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開放獲取矛盾又起,MIT、愛思唯爾談判宣告破裂

2021-01-19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參與:魔王、杜偉、小舟

繼去年加州大學宣布取消所有愛思唯爾期刊訂閱之後,MIT 與愛思唯爾的談判也宣告破裂。

眾所周知,愛思唯爾是世界上最大的醫學和其他科學文獻出版社之一,其中我們所熟知的知名學術期刊《柳葉刀》和《細胞》都由愛思唯爾出版。在為作者和讀者提供便利的同時,愛思唯爾的訂閱費用卻逐年增長,不可避免地給高校等科研機構帶來了愈加沉重的財政負擔。因而近年來,抵制甚至放棄訂閱愛思唯爾期刊的事例屢見不鮮。這不,MIT 也終於對愛思唯爾「下手」了。

近日,MIT 在官網發布消息稱,秉持著提供公平和開放獲取的原則,MIT 終止了與愛思唯爾達成新期刊訂閱合同的談判。原因在於,愛思唯爾沒有提出符合《MIT 有關出版商合約的指導性框架》的提案。

MIT 宣布終止與愛思唯爾的期刊訂閱談判。

該框架由 MIT 圖書館和 MIT 開放獲取工作組(Ad Hoc Task Force on Open Access to MIT’s Research)以及圖書館系統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Library System)在 2019 年 10 月聯合提出。

MIT 框架基於以下信念:公開共享研究和教育材料是 MIT 推動知識領域進展、使用前沿知識應對世界上最大挑戰的使命的關鍵。它申明的首要原則是:學術及其傳播的控制權應掌握在研究學者及其所在機構手中,確保向最廣泛的受眾公開公平地提供學術研究成果,同時也為 MIT 社區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MIT 圖書館館長 Chris Bourg 表示:「基於 MIT 框架的原則,我們未能和愛思唯爾達成合同,我對此表示失望。但是令我感到驕傲的是,MIT 社區以及美國國內數百名同事都認同這些原則對於維護公共利益和促進科學進步的重要性。面對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公平公開地獲取知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如果愛思唯爾提供的合同能夠滿足 MIT 社區的需求和價值,並能推動 MIT 的使命,那麼我們希望能夠重啟富有成效的談判。」Bourg 說道。「同時,我們將繼續使用 MIT 框架來尋求新的途徑,以實現知識的開放獲取。我們與計算機協會、加州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以及愛荷華州立大學合作達成的開創性協議,正是構建未來商業模式的一個例子。」

MIT 一直是開放獲取領域的領導者。

2009 年開始施行的 MIT 開放獲取政策是美國同類政策中的首個,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個。自採用該政策以來,MIT 發表的教師期刊文章中免費向全世界開放的比例達到 47%。

2017 年,MIT 宣布了一項新政策。根據該政策,所有 MIT 的作者,包括學生、博士後和職工,都可以選擇申請開放獲取許可。

2017 年,Provost Martin Schmidt 組建了 MIT 開放獲取工作組,該工作組於 2019 年 10 月發布了最終建議,旨在支持和提升 MIT 出版物、數據、軟體和教育材料的公開分享。Bourg 領導的實現團隊一直致力於實現這一建議,包括政策以及美國和全球性的倡議活動。

抵制愛思唯爾:這不是第一次,或許也不是最後一次

MIT 與愛思唯爾的談判破裂並非個例。早在 2019 年 2 月 28 日,美國加州大學宣布停止訂閱由全球最大的科學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的所有期刊。

UC 在聲明中表示:由於愛思唯爾拒絕達成一攬子協議,續籤集體合同的談判已經破裂。因此,加州大學系統的期刊訂閱宣告中斷,同時來自 UC 作者發表的所有論文立即免費向全球讀者提供。

加州大學共有 10 個分校,其出版內容數量佔據全美國的近 10%,是當時抵制愛思唯爾的最大學術機構。

在談判過程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曾經鼓勵教授有效抵制出版巨頭愛思唯爾,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學校管理層鼓勵教師抵制特定的出版商。該大學當時的訴求是:費用降低,同時可以更加便捷地開放存取。

然而,愛思唯爾不為所動。這次談判破裂可能對美國及其他地區的科學傳播和開源運動方向產生影響。

就在加州大學宣布抵制愛思唯爾之後不久,紐約州立大學(SUNY)也於今年 4 月宣布停止訂閱愛思唯爾出版的所有期刊,而這可能為 SUNY 圖書館節省 500 萬 - 700 萬美元。

更早些時候,歐洲地區的德國、荷蘭和瑞典的研究機構聯盟都與愛思唯爾展開談判,但均以失敗告終,並結束了與愛思唯爾的訂閱合同。

不止海外,國內著名的「知網」也遭到過抵制。與抵制愛思唯爾一樣,收費是關鍵問題。

下載論文要收費,甚至論文作者下載自己的論文也要收費。這真的合理嗎?

