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學者抵制Nature機器學習子刊:付費期刊為何不是AI研究的未來

2021-01-09 機器之心Pro

近兩個月來,眾多人工智慧學者與工業界人士籤署了一份聲明,聲稱自己將不會向 Nature 新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提交論文、提供評審或參與編輯工作(參見:抵制 Nature 機器智能期刊,維護學界開放:百名學者籤署聯合聲明)。隨著事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其中,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嶄露頭角的作者在出版作品時面臨一個雷區。他們要花 3000 美元,才能讓任何想讀他們作品的人都能讀到,也可以選擇讓讀者付費給出版商。通常是圖書館通過昂貴的年度訂閱來支付這筆費用。這不是很多想成為小說家的人的意願,而是學術出版的問題。

200 多年前,西西里巴勒莫的天文學家 Giuseppe Piazzi 發現了一顆矮行星。對於他來說,出版意味著給他的朋友 Franz von Zach 寫信。von Zach 每月都會整理、發布歐洲各地天文學家的來信。這些人沒有網際網路:他們從若干卷名為 Monatliche Correspondenz 的皮製信件中發現最新成果。傳播研究報告所花的時間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到 Piazzi 的數據發表時,地球已經在陽光下消失了。

哥廷根一名 23 歲的讀者高斯改變了這種狀況。他利用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計算出了我們今天所知的穀神星的位置,他後來成為德國最偉大的數學家。高斯和 Piazzi 自由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但他們承擔了 von Zach 的工作所需花費。這是封閉訪問發布模式。

在我自己的機器學習領域,作為高斯開創性研究的學術繼承者,現代數據不再局限於行星觀測,還包括醫學圖像、口頭語言、網絡文檔等。利用數據實現的是醫療診斷、推薦系統以及無人駕駛汽車能否看到停車標誌。機器學習是當前人工智慧革命的基礎。

支付能力不再對參與能力起決定性作用

機器學習是一個年輕且對技術敏感的領域。它沒有其他領域的歷史傳統,該領域的學者也認為沒有必要採用封閉式出版模式。社區內部自行創建、整理並審閱社區內所進行的研究。我們利用網際網路創建了新的期刊,免費提供給作者。訂閱和精裝書籍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

公眾已經繳納了稅款資助我們研究,為什麼還要再次付費才能閱讀成果?資金較少的大學的同行也從中受益。烏幹達坎帕拉的馬凱雷雷大學(Makerere University)與哈佛或麻省理工學院一樣,都有機會進行前沿的機器學習研究。支付能力不再對參與能力起決定性作用。

機器學習已經證明,沒有商業出版商的參與,學術領域不僅可以生存,而且可以繁榮發展。但這並沒有阻止傳統出版商進入市場。我們的成功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最近,Springer Nature 出版集團發布了一份名為《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新期刊。該出版商現有 53 種名字中帶有「Nature」字樣的期刊。

我們應該擔心嗎?當前已經有了一個分享觀點的開放模式,為什麼作者和讀者還要投向營利性訂閱期刊?那是因為學術出版商手裡還有一張牌:他們的品牌。學術研究的多樣性和數量意味著一個領域的研究人員很難對另一個領域的研究進行評價。有時雜誌的品牌會被看做質量的保證。當學者們尋求晉升時,在「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可能會有很大幫助。Nature 是學術出版界的勞力士。但與勞力士不同的是,勞力士的員工負責手錶的創新,Nature 的內容則要靠學術界提供。我們是制表商,他們只是經銷商。

抵制 Nature 期刊聲明的籤署頁,目前已有超過 3000 人籤名

很多計算機科學研究社區的人員都將 Nature 品牌視為學術質量糟糕的代名詞。我們抵制盈利性出版物入侵自己的領域。因此,在本文發稿時已有超過 3000 名研究者——其中包括很多人工智慧學術和工業領域裡的著名人士——籤署了一份聲明,表示自己不會提交、審閱或參與這一新期刊的編輯工作。我們認為向作者收費類型的刊物不在機器學習研究的未來之中。

