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評論「抵制Nature子刊」事件:AI研究者熱愛arXiv?

2020-12-06 機器之心Pro

前幾周,很多熱愛開放式學術環境的研究者聯合抵制了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t 期刊,他們不僅譴責了封閉式獲取的訂閱期刊,同時還呼籲開放獲取的學術環境。Science 今天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計算機科學對開放獲取與開放評議的巨大需求,這種需求不僅因為研究領域的高速發展,同時還因為 arXiv 和 OpenReview 等而成功。

零成本的數字出版方式可以幫助應對人工智慧論文的爆炸式增長。

計算機科學誕生於反叛的黑客文化,這是一種活在人工智慧出版文化中的精神。該新興領域越來越多地轉向會議論文和免費的公開評審網站,迴避傳統渠道。這種傾向在對高調 AI 期刊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t 的抵制運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截至 5 月 15 日,大約 3000 人(大部分是學術界計算機科學家)籤署了一份請願書,承諾不提交、評審或編輯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t(NMI)的任何文章,NMI 是出版商 Springer Nature 計劃在 2019 年 1 月啟動的新期刊。

這份由多位 AI 領域的著名學者籤署的請願書,不僅僅是對開放獲取的學術環境的呼籲。它不僅譴責了封閉式獲取的訂閱期刊(例如 NMI),還包括那些向作者收取費用的出版社:開放獲取的期刊是免費閱讀的,但需要研究者付費才能發表文章。而籤署者呼籲更多的「零成本」開放獲取期刊。於上個月發動該抵制運動的俄勒岡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家 Thomas Dietterich 稱,該抵制運動的目的是為缺乏資源的科學家「降低研究進展的門檻」。對於傳統出版而言,AI 領域的進展太過迅速,AI 在取得重大成就或造成重大危害方面的潛力都需要開放性,他說,「將我們的研究論文擋在收費牆之外將使公共監督更加困難。」

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家、arXiv 創始人 Paul Ginsparg,對他所稱的「原則性立場」表示歡呼。但他補充道,「我個人對於訂閱模式並不抱有敵意。」並且他認為請願書的籤署人可能對於零成本期刊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伺服器是很便宜,但「系統化的質量管理是需要大量人力,這會消耗很大的成本。」

Springer Nature 在期刊規劃上並沒有退縮,其發言人 Susie Winter 在倫敦發表聲明:「目前,我們認為產出像 Nature 這樣高度精選的期刊,並確保長期可持續性可成為最廣泛社區的資源,最公平的方式就是讓讀者分攤相關費用。」Dietterich 稱他並未抵制 Springer Nature 的旗艦刊物 Nature,因為計算機科學家不會在綜合期刊上發表文章。(在 Nature 雜誌上發表 AlphaGo 最新研究論文的 Google DeepMind 是個例外,儘管多名 DeepMind 員工籤署了那份抵制聲明。)

Dietterich 稱,非營利組織的期刊,如 AAAS 的 Science 和 Science Robotics、IEEE 和 ACM(美國計算機協會)的期刊也沒什麼問題,這是因為他們的願景和低費用。

人工智慧的崛起

根據 SCOPUS 資料庫的一項研究,儘管有期刊抵制,但人工智慧領域的論文數大約是 1996 年的 10 倍。

在計算機科學中,大多數活躍的成果都不會發表在期刊中。通常情況下,論文會發表在 arXiv 並免費提交到學術會議,在學術會議中這些論文會得到一些形式的同行審議:評審、接收或拒絕。Facebook 首席 AI 科學家 Yann LeCun 表示由於期刊的審核速度慢,計算機科學家更傾向於在 arXiv 上發表研究成果。此外,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 Leslie Kaelbling 說:「對於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學術成果,大會論文取代期刊論文成為最理想的發表方式。」