如今,著名學術機構 MIT 與愛思唯爾的談判也宣告破裂。這是否意味著開放獲取運動(OA)將走向新高潮?愛思唯爾等出版機構是否能夠適當放鬆限制,為學術界知識的流通做出應有的貢獻呢?

網友:分道揚鑣意料之中,解決之路依舊漫長

MIT 與愛思唯爾的決裂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激烈談論,有網友貼出了《MIT 有關出版商合約的指導性框架》的六項核心原則,認為愛思唯爾毫無疑問無法達到這些要求,特別是第 2 條中「出版商不應要求作者放棄文章版權,相反應為作者提供一些選項,以支持文章發表並保證文章的重複使用權」,而這與愛思唯爾的經營理念背道而馳。

這樣看來,《MIT 有關出版商合約的指導性框架》與愛思唯爾的經營理念存在內在不一致性,分道揚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過也有網友發出「靈魂一問」:實在不理解為什麼 JSTOR、愛思唯爾以及其他類似學術出版機構能夠長久存在下去。

ta 還提出建議,頂級大學應針對每個學科提供非盈利性出版服務,每個期刊分別設立一名付費服務商和付費編輯,然後聘請同行審稿人,最後將論文編輯成月刊發表。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意見。

下面這位網友表示,儘管現代學術期刊出版商的最終目的是賺錢,也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也為論文篩選和質量把控提供了渠道。試想,如果期刊百分之百的開放和自由,並且沒有特定的評判標準,那麼又如何實現論文的篩選呢?

此外,如果不提供資金支持和全職承諾,會有人願意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嗎,會有人想擔任編輯嗎?最後一個重要問題,如果舊的期刊出版制度推翻,那麼又如何保證新期刊的聲譽呢?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和解決,並不是簡簡單單地取消就行了。

看來,學術機構、論文作者與出版商之間的矛盾依然會持續下去,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未來的改革之路依舊漫長。

參考內容:

https://news.mit.edu/2020/guided-by-open-access-principles-mit-ends-elsevier-negotiations-0611

