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圳論評論員 王森
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部分高校盲目追逐ESI指標,為搶奪這一評價的排名,不惜祭出「奇葩招數」,鑽學術評價體系的空子,有些學校和學者的行為,甚至觸碰到了學術不端的禁區。
經常聽到有高校宣稱自己的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1%。那麼何謂ESI?它是基本學科指標的簡寫,是由一家外國公司推出的學術評價工具。這一指數綜合了其劃定的22學科中SCI、SSCI論文數量、總被引和篇均被引三項指標,是當下學術界相對通行的一個學術評價標準,常被用來研究學科發展趨勢和學術熱門問題。
ESI被玩壞,主觀上當然有學術道德建設不足的因素。但客觀上,也與這一學術評價指標存在結構性問題有關。ESI評價方法相對靜態,缺乏指標信度的檢驗,留下了被「有心人士」利用的可乘之機。
簡單來講,ESI最大的「罩門」,就是將「被引用」作為論文質量量化的客觀標準容易失準。論文「被引用」等於論文「有價值」,其實是值得商榷的假設性前提。「低質量引用」與「學科話題熱門程度不同」往往會影響ESI評價的可信度。在媒體的調查中,一些國內高校暗示師生「通力合作」,論文互相引用,刷「引用量」,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學術研究者「傍大腕」「追熱點」來提高ESI數值的做法,更為隱蔽,也更難規避。
ESI在論文品質量化上的不足,是我們學術評價指標建設時尤為需要注意避免的「坑」。高校照搬ESI指數,將某些量化工具奉為圭臬,有違科學研究的批判精神。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不少學術評價指標體系也在拷貝類似ESI的模式,單純將幾項數值與論文品質掛鈎,而忽視了當下量化工具的信度危機。面對越發複雜的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學術評價體系應當與時俱進,用更科學的方法評定學術研究層次。
技術面上,要改善論文品質量化的技術,改變當下「引用率」至上的單一評價體系。學術評價研究機構可以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抓出學術論文發表、應用的「異常現象」,通過加減權重的制度設定,減少「人為刷分」對學術評價的幹擾。如果出現某機構或學者論文短時間、大批次引用等現象,學術評價體系可以及時敲響警鐘,通知學術紀律機構進行細緻審查。ESI指數的信任危機,其實也是國內的學術評價機構「彎道超車」的機遇,相關機構可以拿出一套更科學有效的學術評價體系,坐上國際學術的權威席次。
政策面上,學術評價的標準設定也要更加多元,不再「唯論文論」,加強對學者平時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的評價。學術評價機構要增加對「冷門」學者的關注。須知,學術研究有「熱板凳」也有「冷板凳」,論文發得多、討論「熱鬧」是「熱板凳」,但我們也很難說板凳「冷熱」代表學術價值「高低」。一些冷門學科問題研究者少,反過來也可能說明這一問題是學術研究艱困領域,相關的論文被引少也可能是因為「高深」而「曲高和寡」——不能讓量化標準寒了甘坐「冷板凳」的學者的心。
ESI有可取之處,拿來主義地使用這樣的指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高校現代化建設;但迷信指標、指數切不可取,質量優先於指標,是高等教育建設的基本準則,也是學術評價體系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