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Nature/Science獎百萬成為歷史!5高校教師談論文與獎勵「脫鉤」

2020-12-02 騰訊網

作者 | 劉如楠

曾經發一篇CNS(指3個頂級期刊Cell 、Nature和Science)論文獎勵高達100萬元,如今終於成為歷史!

7月29日,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重磅通知,明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

此前,教育部也曾發文強調,「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的獎勵」。

「高校教師的基本工資很低,論文獎勵佔收入的大部分。一旦取消,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

「取消獎勵,就減少了為發而發的論文。大家有更多機會投入到長期研究中,能夠淨化學術風氣」;

「高校可能會在名義上進行綜合考核,其實賦予論文的比重仍然較大,打擦邊球」

……

論文與獎勵脫鉤,將對科研人員和學術界帶來何種影響?對此,《中國科學報》調查採訪了5位高校教師。

曾經的高額論文獎勵:每篇Nature/Science 100萬

過去,大多數科研機構和高校都會對發表SCI論文進行獎勵。如果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獎勵會更多。

例如,《中國科學報》注意到,有單位明確規定,發表一篇CNS論文,獎金高達50萬元,有的機構甚至獎勵100萬元。

某高校獎勵標準

某市區獎勵標準

對此,有科研人員指出:「部分高校明文規定獎勵標準;也有些高校的獎勵涵蓋在崗位津貼中,崗位級別不同,薪酬不同,要求的論文數量、期刊也不同,達不到對應的級別要求,就自動降級;還有些將論文換算成『績點』,比如一篇JCR 1區論文對應600點,1點約等於50元,即3萬元。」

「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是這樣,明裡暗裡都會對論文進行獎勵。」該科研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

7月29日,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不使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專項資金獎勵論文發表。」

其實,早在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就發布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其中明確,「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並要求「雙一流」建設高校在7月31日前檢查修改相關制度文件及建設方案。

兩次重磅通知,徹底將論文與獎勵「脫鉤」。這會減少科研人員的收入嗎?沒有了論文和獎勵驅動,他們做科研的積極性是否會受到明顯影響?論文「注水」、造假問題將在多大程度上得以改善?未來的考核體系何去何從?

以下為5位高校教授的心聲。

收入會下降嗎?積極性是否受影響?

▲ 李立(化名,東部地區某高校副教授):

肯定會影響收入,而且影響非常大。高校教師的工資收入普遍較低,我的科研獎勵在學校裡算中等水平,科研獎勵佔收入的比重較大。甚至有部分同事的科研獎勵可以達到百萬元,他們受影響也很大。

這自然也會影響積極性。對我們這些青年教師而言,結婚生子、買房等生活壓力很大。生存問題解決不了,何談發展呢?

我現在很糾結,也很迷茫。如果論文獎勵全部取消,沒有經濟保障,做學術對我來說就是奢望。

▲ 蔡寧(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副教授)

我認為不會影響我的收入和積極性。對我們這種研究型大學而言,發表論文一方面是為了得到同行認可,另一方面基於項目評審、結題需要。普遍是沒有額外獎勵的。

▲ 喻海良(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

我是年薪制的,對我的收入沒有影響。

是否有利於改善論文注水、造假現象,鼓勵大家追求高水平研究?

▲ 李立:

學校之間的差異很大。對於我們這種「雙非」高校來說,想要做出高水平研究是非常困難的,也不能拿對清北的要求來要求所有高校。況且,量變才能引起質變,沒有足夠的數量積累,也很難一下子有高水平的研究。

▲ 蔡寧:

我認為出臺這樣的政策是為了提醒大家,不要把發表論文變成指標競賽,按照數量排序打分。在進行學術評價時,還要注重文章內容、影響力等。

但對論文造假作用不大,很少有人為了獎金去發注水論文。

▲ 喻海良:

還是有幫助的。在缺乏論文的時候,獎勵一下,但現在我們國家已經不缺論文了,缺的是有影響力的工作。這也會使老師專注於重大問題和重大發現,少做一些短平快的工作。老師如果追求快速產出,就會影響帶的學生,對整個科研環境很不利。

層次較低的高校取消了獎勵,還會有人去嗎?

