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去年 11 月宣布,旗下一份新刊《自然·機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將於 2019 年 1 月創刊。4 月 18 日,後者宣布正式接受投稿,卻不曾想,招致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界的一場大規模抵制。
發布在俄勒岡州立大學網站上的一封公開信指出,機器學習界長期積極探索學術資料的「免費和開放獲取」(free and open access),而《自然》的這份新刊卻依然延續了學術出版界慣行的、向作者和使用者收費的封閉獲取(closed-access)原則,因此公開信的籤署人決定:不會向這份刊物投稿,或參與它的評審、編輯工作。截至發稿時,這份公開信上已有 1898 人籤名,其中至少 51 人來自中國的大學或科研機構。公開信落款的聯繫人,俄勒岡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榮譽教授 Thomas Dietterich 4 月 29 日在推特上發布的此公開信的推文,已有近 1100 次的轉發和超過 1700 次的點讚。
《自然·機器智能》網站截圖
俄勒岡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榮譽教授 Thomas Dietterich 介紹公開信的推特截圖
公開信同時提到:事實上早在 2001 年,《機器學習期刊》(Machine Learning Journal)的編委會就全體辭職,並成立了一份零成本開放獲取期刊《機器學習研究》(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JMLR),用它服務於知識社群,讓它能夠即時(immediate)而廣泛地獲取期刊文章,而且不讓任何人因為成本問題而被排除在外。
信中指出:在 JMLR 之後,「幾乎所有的重要機器學習發表平臺」都不向發表和獲取文章收費。它最後總結道:在機器學習研究領域,封閉獲取和向作者收費將不再擁有任何位置,《自然》發布這麼沿襲舊制的新刊是倒退行為。
如果回顧歷史,這場抵制並不讓人意外。
2001 年《機器學習期刊》編委集體辭職時,也發表過一封公開信,信中寫道: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前,機器學習界的確受益於學術期刊的商業出版模式,但時代已經變了,網際網路已經使得論文可以輕鬆流傳,而商業期刊依舊向科研機構或研究者個人收取高額的訪問費用。但是,論文作者卻不會從中分得任何經濟回報,而出版商也沒有讓論文得到儘可能廣泛的流傳。因此這種模式一無是處。而他們創辦的新的開放獲取期刊,不僅免費,而且編委會有權確保對文章進行嚴格的同行評審,而作者則持有文章的版權,可以自由傳播文章的電子版,或供其他出版機構發表,唯一的條件,是註明出處。
與開放獲取相關的另一起著名事件是 2013年開放獲取倡導者 Aaron Swartz 與 Jstor 的訴訟和他的自殺。年輕的 Swartz 是Reddit 網站創始人,RSS 協議和 Creative Commons 共享版權框架的發起人之一。2010 到 2011 年,他用非常規手段從學術資源庫 Jstor 下載大量論文試圖用於公開分享,因而招致後者起訴。
2013 年,面臨重刑和巨額罰款的前景,Swartz 自殺。紀錄片《網際網路之子》(The Internet's Own Boy)就是對這一故事的記錄。此事讓 Swartz 和開放獲取運動陣營的觀點在全球範圍被放大,人們意識到:商業學術出版的封閉性是違背公共利益的。因為大多數的科研都受到了公共資金資助,因此其成果應該被免費用於實現公共利益,而商業學術出版集團卻利用這些科研成果,一邊向讀者收閱讀費,另一邊向作者收發表費,同時卻不向同行評審者支付酬勞。在網際網路極大降低發行成本的時代,它們的收費標準已經無法被合理化。這種封閉性阻礙了學術成果的交流與知識的進步。
開放獲取倡導者 Aaron Swartz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正是因此,在各個學術領域湧現出大量開放獲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的同時,一些具有黑客色彩的論文共享網站也悄然興起,其中 Sci-Hub 和 LibGen 在2015年遭到國際學術出版寡頭愛思唯爾(Elsevier)的起訴時,得到了包括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在內的全球公眾的廣泛聲援。
一項研究顯示:2013年,世界上最大的五家學術出版公司 Elsevier、Taylor & Francis、Wiley-Blackwell、Springer和Sage 佔去了當年全部論文發表量的 50%,在社科領域甚至達到 70%。產業的集中化讓這些寡頭的利潤率都超過 30%,有的甚至超過 35%,因此有人說,它們比 Google 和蘋果還賺錢。
它們的收入主要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圖書館的訂閱費,但是高昂且快速上漲的價格讓圖書館不堪重負,因而在 2012 年就出現過一輪抵制購買的運動,被稱作「學術之春」(戲仿「阿拉伯之春」)。但是,追求在知名期刊發表文章尋求學術認可的大學體制,讓在這些封閉期刊上發表文章長期是「剛需」,使這些出版寡頭的地位難以被撼動。
據路透社消息,在本次抵制事件發酵的同時,《自然》雜誌的出版商 Springer Nature 正在準備於 5 月初在法蘭克福上市,首次公開發行規模達到 16 億歐元。
題圖來自Flickr用戶h_pam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