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學者風採錄」專題報導中的13位南開大學學者均連續多年躋身「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從讀者到作者,到審稿人,再到愛思唯爾旗下期刊的編委,他們的學術之路與愛思唯爾有著或多或少的交集。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愛思唯爾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作為全球領先的信息分析公司,它的現代出版業務可以追溯到1880年。如今,愛思唯爾出版超過2500種期刊,覆蓋所有學科領域,其中包括著名的《柳葉刀》和《細胞》,還出版39000多種電子書籍以及諸多經典參考書,如《格氏解剖學》等。
2018年,愛思唯爾出版論文47萬篇,大約佔全球學術論文出版總量的18%,而這些論文獲得的引用量則超過全球總引用量的2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助力中國科研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在愛思唯爾的學術版圖中,中國的地位日益重要。目前,愛思唯爾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和客戶超過600 家,包括政府部門、學術機構、科研組織、科研資助機構、醫院管理部門、醫療企業及其他商業企業等。通過愛思唯爾的旗艦信息解決方ScienceDirect®和全球最大的科研文獻摘要引文資料庫Scopus,愛思唯爾幫助中國超過300 家各類機構獲取世界領先的科技和醫療文獻。
中國學者也越來越多地使用愛思唯爾旗下的各類資源。據統計,2015 到2018 年,超過280 萬名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在愛思唯爾旗下期刊發表了經同行評審的科研文章200 餘萬篇。這些研究成果在全球廣泛傳播,被220 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究人員引用超過90萬次。
2018 年,來自中國的學者下載了ScienceDirect®上的全文達1.97 億篇,相當於每秒下載6.2 篇,佔全球總下載量 的21%。2018年,中國有20%左右的學術文章發表在愛思唯爾旗下期刊上,而且這些文章的整體FWCI(領域歸一化影響力)達到了1.8(世界平均水平是1)。其中前5% 的高被引文章中,就有47.8% 通過愛思唯爾旗下期刊發表。
為了呈現中國科研人員在科研領域的影響力、體現中國大學的綜合實力,愛思唯爾與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合作,為年度「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以及「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提供數據和分析。
自2006 年起,愛思唯爾還在中國進行了數千次培訓,幫助年輕科研人員提升英文學術寫作技能,達到在國際期刊發表文章的水準,並幫助科研人員了解如何使用科學信息。
近年來,愛思唯爾還任命了超過數千名中國科學家成為旗下期刊編輯或編輯委員會成員,以更好地服務中國不斷成長的科研和學術出版事業。
學術評價標準合理化
作為國際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始終提倡使用科研評價指標的黃金準則,就是同時考慮定量指標和定性的評估意見,如只採用定量指標,至少應選擇兩個指標。在愛思唯爾看來,只有將科研評估定量指標與定性的專家意見相結合,才能得到全面、公正和多維度的評價。
為此,今年6月,愛思唯爾成立了國際科研評估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search 簡稱ICSR)。該中心將與學術界開展密切合作,通過分析科研評價的定性和定量指標,從而發展創建一種更為透明、更加穩健的科研評價方法。
國際科研評估中心的使命是鼓勵科研評價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標準,恰當地運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推動科研評價工作擺脫「一刀切」的模式,為探討研究評估新方法、檢驗新假設和新概念提供平臺。
今年4月,愛思唯爾還攜手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成立了科技評價聯合實驗室,共同探索並開發新的科研評價方法,建立更適用於中國學術環境的科研評價體系,共同致力於促進中國科研發展,提升中國整體科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強強聯合走向縱深
近年來,愛思唯爾在與中國高校合作中除學術論文發表,還加強了信息分析服務,在與南開大學的合作中,這點得到充分體現。
愛思唯爾很早就是南開大學的合作夥伴。南開大學各學科領域的諸多資深學者都曾經或正在擔任愛思唯爾旗下期刊的編輯和審稿人。南開大學也是中國最早訂購愛思唯爾期刊、圖書及信息解決方案的客戶之一。
愛思唯爾依靠在信息分析領域的實力,為南開大學的戰略布局、學術科研規劃、專家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供科研信息分析服務。同時,通過數據分析掌握學科前沿信息和研究進展,幫助南開大學優化並推動學科的發展。
愛思唯爾與南開大學的科研人員聯繫廣泛,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和交流機制。為了推動中國期刊被全球文摘引文資料庫的收錄工作,愛思唯爾聯合中國各領域專家,成立了「Scopus本地內容遴選委員會」,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就是該委員會委員之一。
在最新籤署的合作協議中,雙方將加強在戰略規劃與科研評估、信息資源平臺建設與服務、學術出版等領域的合作,並建立聯合工作站,搭建深入合作與交流的互動平臺。
在南開大學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愛思唯爾與南開大學共同憧憬未來的合作之路。相信在「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共同理念下,愛思唯爾將助力南開大學不斷攀登新的科學高峰,全面提升南開大學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