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準確理解SCI,科學評價學術成果?專家這樣解讀

2020-12-05 中國教育在線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如何理解並貫徹執行《意見》?一起來看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雷生的解讀文章。

  準確理解SCI 科學評價學術成果

  扭轉「SCI至上」現象,首先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關機構正確認識和理解SCI究竟為何物,如此方能正確理解《意見》的初衷,在貫徹執行《意見》,調整與完善相關政策及制度時,真正做到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進而才能科學公正地評價科研工作者的學術成果和學術貢獻,從而真正扭轉科技創新中出現的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SCI及其指標體系。眾所周知,SCI作為一種綜合性科技引文檢索刊物,是一個運用文獻離散律理論和引文分析理論而建立起來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本身並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只不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附屬產品《期刊引用報告 (JCR) 》提供了引文分析和期刊影響因子報告,通過統計論文被引用頻次等指標,對學術期刊和科研成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排名,進而形成了學術期刊影響因子乃至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排名等,被用作評判一個國家或地區、科研單位、個人的科研產出績效。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近年來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出現了過於重視學術產出GDP的現象,對SCI論文的重視程度偏離了學術評價和學術研究的本意。須認識到,SCI論文不過是發表在被SCI所收錄的期刊上的文章而已,不代表一定就具有創新性的高水平成果。

  其次,正確認識SCI的科研評價功能。概括而言,SCI的功能主要包括獲取文獻信息,研究科學結構把握髮展態勢,幫助科研人員選擇閱讀和權衡投稿方向,評價科技期刊質量選擇和確定核心期刊,為圖書情報研究和信息管理人員提供科學依據等方面。SCI的確具有龐大的數據信息支撐, 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某一國家或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及績效等進行評價,但需要強調的是,SCI只是評價參考依據,而絕非學術評價正確無誤、至高無上的唯一標準。

  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員招聘、職稱晉升、職務聘用、人才稱號、科研項目、榮譽獎勵等各個環節都和SCI論文的發表狀況直接掛鈎;自然理工學科的碩士生、博士生的畢業條件中也明確規定要求發表幾篇SCI論文才能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出現這種現象反映的是SCI科研評價功能被錯用。高校科研管理和評價部門,不能片面注重SCI的評價功能,更不能把它的評價功能無限擴大化甚至神聖化。對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元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的分類評價體系,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分別建立各有側重的評價路徑,同時完善學術同行評價。

  再其次,要正確認識SCI在科研評價中被錯用的深層次原因。正是在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評價考核「指揮棒」的指引下,能否發表SCI論文,已經發表多少篇論文,期刊影響因子多高,論文發表在幾區等指標,成了評價科研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乃至人才培養質量的唯一標準。為了發表而發表成為一些人遵循和信奉的價值信條,由此造成了「SCI至上」的亂象。

