA,論文發表的總數還會大大增加。

「問題在於,學術圈真的有能力產出那麼多高質量的論文嗎?且不說那些掠奪性期刊,一般期刊的論文發表數量大幅增加,意味著選擇標準一定有所放鬆。鼓勵科研人員發表這樣的論文,對學術生態有什麼幫助?這樣的論文又有多大的免費共享價值?」

江曉原堅持一個觀點,「在當今的學術界,學術論文是過剩的,真正有價值的論文成果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他提出,在以知識共享為特徵的開放科學的實踐中,是否意味著一定要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學術論文,是一個值得思辨的問題。「科研人員發表了大量文章,希望以最快的速度、以最廣的範圍來傳播學術成果,這只是供給方的意願。沒有人考慮,全社會對這些論文的需求到底有多少?」

在江曉原看來,學術論文本質上並不是大眾傳播領域的公共資源,只有一定範圍的人群才能真正挖掘它的價值。當它們面向廣大公眾時,是需要藉助中間機構進行知識轉換的。「所以,要求所有論文完全免費開放是沒有必要的,反而會造成資源浪費。」

去年,著名獨立記者兼博主 Richard Poynder在其長文Open access: Could defeat be snatched from the jaws of victory?中分析了OA最終實現普及面臨的嚴峻挑戰。他擔心,雖然許多倡導者認為開放存取從「道德」層面來說是迫切的,可在學術界內,OA的道德必要性並沒有被普遍接受。而且,由於科研論文的生產是有大量成本的,如果這些成果可以被全世界所有人隨意使用甚至是濫用,一方面會產生不良後果,同時也會讓人質疑,這是對智慧財產權的不尊重。

《中國科學報》 (2020-11-12 第5版 文化周刊)

