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被玩壞了?學術評價指標也該升級了!

2021-01-07 圳論

文 | 圳論評論員 王森

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部分高校盲目追逐ESI指標,為搶奪這一評價的排名,不惜祭出「奇葩招數」,鑽學術評價體系的空子,有些學校和學者的行為,甚至觸碰到了學術不端的禁區。

經常聽到有高校宣稱自己的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1%。那麼何謂ESI?它是基本學科指標的簡寫,是由一家外國公司推出的學術評價工具。這一指數綜合了其劃定的22學科中SCI、SSCI論文數量、總被引和篇均被引三項指標,是當下學術界相對通行的一個學術評價標準,常被用來研究學科發展趨勢和學術熱門問題。

ESI被玩壞,主觀上當然有學術道德建設不足的因素。但客觀上,也與這一學術評價指標存在結構性問題有關。ESI評價方法相對靜態,缺乏指標信度的檢驗,留下了被「有心人士」利用的可乘之機。

簡單來講,ESI最大的「罩門」,就是將「被引用」作為論文質量量化的客觀標準容易失準。論文「被引用」等於論文「有價值」,其實是值得商榷的假設性前提。「低質量引用」與「學科話題熱門程度不同」往往會影響ESI評價的可信度。在媒體的調查中,一些國內高校暗示師生「通力合作」,論文互相引用,刷「引用量」,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學術研究者「傍大腕」「追熱點」來提高ESI數值的做法,更為隱蔽,也更難規避。

ESI在論文品質量化上的不足,是我們學術評價指標建設時尤為需要注意避免的「坑」。高校照搬ESI指數,將某些量化工具奉為圭臬,有違科學研究的批判精神。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不少學術評價指標體系也在拷貝類似ESI的模式,單純將幾項數值與論文品質掛鈎,而忽視了當下量化工具的信度危機。面對越發複雜的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學術評價體系應當與時俱進,用更科學的方法評定學術研究層次。

技術面上,要改善論文品質量化的技術,改變當下「引用率」至上的單一評價體系。學術評價研究機構可以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抓出學術論文發表、應用的「異常現象」,通過加減權重的制度設定,減少「人為刷分」對學術評價的幹擾。如果出現某機構或學者論文短時間、大批次引用等現象,學術評價體系可以及時敲響警鐘,通知學術紀律機構進行細緻審查。ESI指數的信任危機,其實也是國內的學術評價機構「彎道超車」的機遇,相關機構可以拿出一套更科學有效的學術評價體系,坐上國際學術的權威席次。

政策面上,學術評價的標準設定也要更加多元,不再「唯論文論」,加強對學者平時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的評價。學術評價機構要增加對「冷門」學者的關注。須知,學術研究有「熱板凳」也有「冷板凳」,論文發得多、討論「熱鬧」是「熱板凳」,但我們也很難說板凳「冷熱」代表學術價值「高低」。一些冷門學科問題研究者少,反過來也可能說明這一問題是學術研究艱困領域,相關的論文被引少也可能是因為「高深」而「曲高和寡」——不能讓量化標準寒了甘坐「冷板凳」的學者的心。

ESI有可取之處,拿來主義地使用這樣的指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高校現代化建設;但迷信指標、指數切不可取,質量優先於指標,是高等教育建設的基本準則,也是學術評價體系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

