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學術影響力兩大衡量指標:影響因子還是谷歌學術H5?

2021-01-15 騰訊網

美國研究生申請尤其是博士申請如果有高質量的研究著作發表,會成為教授套磁神器!擼起袖子一頭扎進實驗室科研,短則三月,長則一年,好難得出來一篇論文,投哪裡?發表之後影響力如何?有沒有含金量?怎麼來衡量,你頭頂是不是飄過1萬個問號?

全球每年有上千萬的學術研究著作發表,而關於論文影響力的衡量,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作者的角度當然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公正、客觀、有效的評價;讀者則希望通過可信的評價體系,精準快速的獲取有價值、有公信、有深度的科研資料。

目前學術界常見的衡量方法主要有:

1、針對於期刊影響力:期刊影響因子、谷歌學術H5指數

2、對於單個的科研工作者:H指數。

一、影響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縮寫:IF),或影響指數、譯數、影響係數

影響指數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

影響指數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創始人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代創立,自1975年以來,每年定期發布於《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簡稱JCR)。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透過該公司旗下Web of Science平臺的引文資料來為學術期刊評價,針對自然科學版本(JCR-SCI)和社會科學版本(JCR-SSCI)兩部分,基於期刊被引用次數來計算出影響因子等多種評比指標,並作為期刊排名依據。

維基百科對於《期刊引證報告》的解釋如下:

《期刊引證報告》透過量化引用文獻的統計資訊,於每年度發表下列評比指標並予以排名:

1. 年度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透過該期刊「前兩年」所發表文章總數,與「前兩年」的文章在「該年度」被引用的總次數計算而得出。當影響因子的數字越高,代表此期刊的文章被引用次數越多,即此期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越大。一般而言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則代表此期刊的學術品質越佳。值得注意的是,影響因子雖然是期刊本身評價的指標,但不能作為該期刊中單篇論文影響力的依據、或是論文作者的評價。

2. 5年影響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透過該期刊於「前五年」所發表文章總數,與「前五年」的文章在「該年度」被引用的總次數計算而得出。此指標類似於年度影響因子,但計算時間較長,可以代表該期刊在長時間下的影響能力。

3. 立即指數(Immediacy Index):為該期刊當年度所出版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次數。此指標可代表該期刊在當年度影響力的大小。

4. 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該期刊的總被引用次數衰退一半所需要的年數(此數據只有在總被引次數大於100時提供)。此指標可代表該期刊文章影響力衰退的速度,其數值越大則代表影響力持續較久,數值越小則代表影響力較小。通常社會科學領域期刊的被引用半衰期相較來的長。

5. 總被引用次數(Total Cites):為該期刊自從被收錄進期刊引證報告後的總被引用次數。

6. 文章總數(Current Articles):為該期刊自從被收錄進期刊引證報告後的文章總數。

影響指數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基於影響因子的評價體系本身是客觀的,但是單純的依靠影響因子評估論文的質量,甚至評估科研工作者的水平,則有失公允。

一方面,影響因子只能反映期刊的水平,一般而言,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的文章質量普遍高於低影響因子期刊上的論文;但這只是一般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代表作並不是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這些頂刊上,比方說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本土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她關於青蒿素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則發表於中文期刊《科學通報》。另外一方面,生化、材料、醫學類期刊因研究領域寬廣,影響因子一般較高,但對於某些研究領域較為單一的期刊,其影響因子一般較低。

照科睿唯安官方所說,我們需智慧運用影響因子,評估一個機構尤其是研究者個人的學術成就,決不能單純依靠論文所發期刊的影響因子,要結合同僚評估才能對研究者和具體論文做出公允的評價。

以下附科睿唯安2020年6月29日發布的部分《期刊引證報告》綜合排名前100,排名第一的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響因子達到292.278。

二、谷歌學術計量(Google Scholar Metrics)

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在2012年推出了一個雜誌評價系統,即谷歌學術計量(Google Scholar Metrics),用來評價各個領域雜誌的影響力。該系統主要包括H指數(h-index或Hirsch index),H核心(h-core),H中值(h-median),H5指數(h5-index),H5核心(h5-core)和H5中值(h5-median)。

H指數於2005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學家喬治·希爾施(Jorge Hirsch)首先提出,原本用來評價某一個學者的影響力,計算基於論文總數及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即某學者如果在其所有學術論文中至少有N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N次,那麼該學者的H指數就是N。例如,傑弗森教授共發表100篇論文,其中有至少50篇被引用至少50次,那麼他的H指數就是50。某雜誌共發表5篇論文,分別被引用17,9,6,3和2次,那麼這份雜誌的H指數就是3;H核心指該雜誌最高被引用的h篇論文,如上述雜誌的H核心包括被引用17,9和6次的三篇論文;H中值指H核心中位數論文的引用次數,如上述雜誌的H中值為9。

