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生申請尤其是博士申請如果有高質量的研究著作發表,會成為教授套磁神器!擼起袖子一頭扎進實驗室科研,短則三月,長則一年,好難得出來一篇論文,投哪裡?發表之後影響力如何?有沒有含金量?怎麼來衡量,你頭頂是不是飄過1萬個問號?
全球每年有上千萬的學術研究著作發表,而關於論文影響力的衡量,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作者的角度當然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公正、客觀、有效的評價;讀者則希望通過可信的評價體系,精準快速的獲取有價值、有公信、有深度的科研資料。
目前學術界常見的衡量方法主要有:
1、針對於期刊影響力:期刊影響因子、谷歌學術H5指數
2、對於單個的科研工作者:H指數。
一、影響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縮寫:IF),或影響指數、譯數、影響係數
影響指數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
影響指數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創始人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代創立,自1975年以來,每年定期發布於《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簡稱JCR)。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透過該公司旗下Web of Science平臺的引文資料來為學術期刊評價,針對自然科學版本(JCR-SCI)和社會科學版本(JCR-SSCI)兩部分,基於期刊被引用次數來計算出影響因子等多種評比指標,並作為期刊排名依據。
維基百科對於《期刊引證報告》的解釋如下:
《期刊引證報告》透過量化引用文獻的統計資訊,於每年度發表下列評比指標並予以排名:
1. 年度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透過該期刊「前兩年」所發表文章總數,與「前兩年」的文章在「該年度」被引用的總次數計算而得出。當影響因子的數字越高,代表此期刊的文章被引用次數越多,即此期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越大。一般而言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則代表此期刊的學術品質越佳。值得注意的是,影響因子雖然是期刊本身評價的指標,但不能作為該期刊中單篇論文影響力的依據、或是論文作者的評價。
2. 5年影響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透過該期刊於「前五年」所發表文章總數,與「前五年」的文章在「該年度」被引用的總次數計算而得出。此指標類似於年度影響因子,但計算時間較長,可以代表該期刊在長時間下的影響能力。
3. 立即指數(Immediacy Index):為該期刊當年度所出版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次數。此指標可代表該期刊在當年度影響力的大小。
4. 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該期刊的總被引用次數衰退一半所需要的年數(此數據只有在總被引次數大於100時提供)。此指標可代表該期刊文章影響力衰退的速度,其數值越大則代表影響力持續較久,數值越小則代表影響力較小。通常社會科學領域期刊的被引用半衰期相較來的長。
5. 總被引用次數(Total Cites):為該期刊自從被收錄進期刊引證報告後的總被引用次數。
6. 文章總數(Current Articles):為該期刊自從被收錄進期刊引證報告後的文章總數。
影響指數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基於影響因子的評價體系本身是客觀的,但是單純的依靠影響因子評估論文的質量,甚至評估科研工作者的水平,則有失公允。
一方面,影響因子只能反映期刊的水平,一般而言,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的文章質量普遍高於低影響因子期刊上的論文;但這只是一般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代表作並不是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這些頂刊上,比方說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本土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她關於青蒿素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則發表於中文期刊《科學通報》。另外一方面,生化、材料、醫學類期刊因研究領域寬廣,影響因子一般較高,但對於某些研究領域較為單一的期刊,其影響因子一般較低。
照科睿唯安官方所說,我們需智慧運用影響因子,評估一個機構尤其是研究者個人的學術成就,決不能單純依靠論文所發期刊的影響因子,要結合同僚評估才能對研究者和具體論文做出公允的評價。
以下附科睿唯安2020年6月29日發布的部分《期刊引證報告》綜合排名前100,排名第一的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響因子達到292.278。
二、谷歌學術計量(Google Scholar Metrics)
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在2012年推出了一個雜誌評價系統,即谷歌學術計量(Google Scholar Metrics),用來評價各個領域雜誌的影響力。該系統主要包括H指數(h-index或Hirsch index),H核心(h-core),H中值(h-median),H5指數(h5-index),H5核心(h5-core)和H5中值(h5-median)。
H指數於2005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學家喬治·希爾施(Jorge Hirsch)首先提出,原本用來評價某一個學者的影響力,計算基於論文總數及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即某學者如果在其所有學術論文中至少有N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N次,那麼該學者的H指數就是N。例如,傑弗森教授共發表100篇論文,其中有至少50篇被引用至少50次,那麼他的H指數就是50。某雜誌共發表5篇論文,分別被引用17,9,6,3和2次,那麼這份雜誌的H指數就是3;H核心指該雜誌最高被引用的h篇論文,如上述雜誌的H核心包括被引用17,9和6次的三篇論文;H中值指H核心中位數論文的引用次數,如上述雜誌的H中值為9。
相應地,H5指數,H5核心和H5中值的計算基於那些收錄在谷歌學術系統中的雜誌最近5年的論文數量及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例如,如果某雜誌在過去5年內所發表的論文中至少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那麼這份雜誌的H5指數就是h。H5核心和H5中值依上述方法計算。谷歌學術計量報告雖然公布各雜誌的H5指數,H5核心和H5中值,但最重要的還是H5指數。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那些在5年內發表了100篇以上論文並且至少有一個引用的雜誌才會被收錄到谷歌學術。
實質上來說,H指數用數據來說明一個期刊/個人發表了多少相對有分量的論文,採集的數據包括論文數量及其被引用的次數,具有較高的公信力。
下圖為史蒂芬.霍金的谷歌學術H指數:達到驚人的125!
2020年期刊谷歌學術H5指數排名前100
H指數拋開期刊影響因子,只聚焦於科研工作者的論文引用次數,能夠比較客觀地用於評價科研工作者的水平。用H指數評價科研人員的績效可以遏制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的不良傾向,同時又能夠激發科研人員探索深層次科學問題的熱情。
在盲目追逐影響因子和論文數量的研究環境下,谷歌學術計量H指數的出現必然有其合理性,其計量方式不受單篇或者少數論文超高應用的影響,為科研界提供了除影響因子外另一個期刊或者出版物影響力評價的參考。有的雜誌甚至已經把谷歌學術指標與影響因子一起放到自己的官網。期待論文、刊物影響力評價系統能進一步完善,也期待能有其他更客觀、更實用的期刊或者出版物評價體系出現。
END
編輯 | Christine
圖片 | 網絡
審核 | 張晴
近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