AI 現在不僅是開放獲取,同時還開放評議。2013 年,麻薩諸塞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 Andrew McCallum 發布了 OpenReview,該網站允許作者提交會議論文並邀請評議人公開發表他們的評論和決定,其他人也能添加評論。主要的 AI 會議已經開始使用這個網站,McCallum 說關於網絡論戰和軟評論的擔憂並沒有出現。此外,還有一些「神奇」的東西出現了,例如對 2013 年一篇關於數據分析的論文,來自計算科學領域外的數學家指出證明中的一處錯誤,並分享了如何修正它的意見。McCallum 說:「這就是科學該有的樣子,不是嗎?」他補充道,他和 Ginsparg 正在討論如何使用 OpenReview 為 arXiv 論文提供獨立評議模塊,因為 arXiv 目前並不包含評議功能。

Kaelbling 稱 AI 研究激增給現有的論文發布帶來了很大壓力,OpenReview 等網站通過擴散評議以及抑制低質量的論文提交稍微改善這種情況。NIPS 請 Kaelbling 幫助尋找 2750 位評議者評議會議提交論文。「但是我很確定找到 2750 位合格的 NIPS 評議者非常困難,這太瘋狂了。」

AI 論文發布的熱潮可能不可持續,但是這令人興奮,McCallum 說道。他講了一個故事,他的同事在 arXiv 上發布了一篇關於計算機視覺的論文。數月內,基於這篇論文的其他論文也發布在 arXiv 上。當其中一篇論文出現在某個會議上,作者不只是談論自己的論文,還談論一年來的進展。這更像是「讓我帶你們回顧一下該科學研究的來龍去脈。」McCallum 稱,「這種情況在封閉的出版界不會發生。」