相應地,H5指數,H5核心和H5中值的計算基於那些收錄在谷歌學術系統中的雜誌最近5年的論文數量及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例如,如果某雜誌在過去5年內所發表的論文中至少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那麼這份雜誌的H5指數就是h。H5核心和H5中值依上述方法計算。谷歌學術計量報告雖然公布各雜誌的H5指數,H5核心和H5中值,但最重要的還是H5指數。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那些在5年內發表了100篇以上論文並且至少有一個引用的雜誌才會被收錄到谷歌學術。

實質上來說,H指數用數據來說明一個期刊/個人發表了多少相對有分量的論文,採集的數據包括論文數量及其被引用的次數,具有較高的公信力。

下圖為史蒂芬.霍金的谷歌學術H指數:達到驚人的125!

2020年期刊谷歌學術H5指數排名前100

H指數拋開期刊影響因子,只聚焦於科研工作者的論文引用次數,能夠比較客觀地用於評價科研工作者的水平。用H指數評價科研人員的績效可以遏制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的不良傾向,同時又能夠激發科研人員探索深層次科學問題的熱情。

在盲目追逐影響因子和論文數量的研究環境下,谷歌學術計量H指數的出現必然有其合理性,其計量方式不受單篇或者少數論文超高應用的影響,為科研界提供了除影響因子外另一個期刊或者出版物影響力評價的參考。有的雜誌甚至已經把谷歌學術指標與影響因子一起放到自己的官網。期待論文、刊物影響力評價系統能進一步完善,也期待能有其他更客觀、更實用的期刊或者出版物評價體系出現。