▲ 蔡寧:

對於高層次學校來說,不缺論文,也就沒必要獎勵;

而對那些偏遠地區的、層次較低的高校來說,缺乏學術論文,或者說缺乏優質期刊、高水平的論文,進行獎勵是一種提升學術水平、提升排名的措施。等到論文質量、數量提高了之後,無法支付高額的獎勵費用了,獎金水平自然就會降低。

但如果這些高校取消了獎勵,誰還會去呢?

▲ 馬軍(蘭州理工大學理學院教授)

論文獎勵利用的是「鰻魚效應」。學校財力有限,能拿到高額獎勵的人是很少數,但可以進行招聘宣傳、吸引人才。

脫鉤後,如何考核高校教師科研績效?

▲ 李立:

論文不獎勵的話,可以將論文獎勵的錢打包到聘期任務中,不再按照職稱級別制定聘期任務,而是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聘期任務。給基本工資,完成聘期任務的話可以額外給錢,那就可以將論文與獎勵脫鉤,這樣也不會影響工作的積極性。

▲ 喻海良:

在進行績效考核時應考慮學科差異,像醫學、環境、能源等,影響因子如果低於10,就不算好的研究,但像海洋領域、機械製造等,影響因子高於2或3,就算是非常好的了。

▲ 張風(化名,東部某高校教授)

國家政策出臺之後,學校自然也有相應出臺應對政策,沒有哪個學校只憑論文進行獎勵,宣稱的是「綜合考核」,但論文確實是所有考核指標中權重最大的一項。

學校要比排名、比優勢學科,對論文有迫切的需求,就把指標分配到了每個老師和學生頭上,而且每年還會增加。工資收入、招生人數、實驗室面積、辦公室面積等等,所有能想到的資源,都和績效掛鈎。

獎勵獎得讓人心跳,懲罰罰得讓人活不下去。

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關鍵是怎麼執行。

▲ 馬軍:

高校的獎勵不止論文,還有申請的課題項目、獲得各種獎項、專利轉讓與發表等等。這裡面最容易做的就是發表論文,所以大家都去做簡單的事兒了。國家想糾偏,初衷是好的。

高校在執行的時候不能「一刀切」,片面得把對科研成果獎勵理解為論文獎勵。論文作為科研成果的展現方式,體現了勞動,也是研究生教學工作的延伸和成果,完全取消論文獎勵並不適合。

我認為高校可以設定一個獎勵上線標準閾值,動態調整。高校應因地制宜,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分級實現年薪制,可以一定程度促進科研團隊融合,減少科研個體戶。

你對論文與獎勵「脫鉤」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

http://ftz.gd.gov.cn/zhl/content/post_2701318.html#zhuyao

http://www.zbjy.cn/lwfm/57536.html

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0/202007/t20200729_158040.htm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編輯 | 宗華

排版 | 華園

不想錯過科學網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喜歡本文?點讚 + 在看 支持一下!