相關焦點

  • 加州大學籤署大型開放獲取協議,《自然》論文將供免費閱讀
    期刊論文的開放獲取已成為學術出版重要趨勢。當地時間6月16日,美國加州大學系統(UC)和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宣布籤署一項突破性的開放獲取(OA)協議。根據協議,加州大學與施普林格·自然合作出版的論文將供全世界讀者免費閱讀。
  • 喜訊:細胞出版社即日起全部支持開放獲取模式
    全球領先的研究出版和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Elsevier)近日宣布,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自2021年1月1日起拓寬作者的開放獲取發表選項。愛思唯爾致力於建立一個更加協作、包容和透明的科研世界,從而幫助作者、科研人員和學術機構共享知識,並在彼此工作的基礎上推動產生新的成果。開放獲取是這一承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愛思唯爾首席學術官Nick Fowler:開啟未來,更加開放,不斷創新
    愛思唯爾首席學術官Nick Fowler:開啟未來,更加開放,不斷創新需要更多基於實證的研究給我們參考,出版商在支持研究生態系統的作用。1. 2020管理知識:當今知識的消費脫離了實體化。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需要的信息。每天全球產生的數據量2.5QB。
  • 愛思唯爾的日子不好過
    本報記者查閱全球網際網路最大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發現,愛思唯爾近年因定價過高而飽受指責,一些大刊的售價高達1.4萬美元,遠超平均水平。    國際學術界不斷提出對抗策略,以改變被出版商「挾持」的困境。    批評者主要是圖書預算無力負擔書價的大學。
  • 愛思唯爾一刊物編委會集體辭職—新聞—科學網
    JOI編委會提交給愛思唯爾的辭職信。
  • 愛思唯爾與南開的學術之緣—新聞—科學網
    從讀者到作者,到審稿人,再到愛思唯爾旗下期刊的編委,他們的學術之路與愛思唯爾有著或多或少的交集。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愛思唯爾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作為全球領先的信息分析公司,它的現代出版業務可以追溯到1880年。如今,愛思唯爾出版超過2500種期刊,覆蓋所有學科領域,其中包括著名的《柳葉刀》和《細胞》,還出版39000多種電子書籍以及諸多經典參考書,如《格氏解剖學》等。
  • 出版界同盟就談判破裂發表告百度書
    網易科技訊 3月25日消息,昨天晚間,由作家代表、出版界代表組成的出版界反侵權同盟與百度就文庫盜版問題的談判宣布破裂,知名出版經紀人路金波發布《3.24談判破裂六代表告百度書》,直指百度文庫「大規模侵犯著作權獲取巨額利潤」,並要求百度及公司CEO李彥宏為此擔責。
  • 一篇文章7.4萬,Nature33種期刊開放獲取新政引爭議,社區斥其「寄生...
    該協議允許參與機構的作者在 Nature 及其 33 種系列期刊上免費發表開放獲取(OA)文章,參與機構還可以獲得對 Nature 系列期刊的閱讀權限,包括 Nature Review 系列期刊和所有即將推出的 Nature 品牌刊。
  • ...但對談判破裂影響的擔憂仍存】天空新聞記者獲得的機密文件顯示...
    文 / 蘇懷瑾2020-11-21 05:43:35來源:FX168 【歐盟認為脫歐協議已獲95%同意,但對談判破裂影響的擔憂仍存】天空新聞記者獲得的機密文件顯示,歐盟官員中有95%的人同意脫歐協議,但文件也顯示了對談判破裂的潛在影響的擔憂程度
  • 臺媒:民進黨宣告未來經貿談判將採黑箱作業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月10日報導,民進黨宣稱未來兩岸及國際經貿談判應仿效美國「貿易促進授權」(TPA)機制。但在美國華盛頓方面聽來,民進黨無異宣告將採黑箱作業。因為TPA在美國遭到的最大質疑就是「黑箱」。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分別與IEEE、愛思唯爾籤署閱讀與出版協議
    繼2020年與IOP和Springer Nature達成協議之後,2021年1月8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科學信息服務部宣布,與IEEE、愛思唯爾
  • 創辦Sci-Hub、成為學術界「盜版女王」,她選擇與出版集團為敵
    圖片來源:Pixabay秉持開放出版的學術界,和坐享巨大利益的出版集團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出版集團對研究者的「分享」有諸多限制(名曰「負責任的分享」,還專門有一個機構來推行他們認為合適的分享準則),例如不可分享最終修訂的正式版本,必須經過一定時間之後才能分享,等等。
  • 學術界為啥不愛投中文期刊?
    學術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麼?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最近再次出現在某知識問答平臺熱榜。短短兩周,便吸引了180個回答,瀏覽量超過34萬。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面對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崔鵬 清華大學副教授:學術全球化,中國到底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學術界一直在討論。國際期刊向中國開放,是把中國學者逼到國際舞臺,逼到國際學術圈,中國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假如現在貿然禁止所有論文發表到國外,那就是變相加速了外界對中國的學術封鎖。
  • 本周英銀決議五大看點,若脫歐談判破裂或宣布加快QE!警惕英鎊高位...
    若脫歐談判破裂,英銀料將做出回應,宣布加大QE  相關研究估計,無協議脫歐料令英國2021年GDP損失1.5%,如果談判在周四之前破裂,那麼英國央行將會做出回應。  12月15日,美國銀行預計,本周英國央行政策會議不會有什麼消息,一致投票維持政策不變。英國脫歐的消息仍是近期可能促使英國央行做出改變的因素。
  • Nature揭露同行評審潛規則,審稿人操縱引用,愛思唯爾開始嚴查
    abstract_id=3339568愛思唯爾的調查還顯示,這些審稿人中,有一些人還在自己署名的研究中存在其他問題。發現這一問題的愛思唯爾分析師告訴《Nature》,他們「發現了明顯的同行評審操縱痕跡」,以及研究者不止一次發表相同研究的證據。愛思唯爾表示,他們的調查將導致其中的一些研究被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