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日報】如何塑造學術未來?——從一項關於學術評價指標的研究...

2021-01-20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要求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並推出一系列「破四唯」落實措施,引起社會廣泛熱議。

  針對學術評價問題,以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Colin A.Chapman、西北大學李保國教授領銜的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生物科學》發表了題目為《學術博弈及其後果:作者排名、H因子和期刊影響因子如何塑造學術研究的未來》一文,探討比較生物科學和生態進化學科研工作者學術發展的策略和現狀,受到學界高度關注。

  近日,針對學術評價標準、體制、影響,以及改進評審機制等問題,記者採訪了李保國教授及其團隊成員。

  署名與「被引頻次」的背後

  科研工作是一項競爭激烈的職業。研究人員必須達到更高標準才能獲得職位職稱和研究資金。那麼,「更高標準」如何衡量、評價指標是否科學等問題至關重要。

  該研究的首要目標是評估作者資格、H指數(論文被引數量)和期刊影響因子是如何被使用和濫用。研究人員召集了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等世界各地處於不同學科和不同職業階段的學者團隊參與研究。

  「如今,生態學和進化學領域對研究人員的評價越來越依賴於發表論文的數量、作者排名、論文被引次數、期刊的影響因子等,這些因素正在塑造著學術未來。」李保國介紹,「然而,這樣的評估越來越多地以不合適的方式進行,這對研究人員,尤其對年輕學者的職業生涯是不利的。」

  研究顯示,在過去20年裡,署名作者數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生物醫學領域,發表論文的作者數量大約每10年增加1位作者,且高影響因子期刊的作者人數往往多於影響因子較低的期刊。

  「多作者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術研究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例如利用這個模式來增加作者發表論文的數量,這也導致作者資格濫用行為的增加。」李保國介紹,人們普遍認為,濫用作者資格的行為是那些身居要職的學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歪曲作者資格,年輕學者除了向權威人物屈服外別無選擇。「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高級研究人員把他們的學生或博士後的名字放在他們不應該署名的論文上,以幫助他們獲得學術職位。這種做法有利於學生,因為它可能有助於他們獲得學位或職位,也有利於導師,導師可以聲稱自己是成功的導師。」他說。

  在衡量研究成果中,有一項重要的指標——論文被引數量。通常認為,一篇論文被引用數量越高,其學術水平越高;越是高水平的論文,越需要研究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者論文產出量必然不會太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研究發現,並不是所有發表在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的論文都被大量引用。此外,研究發現了與事實截然相反的結果——發表的論文越多,被引頻次越高。

  「在論文引用中,自我引用是一個混亂領域。一般來說,引證自己應該被認為是一種自然和可接受的程序。然而,研究人員也引用他們自己的論文來增加自身引用分數。我們通過研究發現,自引率最高的往往是被引頻次最少的論文,論文作者數量與自引頻次之間存在正相關。」李保國介紹。

  可以被操縱的影響因子

  在通常的學術評價中,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是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研究發現,在一些國家的學術界或學科,默認影響因子低於5.0的期刊上的論文沒有價值。還有這樣一種說法:有價值的論文是那些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的文章,甚至認為在較低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發表論文會削弱作者的個人簡歷。

  「以我們生態領域的研究來說,一項成果需要長時間積累,即使發表論文,影響因子能達到4或者5就不錯了!這樣一刀切的評價,簡直就是噩夢!」李保國團隊成員侯榮博士介紹。侯榮師從李保國,博士畢業後,又跟隨Chapman院士從事博士後研究。

  期刊影響因子被廣泛用於評估研究人員的價值,並進一步對個人和學術氛圍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這種評審制度迫使研究人員首先將論文提交到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然後在被拒絕後逐步提交到影響因子越來越低的期刊。李保國認為,這種逐步降低目標的做法對剛進入學術研究階段的年輕學者尤其有害,這種不斷的循環可能會讓他們沮喪和有壓力,並否定他們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潛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期刊都以盈利為目的,且利潤率高達40%。事實上,在2017年,全球來自科技論文出版的收入估計為240億美元。2010年,學術期刊的利潤率高於蘋果、谷歌和亞馬遜等幾家國際企業。

  學術期刊操縱著影響因子,尤其是在研究人員最多的領域和研究成果最多的領域。在參與調查的研究人員中,有20%的研究人員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雜誌編輯要求他們在一篇提交的論文中增加文獻引用,儘管該編輯並沒有指定具體的論文或主題。

  此外,期刊可以以更微妙的方式增加其影響因子。比如,可以通過增加綜述和元分析論文的發表數量,拒絕驗證性的研究論文,吸引名氣大的研究機構以及著名科學家領導的研究,接受熱門話題的論文來操縱雜誌的影響因子。