相關焦點

  • 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不該用期刊評價指標來評價科研人員
    4月11日,全球著名出版商、信息服務提供商愛思唯爾(Elsevier)在北京的學術期刊評價圓桌討論會上向媒體分享了上述數據。愛思唯爾全球期刊出版業務總裁菲利普·德哈根(Philippe Terheggen)博士及Scopus內容策略管理負責人維姆·梅斯特(Wim Meester)博士還就全球期刊評價體系、中國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如何用好學術質量評價指標展開討論。
  • 【陝西日報】如何塑造學術未來?——從一項關於學術評價指標的研究...
    針對學術評價問題,以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Colin A.Chapman、西北大學李保國教授領銜的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生物科學》發表了題目為《學術博弈及其後果:作者排名、H因子和期刊影響因子如何塑造學術研究的未來》一文,探討比較生物科學和生態進化學科研工作者學術發展的策略和現狀,受到學界高度關注。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在此大背景下,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尤為迫切。經過研究探索,評價院提出了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定量和定性評價方法相結合,突出同行評議在評價中的作用。評價院提出的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推出的評價報告逐漸得到學界和社會的關注和應用。
  • 科普|學術影響力兩大衡量指標:影響因子還是谷歌學術H5?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透過該公司旗下Web of Science平臺的引文資料來為學術期刊評價,針對自然科學版本(JCR-SCI)和社會科學版本(JCR-SSCI)兩部分,基於期刊被引用次數來計算出影響因子等多種評比指標,並作為期刊排名依據。
  • 教育部:「破五唯」不設置「帽子」指標 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論文評價方法 推動學術回歸初心
    從知識、時間和價值三個維度著眼,促進學術期刊評價與學術論文評價協同轉向SCI論文的發表提升了中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我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但同時,發表數量、引用頻次、影響因子等核心指標也廣泛植根於各類學術評價中,形成「SCI至上」的論文崇拜。
  • 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梳理和分析立德樹人職責履行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基礎上,堅持系統性與針對性統一、過程性與結果性統一、精確性與模糊性統一及主體全員參與四大原則,以教育部關於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規定為評價指標的內容依據,構建包含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等7項一級指標,以及關注學生思想動態、教學授課過程和學生學術成果等23項二級指標的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指標框架。
  • 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及其矯正
    所謂學術評價之異化現象,就是指學術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因為評價機制問題而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評價。比如,原本用於評估學術刊物水平的技術指標,被錯誤地作為用來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乃至評價高校科研水平的權威標準。  學術評價異化現象,不僅違背社會科學研究的規律,破壞了學術評價的公正性,不利於學術的繁榮與發展,而且也是導致學術腐敗日益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 期刊評價指標系列2:SNIP
    前文「期刊評價指標系列:SJR─SCOPUS期刊評鑑指標」中已介紹過用Google PageRank為核心概念所提出的期刊評鑑指標,本文將繼續針對
  • 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正式發布
    )和國際影響(佔比4.00%)等9大核心指標組成(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及權重見表1),涵蓋了400多項評測指標,是目前中國大學評價體系最為系統全面、評價指標與參評高校數量最多的大學排名;評價指標基本上是反映中國高校核心職能與管理考核的關鍵指標,涵蓋國內外其他大學排名的高端質量指標;評價對象為2019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具有招生資格的本科高校、部分軍事院校和港澳臺高校。
  • 破除「SCI至上」是學術評價改革的突破口
    近日,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力圖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論文「SCI至上」的不良導向。
  • 教育部:評價教師不唯學歷,不設人才「帽子」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另外,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不「以刊評文」,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著力扭轉「SCI至上」局面。
  • 如何讓學術評價回歸初心?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人民日報...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如何讓學術評價回歸初心?但同時,發表數量、引用頻次、影響因子等核心指標也廣泛植根於各類學術評價中,形成「SCI至上」的論文崇拜。這種行為實質上偏離了科研活動的本質追求,偏離了學術初心。日前印發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正是旨在破除「SCI至上」,使學術評價回歸正確的發展方向。
  • 教育部:評價科研水平不以SCI等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其中要求,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等等。三是加強在學質量與畢業質量相結合的學生質量評價。在學質量突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代表性成果,注重學生參與度和貢獻度;畢業質量堅持整體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質量相結合,注重用人單位評價。 2. 堅決破除「五唯」頑疾 注重多元評價,採取多維方法。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
  • 如何準確理解SCI,科學評價學術成果?專家這樣解讀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SCI及其指標體系。眾所周知,SCI作為一種綜合性科技引文檢索刊物,是一個運用文獻離散律理論和引文分析理論而建立起來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相關指標包括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排名等,本身並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 武大等高校學報被CSSCI降級 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換言之,C刊,是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體系裡「學術性強、編輯規範的期刊」。  在青年學者陳才看來,CSSCI只是期刊評價的一個標準,而並非學術評價標準。「真正的學術評價要留給後人去蓋棺定論。不得已,一定要去評價,也需要交由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專家來進行。所以該中心每次公布目錄,都有學者加以批評。」
  • ESI——專業實力權威指標,哪些高校入選數量多?
    ESI,又稱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是當今世界範圍內普遍用以評價學術機構和大學的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的重要指標。 換句話說,ESI數量多的學校,學校的學術實力一定很強。 對於想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學,某學校專業擁有的ESI的數量,是考察這個專業是否優秀的必要參考因素。
  • 應取消「SCI」評價指標,把醫務人員從不切實際的論文要求中解放出來
    融媒體記者 許奉彥「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許多行業把SCI作為評價學術的質量指標,這導致中國大量的知識資源、研究成果、源源不斷地流向國外」;「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但最終並沒有把科研論文成果首發在中國
  • 武大同濟等高校學報被CSSCI降級,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換言之,C刊,是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體系裡「學術性強、編輯規範的期刊」。在青年學者陳才看來,CSSCI只是期刊評價的一個標準,而並非學術評價標準。「真正的學術評價要留給後人去蓋棺定論。不得已,一定要去評價,也需要交由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專家來進行。所以該中心每次公布目錄,都有學者加以批評。」
  • 教育部: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設置專利轉化等指標
    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充分運用基於定量數據和客觀證據的專家融合評價方法,堅持代表性成果專家評價與高水平成果定量評價相結合。