相關焦點

  • 科學期刊《Nature》新發行子刊《自然-機器智能》遭抵制
    開放的研究氛圍一直是促進人工智慧領域發展的關鍵因素,正是因為學界和業界參與者不斷和快速地公開自己的研究結果和代碼,人們才能夠及時掌相關方向的最新進展,並在學術環境之外開展自己的研究。當開放文化與最為著名的科學期刊《Nature》發生衝突的時候,人工智慧領域的學者們選擇了反對和抵制後者。 眾多學者與工業界人士近日籤署了一份聲明,聲稱他們將不會向 Nature 的新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提交論文、提供評審或編輯服務,其中包括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
  • 為什麼AI 學者們都不約而同地抵制這個《Nature》子刊?
    目前,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在會議和網站上發表,而避開了學術期刊等傳統的出版渠道。最近,一本備受矚目的人工智慧雜誌受到了科學家們的強烈抵制。截至 5 月 15 日,約有 3000 人籤署了請願書,其中大多數是計算機科學家。請願書承諾不為《自然機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NMI) 提交論文、寫評論或編輯文章。
  • Science評論「抵制Nature子刊」事件:AI研究者熱愛arXiv?
    這份由多位 AI 領域的著名學者籤署的請願書,不僅僅是對開放獲取的學術環境的呼籲。它不僅譴責了封閉式獲取的訂閱期刊(例如 NMI),還包括那些向作者收取費用的出版社:開放獲取的期刊是免費閱讀的,但需要研究者付費才能發表文章。而籤署者呼籲更多的「零成本」開放獲取期刊。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蛋醬神經形態晶片真的可以模擬人腦嗎?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中國團隊首次在Nature子刊發布中國AI全景論文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由 AI 青年科學家聯盟牽頭,15 位國內大學教授和企業界 AI 領軍人物合作在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上發布了 AI in China 的全景報告。
  •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難發?審稿周期長,公開期刊版面費用昂貴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審稿周期長?如果想要快速發布論文,在科研圈中,一般人都會推薦美國雜誌,因為美國頂級期刊審稿速度非常的快,而歐洲的頂級期刊《natu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卻非常的長,naut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長的原因有很多,就拿中國科學家們喜歡灌水的化學期刊為例,中國科學家們發表JACS的數量遠超過nature系列化學子刊,因為JACS相當的於美國科學院雜誌,再接收到論文稿件後
  • 國內首發Nature子刊 Machine Intelligence論文:思想精妙,或對DNN...
    它包括兩個子模塊:1、編碼子模塊,其負責將情境信息編碼為適當的控制信號;2、「旋轉」子模塊,其利用編碼模塊的控制信號處理任務輸入(由於其功能上相當於將特徵向量在高維空間上進行了旋轉,故稱為「旋轉」子模塊)。 若將CDP模塊與OWM算法聯合使用,神經網絡只需要一個分類器,就可以連續學習40種不同的臉部特徵的識別任務。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是綜合性刊物,而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領域要窄一些,專門針對某一類別的研究《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AI威脅論興起?Nature欲發表「罪犯識別」研究,遭1700名科學家聯名...
    作者 | 青 暮編輯 | 蔣寶尚今日,一份長長的公開信在reddit機器學習版塊火了起來,信的內容涉及1700名科學家聯名抵制一項人工智慧研究發表在Springer Nature上。   (雷鋒網)這1700名科學家,不少是來自MIT、NYU、哈佛等著名學府以及Google、DeepMind、微軟等知名企業的學者。
  • 為ML帶來拓撲學基礎,Nature子刊提出拓撲數據分析方法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思、一鳴一位義大利數學家表示,現在我們可以使用一種新數學方法,讓機器學習系統能更高效、快速地學習識別複雜圖像。該數學家提出的理論已經被 Nature 子刊《Machine Intelligence》接收,該論文的作者表示,這種新方法可以稱為「拓撲數據分析(TDA)」。
  • 一篇文章7.4萬,Nature33種期刊開放獲取新政引爭議,社區斥其「寄生...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魔王、小舟Springer Nature 邁向開放獲取之路,然而每篇 OA 文章 9500 歐元的費用引起了巨大爭議。總費用 4790 歐元,是 Nature Physics 標準 OA 文章費用的一半,高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出版費用(NC 是唯一完全實現 OA 的 Nature 子刊)。如果文章最終發表在 Communications Physics 上,則作者還需支付 800 歐元,相比該 OA 期刊的總體費用也略有上漲。
  • Nature屠榜,AI領域Top 1000期刊盤點
    17.730《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彙刊》,簡稱PAMI,是IEEE最重要的學術性彙刊之一。《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彙刊》主要發表有關計算機視覺和圖像理解的所有傳統領域,有關模式分析和識別的所有傳統領域,以及機器智能的部分領域的論文,特別關注用於模式分析的機器學習。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而這篇重磅論文的作者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西南醫學中心不僅是美國最頂尖的醫學院和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之一,培養了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且也是世界top10級別的醫學院,西南醫學中心在2016年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世界大學排名)中被排在全球醫學院第9位。
  • 兩大頂級期刊同時上線抗衰老專題子刊
    -科研期刊類似於大學,是科學家們交流和學習的核心場所,也是他們推動科學進步的主要陣地。就好像絕大多數更好的學生都會進到更好的大學裡一樣,絕大多數更重磅的研究也會被刊登在更重磅的期刊上。雖說是子刊,但是上面刊登的第一篇文章卻頗為重磅,來自德國馬普所的華人科學家Jiongming Lu博士,發現了一種能夠延長果蠅壽命40%的「凍齡藥」[1]。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周志華、Hinton等50多名學者聯名抵制韓國研發「殺人機器人」
    最近,韓國 科學技術院大學(KAIST)遭到了全球20多個國家、50多名高校頂尖AI學者的集體抵制。KAIST是 韓國「清華北大」級名校,以擅長理工技術著稱,為何遭到這些學者們的反對?在下周,聯合國將在日內瓦舉行關於自主武器的會議,這些來自20多個國家的50多名學者,希望能夠徹底禁止殺手機器人。
  • 花7.5萬元發一篇Nature論文,所有人都能免費下載,你覺得值嗎?
    如果未來施普林格·自然與其他機構都順利籤訂了協議,那麼這張昂貴的「頂刊 OA 入場券」僅在 2021 年就能為前者帶來 450 萬美元左右的收入。難啃的硬骨頭學術機構和學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被更廣泛地傳播,而傳統期刊的訂閱付費牆就成了這場知識自由行動的最大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