  「因此,不應過分迷信影響因子。」李保國說。

  高級別研究人員要擔當

  事實上,儘管有大量的文獻批評發表論文的數量、作者排名、論文被引次數、期刊的影響因子等這些被濫用的評價指標,但以上這些仍被廣泛用於決定學術生涯的方方面面。

  「學術界很清楚地知道,高質量的研究是那些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理論框架和方法,適當的統計,合理的邏輯和適當的文獻引用的研究,但有時達到這些標準還不足以被視為高質量的論文。這樣的研究可能只有在發表10年或更久之後才會被認可。」李保國說。

  侯榮介紹,以團隊從事的生態環境研究為例,這一領域要求研究者花費大量時間在野外觀測、搜集數據,需要長時間積澱,才能出成果。即便好不容易寫出一篇論文,一旦審稿編輯認為某個季節中的數據有問題,他們至少得等到下一年再去重新搜集。因此,在升學、擇業、晉升的壓力下,很多學生和科研工作者不願意出野外,只願待在實驗室從事一些「短平快」的研究。

  「每個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的研究人員,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雖然大家清楚地知道弊大於利,但不得不來參與到這項『學術遊戲』中,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否則就很有可能在科研生涯中處於不利的位置。」侯榮說,「近日,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聯合發文,讓我們感到特別振奮。我們呼籲,不要用『一刀切』的標準,衡量所有學科的研究情況,希望消除或減少使用某一單一指標對研究人員、研究機構和期刊進行評估!」

  「我們鼓勵學術界改進專家評審機制以確保研究成果的質量,而不是開發其他評審指標。我們希望在評審過程中進行分享和討論,並在論文發表和基金審核過程中堅持這一原則,這種原則在終身職位獲得和晉升過程中尤為重要。

  「我們認為大部分責任必須落在高級別研究人員身上,他們應成為執行最高道德標準的楷模,成為年輕研究人員和學生的良師益友,努力根據研究質量進行評估和審查,並建立體制評價標準。

  「我們認為高等教育機構應該首先做出改變。在高等教育機構,研究質量是根據專家評估,而非指標來判斷的。特別重要的是,資助機構不能將研究成果貨幣化,即以貨幣的形式獎勵有產出的研究人員。」李保國呼籲。

 