  正如教育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所言,文件的出臺破除的是論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論文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我們鼓勵發表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體現服務貢獻的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希望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真正扭轉「SCI至上」現象,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學術評價回歸初心?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人民日報...
    一起來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SCI論文的發表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 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及其矯正
    學術評價的真正目的,應當是衡量一項學術成果的水平如何以及具有怎樣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所謂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就是指學術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因為評價機制問題而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評價。比如,原本用於評估學術刊物水平的技術指標,被錯誤地作為用來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乃至評價高校科研水平的權威標準。  學術評價異化現象,不僅違背社會科學研究的規律,破壞了學術評價的公正性,不利於學術的繁榮與發展,而且也是導致學術腐敗日益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 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
    其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於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意味著學術研究熱點。同時,SCI論文相關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規範高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有哪些具體舉措?
  • 破除「SCI至上」是學術評價改革的突破口
    自201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來,一系列關於學術評價體系改革的文件相繼出臺。這體現了國家層面對改革學術評價制度的決心,切實推動學術評價「破四唯」從理念走向實操。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實踐,而不是服務於發表論文,因此科技評價也應該轉變導向,更多應該考慮實踐檢驗和實際效果。正如在抗『疫』中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這也正是對科研成果的最好評價和檢驗。」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主任顧建明這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 學科專家解讀|如何理解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生物新課程解讀系列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業科學、醫藥科學、環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生物學的研究經歷了從現象到本質、從定性到定量的發展過程。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在此大背景下,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尤為迫切。經過研究探索,評價院提出了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定量和定性評價方法相結合,突出同行評議在評價中的作用。評價院提出的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推出的評價報告逐漸得到學界和社會的關注和應用。
  • 【陝西日報】如何塑造學術未來?——從一項關於學術評價指標的研究...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要求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並推出一系列「破四唯」落實措施,引起社會廣泛熱議。  針對學術評價問題,以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Colin A.Chapman、西北大學李保國教授領銜的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生物科學》發表了題目為《學術博弈及其後果:作者排名、H因子和期刊影響因子如何塑造學術研究的未來》一文,探討比較生物科學和生態進化學科研工作者學術發展的策略和現狀,受到學界高度關注。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破解「SCI崇拜」對新時期科技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哪些重要意義?破除「SCI至上」之後,如何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高校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過度追求SCI論文扭曲科技創新價值追求  SCI(即科學引文索引)自上世紀80年代末引入我國以來,給我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者了解國際學術動態提供了資料和數據來源,也打開了一條對外傳播學術成果的通道,對我國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 中科院李國傑:SCI不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
    不同的學科對會議論文的態度很不一樣:在物理、生物、材料等領域,可能主要看Science(《科學》)、Nature(《自然》)等期刊論文,不重視會議論文;但對大多數計算機學科而言,主要看頂級學術會議上的論文,SCI期刊反而沒有頂級學術會議重要。    我們搞研究,不管對人才還是成果,首先要看其真正產生的影響。搞研究看重什麼?
  • 「老遊評書」學術評價的條分縷析 科學之路的進階寶典
    本書為讀者展現出科學家鮮為人知的一面,從而讓我們有機會從普通人的角度理解科學家的所作所為。掩卷遐思,閱讀後筆者不僅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更加深了對科學家所作所為的理解。科學計量學研究的是如何用定量的方法來刻畫科學、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它對於科學家來說最重要的貢獻,是設計了科技管理和科技評價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方法和指標,包括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
  • 共享優勢藥物學術成果 專家解讀舒筋健腰丸四期臨床報告
    共享優勢藥物學術成果 專家解讀舒筋健腰丸四期臨床報告 2019-04-18 16:24: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英輯學術
    論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sci論文簡單說可以算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論文,它可以代表本專業在全球的最先進技術以及發展趨勢,因此sci論文對於很多作者來說是對自身學術水平的最高認可,國內的越來越多的科研單位和博士生都是非常重視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完整準確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但由於蘇聯學者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影響較為深遠,不同學者對蘇聯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的評價也不盡一致,一些消極因素至今仍影響著我國一些馬克思主義學者。   全盤接受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西方學者在研究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過程中,既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和有益的研究方法,也提出了諸多曲解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不正確的研究方法,有些持敵對態度的西方學者甚至惡意攻擊和歪曲馬克思主義。
  • 施一公:評審終身副教授制度,臨床科研思維與論文成果孰輕孰重?
    小編做這個解讀也是希望施院士的話不要被誤讀,我認為很多單位行政管理崗位上的老師讀到這裡應該已經發現問題,如果單從表面來解讀施院士所說的在其西湖大學評審副教授的制度,那可以理解為副教授的認定僅需要幾個專家類似以答辯的方式進行,通過便可晉升副教授,那毫無疑問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
    徐炯部長認為,首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期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年,在這樣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為了紀念歷史,更為展望未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學術月刊》雜誌社組織探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的問題,意義十分重大;其次,學科創新首先應當從如何承擔時代課題,如何把握時代脈搏的角度著眼,將學術研究、學科創新同民族精神的提振和文化心靈的成熟、完善緊密結合起來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
    《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SCI論文是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 洞察科技,感知未來:人工智慧將如何改變學術搜索?
    科學數據既是學術創新的源頭,也是學術創新的成果之一。所以:學術搜索的外延可能不斷擴大;在擴大過程中,學術搜索也將和NLP、知識圖譜等新的技術等不斷融合;另一方面,學術搜索服務提供商和用戶可能會雙向促進,學術搜索在為科研人員提供精準的信息搜索時,科研人員也會為學術搜索貢獻自己的智慧,交互式的學術搜索在未來將會藉助大眾參與實現系統完善、準確性提高的過程中來。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破「SCI至上」
    如何理解SCI論文及其相關指標作用?如何科學評價學術水平?教育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為什麼要破除「SCI至上」?教育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小切口、大轉向,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如何理解SCI論文及其相關指標作用?  教育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SCI是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是一個分類資料庫,把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高校SCI論文獎勵政策受質疑,科研績效該如何評價?
    理性認識和踐行科研績效激勵指導政策 作者 | 馬軍 今年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下發了系列學術評價政策。期刊論文發表是宣示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的最快有效方式。全世界SCI期刊9400多種,還有數千的EI期刊,數萬的中文期刊。 至於論文發表在什麼樣的期刊,取決於多種因素。作者,審稿人,編輯以及經費支持力度。如果作者能準確評價自己的科研成果,那麼容易選擇恰當的期刊,這裡面也有一個寫作技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