END

編輯 | Christine

圖片 | 網絡

審核 | 張晴

近期福利

相關焦點

  • 最新谷歌H指數公布!快速評估學術出版物最近文章的影響力,有亮點
    近日,谷歌發布了2020版的谷歌學術指標(Google Scholar Metrics,GSM),涵蓋期刊為2015-2019 年間發表的所有文章。谷歌學術指標提供了一種簡便的方法,讓學者們可以快速評估學術出版物最近文章的影響力。根據此次排名,Nature以376力壓群雄,登頂排行榜。
  • 2018谷歌學術影響因子發布:NIPS首次躍進Top 100,CVPR排名泛AI領域...
    原標題:2018谷歌學術影響因子發布:NIPS首次躍進Top 100,CVPR排名泛AI領域第一 安妮 雷剛 發自 凹非寺 AI論文影響力是否又有新變化? 剛剛,谷歌發布了2018年最新版學術指標(Google Scholar Metrics,GSM)榜單。通過綜合衡量學術會議和期刊論文中已發表的論文,谷歌對學術出版物及論文的影響力做出了排名。 在這份新出爐的榜單中,所有學術出版物中影響力Top 3是誰?
  • 喜報|《中國校外教育》雜誌榮登谷歌學術2019年中文期刊領域學術...
    《中國校外教育》雜誌榮登谷歌學術2019年中文期刊領域學術期刊和會議影響力排名11位chun《中國校外教育》雜誌在中文期刊領域學術期刊和會議影響力排名榮晉第11位,由2018年的第39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1位,躍升了28位。據悉,谷歌學術計量(Google Scholar Metrics,GSM)是基於過去5年學術期刊和會議的h-index進行計算的。
  • 2020版Google學術指數公布!
    近日,谷歌發布了2020版的谷歌學術指標(Google Scholar
  • 2020谷歌學術指標公布:化學&材料科學期刊榜單
    近日,谷歌發布了2020谷歌學術指標(Google Scholar Metrics),其使用h5指數評價一個期刊的影響力,h5 指數是指在過去整整 5 年中所發表文章的 h 指數。h 指在 2015-2019 年間發表的 h 篇文章每篇至少都被引用過 h 次的最大值。
  • 2020谷歌學術指標公布:化學&材料科學期刊榜單
    立即下載到手機桌面,隨時調用,非常方便 導讀 近日,谷歌發布了2020谷歌學術指標(Google Scholar Metrics),其使用 h5指數評價一個期刊的影響力,h5 指數是指在過去整整 5 年中所發表文章的 h
  • 谷歌2019 學術指標來了!自然第1,科學第3,第2不是Cell
    「TOP大學來了」小編按,北京時間7月20日,谷歌正式發布了2019年版的學術指標(Scholar Metrics)。本次發布涵蓋2014-2018年發表的文章,並包括了截至2019年7月在谷歌學術中被索引的所有文章的引用 。
  • 2020谷歌學術指標出爐:CVPR躍升總榜第5,ACL、AAAI首入總榜
    作者 | 青 暮編輯 | 叢 末近日,谷歌學術發表了2020年最新的學術期刊和會議影響力排名。今年總榜前三沒有懸念,Nature再奪第1,NEJM穩居第2,Science排名第3。而AI學術頂會在今年的榜單上幾乎是齊頭並進,CVPR在總榜中躍升至第5,h5-指數和第4名The Lancet相差無幾,h5-中位數直追Science。ICLR、NeurIPS、ICML、ICCV在總榜上的排名都有大幅提升,ECCV排名略微下降,而ACL和AAAI都在今年首次進入了總榜。
  • 2018谷歌學術影響力排名出爐:CVPR進入前20,ResNet被引最多過萬次!
    新智元報導來源:scholar.google.com作者:聞菲   【新智元導讀】谷歌學術昨天發表了2018年最新的學術期刊和會議影響力排名,CVPR和NIPS分別排名第20和第54。昨天,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公布了2018年最新的學術期刊/會議影響力排名,從綜合領域看,毫不意外的,Nature第一、Science第三,但值得關注的是,計算機視覺頂會CVPR排名第20,另一個AI領域的頂會NIPS也排名第54,名次較去年有了大幅提升。
  • 衡量期刊影響力的五個指標
    (1)某年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期刊某一特定年份的影響因子是該年引證該期刊前2年論文的總次數與前2年該期刊所發表的論文總數之比,度量的是該刊近期發表論文的平均被引頻次。x年的影響因子= (x-1)年與(x-2)年文章被引總次數 / (x-1)年與(x-2)年文章(2)五年影響因子(5-year Journal Impact Factor):計算影響因子時採用的是5年數據,對上述公式稍作調整即可。
  • 重磅,交大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破10!
    上海交通大學本次共10本期刊被SCI檢索,有2本影響因子超過5分,4本期刊影響因子增幅15%以上,領域涵蓋醫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等學科。《轉化神經變性病》(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2019年影響因子為5.551,連續四期穩定在5分以上。在全球271種神經科學類SCI期刊中位列41位,繼續穩守Q1陣營。
  • 最新版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發布:最高187—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響力穩步增長,由之前的14.331漲為15.606,在亞洲同領域學術期刊中排名第一。
  • 2020谷歌學術指標公布!各領域Top20期刊你了解嗎?
    谷歌發布了2020版的谷歌學術指標(Google Scholar Metrics , GSM),涵蓋期刊為2015-2019年間發表的所有文章。 想要了解谷歌學術指標,要先了解h指數(h-index),可直接點擊淺談h指數查看了解~ 總排名Top100的期刊中,Wiley出版的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以273的h5指數排名第六,Angewandte Chemie排名12,
  • 最新版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最高187,《科學》為37.2
    最新版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最高187,《科學》為37.2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6-15 22:29 來源: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就是某期刊最近所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
  • 引文指標知多少(一)影響因子怎麼算
    它可以提供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被引量、發文量,以及期刊h指數、特徵因子、SJR指數等多個方面的評價指標,還可以計算出期刊的半衰期、自引率、他引率等描述性指標。這些引文指標能較為客觀地從多角度反映期刊的影響力、載文量及期刊特徵等方面的定量信息。英文學術類核心期刊的評價工具首推美國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
  • ——氣象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解讀
    氣象領域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cta Meteorolgica Sinica》(2014年刊名改為《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大氣科學》和《氣象學報》以較高的國際他引影響因子和國際他引總被引頻次,被選為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氣候與環境研究》《應用氣象學報》《高原氣象》《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 【陝西日報】如何塑造學術未來?——從一項關於學術評價指標的研究...
    近日,針對學術評價標準、體制、影響,以及改進評審機制等問題,記者採訪了李保國教授及其團隊成員。  署名與「被引頻次」的背後  科研工作是一項競爭激烈的職業。研究人員必須達到更高標準才能獲得職位職稱和研究資金。那麼,「更高標準」如何衡量、評價指標是否科學等問題至關重要。
  •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學術影響力再創佳績
    7月30日,美國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發布的最新期刊引證報告(2013版)顯示,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MCB)(《分子細胞生物學報》)最新影響因子達到8.432,在SCI收錄的185種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27位。
  •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ESI針對22個專業領域,通過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和前沿論文等6大指標,從各個角度對國家/地區科研水平、機構學術聲譽、科學家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衡量。所有統計數字每兩個月更新一次。ESI已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