相關焦點

  • 《自然》宣布新舉措:9500歐元換一篇開放存取文章
    據外媒報導,包括旗艦期刊《自然(Nature)》在內的「自然」雜誌今日(當地時間11月25日)宣布,他們將投身於科學出版領域的開放存取(OA)。據悉,這些期刊將成為首批允許任何作者支付出版費從而使其文章在出版後能立即免費面向讀者的高選擇性刊物之一。
  • 9500歐元換一篇《自然》OA文章,值嗎?
    從2021年起,德國的科學家可以花費9500歐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一篇開放存取(OA)文章!開放存取是一種基於知識共享的學術出版模式,將後端訂閱付費轉移到前端作者付費,在遵循創作共享授權協議條件下向全社會開放免費閱讀。不久之前,馬普數字圖書館(MPDL)終於打開了傳統頂級期刊向OA轉變的突破口。
  • 花7萬5發一篇Nature論文,所有人可免費閱讀!值嗎?
    作者 | 胡珉琦 張文靜從2021年起,德國的科學家可以花費9500歐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一篇開放存取(OA)文章!開放存取是一種基於知識共享的學術出版模式,將後端訂閱付費轉移到前端作者付費,在遵循創作共享授權協議條件下向全社會開放免費閱讀。
  • 花7萬5發一篇Nature論文,所有人可免費閱讀!值嗎?
    來源:科學網從2021年起,德國的科學家可以花費9500歐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一篇開放存取(OA)文章!根據協議,成員機構的作者可在1900種期刊中發表開放獲取文章,並獲得這些期刊的永久訪問權限。每篇文章的閱讀與出版費為2750歐元,由中央訂閱基金支付。
  • 一篇文章7.4萬,Nature33種期刊開放獲取新政引爭議,社區斥其「寄生...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魔王、小舟Springer Nature 邁向開放獲取之路,然而每篇 OA 文章 9500 歐元的費用引起了巨大爭議。發表每篇文章的成本約為 9500 歐元(約合 11K 美元、74000 人民幣),高於其他精選期刊每篇論文的 OA 費用(不到 6000 美元)。今日,Nature 公布了與開放獲取有關的另一件大事。開放獲取新裡程碑?
  • 《自然》雜誌籤署首個開放獲取協議,一篇論文7萬5,所有人都能免費...
    該協議允許籤約機構的作者以 OA 條款在《自然》期刊以及其他 33 種系列刊物中進行出版,此外,發表文章的研究人員也可立即免費閱讀發表的文章。這項為期 4 年的協議將於 2021 年 1 月生效,和其他此類協議一樣,它旨在將這些機構目前用於訂閱的資金轉用於支持 OA 出版。據《自然》雜誌預計,目前約 120 家德國機構將接受這項協議。
  • 羊毛出在羊身上:Nature出版集團宣布第一個開放獲取協議
    《自然》的出版商已經同意了它的第一個協議,允許一些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和其他33種自然品牌的圖書上發表文章。 發表在《自然》雜誌及其姊妹期刊上的研究是靠收費牆的,儘管這些雜誌有時會選擇發表開放獲取的文章。
  • 你願意花2190歐元,試試Nature系列雜誌編輯的專業評估不?
    根據Nature的一項新計劃,學者可以通過支付近2190歐元,讓他們的論文在Nature系列雜誌進行同行評議,這可能為這家全球頂級的期刊集團全面開放獲取鋪平道路。文章處理費(APC)為9500歐元。但作者依然可以選擇繼續沿用傳統訂閱模式發表論文,即作者發表論文時不支付文章處理費用(APC),其原創研究發表後供訂閱了期刊的機構和個人閱讀。
  • IEEE宣布推出14種新的開放存取期刊
    IEEE將為作者和研究人員提供更多高質量的選擇 新澤西州皮斯卡塔韋2019年6月12日  /美通社/ -- 致力於推進技術發展,造福人類的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之一IEEE今天宣布,它將推出14種全新的黃金完全開放存取期刊,涵蓋廣泛的技術,包括電信、計算機、生物醫學工程、汽車技術、信號處理、工業應用、電力和能源等
  • 花7.5萬元發一篇Nature論文,所有人都能免費下載,你覺得值嗎?
    來源科研圈老牌頂刊《自然》(Nature)的付費牆終於被鑿開了——從明年起,《自然》及其 33 本子刊將徹底開放一批論文的免費閱讀和下載通道。但先別急著歡呼,這是有條件的:機構需要支付 7.5 萬元人民幣/篇的發表費用,才能讓自己的成果獲得暢通無阻的傳播,並獲得上述全部期刊的閱讀權限。你覺得這個條件值嗎?點擊這裡和我們聊聊你的看法。
  • Nature文章明年起可免費下載,不過前提是作者得交7.4萬元
    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宣布,自2021年起,論文作者在向Nature及其32種旗下期刊投稿時,可以選擇以OA (開放獲取)形式發表。通過這種形式發表的論文向全社會開放,無論用戶所在機構是否支付了訂閱費,一律可以免費下載。不過,前提是論文作者需支付9500歐元(約合人民幣7.4萬元)的文章處理費。
  • 【OA那些事】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種類
    編者按:自2021年1月起,所有作者向《自然》及《自然》研究系列期刊投稿時,都可以選擇以金色OA(開放獲取)形式發表,只要支付9500歐元(約合人民幣7.5萬元)文章處理費(APC),審核發表後,讀者即可免費閱讀。
  • Nature雜誌籤署首個開放獲取協議,將要OA了
    通過變革性協議獲得的OA文章的數量,再加上OA文章的平均下載量是非OA文章的四倍,被引用次數增加了1.6倍,這對於德國研究人員和德國資助的研究意味著更大的影響力和影響力。條款規定:公開發表所有被相關作者在《自然》和《自然》研究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論文全面閱讀所有《自然》訂閱標題,包括《自然評論》標題閱讀新發行的所有未來所有《自然》新書和OA出版物的訪問權限根據每篇文章9500歐元的費用,將大量閱讀費用重新分配用於支持開放獲取出版
  • 一篇10分文章是怎樣煉成的?你有信心嗎?
    前幾天我們分析過5分左右的文章與2-3分的文章有哪些不同之處,那麼從5到10,一篇10分的文章是怎樣煉成的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分析一篇10.19分的文章。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文章的內容,與5分文章相比有哪些異同: 1、首先研究材料的不同上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從美國機構中購買了細胞系來進行實驗,在該文章中,作者直接從臨床患者的病變組織中提取腫瘤細胞系進行培養增殖。
  • 違背「開放獲取」原則,《自然》雜誌機器學習新刊遭到抵制
    發布在俄勒岡州立大學網站上的一封公開信指出,機器學習界長期積極探索學術資料的「免費和開放獲取」(free and open access),而《自然》的這份新刊卻依然延續了學術出版界慣行的、向作者和使用者收費的封閉獲取(closed-access)原則,因此公開信的籤署人決定:不會向這份刊物投稿,或參與它的評審、編輯工作。
  • 新型鐵電電晶體隨機存取存儲器FeTRAM研製成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們正在研製一種新的計算機存儲設備——鐵電電晶體隨機存取存儲器(FeTRAM),其將比現在的商用存儲設備更快捷,且比佔主流的快閃記憶體能耗更低。         鐵電電晶體隨機存取存儲器同現在最先進的鐵電隨機存取存儲器(FeRAM)一樣,都能進行非易失性存儲——這是靜態隨機存取存儲的一種形式,這意味著,當計算機關閉或失去其外部電源時,存儲器中的內容仍然可以保存下來。不過,後者目前雖已經商用,市場佔有率卻很低,而新技術使用鐵電電晶體代替鐵電電容器,將能夠毫無損失地讀出數據。
  • 羅伯特•蒙代爾:「歐元之父」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羅伯特·蒙代爾對中國人來說其實並不陌生,這位取得了北京永久居住權的美國經濟學教授憑藉著一篇論及「最適當貨幣區」的文章奠定了歐元理論,並最終促使歐元順利出臺,他因此被尊稱為「歐元之父」。
  • 釣魚屢試不爽, 一篇關於釣魚的好文章!
    釣魚屢試不爽, 一篇關於釣魚的好文章! 原標題:釣魚屢試不爽, 一篇關於釣魚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