相關焦點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為ML帶來拓撲學基礎,Nature子刊提出拓撲數據分析方法
    該數學家提出的理論已經被 Nature 子刊《Machine Intelligence》接收,該論文的作者表示,這種新方法可以稱為「拓撲數據分析(TDA)」。從數學理論的角度來理解並提升機器學習方法,這也是近來非常有潛力的研究方向。
  • 千名學者抵制Nature機器學習子刊:付費期刊為何不是AI研究的未來
    近兩個月來,眾多人工智慧學者與工業界人士籤署了一份聲明,聲稱自己將不會向 Nature 新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提交論文、提供評審或參與編輯工作(參見:抵制 Nature 機器智能期刊,維護學界開放:百名學者籤署聯合聲明)。
  • 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那篇涉嫌「性別歧視」的 Nature 子刊論文撤稿了
    那篇涉嫌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搞 「性別歧視」 的 Nature 子刊論文撤稿了。18%」。 11 月 20 日,Science 報導稱,該研究一下就引起了一眾科學家的 「圍攻」。很多科學家在 Twitter 上稱其搞 「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該項聯合研究成果於近日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題為《人體類固醇II型5a還原酶與抗雄激素藥物非那雄胺的結構研究》,由南科大生物系魏志毅副教授課題組與匹茲堡大學張誠教授、新加坡 A*STAR 研究所範昊研究員、騰訊 AI Lab 黃俊洲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合作完成。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雜誌將接收包括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的自然科學、應用和社會科學的文章,以及簡要通訊、評論、觀點、事件、新聞等。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的機器人卻有點不同。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這一過程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機器人腿部的電線縮短,待冷卻後重新伸展,以此驅動 RoBeetle 的運動。
  • 一篇文章7.4萬,Nature33種期刊開放獲取新政引爭議,社區斥其「寄生...
    總費用 4790 歐元,是 Nature Physics 標準 OA 文章費用的一半,高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出版費用(NC 是唯一完全實現 OA 的 Nature 子刊)。如果文章最終發表在 Communications Physics 上,則作者還需支付 800 歐元,相比該 OA 期刊的總體費用也略有上漲。
  • 菊紋,糞便識別測健康,斯坦福智能馬桶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菊花」亦然。至少,史丹福大學的一篇論文是這麼說的。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發明了一種「菊紋識別」智能馬桶,可以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識別你的「菊紋」和便便,從而達到健康監測的目的。
  • Science:AI領域那麼多引人注目的「進展」,竟是無用功
    「老話說得好,如果你無法衡量一件事,就很難讓它變得更好。」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多個 AI 子領域的進展實則「搖搖欲墜」。2019 年,一項針對搜尋引擎所用信息檢索算法的元分析發現,「高水位線早在 2009 年就已確立」。2019 年的另一項研究在 18 種推薦算法中僅成功復現了 7 種,而且其中 6 個在性能上無法超越多年前開發的更簡單的非神經算法。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當晶片在處理視覺任務時,可以「記住」圖像並多次復現這些內容。與使用非合金材料製作的憶阻器相比,新版本的記憶更加清晰。這一研究的論文《Alloying conducting channels for reliable neuromorphic computing》今天已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頗具潛力的新型神經記憶憶阻器設計,其電路以一種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
  • 《Nature》子刊:不僅是語言,機器翻譯還能把腦波「翻譯」成文字
    為了獲得更高的準確度,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者利用了「從神經活動解碼語音」與「機器翻譯」兩個任務之間的概念相似性。這兩種任務的目標都是在同一基礎分析單位的兩種不同表示之間建立映射。更確切地說,二者都是將一個任意長度的序列轉化為另一個任意長度的序列(任意是指輸入和輸出序列的長度不同,並且彼此之間沒有決定性的聯繫)。
  • 連發Science、Nature Physics:谷歌展示量子霸權實現藍圖
    該交叉點被稱為「量子霸權」邊界,是在通向更強大和有用的計算技術的關鍵一步。在 4 月底 Nature Physics 上發表的文章《Characterizing quantum supremacy in near-term devices》中,谷歌介紹了在近期設備中實際展示量子霸權的理論基礎。
  • 騰訊AI Lab 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獨創方法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
    目前,tFold公測版本已通過騰訊「雲深智藥(iDrug)」平臺官網對外開放。官網連結:https://drug.ai.tencent.com/console/cn/tfold「從頭摺疊」新方法破解晶體學難題在人體內,性激素有促進性器官成熟、副性徵發育及維持性功能等作用。
  • 全美學界停擺24小時:arXiv、Nature、Science全部暫停更新
    在美國黑人弗洛伊德去世的十幾天後,反種族歧視的抗議又一次引發了學術界「地震」。當地時間周二,美國高校學術界和科技界聯合向同行發起倡議,呼籲科學家和學者在本周三一起參與大罷工,用中止學術和中止科研等方式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遊行示威。這項聲援美國反種族主義遊行的活動,名為「ShutDownSTEM」。
  • AI 在安全、可靠性方面到底取得了哪些進展?斯坦福 AI 實驗室進行...
    讓我們看看當前研究工作的兩個案例,它們讓研究者可以檢驗神經網絡的內部運作。第一個是關於可驗證性,第二個則是關於可解釋性。Reluplex 曾被用來測試 ACAS Xu (https://arxiv.org/abs/1810.04240)早期原型的神經網絡,是一種用於無人機的機載防撞系統。如圖所示,該系統考慮了兩架無人機:一架是由 ACAS Xu 軟體控制的你自己的無人機「Ownship」,另一架是我們進行觀察的無人機「Intruder」。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在昨天剛剛刊發的 Science 子刊《Science Robotics》上,具有和人手同等能力的機械手登上了封面。最近,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創造了一種叫做「Hannes」的手部假肢,它融合了關鍵的仿生特性,因而與人類的手極為相似。通過整體設計方法以及研究人員、患者、整形外科醫師和工業設計師的共同開發工作,「Hannes」可同時實現精準擬人、仿生性能以及類似人的抓握行為,性能超過日常生活活動(ADL)所需。
  • 騰訊AI Lab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首次破解它的結構
    目前,tFold公測版本已通過騰訊「雲深智藥(iDrug)」平臺官網對外開放。官網連結:https://drug.ai.tencent.com/console/cn/tfold 「從頭摺疊」新方法破解晶體學難題在人體內,性激素有促進性器官成熟、副性徵發育及維持性功能等作用。
  • 騰訊AI Lab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首次...
    該項聯合研究成果於近日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題為《人體類固醇II型5a還原酶與抗雄激素藥物非那雄胺的結構研究》,由南科大生物系魏志毅副教授課題組與匹茲堡大學張誠教授、新加坡 A*STAR 研究所範昊研究員、騰訊 AI Lab 黃俊洲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