相關焦點

  • 一篇Nature/Science論文,獎勵100萬將成為歷史!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一篇Nature/Science獎百萬成為歷史!5高校教師談論文與獎勵「脫鉤」》:近日,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重磅通知,明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曾經發一篇CNS(指3大頂級期刊Cell 、Nature和Science)論文獎勵高達100萬元,如今終於成為歷史!「高校教師的基本工資很低,論文獎勵佔收入的大部分。一旦取消,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取消獎勵,就減少了為發而發的論文。
  • 南開兩教授入選2019年度高校計算機專業優秀教師獎勵計劃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祁曉飛 )日前,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和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李濤、徐敬東入選2019年度高校計算機專業優秀教師獎勵計劃,將受邀出席12月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2020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他師從院士盧柯,Science發表一作論文,成為高校教授,90後奶爸
    教師年輕化,目前是各大高校重點建設的方向,一批批年輕有為的青年碩導、博導紛紛走上教授崗位。真是憑藉這種拼勁和韌勁,他考上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並且有幸成為「最年輕的院士」盧柯的學生。在中科院,他勤奮好學,導師指點有道,相繼獲得了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師昌緒獎」、「優博論文」和「優秀畢業生」。在科研方面,他也有著出眾的成果,有兩個項目獲得過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
  • 頂級期刊,為什麼你只認識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會
    後來,一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深圳,一年之內發了十餘篇,以至於財政預算中的獎勵金額都不夠付。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發表論文獎勵最高的國家(地區),以最高16萬5千美元(100萬元)的單篇獎勵,十倍遙遙領先於亞軍沙烏地阿拉伯和季軍卡達。
  • Science, Nature各一篇!
    具體而言,在70至75 ℃的連續全光譜太陽光下,封裝器件穩定超過1,800小時,僅下降約5%;並估計器件下降其峰值性能的80%所需的時間是約5200小時。長期運行穩定的太陽能電池是實現可靠的鈣鈦礦光伏技術的關鍵一步。
  • 姚期智院士獲首屆教學大師獎
    清華大學姚期智院士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黃如、復旦大學聞玉梅、南京大學盧德馨、浙江大學吳曉波和西安交通大學何雅玲等5人獲得傑出教學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震和李琛、北京理工大學倪俊和史曉剛、南京大學劉靖康、東南大學周全、浙江大學白雲峰和李響、華南理工大學陳第和西北工業大學楊中光等10人獲得創新創業英才獎。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
  • 一篇三大期刊的文章又意味著什麼?
    從1869年創刊到如今130年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之一,在ISI評價指標SCI影響因子近30,多年來亦是綜合性學科被引率的老大。    而science的創始人一定會讓你意想不到,沒錯science是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 「中國諾獎」公布 科學家盧煜明和薛其坤各獲100萬美元獎勵
    圖片摘自:www.nature.com2016年9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9月19日,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這個去年在北京建立的非盈利組織未來論壇未來論壇的組織者強調道,由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和多個企業的董事長資助的這項獎勵是基於公平和獨立的選擇,過去政府贊助的獎項和捐款往往會引發很多爭議和糟糕的管理;中國的媒體將這項獎勵比喻為中國的「諾貝爾獎」,每年中國的陪審員都會選出獲獎者,而且獎勵只授予給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臺灣地區的科學家,每年授予的研究領域都會改變,最多有5名科學家可以分享此項獎勵。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浙江大學2位教師獲傑出教學貢獻獎,每人獎100萬元
    9月3日,浙江大學公布關於授予胡可先等10位教師浙江大學永平獎教金的決定。根據《浙江大學永平獎教金評選辦法》,通過各學部及學工部門選拔推薦、師生網絡投票、永平獎教金遴選委員會遴選和永平獎教金評審委員會評審,經校黨委常委會審議,決定如下:授予人文學院胡可先、物理學系趙道木等2位教師浙江大學永平傑出教學貢獻獎,頒發獎教金每人100萬元人民幣;授予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史治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陳文智、環境與資源學院林鹹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吳葉海等4位教師浙江大學永平教學貢獻獎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根據江蘇師範大學官網顯示,該校於近日發一篇science,為該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第一作者發布science!江蘇師範大學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希望師大越來愈好!
  • 高校教師996:「青椒」們的績效困境
    不同名目的經費分別會對績效進行統計和獎勵,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壞消息,她有一篇論文年初被某中文集刊接收了,但出版社通知從這一期開始壓縮版面,需要砍掉一些文章,如果不想等待,建議另投其他期刊。考核結束,每個人的各項數據都會在全大學公示。種種標準中,論文和課題才是硬通貨。 王瓊感到壓力頗大。
  • 阿L青橙獎百萬獎金交稅嗎?
    9月9日,90後少女博士生導師收穫了一份獎勵青年科技學者的大禮,其和另外9位青年科學家一起入選2020年阿L88 DaMo院青橙獎,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阿L88 DaMo院的1000萬元獎金。這一新聞讓網友紛紛稱讚數位青年科學家們。那麼偉大的青年科學家們榮獲百萬獎金是否需要納稅呢?
  • 每日一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2020年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國家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根據最新發布的《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國家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
    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142篇,其中Nature81篇,Science61篇。
  • 別人家的學校:發一篇SCI論文獎勵60W!
    話說,你們學校發一篇SCI獎勵多少錢?據學霸姐姐所知,現在各個高校都十分看重sci論文,只要你敢發,學校就敢獎勵!哪個高校獎勵最多?快看看有沒有你的學校!第一梯隊:獎勵50-60W學霸姐姐聽說的有:重慶大學、鄭州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其中重慶大學排名第一!
  • 南京大學教授:部分高校還將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與重金獎勵掛鈎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大體意思如下:以往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多方面造成了問題和矛盾,急需解決。
  • 中國科大少年班師兄妹5月齊發Science
    分別是5月1日上線的一篇名為「Evidence for an edge supercurrent in the Weyl superconductor MoTe2」1的文章,和5月14日上線的一篇名為「Photocurrent detection of th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f light」2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