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3/30/content_722773.html?bsh_bid=5496747173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學術評價回歸初心?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人民日報...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如何讓學術評價回歸初心?一起來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學術評價應回歸初心SCI論文的發表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 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不該用期刊評價指標來評價科研人員
    4月11日,全球著名出版商、信息服務提供商愛思唯爾(Elsevier)在北京的學術期刊評價圓桌討論會上向媒體分享了上述數據。愛思唯爾全球期刊出版業務總裁菲利普·德哈根(Philippe Terheggen)博士及Scopus內容策略管理負責人維姆·梅斯特(Wim Meester)博士還就全球期刊評價體系、中國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如何用好學術質量評價指標展開討論。
  • 學術評價指標也該升級了!
    它是基本學科指標的簡寫,是由一家外國公司推出的學術評價工具。這一指數綜合了其劃定的22學科中SCI、SSCI論文數量、總被引和篇均被引三項指標,是當下學術界相對通行的一個學術評價標準,常被用來研究學科發展趨勢和學術熱門問題。ESI被玩壞,主觀上當然有學術道德建設不足的因素。但客觀上,也與這一學術評價指標存在結構性問題有關。
  • 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及其矯正
    學術評價的真正目的,應當是衡量一項學術成果的水平如何以及具有怎樣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所謂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就是指學術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因為評價機制問題而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評價。比如,原本用於評估學術刊物水平的技術指標,被錯誤地作為用來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乃至評價高校科研水平的權威標準。  學術評價異化現象,不僅違背社會科學研究的規律,破壞了學術評價的公正性,不利於學術的繁榮與發展,而且也是導致學術腐敗日益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 科普|學術影響力兩大衡量指標:影響因子還是谷歌學術H5?
    美國研究生申請尤其是博士申請如果有高質量的研究著作發表,會成為教授套磁神器!擼起袖子一頭扎進實驗室科研,短則三月,長則一年,好難得出來一篇論文,投哪裡?發表之後影響力如何?有沒有含金量?怎麼來衡量,你頭頂是不是飄過1萬個問號?全球每年有上千萬的學術研究著作發表,而關於論文影響力的衡量,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
    徐炯部長認為,首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期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年,在這樣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為了紀念歷史,更為展望未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學術月刊》雜誌社組織探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的問題,意義十分重大;其次,學科創新首先應當從如何承擔時代課題,如何把握時代脈搏的角度著眼,將學術研究、學科創新同民族精神的提振和文化心靈的成熟、完善緊密結合起來
  • 如何準確理解SCI,科學評價學術成果?專家這樣解讀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如何理解並貫徹執行《意見》?一起來看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雷生的解讀文章。
  •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論文評價方法 推動學術回歸初心
    從知識、時間和價值三個維度著眼,促進學術期刊評價與學術論文評價協同轉向SCI論文的發表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但同時,發表數量、引用頻次、影響因子等核心指標也廣泛植根於各類學術評價中,形成「SCI至上」的論文崇拜。
  • 破除「SCI至上」是學術評價改革的突破口
    近日,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力圖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論文「SCI至上」的不良導向。
  • 經濟學學術成果評價的根本準則-光明日報-光明網
    反思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對經濟學學術成果的評價標準形成了誤區,有必要正本清源。    一篇經濟學學術論文,一部經濟學著作,如何評判其學術水平?這首先需要辨析什麼是學術。學術通常被定義為系統、專門的知識與學問,是人類在探索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形成累積起來的理論、思想、觀點和方法。學術研究是一個動態、發展、變化,不斷延伸、不斷接近規律和真理的過程,它源於人類實踐,又服務於人類實踐。
  • 如何建設國內頂級的、世界水準的學術刊物
    編者按:學術期刊是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媒介,對於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培育良好的科學文化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為統領,推動我國科技期刊改革發展。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如何建設國內頂級的、世界水準的學術刊物,破除洋論文迷信?
  • 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梳理和分析立德樹人職責履行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基礎上,堅持系統性與針對性統一、過程性與結果性統一、精確性與模糊性統一及主體全員參與四大原則,以教育部關於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規定為評價指標的內容依據,構建包含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等7項一級指標,以及關注學生思想動態、教學授課過程和學生學術成果等23項二級指標的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指標框架。
  • 洞察科技,感知未來:人工智慧將如何改變學術搜索?
    快速增長的科技文獻規模已遠遠超出了個人的處理能力,面對海量的文獻資源,學術搜索的範圍有哪些變化?學術搜索的用戶和應用場景發生了變化?研究者該如何去粗取精,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對此,李涓子認為:學術搜索的本質是幫助我們找信息的,即如何從海量的文獻資源中找到需要的資源。找文獻的目的是輔助研究或者了解研究現狀。
  • 觀點|川大原祖傑:中國學術為何走不出去?國內學術文章大多重展示...
    從筆者經常收到的學術期刊外審意見書中也可以看出,各家學術期刊對論文質量的關注不外乎以上幾點。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的外審意見書所列各項分別為:選題價值、學術創見、研究方法、分析論證、文獻徵引、語言表述和總體評價。《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效仿《中國社會科學》採用了同樣的評價指標。《美國研究》的評審標準則簡化為四項:創新性、邏輯性、學術規範和文獻基礎。
  • 和病毒賽跑:學術期刊如何做到「快速發表」
    「和病毒賽跑」,不僅是科技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也對學術期刊快速發表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提出了挑戰。近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日漸成為常態的形勢下,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魏均民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介紹本土學術期刊如何「快速發表」科研文章。
  • 武大等高校學報被CSSCI降級 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換言之,C刊,是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體系裡「學術性強、編輯規範的期刊」。  在青年學者陳才看來,CSSCI只是期刊評價的一個標準,而並非學術評價標準。「真正的學術評價要留給後人去蓋棺定論。不得已,一定要去評價,也需要交由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專家來進行。所以該中心每次公布目錄,都有學者加以批評。」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在此大背景下,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尤為迫切。經過研究探索,評價院提出了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定量和定性評價方法相結合,突出同行評議在評價中的作用。評價院提出的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推出的評價報告逐漸得到學界和社會的關注和應用。
  • [光明日報]專家學者齊聚武漢研討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汪信硯,回顧了武漢大學文科學報在風雨中跋涉前進的發展歷程,總結了武大文科學報堅持倡導原創、力推精品,堅持追蹤前沿、聚焦熱點,堅持培養人才、涵育學術,堅持與時俱進、融合發展的辦刊特色,並就《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今後如何發揮期刊的學術引領功能、助力大學「雙一流」建設,如何加大開放辦刊力度、為學術建設貢獻力量,如何進一步融合發展、適應新時代學術傳播的需要進行了反思與展望
  • 武大同濟等高校學報被CSSCI降級,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網傳的一份《致讀者信》C刊是「學術風向標」?CSSCI是1998年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下文簡稱「中心」)受教育部委託開發研製的引文資料庫,用以檢索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情況。
  • 教育部:評價學術論文不以刊評文 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
    另外,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不「以刊評文」,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著力扭轉「SCI至上」局面。資料圖: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